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离子论文-崔晓庆,任贾文,王泽斌,余光明,岳广洋

可溶性离子论文-崔晓庆,任贾文,王泽斌,余光明,岳广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色谱法,可溶性离子,冰川末端,PM2.5

可溶性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庆,任贾文,王泽斌,余光明,岳广洋[1](2019)在《离子色谱法测定冰川末端大气PM_(2.5)可溶性离子及其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祁连山西段冰川末端地区大气PM2.5细粒子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于2011年采集了一批大气PM2.5的Telfon滤膜样品,并应用离子色谱对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样品采用超纯水超声萃取各种水溶性离子,优化的萃取溶液体积为25mL,萃取时间为30min,萃取液用0.45μm纤维滤膜过滤,各种离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所测样品的阴阳离子中,SO42-、NO3-、Ca2+、和NH4+的质量浓度约占到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可溶性离子浓度呈现出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可溶性离子浓度最高。(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3期)

濮琦[2](2018)在《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M2.5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PM2.5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混凝土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构成物,尤其是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PM2.5颗粒作为凝结核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含尘液滴被混凝土吸收,进而达到吸收PM2.5颗粒。国内外专门针对混凝土孔结构特性吸附PM2.5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急需展开符合混凝土结构实际情况的相关研究。围绕PM2.5吸附扩散这一主题,在建立PM2.5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在混凝土中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系,并制备了高效吸附PM2.5的混凝土。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PM2.5模拟系统的建立。设计并建立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特点的PM2.5模拟系统。建立的模拟系统不仅能够较大体积的混凝土试件,还能够调整湿度、PM2.5浓度、PM2.5成分、温度等实际参数,满足试验研究需求。(2)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混凝土水灰比、掺矿物掺合料手段改变混凝土孔结构,在模拟系统中,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混凝土孔结构吸附大气PM2.5机理。(3)外部环境因素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PM2.5中可溶性离子成分、PM2.5浓度、湿度等影响因数,在模拟系统中,展开外部环境因素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4)混凝土吸水性和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相关特征,建立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联系,进而达到通过混凝土吸水性评价PM2.5吸附性的目的。(5)制备具有良好吸附PM2.5特性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龄期、吸附时长、干燥程度对混凝土吸附PM2.5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期刊2018-12-01)

杨学腾,韩涛,靳秀芝,武艳文,李晓宇[3](2016)在《可溶性离子对工业副产石膏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溶性离子通过影响工业副产石膏溶解性能和石膏晶体结构与形貌,进而改变石膏在水泥中缓凝性能和石膏建材的凝结时间与力学性能的。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可溶性离子对工业副产石膏性能的影响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王丹璐,张有贤,牛武江[4](2015)在《兰州市冬季细颗粒中微量金属元素及无机可溶性离子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兰州市区4个在线大气监测点冬季细颗粒成分进行测定,测得微量金属元素和无机可溶性离子分别占细颗粒浓度的1%、52%。微量金属元素中Pb的检出量最高,占本文所测微量金属元素总含量的39.3%;无机可溶性离子含量最高的是SO2-4,其次为NO-3、Na+,分别占本文所测9种无机可溶性离子的23.3%、20.5%和19.7%。采用富集因子法与因子分析法对微量金属元素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量金属元素的来源为燃煤源、风沙土壤源、金属加工,燃煤源成因率最高,为61.2%;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无机可溶性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机可溶性离子的来源为二次转化、人为排放、土壤源(包括风沙土壤尘和道路扬尘),土壤源成因率最高,为49.5%。(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张晓华,王雅玲,邹强,丁黄达[5](2015)在《苏州市连续重污染过程中可溶性离子组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苏州南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可溶性离子组分的数据,结合2013年连续重污染过程细颗粒物中可溶性离子组分。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过程,从后向轨迹分析,空气团裹挟大量污染物到达苏州,使本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互迭加;可溶性离子组分占到细颗粒物组分的一半,可溶性离子又以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为主要成分,其中硫酸盐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硫的转换。(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02期)

岳晓英,李忠勤,樊晋,魏永山[6](2015)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可溶性离子观测与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年、2004年和2007年3年内共采集的155个气溶胶样品的分析测试,探讨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气溶胶中可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2.759μg·m-3,化学组成以NO-3、SO2-4、Ca2+和CO2-3为主,冰川区大气环境呈碱性.可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年际变化特征为2007年>2004年>2003年,主要离子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单一离子浓度变化不尽相同,其原因主要与沙尘活动的强弱有关.Ca2+、Na+、Mg2+、CO2-3和Cl-主要可能来自陆源矿物,而NO-3和NH+4很大程度上以人为源为主;并且发现,SO2-4和K+可能同时受陆地源与人类活动来源的影响.通过气团轨迹聚类分析得出,冰川区大气主要受来自西南方、西方及西北方3个方向气团的控制,这些气团均经过伊犁河谷或阿拉山口到达冰川区,其中,在距地面2000 m以下高度传输的气团会带来大量的沙尘物质,影响冰川区大气环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岳晓英[7](2014)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亟待深入研究。在冰川区开展气溶胶的研究不仅可以研究大气的本底状况以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可以结合雪冰记录重建并研究大气的变化历史。在毗邻中亚沙尘源区的冰川上开展此项研究还可以为研究中亚地区沙尘的传输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响应和影响提供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基于此研究思路,本论文通过对天山典型冰川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3年、2004年、2007年3年内共采集的155个气溶胶样品的分析,探讨了该区气溶胶中可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2.759μg/m3,化学组成以NO3-、SO42-、Ca2+和CO32-为主,质量浓度约占总可溶性离子浓度的82%,大气环境呈碱性。Ca2+、Mg2+和Na+主要以碳酸盐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而NH4+主要以NH4NO3的形式存在,K+的存在形式比较复杂,可能四种盐类同时存在。(2)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Ca2+、SO42-、CO32-、NH4+、Na+、Mg2+、K+、Cl-均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浓度依次降低的趋势。而NO3-的季节变化则呈现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特点。(3)气溶胶可溶性离子年际变化特征:总质量浓度年际变化为2007年>2004年>2003年,主要可溶性离子组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单一离子的浓度变化不尽相同,9种离子的变化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NO3-、SO42-和NH4+,叁者的年平均浓度2007年最高,2003年和2004年相差甚微;第二类为Ca2+、CO32-和Mg2+,其平均浓度表现出2004年和2007年较高,2003年最低的特点;第叁类为Na+和Cl-,二者的浓度变化为2003年>2007年>2004年;第四类为K+,其平均浓度比较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气溶胶离子浓度的变化主要与沙尘活动的强弱多寡有关,受温度、湿度影响的气溶胶颗粒的气粒转化程度也是影响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邻近城市(如乌鲁木齐)排放的污染物对冰川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但冰川周围的人类活动对冰川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大,例如交通运输、工业生产以及牧民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此外,冰川周围生物质的燃烧、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的分解也不容忽视。(5)冰川区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来源主要有,陆地上的沙尘、盐湖等矿物源;化石燃料以及植物燃烧、生物体腐烂等混合源;乌鲁木齐河流域下游河谷中的水泥厂,采石场等工业活动排放源。通过气团轨迹的聚类分析得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主要受来自西南方,西方以及西北方叁个方向气团的控制,这些气团均经过伊犁河谷或阿拉山口到达冰川表面,其中在海拔4000m以下低空传输的气团会带来大量的沙尘物质影响冰川区大气环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泽斌,徐建中,余光明,崔晓庆,任贾文[8](2013)在《祁连山大雪山地区大气PM_(2.5)细粒子中可溶性离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祁连山大雪山地区大气PM2.5细粒子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附近采集46个大气PM2.5的Telfon滤膜样品,并应用离子色谱对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测样品的阴、阳离子中,SO24-、NO3-、Ca2+和NH4+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4μg·m-3、0.38μg·m-3、0.73μg·m-3和0.22μg·m-3,累计约占到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可溶性离子浓度呈现出春夏季节明显高于秋冬季节的特征,夏季的浓度最高,其次是春季、冬季和秋季.Cl-、Ca2+、Na+和Mg2+之间的相关性极高,SO24-和NO3-与大部分阳离子的相关性都很高,说明大部分硫酸盐是来自于中亚沙尘源区的自然源,而并非是通过人类活动造成的一次污染物通过二次反应过程得到的.NH4+仅与SO24-通过相关性检验说明,该地区NH3主要中和了大气中硫酸并生成(NH4)2SO4.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主要来源于自然源的影响,但夏季风期间人为污染排放已经不可忽视,这也得到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的计算验证.(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3年02期)

张明军,周平,李忠勤,赵淑惠,金爽[9](2010)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和新雪中可溶性离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7年4月、8月和10月叁个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23个气溶胶样品和7个新降雪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春、夏、秋叁个季节气溶胶平均载量为86.22neq/m3,分析显示1号冰川存在NH4HSO4和(NH4)2SO4气溶胶,并有少量NH4NO3气溶胶存在。气溶胶和新雪样品中可溶性离子成分变化趋势相似,气溶胶浓度升高,新雪样品的浓度也会有所升高,反之亦然。气溶胶和新雪中Ca2+、Mg2+、Na+、Cl-、K+的相关性很好,说明雪中这些离子的浓度基本能反映大气中的状况;对气相和颗粒相并存的NH4+和NO3-来说,雪中的离子浓度和大气中的离子浓度不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王蓓,蒋俊华,张婷,李宗惠[10](2010)在《FTIR检测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FTIR光谱学方法用于检测大气气溶胶成分,并用此方法分析了大气气溶胶中主要的可溶性离子(SO42-,NO3-,NH4+),给出了它们相应的吸收谱带,验证了这种方法是一种快速、便捷、可靠的气溶胶成分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可溶性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M2.5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PM2.5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不仅影响气候和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混凝土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构成物,尤其是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PM2.5颗粒作为凝结核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含尘液滴被混凝土吸收,进而达到吸收PM2.5颗粒。国内外专门针对混凝土孔结构特性吸附PM2.5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急需展开符合混凝土结构实际情况的相关研究。围绕PM2.5吸附扩散这一主题,在建立PM2.5模拟系统的基础上,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在混凝土中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外部环境因素对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系,并制备了高效吸附PM2.5的混凝土。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PM2.5模拟系统的建立。设计并建立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特点的PM2.5模拟系统。建立的模拟系统不仅能够较大体积的混凝土试件,还能够调整湿度、PM2.5浓度、PM2.5成分、温度等实际参数,满足试验研究需求。(2)混凝土内部孔结构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混凝土水灰比、掺矿物掺合料手段改变混凝土孔结构,在模拟系统中,展开混凝土孔结构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混凝土孔结构吸附大气PM2.5机理。(3)外部环境因素特性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通过改变PM2.5中可溶性离子成分、PM2.5浓度、湿度等影响因数,在模拟系统中,展开外部环境因素对PM2.5吸附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4)混凝土吸水性和PM2.5吸附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研究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相关特征,建立混凝土吸水性与PM2.5吸附性间的联系,进而达到通过混凝土吸水性评价PM2.5吸附性的目的。(5)制备具有良好吸附PM2.5特性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龄期、吸附时长、干燥程度对混凝土吸附PM2.5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崔晓庆,任贾文,王泽斌,余光明,岳广洋.离子色谱法测定冰川末端大气PM_(2.5)可溶性离子及其来源解析[J].冰川冻土.2019

[2].濮琦.大气PM2.5中可溶性离子在混凝土内扩散迁移行为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8

[3].杨学腾,韩涛,靳秀芝,武艳文,李晓宇.可溶性离子对工业副产石膏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J].当代化工研究.2016

[4].王丹璐,张有贤,牛武江.兰州市冬季细颗粒中微量金属元素及无机可溶性离子来源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5

[5].张晓华,王雅玲,邹强,丁黄达.苏州市连续重污染过程中可溶性离子组分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

[6].岳晓英,李忠勤,樊晋,魏永山.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可溶性离子观测与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7].岳晓英.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王泽斌,徐建中,余光明,崔晓庆,任贾文.祁连山大雪山地区大气PM_(2.5)细粒子中可溶性离子特征[J].冰川冻土.2013

[9].张明军,周平,李忠勤,赵淑惠,金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和新雪中可溶性离子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0

[10].王蓓,蒋俊华,张婷,李宗惠.FTIR检测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离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标签:;  ;  ;  ;  

可溶性离子论文-崔晓庆,任贾文,王泽斌,余光明,岳广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