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获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塌菜,花药,农杆菌,非组织再生
遗传获得论文文献综述
曾繁丽,王浩,汪健,汪承刚,陈国户[1](2019)在《利用农杆菌介导花药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乌塌菜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rosularis),俗名乌菜、黄心乌、乌青菜等,是白菜亚种的1个变种,主要在江淮流域秋冬季节种植。目前乌塌菜育种仍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育种技术的应用尚未见报道。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具有高通量、无需组织培养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多种芸薹属蔬菜中。因此,建立乌塌菜花药遗传转化方法,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及功能基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心乌’乌塌菜为试材,对影响农杆菌介导花药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优化,包括共培养基中BAP、Acetosyringone和Silwet浓度及pH值、花蕾大小(<2 mm、2~3 mm、3~5 mm、开放的花)与处理方式(未处理、花蕾剥开小口、剥除萼片与花瓣)、侵染方式(涂抹、滴液、浸染),以及共培养天数(0~4 d)等。经过优化后,取3~5 mm未开放的花蕾,完全剥除萼片与花瓣,使其露出花药;农杆菌经共培养基(MS+2.0 mg·L-1 6-BA+40 mg·L-1 As+0.03%Silwet+0.5 g·L-1MES+5%蔗糖,pH 5.8)悬浮后,采用滴液方式进行侵染;侵染后的花蕾经2 d黑暗共培养后,花药GUS瞬时表达率可达到91.59%。取共培养后花蕾开放的花粉,采用人工授粉方式,授于花的柱头上;正常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种子。经抗性筛选和分子鉴定,植株转化效率可达到0.59%~1.56%,远高于其它芸薹属蔬菜采用花序浸染法的遗传转化效率。在遗传转化过程中,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显微镜观察农杆菌侵染花药情况,结果表明,在侵染的花蕾中,GUS基因可在雄蕊的绝大部分花粉粒中表达,但在雌蕊中未发现有表达。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与其可育系植株进行遗传杂交分析,结果表明,该农杆菌介导花药遗传转化系统中,雄性花药为农杆菌侵染的主要靶标。此外,PCR及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外源GUS基因已整合至乌塌菜基因组中。利用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对T2代转基因株系的分离比进行统计分析,3个T2代株系的分离比为3︰1,符合孟德尔单显性基因遗传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刘秀晓[2](2018)在《基于诱导系获得的玉米(Zea mays L.)单倍体及其亲本间遗传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倍体育种已成为现代玉米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有效缩短育种年限。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单倍体又是其中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诱导系选育、单倍体的诱导、单倍体鉴别和单倍体加倍四个重要环节。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已经被发现并成功运用多年,但是其诱导的深层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将单倍体诱导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分析单倍体与其亲本间的遗传稳定性,探讨诱导系诱导机理。论文以实验室自行选育的“中诱玉1号”为父本,以郑58和昌7-2为母本,诱导得到郑58和昌7-2拟单倍体。经颜色鉴别、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术鉴定及田间形态鉴定,确定单倍体。对单倍体材料和其亲本组合做AFLP分子标记检测,分析单倍体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对郑58、中诱玉1号及诱导获得的郑58单倍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检测:(1)所有材料共扩增出418条清晰条带,叁者共有条带为358条,占总条带数的85.65%,特异性条带60条,总变异频率14.35%。在60条特异性条带中,单倍体特异性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11条,占18.33%;单倍体与母本同时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46条,占76.67%,是主要变异类型;单倍体与父本同时出现与消失的条带只有3条,占5.00%。(2)所有郑58单倍体与母本郑58相比,共有10条新增带和4条缺失带,变异频率为3.35%,而单株郑58单倍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频率在0.5%-1%之间。对昌7-2、中诱玉1号及诱导获得的昌7-2单倍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检测:(1)所有材料共扩增出407条清晰条带,叁者共有条带为339条,占总条带数的83.30%,特异性条带68条,总变异频率16.70%。在68条特异性条带中,单倍体特异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14条,占20.59%,单倍体与母本同时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49条,占72.06%,为主要变异类型;单倍体与父本同时出现与消失的条带只有5条,占7.35%。(2)所有昌7-2单倍体与母本昌7-2相比,共有5条新增带和14条缺失带,变异频率为4.67%,而单株昌7-2单倍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频率在0.01%-0.02%之间。综上所述,基于诱导系获得的单倍体及其亲本间存在遗传不稳定现象:在单倍体中发现诱导系基因渗入,单倍体基因组发生了变异,且这种变异具有随机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8-06-01)
Zheng-Quan,He,Bao-Long,Xia,Yu-Kai,Wang,Jing,Li,Gui-Hai,Feng[3](2018)在《小鼠单倍体体细胞的获得及其在遗传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本研究通过对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ha ESCs)的分裂周期进行观察,发现M期滑移是发生二倍化的原因。通过对调控M期的小分子抑制剂进行筛选,发现CDK1激酶抑制剂和ROCK激酶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二倍化。通过ROCK抑制,课题组可以将ha ESCs分化为单(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杨选文,石亚芬,李好先,夏小丛,陈利娜[4](2017)在《‘中农红’石榴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叶片受体材料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稳定且无菌的石榴遗传转化体系受体材料。【方法】比较不同取材时期、灭菌时间对户外石榴茎段材料的污染及褐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加入PVP和椰汁对石榴材料的影响,筛选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的初代培养基,经过多次继代培养,筛选出稳定且无菌的石榴增殖培养基,得到稳定健壮的叶片受体材料。【结果】较利于石榴茎段初代生长的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1 g·L~(-1)PVP。经过2次继代培养筛选出较为合适的培养基:1.0 mg·L~(-1)6-BA+0.1 mg·L~(-1)NAA+1 mg·L~(-1)PVP+200 mg·L~(-1)椰汁诱导成芽最佳,0.3 mg·L~(-1)6-BA+0.1 mg·L~(-1)IBA+1mg·L~(-1)PVP+200mg·L~(-1)椰汁诱导茎伸长最佳。在生长的石榴植株上,能够获得翠绿、舒展健壮的‘中农红'石榴叶片。【结论】筛选得到适合‘中农红'石榴组织培养的培养基,获得了稳定健壮且无菌的石榴试验材料,为建立稳定的石榴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石榴博览会暨第七届全国石榴生产与科研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0-11)
郭晓阳[5](2017)在《花粉介导法获得转GFP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遗传特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关玉米的遗传改良研究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重要的问题,玉米的遗传改良方法也深受关注。本实验采用超声波花粉介导法获得了转GFP基因玉米,旨在考察通过该转基因方法获得材料的农艺性状及遗传稳定性,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转GFP基因玉米的获得。利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转化法将带有GFP基因的质粒导入自交系‘郑58’花粉中并人工授粉,获得结实植株6株,玉米籽粒15粒,结实率为13%。经PCR检测之后,其中6株为阳性植株。以收获的15粒种子为基数,用花粉介导法所获得T1代种子的阳性率约为40%。2.对转基因玉米自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分析。T2代转基因的玉米植株的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显示,在茎粗上,除了T2-6之外,其它株系同对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除T2-5和T2-1株系出现诸如株高和穗位高的显着差异外,T2代转基因玉米植株同非转化对照组比较,它们主要的农艺性状基本一致。3.T2代转基因玉米植株的室内考种结果显示,除了T2-4和T2-5之外,其他株系的穗长与非转化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所有株系的穗粗同对照组相比也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穗行数上有显着差异的株系为T2-2,T2-5和T2-6;但除了T2-1在行粒数和干穗重上有显着差异,其它株系在各考种项目上均无显着性差异;且各株系之间不同农艺性状的差异程度不同。4.通过对大田中种植的T2代转基因玉米观察表明:T2-5株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异,表现为:气生根部分长出了玉米穗及玉米棒与玉米茎杆之间呈现约90o的夹角。5.对T2代玉米植株GFP基因遗传规律的分析得出:T2-1、T2-5和T2-6株系中的外源基因遵循孟德尔单基因显性基因的遗传分离规律。6.由转基因玉米RT-PCR检测的结果可分析得出:在T2代各株系的阳性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是不相同的,且同一个株系中不同植株的表达量也是各不相同的。7.对转基因玉米western-blot的结果分析得出:在不同的转基因玉米中,GFP蛋白的表达量是不同的,且有部分转基因玉米植株GFP基因发生了沉默,无GFP蛋白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张嘉晨,曹伏君,刘建勇,袁瑞鹏[6](2016)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mei)生长和耐低溶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获得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来自75个家系的6000尾凡纳滨对虾个体进行为期96h的耐低溶氧试验,测定其生长性状和耐低溶氧性状。利用线性动物模型估计了凡纳滨对虾收获时期生长和耐低溶氧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收获体长和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11和0.48±0.15,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且统计检验显着(P<0.05)。收获体长和收获体质量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89和0.95,表现为高度线性正相关(P<0.05)。凡纳滨对虾耐低溶氧性状的遗传力为0.07±0.03,表现为低遗传力水平。生长性状(收获体长和收获体质量)和耐低溶氧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0.14—0.18和0.11—0.13,表现为低度线性正相关,但统计检验不显着(P>0.05)。耐低溶氧性状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的估计值较低,分别为0.02±0.02和4.87%。体长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分别为0.65±0.18和7.22%;体质量的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分别为1.13±0.31和11.07%,表明第一代对生长性状的选育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6年04期)
任明媛[7](2016)在《新疆畜牧科学院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不同毛色的遗传修饰绵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任明媛)6月7日,在新疆畜牧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疆畜牧科学院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又称基因组遗传修饰技术)改变了绵羊的毛色,5只发生了基因修饰的羔羊表现出了不同的毛色类型,而且羔羊的生长发育正常,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利用基因组编(本文来源于《亚洲中心时报(汉)》期刊2016-06-09)
钟秀玲[8](2016)在《新疆畜科院绵羊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乌鲁木齐6月7日讯钟秀玲从自治区畜牧科学院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疆畜科院采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获得不同毛色遗传修饰绵羊,5只经过基因组编辑技术而产生不同毛色的细毛羊目前生长发育良好。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刘明军研究员(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6-06-08)
刘洁[9](2016)在《结球甘蓝离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FOC1基因植株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枯萎病是多年来导致全世界甘蓝质量下降、产量严重受损的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1]。实验室前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从甘蓝中鉴定了一个甘蓝枯萎病抗性候选基因FOC1,但一直没有能够对这个基因的相关抗性功能进行相应的验证。本文从甘蓝植株的苗龄、不同激素添加浓度组合、Ag NO3浓度等方面研究了它们对再生体系的影响情况,综合数据后建立了甘蓝的高效再生体系。再从筛选剂浓度、农杆菌抑制剂最适浓度和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长短对甘蓝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建立了甘蓝遗传转化的体系。为研究甘蓝抗枯萎病基因FOC1在转基因甘蓝中的抗性功能,利用本实验室前期克隆的FOC1基因,以p BI121质粒为植物表达载体,利用Infusion方法构建FOC1基因的正义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采用冻融法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并以表现为高感枯萎病的甘蓝自交系213为植物受体材料,该抗性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成功的被转化,获得了整合FOC1抗性基因的转基因甘蓝植株,并利用载体特异引物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鉴定。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蓝外植体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选择4d苗龄的甘蓝幼苗作为试验所用受体材料;当激素组合浓度为6-BA 3 mg/L+NAA 0.1mg/L时,外植体再生率高达31.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此品种的甘蓝外植体,Ag NO3并没有促进分化的作用。对于甘蓝的转化,因此选用筛选剂浓度为10 mg/L的Kan对抗性芽进行初步的筛选;农杆菌抑菌剂选择了对农杆菌抑制效果好同时对芽生长无影响的特美汀,最适浓度为150 mg/L;农杆菌菌液浓度以OD600为0.5,侵染时间为5min最适合。2.FOC1基因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根据实验室前期利用RACE技术获得的FOC1全长序列信息,在目的基因特异的上下游引物的5’端添加与连接载体末端同源的15 bp碱基,以反转录获得的c DNA为模板,利用上述设计的特异引物In-fusion ZY-FOCF/R,扩增FOC1基因的CDS全长。内切酶XbaⅠ和SacⅠ将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双酶切后,利用Infusion方法与目的片段连接后得到重组载体,最后通过热激法将重组载体p BI121-35S-FOC1成功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中。3.植物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与转基因苗的鉴定重组载体进行农杆菌转化之后,利用农杆菌作为媒介,将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到受体甘蓝的植株。农杆菌转入甘蓝受体植株当中后,经过一系列的共培养及筛选过程,最后共获得了40株抗卡那霉素的抗性甘蓝植株,初步大量提取植物的DNA,PCR检测有10株为阳性植株。表明重组载体已成功导入到受体甘蓝植株中。但其究竟与甘蓝植株的基因组是否整合,基因是否能正常表达,是否能翻译出具有功能的蛋白,还需要进一步通过Southern,Northern和Western等手段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耿倩倩,王彦华,轩淑欣,毛清云,赵建军[10](2016)在《添加甘蓝2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易位系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创建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2号单体异附加系(AC_2)为试材,对其花蕾辐射后获得的M_2植株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利用与结球甘蓝2号染色体对应的26个InDel标记对小孢子植株进行鉴定,结合细胞学观察,确认获得了6株添加甘蓝2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易位系植株。通过对InDel标记的加密设计,明确了6个大白菜易位系植株中均含有甘蓝特异标记C09-4和C09-4-52,片段大小为788.3 kb。选择两个来自不同M2单株的大白菜易位系‘AT2-1’和‘AT2-2’进行自交、回交及与大白菜高代自交系杂交,利用结球甘蓝特异的InDel标记对其后代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个大白菜易位系的85份自交后代、82份回交后代及188份杂交后代中均含有甘蓝特异标记C09-4和C09-4-52,说明这些易位系中的甘蓝染色体片段能够稳定遗传。(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遗传获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倍体育种已成为现代玉米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有效缩短育种年限。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单倍体又是其中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诱导系选育、单倍体的诱导、单倍体鉴别和单倍体加倍四个重要环节。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已经被发现并成功运用多年,但是其诱导的深层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将单倍体诱导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分析单倍体与其亲本间的遗传稳定性,探讨诱导系诱导机理。论文以实验室自行选育的“中诱玉1号”为父本,以郑58和昌7-2为母本,诱导得到郑58和昌7-2拟单倍体。经颜色鉴别、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术鉴定及田间形态鉴定,确定单倍体。对单倍体材料和其亲本组合做AFLP分子标记检测,分析单倍体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对郑58、中诱玉1号及诱导获得的郑58单倍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检测:(1)所有材料共扩增出418条清晰条带,叁者共有条带为358条,占总条带数的85.65%,特异性条带60条,总变异频率14.35%。在60条特异性条带中,单倍体特异性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11条,占18.33%;单倍体与母本同时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46条,占76.67%,是主要变异类型;单倍体与父本同时出现与消失的条带只有3条,占5.00%。(2)所有郑58单倍体与母本郑58相比,共有10条新增带和4条缺失带,变异频率为3.35%,而单株郑58单倍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频率在0.5%-1%之间。对昌7-2、中诱玉1号及诱导获得的昌7-2单倍体进行AFLP分子标记检测:(1)所有材料共扩增出407条清晰条带,叁者共有条带为339条,占总条带数的83.30%,特异性条带68条,总变异频率16.70%。在68条特异性条带中,单倍体特异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14条,占20.59%,单倍体与母本同时出现或消失的条带有49条,占72.06%,为主要变异类型;单倍体与父本同时出现与消失的条带只有5条,占7.35%。(2)所有昌7-2单倍体与母本昌7-2相比,共有5条新增带和14条缺失带,变异频率为4.67%,而单株昌7-2单倍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频率在0.01%-0.02%之间。综上所述,基于诱导系获得的单倍体及其亲本间存在遗传不稳定现象:在单倍体中发现诱导系基因渗入,单倍体基因组发生了变异,且这种变异具有随机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获得论文参考文献
[1].曾繁丽,王浩,汪健,汪承刚,陈国户.利用农杆菌介导花药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乌塌菜转基因植株[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秀晓.基于诱导系获得的玉米(ZeamaysL.)单倍体及其亲本间遗传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
[3].Zheng-Quan,He,Bao-Long,Xia,Yu-Kai,Wang,Jing,Li,Gui-Hai,Feng.小鼠单倍体体细胞的获得及其在遗传筛选中的应用[J].科学新闻.2018
[4].杨选文,石亚芬,李好先,夏小丛,陈利娜.‘中农红’石榴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叶片受体材料的获得[C].第二届中国石榴博览会暨第七届全国石榴生产与科研研讨会论文集.2017
[5].郭晓阳.花粉介导法获得转GFP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遗传特性的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7
[6].张嘉晨,曹伏君,刘建勇,袁瑞鹏.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mei)生长和耐低溶氧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获得评估[J].海洋与湖沼.2016
[7].任明媛.新疆畜牧科学院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不同毛色的遗传修饰绵羊[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6
[8].钟秀玲.新疆畜科院绵羊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新疆日报(汉).2016
[9].刘洁.结球甘蓝离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FOC1基因植株的获得[D].甘肃农业大学.2016
[10].耿倩倩,王彦华,轩淑欣,毛清云,赵建军.添加甘蓝2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易位系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J].园艺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