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空间流动论文-邓峰,杨婷玉

要素空间流动论文-邓峰,杨婷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空间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态空间计量,市场分割,创新效率,创新要素流动

要素空间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邓峰,杨婷玉[1](2019)在《市场分割对省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究市场分割与省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并揭示创新要素流动在两者中发挥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市场分割程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其对创新效率依然有十分显着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表现为中、东、西逐一递减;进一步探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的中介作用十分显着,其中市场分割通过阻碍R&D人员流动进而抑制创新效率的中介效应大于R&D资本;在东、中、西叁大区域中,创新要素流动的中介作用具有差异性,呈现中—东—西的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张治栋,吴迪[2](2019)在《产业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平衡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集聚通过与要素流动发挥协同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本文利用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对两者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能通过与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从要素层面来看,资本与技术要素总体上对扩大经济发展差距表现为负的显着性,而劳动力要素则表现出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因此,需构建产业梯度合理转移的路径与机制;加大对下游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技术支援以及对上游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9年04期)

何雄浪[3](2019)在《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促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不仅要根据理论要求的逻辑完美性修改假设,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空间经济发展的现实修改模型的假设条件。由此,在研究上突破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生产要素流动假设的局限性,认为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在地区间都可以流动,并且,普通劳动者在行业间也可以自由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可解的经典模型——自由企业家模型相比,新的可解中心-外围模型丰富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发展了新的理论观点:突破点与持续点的大小比较存在叁种关系。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除了棒棒均衡的结果外,不仅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为稳定均衡的情形,也可能出现内部非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而不仅仅是对称结构与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共存的情形;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工业品间替代弹性的降低,会引起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由对称结构向非对称结构转化;一旦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黑洞条件"得到满足,则产业空间的稳定结构只能是内部非对称结构或中心-外围结构,而不仅仅是中心-外围的稳态结构。(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必达,苏婧[4](2019)在《要素流动、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当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现有文献多从要素流动视角来考察经济集聚过程中的区域差异。然而,若将要素流动引入区域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发现非区域性要素集中规模的扩大,既能提高要素流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也能够提高要素流出区域的劳动生产率,基于此,本文以协调性集聚为核心概念,通过拓展现代集聚模型来构建要素在自由流动中走向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实证模型结果显示,虽然我国东部地区要素流入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但要素流入和流出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要素流动呈现协调性集聚的趋势。因此,东部地区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西部地区通过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提高要素回报率和收益率,是新时代我国通过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第十叁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6-28)

张涛[5](2019)在《知识空间溢出视角下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中国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而研发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知识空间溢出视角下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素流动的研究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探究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然而,创新驱动战略下研发要素的空间配置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与传统要素相比,研发要素主要作用于创新创业方面,其在区域间的流动,带动了地区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研发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为研究对象,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知识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基于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创新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观点,深入探讨知识空间溢出视角下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及路径。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并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从R&D人员流动的空间溢出总效应可以看出,“拥挤外部性”问题在区域创新环节显得较为突出,而R&D资本的区际流动直接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在考虑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且利用长叁角区域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一结果更显着。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制定各项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政策举措时,需考虑到地区间空间效应的影响,在促进本地区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周围地区的创新集聚效应。一方面各地区政府应加深区域间合作,保护各地区研发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跨区域知识、技术交流,从而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各区域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方面,应从长远、全局考虑,制定的政策应具普适性,关注自身区域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与邻近区域的相互合作,集聚周边地区的研发要素资源,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的创新水平。同时支持长叁角、京津冀和粤港澳等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建立区域间研发要素流动优惠制度,引导邻近区域错位发展。并发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持城市群集聚互补发展,政府共同制定区域合作协议,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5)

何宜庆,童静,王丹荑[6](2019)在《高等教育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分位数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区位熵理论测算各省高等教育空间集聚,构建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高等教育空间集聚、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论表明:高等教育空间集聚、研究与开发支出在不同分位点下均正向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而要素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性,劳动力要素流动、资本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分别在东、中、西部存在促进作用,政府行为在东部地区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各地区政府的投入导向存在较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4期)

李宇嘉[7](2019)在《人口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重塑我国增长空间“新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我国人口、土地、区域规划政策亮点频出,户籍管制全面放松,土地供给开始跟着人口流动走,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意在给大城市释放增长空间。本质上,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所有限制,这是顺应人口向大都市、都市圈流动的国际潮流,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也将重塑我国的空间增长新格局。首先,增长战略从过去的均衡向协同转变;其次,成功转型的一线城市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平台,其功能将从集聚转向辐射;再次,都市圈内叁四五线城市是未来增量开发空间的重点;最后,中部地区是新一轮增长的最大看点,不仅受益于基建发力,而且中西部都市圈将迅速崛起。(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9年10期)

李宇嘉[8](2019)在《人口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一线城市将获得增长“新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我国人口、土地、区域规划政策亮点频出,户籍管制全面放松,土地供给开始跟着人口流动走,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意在给大城市释放增长空间。本质上,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所有限制,这是顺应人口向大都市、都市圈流动的国际潮流,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也将重塑我国的空间增长新格局。首先是增长战略从过去的均衡向协同转变;其次,成功转型的一线城市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平台,其功能将从集聚转向辐射;再次,都市圈内叁四五线城市是未来增量开发空间的重点;最后,中部地区是新一轮增长的最大看点,不仅受益于基建发力,而且中西部都市圈将迅速崛起。(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08期)

郝云平,雷汉云[9](2019)在《创新要素流动、空间技术溢出与共享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创新要素流动、空间技术溢出与共享发展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中,以考察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形成正向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区际间的成果共享性。更进一步地,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有利于空间技术溢出,而空间技术溢出又能促进共享发展。通过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以及不同回归方法检验后,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可得出结论:区际间合理的创新要素流动,能够充分发挥创新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技术溢出,从而更好地提高共享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和燕杰[10](2019)在《要素流动、空间集聚与滇西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积极推进滇西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对于促进云南区域经济整合,维护边疆稳定,实现反贫困战略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滇西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建设,提升滇西地区的经济密度,不断增强空间集聚力,同时还应当将改善连接性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滇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期阶段的重要任务,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放大滇西地区的空间优势,不断增强滇西地区吸引外部投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并且还应当通过逐步放宽落户条件等政策来消除机制体制障碍,实现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要素空间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产业集聚通过与要素流动发挥协同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本文利用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对两者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能通过与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从要素层面来看,资本与技术要素总体上对扩大经济发展差距表现为负的显着性,而劳动力要素则表现出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因此,需构建产业梯度合理转移的路径与机制;加大对下游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技术支援以及对上游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空间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邓峰,杨婷玉.市场分割对省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张治栋,吴迪.产业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平衡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9

[3].何雄浪.多要素流动、内生产业空间波动与经济地理新均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的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必达,苏婧.要素流动、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C].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第十叁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5].张涛.知识空间溢出视角下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何宜庆,童静,王丹荑.高等教育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基于分位数回归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9

[7].李宇嘉.人口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重塑我国增长空间“新格局”[J].中国房地产.2019

[8].李宇嘉.人口和土地要素自由流动一线城市将获得增长“新空间”[J].住宅与房地产.2019

[9].郝云平,雷汉云.创新要素流动、空间技术溢出与共享发展[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9

[10].和燕杰.要素流动、空间集聚与滇西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

标签:;  ;  ;  ;  

要素空间流动论文-邓峰,杨婷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