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山东菏泽27420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治疗
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岁。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肿瘤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小凹排列是否整齐、黏膜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及血管网的形态特增等,以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利用超声内镜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预测及分期。
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甲胎蛋白的测定采用ELISA定量法,AFP参考标准液为1、5、50、100μg/L,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运用酶标仪进行比色。癌胚抗原采用ELISA定量法进行测定,参考标准液为0、5、10、40μg/L等,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血清铁蛋白的测定采用ILISA定量法,参考标准液为0、10、50、400μg/L等,试剂盒为美国Burlingame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盒,被测血清20μg/L,加入SF板条,每孔加入约100μL酶结合物,摇晃均匀后放置于室温中,1h后加入TMB显色。采用二步定性法对消化道癌抗原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唾液酸的测定采用SA快速比色法,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标准液及被测血清各0.1mL,加入4mL测定液,维度为100℃,放置20min后,冷却30min,离心去上清进行比色,并计算血清SA含量。
1.2.2治疗方法
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患者病变大小、浸润深度进行准确估计,注意是否存在多发性癌灶。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避免手术部位瘢痕形成影响再次切除,将切除的黏膜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1.3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内镜判断标准:内镜下可见胃、食管、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凹陷性或隆起性病灶,色素内镜检查出现染色。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查阳性标准:甲胎蛋白>30μg/L;癌胚抗原液>15μg/L;血清铁蛋白男性>220μg/L;女性>138μg/L;唾液酸>600μg/L。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PR:肿瘤面积缩小一半以上,长径缩小30%以上,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SD:肿瘤面积及长径缩小不明显;PD肿瘤面积及长径增大,出现新病灶。总有效=CR+PR。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比较
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1,P=0.0204)。
2.2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527,P=0.0000)。
2.3治疗效果比较
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10例占31.25%,PR12例占37.50%,SD例占15.625%,PD5例占15.625%,总有效率为68.75%。
3讨论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寻找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是防治肿瘤的重要因素,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消化道肿瘤特征不明显,镜下表现隐匿,诊断非常困难。新型内镜的开发及应用有效提高了早期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可能性。
在本组研究中,诊断使用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普通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中主要起筛选的作用,采用普通内镜可较快完成消化道检查,快速明确正常与异常,及早发现肿瘤的可疑病变。在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内镜操作的规范,帮助患者做好检查的提前准备工作。色素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具有定性作用,同时可对肿瘤的边缘、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
本组研究中,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先采用常规内镜进行仔细筛查,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肿瘤的质与量进行全面诊断,并进一步评判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本组研究中,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综合阳性率为71.875%,与内镜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镜下诊断消化道肿瘤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高频电流治疗、内镜微波凝固治疗及内镜激光治疗。高频电流治疗是采用500kHz左右的高频电流使局部组织蛋白质干燥、变性、凝固坏死,当温度在0.1s迅速升高至100℃时,可产生气化放电从而将肿瘤及坏死组织切除,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温度变化与组织断面的面积呈反比,与通过组织的通电时间、电流量呈正比。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是以人体组织作为热源,将电磁波频率介入激光与高频电之间的微波作用于病变组织,在小范围内产生高温达到凝固治疗的目的。凝固过程较安全,且可对肿瘤进行直接破坏,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内镜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照射机体表面的振东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细胞及组织温度升高,根据温度升高程度使照射组织水分蒸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组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内镜治疗方式进行手术,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
综上所述,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有利于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消化道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傅泽坚.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5(13).
[2]章欢,龚锦文.消化内镜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4).
[3]朱凌音,李晓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07).
作者简介:
陶祥波,男(汉),山东省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单国梅,女(汉),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王立民,男(汉),临床医学,本科。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署名备注:三位作者对本文贡献相同,为并列第一作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