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杏果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配方施肥,沙荒地,“珍珠”油杏,果实品质
杏果实论文文献综述
杜国新,田晓萍,冯军仁[1](2019)在《配方施肥对沙荒地“珍珠”油杏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盛果期"珍珠"油杏的适宜施用量,给"珍珠"油杏果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以6年生"珍珠"油杏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比对其果实品质及单株产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差异显着,但各施肥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连续施肥第2年后,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其中T2处理下"珍珠"油杏单果质量、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最高,分别为比CK高27.83%、54.05%和23.40%;不同施肥处理对"珍珠"油杏果实内在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施肥后第1年,T1、T2、T3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施肥第2年T2处理更有利于果实糖分的积累和Vc含量的提高,促进果实品质的提升,该处理珍珠油性果实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分别比CK高出8.55%和42.48%;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着增加了"珍珠"油杏的产量,且随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综合来说,T2处理在保证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又起到了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可作为沙荒地"珍珠"油杏生产中适宜的施肥措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吴玉德,刘会芳,关法春,宗宪春,鹿鑫[2](2019)在《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通过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点来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更好地开发及利用藏杏种质资源.对30组藏杏果实样本的横径、厚度、纵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果形指数几项形态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除横径与果形指数外均较小,其中,果实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高(14.10%),厚度的变异系数最低(5.37%),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不大;藏杏果实各表型性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的相关性不大,果实横径却与其他表型性状高度相关;同时在聚类分析后可将不同样本种质资源整体分为3个类群,其中横径和单果重较小的2个类群可首先聚为一类.横径是藏杏表型性状中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且是影响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程元,淮稳霞,姚艳霞,林若竹,刘忠军[3](2019)在《新疆巩留县杏果实斑点病病原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引起新疆巩留县杏树果实斑点病病原菌,研究造成杏树果实病害的原因,为当地杏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罹病杏真菌菌株,利用传统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分离出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其致病性检测。[结果]杏果病斑处的病原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与经PDA培养基培养后观察到分生孢子形态均与Thyrostroma carpophilum(Lév.) B. Sutton所产生分生孢子一致;将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的rDNA-ITS片段测序后与NCBI参考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的结果显示,其序列与T. carpophilum一致性为100%;在基于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菌与T. carpophilum聚在同一分支。在接种了T. carpophilum后,杏果实和叶片均产生明显病斑并且从其所产生的病斑上再次分离到所接菌,满足柯赫氏法则。[结论]从新疆巩留县杏果实病斑处分离获得的3株真菌,经鉴定为引起杏穿孔病的病原菌T. carpophilum。这是该菌首次在该地区发现并报道。(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婷婷,李永才,毕阳,张彦东,胡培芳[4](2019)在《采后褪黑素处理对杏果实成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后外源褪黑素处理对杏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褪黑素处理浓度,并明确其对杏果实成熟的调控机理,试验以‘兰州大接杏’为材料,采用50~1 000μ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杏果实15 min,分析低温[(2±2)℃,相对湿度73%±2%]贮藏期间杏果实乙烯释放量、呼吸强度、硬度、色泽等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溶液处理均显着提高了杏果实的呼吸强度以及乙烯释放量,贮藏第12 d时,50μmol/L外源褪黑素处理杏果的呼吸强度较对照提高32.8%,同时,贮藏第8 d时,该处理的乙烯释放量为对照的2.2倍;其次,50μmol/L褪黑素溶液处理有效促进了杏果实的软化。此外,褪黑素处理杏果实后有利于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有效保持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综合来看,50μmol/L外源褪黑素处理可通过提高采后杏果实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促进果实成熟,进而加速杏果实最佳食用品质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2019年01期)
翁金洋,薛松,倪照君,阎依超,沈志军[5](2018)在《梅和杏果实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梅和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有机酸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有机酸代谢酶基因表达量,分析2类果实有机酸生物合成与代谢的关键基因,进一步解析梅和杏果实有机酸含量差异形成机制。[方法]以梅品种‘养老’和‘丰后’以及杏品种‘金太阳’的果实为材料,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生长期果实中有机酸组分和含量,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最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有机酸代谢酶关键基因在果实各个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梅和杏果实中积累的主要有机酸均为柠檬酸和苹果酸,且相关代谢关键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与柠檬酸含量极显着正相关;磷酸丙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NADP-苹果酸酶(NADP-ME)活性与苹果酸含量均具有显着相关性。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在梅果实中发现CS基因表达量与柠檬酸含量有显着的相关性;在梅和杏果实中同时发现ME基因表达量与苹果酸含量有显着相关性。[结论]梅和杏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差异主要是由CS、PEPC和ME活性不同引起的,在梅果实中发现CS和ME基因是有机酸合成与代谢的关键基因,在杏果实中发现ME基因是有机酸代谢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敏,周伟权,赵世荣,麦地努尔·马合木提,廖康[6](2018)在《两种杏果实发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小白杏’和‘一窝蜂’为试材,定期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种杏果实内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3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同时测定了两种果实的基本生长动态。结果显示,‘小白杏’的生长发育曲线呈现"双S"曲线,‘一窝蜂’则呈现出非典型性"S"曲线;‘一窝蜂’果实中的3种内源激素含量均比‘小白杏’高;‘小白杏’的纵横径和生长素、赤霉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即生长素和赤霉素在小白杏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平衡共同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一窝蜂’的纵横侧径的生长和3种内源激素的相关关系均不显着(P>0.05),即‘一窝蜂’果实的生长发育和中果皮内源激素含量无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散鋆龙,杨会民,王学农,郭文松,侯书林[7](2018)在《振动收获过程中杏果实脱落的动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杏果实脱落不同阶段内的瞬时响应状态与运动状态,该文建立了杏果实-果枝双摆动力学模型,利用双机位高速摄像仪记录果实受迫振动并发生脱落全过程。理论分析与试验表明:杏果实-果枝双摆系统在振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果枝摆动、果枝扭转和果实倾摆3种运动状态,果实在空间运动的轨迹接近椭圆形。使用PCC 3.1高速视频控制分析软件获得杏果实在不同平面内相对静止原点的速度、脱落前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数据。试验中不同平面内果实振动脱落速度变化分为3个阶段,通过MATLAB对不同平面内果实相对于静止原点的速度进行傅里叶拟合,得到整体及各阶段速度拟合曲线及相应函数,同时推导出具有完整周期的前2个阶段的速度函数周期与振幅间的关系。通过对比杏果实-果枝实际连接力,分析果实振动脱落特性,为优化杏振动收获机设计参数、提高果实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张杼润,张瑞杰,赵津,朱璇[8](2019)在《24-表油菜素内酯对杏果实采后抗冷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24-表油菜素内酯对杏果实采后抗冷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新疆‘赛买提’杏为实验材料,用质量浓度0.9 mg/L的24-表油菜素内酯减压渗透处理后置于温度0℃、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贮藏,定期测定杏果实的冷害指数、冷害发病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可明显降低杏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指数、冷害发病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显着提高杏果实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含量(P<0.05),降低蔗糖含量(P<0.05)。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能够增强杏果实抗冷性,其可能与诱导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范新光[9](2018)在《杏果实采后品质特性及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杏果实因其丰富的酚类物质含量和独特的感官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杏果实中酚类物质、糖、酸组成对杏果实的抗氧化能力和感官品质影响较大,因此需要研究杏果实中酚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糖、酸组成对杏果实感官品质的贡献关系。杏果实不耐贮藏,而近冰温冷藏可以有效延长果蔬产品的贮藏期,所以进行杏果实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取6个西北特色杏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品种、成熟度和组织部位对杏果实中酚类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芦丁是杏果皮组织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儿茶素是果肉组织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成分。相比于“早熟品种”,“晚熟品种”杏果实含有更高的芦丁和儿茶素,也具备更高的抗氧化能力,“绿熟”期杏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高于“完熟”期杏果实。(2)选取7个杏品种为实验材料,对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HPLC测定,并进行感官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杏果实中果糖和蔗糖是果实甜味的主要影响成分,对杏果实感官品质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贡献率最高。新疆品种杏果实具有较高的糖含量、感官品质和消费者满意度。(3)本文研发了一种果蔬近冰温冷藏专用柜,并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发现该设备的温度波动范围在±0.2℃之内。本文还研发了一种近冰温冷藏箱和一种精准调温箱通用箱盖,这两种实用新型均可以与商业冷库配套使用,以达到近冰温冷藏的效果。对“树上干杏”果实的生物结冰点和过冷点进行测定,并确定了杏果实的近冰温贮藏温度,“低熟”杏果实的近冰温贮藏温度为-2.1℃~-1.7℃,“完熟”杏果实的近冰温贮藏温度为-2.8℃~2.4℃。(4)选取新疆特色果品“树上干杏”为实验材料,并以0℃和5℃贮藏为对照,进行近冰温冷藏实验。结果表明,近冰温(NFT)冷藏可以使“树上干杏”果实的贮藏期达到90 d。NFT冷藏能够有效抑制杏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延缓果实的成熟与衰老进程。NFT冷藏抑制了杏果实膜透性的上升、腐烂率的增加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保持了杏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近冰温冷藏是一种有效提高杏果实贮藏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贮藏方法。(5)着重研究了杏果实在近冰温-1.9℃下贮藏过程中的细胞壁代谢进程。结果表明,近冰温冷藏可以有效延缓杏果实的颜色转变和采后成熟进程。抑制乙烯的生成是NFT冷藏延缓杏果实采后软化的重要因素,NFT冷藏通过抑制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碱溶性果胶和纤维素的降解。透射电镜和果胶免疫标记技术证明了 NFT冷藏抑制了杏果实中果胶的降解和细胞壁中胶层的消融,保持了杏果实细胞的完整性。(6)对近冰温-1.9℃下冷藏30 d后的杏果实进行贮后1-MCP和外源乙烯处理,并进行货架期模拟实验。研究表明,贮后外源乙烯处理可以加速杏果实在货架过程中SSC的积累、有机酸的降解和色泽的转变,有效提高了杏果实的货架品质。贮后1-MCP处理能够有效抑制杏果实中乙烯的生成,抑制果胶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延缓了货架过程中的杏果实软化进程。由此可知,贮后1-MCP和乙烯处理可以有效调控货架过程中杏果实的软化进程和成熟进程,提高杏果实的货架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卢娟芳[10](2018)在《杏果实两个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杏(Prunus armeniaca L.)是重要的蔷薇科(Rosaceae)果树,其果实色泽艳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在果品市场上颇受消费者喜爱。新疆杏作为独特的生态品种群,有白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众多变异类型,其底色主要受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CCD)在杏果实呈色和特征香气成分芳香味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形成中扮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前期转录组挖掘得到的两个CCDs的基础上,以不同色泽类型的新疆杏果实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果实成熟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和芳香味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通过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启动子缺失等方法鉴定分析PaCCD1和PaCCD4在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从供试品种的果实中共检测出7种类胡萝卜素,包括: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α-胡萝卜素、八氢番茄红素、新黄质、叶黄质和紫黄质。果实发育的完熟期(S5),深色品种(旦杏和红玉杏)主要以积累β-胡萝卜素为主,分别占果皮中类胡萝卜素总量的64.09%和73.32%,同时还含有α-胡萝卜素、β-隐黄质、叶黄质、紫黄质和少量的新黄质,其中,α-胡萝卜素和β-隐黄质为仅在2个深色品种中检测到的物质。浅色品种(轮台小白杏和白杏)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低于深色品种(P<0.05),轮台小白杏主要以积累叶黄质为主,果皮中该物质含量占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68.89%,白杏主要以积累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为主,分别占果皮类胡萝卜素总量的38.94%和24.87%。果实发育过程中,深色品种中主要类胡萝卜素迅速积累,浅色品种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迅速降低,八氢番茄红素的含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增加。共检测到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和二氢-β-紫罗兰酮3种具有芳香味的脱辅基类胡萝卜素,其中β-紫罗兰酮的含量最为丰富。果实发育过程中,各品种的果实中芳香味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显着增加,但浅色品种中β-紫罗兰酮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在深色品种中的含量(P<0.05)。2.采用RACE技术从“轮台小白杏”果实中分别克隆得到PaCCD1和PaCCD4基因的全长序列,这两个基因的ORF分别为1644bp和1812bp,各自编码547和604个氨基酸,预测两个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61.699和66.021KD,等电点分别为6.16和6.6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个基因均能与已知功能的相应基因家族成员聚在一起,且与蔷薇科果树桃的同源性最高。蛋白结构分析表明,二者均含有典型的RPE65结构域,符合CCD家族成员的特点。并对两个基因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观察,结果发现PaCCD1定位于细胞质,PaCCD4定位于质体。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技术对PaCCD1和PaCCD4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发现,PaCCD1和PaCCD4在果实中的表达最高,在花中也有表达,在根、茎、叶中基本上不表达,表明两个CCDs为果实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整体上,PaCCD1在各个品种前四个发育阶段表达量均上升,与果实中脱辅基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PaCCD1可能参与裂解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形成芳香味脱辅基类胡萝卜素。PaCCD4基因在浅黄色品种中表达量高于红橙色品种而使其果实颜色表现为浅黄色。红橙色品种由于其表达量较小而使果实的底色黄色变深,表明PaCCD4可能参与调节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而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中PDS、CRTISO和ZEP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对类胡萝卜素的调控作用影响较小,PSY、LCYB和CHYB对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4.为了查找杏果实PaCCD1和PaCCD4基因的上游调控元件,本研究使用基因组步移法,分别克隆了PaCCD1和PaCCD4基因启动子区2233bp和1838bp的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两个启动子均含有多个与光、脱落酸、茉莉酸甲酯等与环境因子、激素信号和调控组织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PaCCD1启动子中含有刺激诱导和热胁迫响应元件,PaCCD4启动子中含有赤霉素、低温和增强转录水平的元件,表明CCDs基因家族在植物体发育过程中能够参与多种生命活动。5.为了确定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域,使用启动子缺失实验,构建了5’端启动子缺失片段并瞬时转化烟草进行GUS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随启动子片段的缺失,PaCCD1和PaCCD4的GUS活性逐渐减弱,PaCCD1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在600bp—2233bp区段内,PaCCD4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在600bp—1838bp区段内,为进一步筛选转录调控因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16)
杏果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通过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点来揭示其遗传变异特点,更好地开发及利用藏杏种质资源.对30组藏杏果实样本的横径、厚度、纵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果形指数几项形态学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除横径与果形指数外均较小,其中,果实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高(14.10%),厚度的变异系数最低(5.37%),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不大;藏杏果实各表型性状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的相关性不大,果实横径却与其他表型性状高度相关;同时在聚类分析后可将不同样本种质资源整体分为3个类群,其中横径和单果重较小的2个类群可首先聚为一类.横径是藏杏表型性状中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且是影响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杏果实论文参考文献
[1].杜国新,田晓萍,冯军仁.配方施肥对沙荒地“珍珠”油杏果实品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吴玉德,刘会芳,关法春,宗宪春,鹿鑫.藏杏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程元,淮稳霞,姚艳霞,林若竹,刘忠军.新疆巩留县杏果实斑点病病原菌鉴定[J].林业科学研究.2019
[4].张婷婷,李永才,毕阳,张彦东,胡培芳.采后褪黑素处理对杏果实成熟的影响[J].中国果树.2019
[5].翁金洋,薛松,倪照君,阎依超,沈志军.梅和杏果实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
[6].徐敏,周伟权,赵世荣,麦地努尔·马合木提,廖康.两种杏果实发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8
[7].散鋆龙,杨会民,王学农,郭文松,侯书林.振动收获过程中杏果实脱落的动态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张杼润,张瑞杰,赵津,朱璇.24-表油菜素内酯对杏果实采后抗冷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9].范新光.杏果实采后品质特性及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10].卢娟芳.杏果实两个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