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第三中学张丽丽
自从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到的最多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要教会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他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良好习惯中,课后反思更是提高学生素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课后反思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课后反思要有疑必问
加强学生课后反思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养成有疑必问的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办法。“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遇到有疑问地方,要抓紧时间问老师和同学,做要“敢问”、“会问”、“肯问”、“善问”的良好习惯,通过问把没有弄懂,没有学明白的数学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对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建立自己的疑问手册和错题本,经常翻阅,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提醒自己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课后反思要反思课堂听课状态
一节数学课45分钟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要有相当克制力。上课时不要被周围的事物影响,注意力、思维要始终放在老师要求的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不东张西望,不讲与上课无关的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动作。当然为了避免疲劳,动脑还要动手,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在课堂上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做到认真观察,即认真地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板书的解题格式,甚至是一举一动,因为有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稍不留神你就可能错过一个让自己受到启发的机会。但只认真观察而不认真思考也是无效的,人接受各种信息还必须处理,那就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用意何在;思考同学们的每一次回答是否严密无误;思考理解新知识的其它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细嚼慢咽真正的消化。
三、学生课后反思要反思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求在完成新的作业时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方法有多种:
1.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
2.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3.阶段复习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四、学生课后反思要注意与他人的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不是闭门造车,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解题思路、解题技巧各方面博览众长,学为己用,时刻反思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够不够,长期坚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利用作业或其他形式适时的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教会学生会“发现”。这里的“发现”指是寻找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学习由听会变为会听,由学会变为会学。
总之,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