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传力机理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论文文献综述
王沛钦,卢永娟[1](2015)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传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的地震作用下,框架节点处于随机反复的压、弯、剪及扭复合受力状态,同时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又是梁柱型钢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材料的集结部位。因此,其受力和传力机理都相当复杂。本文在低周循环荷载下的SRHC框架节点试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SRHSHPC框架节点中的传力特征,探讨了斜压杆机构、钢桁架机构及型钢在SRHC框架节点不同受力阶段分担的节点剪力的份额。着重讨论了高强混凝土及其强度、节点的轴压比对节点传力机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衰减,节点抗剪承载力分析方法与计算理论,为建立适合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设计准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5年22期)
李飞[2](2015)在《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抗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解决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由于强约束和高收缩而引起的开裂问题一直是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人们通过掺加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粉、硅灰)和外加剂(膨胀剂、减缩剂、内养护剂)来抑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开裂,但在其单掺和双掺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且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强约束条件下导致的高收缩应力所引起的开裂问题也很少被研究,因此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抗裂问题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比较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不同;分析了水胶比及矿物掺合料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影响;探索了膨胀剂、减缩剂和内养护剂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开裂趋势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水胶比在0.2~0.3范围时,降低水胶比增大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粉煤灰明显降低了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矿粉提高了强度和早期收缩,降低了干燥收缩,30%掺量取代水泥时塑性开裂趋势最小;硅灰明显提高了强度和早期收缩,降低了干燥收缩,8%掺量取代水泥时塑性开裂趋势最大;膨胀剂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3d和7d),但提高了后期强度(28d),较为明显的降低了早期收缩和干燥收缩,但对塑性开裂趋势抑制效果不佳;减缩剂显着降低了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但对强度有不利影响;内养护剂较为明显的降低了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但对强度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膨胀剂、减缩剂和内养护剂的两两双掺均能产生迭加效应,其中以减缩剂和内养护剂的双掺效果最好,但双掺之后的强度表现的更为不利。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室内模型收缩开裂的抑制措施。采用矿粉、硅灰、减缩剂和内养护剂复掺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保证强度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较好的解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高荣誉,张洁[3](2014)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梁构件为研究对象,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构件进行性能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NSYS模拟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梁与实际试验梁裂缝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符合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受力情况,包括型钢、钢筋的应力应变,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情况均与试验梁实际情况一致,说明ANSYS大型软件在模拟梁构件时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斌,周雪峰,郑山锁[4](2014)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结果,对影响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剪切破坏的剪跨比、轴压比、混凝土强度、含钢率以及配箍率等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单独考虑钢筋混凝土部分、型钢部分、轴压力部分对柱抗剪承载力的贡献,根据迭加原理,并考虑位移延性需求的影响,分别给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短柱剪切黏结破坏以及剪切斜压破坏两种情况下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所建立的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的抗剪承载力,研究结果可为型钢组合结构规范的修订以及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4年04期)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5](2013)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损伤迁移特征和性能退化机理,通过5榀1/4比例框架节点的拟静力试验,对不同轴压比、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梁柱节点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节点损伤变量及涉及的损伤参数,将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损伤量化,对试验框架节点的损伤演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在分析已有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地震损伤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基于变形和累积耗能非线性组合,与试验现象吻合较好,能反映地震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可对该类节点的抗震设计和地震损伤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3年02期)
郑山锁,陶清林,胡义,李磊[6](2013)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0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弯试验,观察了诸试件的破坏过程、裂缝开展模式及破坏形态,得到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的典型荷载-挠度曲线及混凝土、型钢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分析了一般弯曲破坏和弯曲劈裂破坏模式下梁的破坏机理,揭示了影响梁抗弯性能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含钢率、翼缘宽度比(型钢翼缘宽度和梁截面宽度的比值)及剪切连接方式对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将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相关计算理论的建立提供试验数据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3期)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吕营,陈娟[7](2012)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P-Δ恢复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地震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和恢复力特性,进行了5榀1∶4比例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轴压比的框架中节点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在试验所获得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的考虑刚度退化的叁线型恢复力模型。该恢复力模型包括一条基于计算的叁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刚度退化规律以及基于试验现象的滞回规则。所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试件的滞回性能,可供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及其结构在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斌,郑山锁,国贤发,李磊[8](2012)在《考虑损伤效应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恢复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特性,基于已进行的9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其滞回特性,并将其骨架曲线简化为带下降段的理想叁折线型骨架曲线模型,给出了骨架曲线的确定方法,同时简化了滞回环。通过引入基于损伤的循环退化指数对构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屈服荷载、硬化刚度、卸载刚度、再加载刚度以及承载力等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退化规律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基于损伤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恢复力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滞回规则。结合试验结果,对恢复力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娄焕娟[9](2012)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SRHSHPC)框架柱已经在国内外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将该构件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综合为一体考虑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还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一般多采用位移延性来表征。因此建立基于位移延性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将更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基于低周反复加载作用下31榀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试验结果,通过考虑混凝土强度、轴压比、剪跨比和配箍率四个参数对位移延性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位移延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本文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地反映上述四个参数对位移延性的影响。柱的轴压比是保证构件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中考虑轴压比可以有效的控制构件不会过早的破坏。本文根据柱的界限平衡理论对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轴压比进行推导,对比试验成果,给出了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最后,本文选取合理的设计变量,构造满足经济性、安全性的多目标优化函数,结合规范和已有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编写相关程序,提出了综合采用粒子群算法,内点惩罚函数法和目标规划法的方法求解该数学问题。优化结果证明了本文所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及所采用优化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适合于工程实际并能够体现规范要求,优化过程容易掌握,可推广应用于其它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李磊,郑山锁,张传超,邓国专[10](2012)在《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位移控制的多点地震记录输入的拟动力试验方法,进行了一榀1/4比例的两跨3层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该结构的动力反应、层间位移和楼层耗能的分布方式、结构破坏机理及裂缝形态,测试了结构在不同阶段的频率与阻尼比。试验结果显示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框架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梁铰屈服机制,楼层变形呈倒叁角形分布,结构阻尼比略低于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阻尼比。最后,基于考虑损伤退化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滞回模型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分析了计算与试验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2年03期)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何解决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由于强约束和高收缩而引起的开裂问题一直是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人们通过掺加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粉、硅灰)和外加剂(膨胀剂、减缩剂、内养护剂)来抑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开裂,但在其单掺和双掺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且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强约束条件下导致的高收缩应力所引起的开裂问题也很少被研究,因此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抗裂问题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比较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不同;分析了水胶比及矿物掺合料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的影响;探索了膨胀剂、减缩剂和内养护剂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开裂趋势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水胶比在0.2~0.3范围时,降低水胶比增大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粉煤灰明显降低了强度、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矿粉提高了强度和早期收缩,降低了干燥收缩,30%掺量取代水泥时塑性开裂趋势最小;硅灰明显提高了强度和早期收缩,降低了干燥收缩,8%掺量取代水泥时塑性开裂趋势最大;膨胀剂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3d和7d),但提高了后期强度(28d),较为明显的降低了早期收缩和干燥收缩,但对塑性开裂趋势抑制效果不佳;减缩剂显着降低了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但对强度有不利影响;内养护剂较为明显的降低了早期收缩、干燥收缩和塑性开裂趋势,但对强度有极为不利的影响;膨胀剂、减缩剂和内养护剂的两两双掺均能产生迭加效应,其中以减缩剂和内养护剂的双掺效果最好,但双掺之后的强度表现的更为不利。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室内模型收缩开裂的抑制措施。采用矿粉、硅灰、减缩剂和内养护剂复掺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保证强度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较好的解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论文参考文献
[1].王沛钦,卢永娟.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传力机理研究[J].甘肃科技.2015
[2].李飞.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抗裂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3].高荣誉,张洁.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4
[4].王斌,周雪峰,郑山锁.循环荷载作用下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短柱抗剪承载力研究[J].工业建筑.2014
[5].曾磊,许成祥,郑山锁.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模型[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
[6].郑山锁,陶清林,胡义,李磊.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
[7].曾磊,许成祥,郑山锁,吕营,陈娟.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P-Δ恢复力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
[8].王斌,郑山锁,国贤发,李磊.考虑损伤效应的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恢复力模型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
[9].娄焕娟.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李磊,郑山锁,张传超,邓国专.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