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动力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波浪溢流,海堤,内坡,水动力特征
水动力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潘毅,陈淑敏,周子骏,陈永平,李琳[1](2019)在《不同护坡条件下波浪溢流海堤内坡水动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溢流指强风暴潮引起堤前水位超过堤顶,海堤受到的越浪与溢流联合作用。波浪溢流一旦发生,极易引起大范围的海堤内坡侵蚀乃至溃堤,产生灾难性后果。基于1∶1的大型水槽试验,分析了波浪溢流过程中不同海堤内坡护坡条件下(碾压混凝土、铰接式护坡砖和高性能加筋草皮)海堤内坡水力学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内坡平均水深和平均流速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波浪溢流过程中海堤内坡上的波高分布仍符合瑞利分布,并分析了内坡上的特征波高和特征峰值水深之间的换算关系;提出了波浪溢流过程中海堤内坡上的均方根波高和波速经验计算式。(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姜胜辉,王楠,成海燕,尹砚军[2](2019)在《渤海海峡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叁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峡潮位、潮流特征以及各水道的潮通量。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潮时整体由南向北延迟,南部与北部相差约40 min;渤海海峡潮波兼具前进波和驻波性质,一个潮周期内两次高低潮流速相差较大,最大流速位于老铁山水道,大部分落潮时潮流由北黄海流向渤海,涨潮时相反;落急时表层流速明显大于底层,涨急时表底层流速变化不明显;渤海海峡大潮期落潮潮通量大于涨潮潮通量,总潮通量约1 224.939 6×10~8 m~3,老铁山水道的潮通量占整个海峡潮通量的68.13%。(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S1期)
林伟波,尚进,李婧慧,陈晓燕[3](2019)在《西洋水道水动力及悬沙输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辐射沙脊群海域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西洋水道的水动力特征和泥沙沉降过程,并计算了实测测点的拉格朗日余流,同时对辐射沙脊群海域的冬夏季和大小潮的净进出水通道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对西洋水道的泥沙输运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西洋水道内平流输运占主导地位,对悬沙净输运的贡献最大,余流是引起悬沙净输运的决定因素;水道内水深、地形复杂,海流在垂向上变化较大,导致含沙量垂向变化和潮周期变化,从而引起垂线净环流作用对输沙的负贡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S1期)
张雪梅[4](2019)在《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弥散特征室内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特殊性使传统的野外地质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室内模拟成为现今研究岩溶裂隙-管道水渗流理论及溶质运移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揭示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中水流及溶质的运移特性,本文基于系统、完整的裂隙-管道含水层补、径、排等特征建立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概念模型,以概念模型为设计依据、针对含水通道结构的相似性,设计并制作了用于室内试验的岩溶裂隙-管道叁维物理模型,进行水动力和溶质运移模拟。该模型主体部分包含降雨模拟器、表层岩溶带入渗箱、交叉裂隙带和管道网络几个组件,降雨模拟器降雨均匀度高、降雨强度可控,表层岩溶带充填的介质灵活装卸,裂隙、管道启闭方便。本试验规划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和不同含水结构中的水文过程模拟方案;设计了非饱和流和饱和流条件下,溶质在裂隙-管道、裂隙和管道中的运移过程模拟方案。试验结果发现:(1)裂隙-管道出口泉流量过程受降雨强度、表层岩溶带和含水结构的影响,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叁个阶段:流量迅速增涨阶段、流量稳定波动阶段和流量衰退阶段;(2)退水过程分数多项式的非线性数学拟合优度很高,但拟合参数的物理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传统的退水方程二次式拟合的初始流量比指数衰减函数的拟合值更接近实测数据;(3)非饱和流中溶质运移穿透曲线(BTCs)的对称性比饱和流的好,初现时间和峰现时间均较早,多点注入时BTCs存在多峰现象;(4)纵向弥散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示踪剂投放点-接收点间的线性距离(x)、初现时间(t_0)、峰现时间(t_m)、峰值浓度(c_m)、示踪剂平均运移速度(V)和含水介质空隙率(p)等;(5)高斯多峰拟合能很好地预测多峰BTCs的整体形状和变化趋势。本试验的研究成果在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特性及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可为野外示踪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翟朔,刘志华[5](2019)在《艇尾共翼型舵水动力和尾流场特征的数值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共翼和非共翼两种方式的舵翼操纵面在艇体影响下的水动力性能和尾流场品质,对SUBOFF潜艇标准模型的尾部水平操纵面分别进行了共翼型设计和非共翼型设计,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两种操纵面产生的艇体水动力和尾流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舵角小于10°时,采用共翼型舵的艇体俯仰力矩和潜艇总垂向力比非共翼型增大30%以上;舵角大于10°后,随着舵角增大水动力优势减小,25°舵角时水动力性能基本相当。共翼型舵能够明显消减舵翼结合部涡流,可以增大舵后尾流低速区流体的速度,提高潜艇尾流场品质。采用共翼型舵的尾操纵面设计方式,对于提高潜艇操纵性水动力、改善潜艇尾流区流场品质都能起到积极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造船》期刊2019年01期)
刘国琼,李娟[6](2019)在《水动力模型影响下的河流水力学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之一,对人民的可持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河流也是影响国家经济、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动力模型影响下的河流水力学分布,根据河流所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特征差异,直接影响着河流建设与维护。因此,通过水动力模型的分析,探究河流水力学分布特征,以此对比不同河流地区之间的水力学分布存在的区别,进而归纳总结出水动力模型影响下的河流水力学分布特征,为后续河流的建设与维护提供设计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蒋杰,何青,朱磊,林建良[7](2019)在《长江口浑浊带核心区北槽水动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2015年长江口洪季浑浊带水域座底叁脚架全水深范围观测数据,对北槽中下段纵横向流、余流结构、边界层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1)大潮潮流矢量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差异最为显着;北槽中下段水流出现明显的横向输移,指向航槽北面;(2)横向流速在大潮期间的变化(垂线平均)为-0.10~0.39 m/s,小潮期间的变化为-0.13~0.25 m/s;横向平流对于北槽纵向物质输运有显着调整作用;(3)余流垂向差异大,底部几乎为0,小潮期间余流更强;周期性再悬浮的细颗粒泥沙可作为北槽最大浑浊带的重要物质来源;(4)传统六点对数流速拟合法获得摩阻流速误差较大,近底1 m区域高分辨流速剖面是准确获取底边界层参数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班云云[8](2018)在《高海拔寒区融冻坡面水动力特征与侵蚀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水侵蚀是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土壤侵蚀的重要形式,融雪、融冰水流引起严重昼夜和季节性融冻土壤侵蚀,影响生态系统、工业、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生活。冻结与融冻土壤坡面侵蚀、水流动力特征研究有助于理解融冻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对坡面水文及侵蚀过程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重点关注冻土融冻过程模拟方法、设备、土壤水动力及土壤侵蚀输沙过程的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测量冻结与融冻土壤坡面水流流速,评估融冻和未冻(含砾石)土壤坡面集中融水水流作用下,坡度、流量、融冻深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和结果。(1)提出和设计了模拟冻结土壤自上而下一维融冻的试验设备和程序。试验模拟土壤一维融冻过程,为研究融冻土壤深度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试验设备、方法、及操作过程。(2)提出了精确测量水体含沙量的体积置换方法。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烘干称重法,可以用于野外测量水体含沙量。由已知恒容容器体积及泥沙颗粒密度,在测量得到含沙水体的质量后,计算得到水体中泥沙置换水体的质量或体积,从而计算得到水体中泥沙的质量,进而计算得到水体含沙量。(3)室内模拟研究高海拔寒区冻结和融冻土壤坡面流速特征。结果表明,冻土坡面流速随坡度和流量增加而变大,融冻土壤坡面坡度或流量最大时流速增大不显着,土壤侵蚀形成细沟跌水影响了流速的增大。冻土坡面水流速度高于融冻土坡面。(4)定量研究冻土和未冻含砾石坡面对水动力的影响。测量的流速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融冻土壤坡面在砾石含量约为15%时的水流流速最大。含砾石土壤冻结坡面上的流速约为非冻坡面的1.21至1.30倍。(5)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融冻和未冻土壤坡面融水土壤侵蚀。采用不同坡长采集泥沙水样,组成细沟侵蚀输沙量沿沟长的变化过程,该过程随着细沟长度的增加,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并逐渐趋于极限值。侵蚀产沙与流量和坡度密切相关,融冻土壤表面水流中最大含沙量比未冻土略高。(6)高海拔寒区不同土壤融冻深度土壤融水侵蚀过程模拟试验。在不同融冻深度、坡度及流量条件下,测量集中水流作用下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测量结果表明,水流含沙量随着沟长增加逐渐趋于最大值,含沙量与土壤融冻深度、流量、坡度密切相关。较浅的融冻深度的土壤坡面比较深的融冻土壤坡面产生更多泥沙,但流量对含沙量的影响不及坡度的影响大,并且流量影响随坡度降低。本研究探索融水侵蚀水流及侵蚀动力影响因子和特征,可以帮助更好地认识这些地区土壤侵蚀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张志远[9](2018)在《巨厚潜水含水层自流井的水动力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高原白垩系巨厚潜水含水层发育的大量自流井与排泄区存在向上水力梯度密切相关。为了揭示潜水含水层自流井的水动力学成因,本论文改进了忽略垂向水力梯度的传统水井水力学模型,建立了包含自流井的盆地地下水流模型,研究了自流井与潜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研究发现,潜水含水层的长滤管自流井内存在着水平流速为零的水平流向分界点。其下为流入段,地下水从含水层流入水井;其上为流出段,地下水从水井流出到含水层;总流入量始终大于总流出量。该现象也可出现在承压自流井中。由于自流井流出段无地下水流入,而流入段地下水流速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导致井口地下水流量主要来自于水井的下半段。随潜水面下降、井深减小或自流井离河谷距离增加,井周垂向水力梯度减小,自流井流入段的相对长度减小,井口地下水更多地来自于水井下半段。为了解释长滤管自流井井口混合水样可以较好地代表排泄区深部地下水这一现象,本论文以地下水年龄为例,建立了包含自流井的盆地尺度溶质运移模型,基于井周和井内地下水的年龄剖面分布,得到了井口地下水的等效位置。研究发现,开挖自流井后,自流井浅部流出段周围地下水的年龄将显着增加,但流入段周围地下水的年龄却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与打井前一致,表明盆地中现有的自流井可用于采集代表打井前水质的地下水样品。自流井井口地下水的代表性取决于叁个因素:自流井流入段的长度、流入段周围地下水的流速以及流入段周围地下水的年龄。潜水含水层自流井的井口地下水可代表水井下部的地下水。都思兔河流域的实例研究表明,采用上边界为给定通量的模型同样可以得到自流井发育于排泄区的结论,且自流井上部存在水平流向分界点。基于自流井井口地下水的等效位置研究,校正了前人利用水化学方法得到的流动系统的循环深度。此外,通过水动力模拟发现,基于水化学方法得到的流动系统分界深度通常小于流动系统的最大穿透深度。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潜水含水层自流井的认识,也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长滤管井采集水样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苏俐珊,徐海珏,白玉川[10](2018)在《长江口水动力特征的洪枯季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主建立的长江口积深二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径流和潮流作用下,长江口洪、枯季水流的动态过程,并从潮位特征、涨落潮历时、流速等方面,对其洪枯季水动力特性差异进行了分析。这些成果与相关实测相吻合,反映了长江口洪、枯季水流运动特征,突出径流与潮流的主要综合作用,为进一步模拟长江口洪枯季的主要演变过程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港工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水动力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叁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峡潮位、潮流特征以及各水道的潮通量。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潮时整体由南向北延迟,南部与北部相差约40 min;渤海海峡潮波兼具前进波和驻波性质,一个潮周期内两次高低潮流速相差较大,最大流速位于老铁山水道,大部分落潮时潮流由北黄海流向渤海,涨潮时相反;落急时表层流速明显大于底层,涨急时表底层流速变化不明显;渤海海峡大潮期落潮潮通量大于涨潮潮通量,总潮通量约1 224.939 6×10~8 m~3,老铁山水道的潮通量占整个海峡潮通量的68.1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动力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潘毅,陈淑敏,周子骏,陈永平,李琳.不同护坡条件下波浪溢流海堤内坡水动力特征[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2].姜胜辉,王楠,成海燕,尹砚军.渤海海峡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林伟波,尚进,李婧慧,陈晓燕.西洋水道水动力及悬沙输运特征分析[J].人民长江.2019
[4].张雪梅.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弥散特征室内模拟研究[D].贵州大学.2019
[5].翟朔,刘志华.艇尾共翼型舵水动力和尾流场特征的数值计算研究[J].中国造船.2019
[6].刘国琼,李娟.水动力模型影响下的河流水力学分布特征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
[7].蒋杰,何青,朱磊,林建良.长江口浑浊带核心区北槽水动力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8].班云云.高海拔寒区融冻坡面水动力特征与侵蚀过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9].张志远.巨厚潜水含水层自流井的水动力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苏俐珊,徐海珏,白玉川.长江口水动力特征的洪枯季差异分析[J].港工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