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孙彤

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孙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十七年,革命战争,毛泽东军事思想,战争小说

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1](2019)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小说史上,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是非常重要的题材和类型,在历史题材小说中创作数量最多,并且其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许多研究过分关注其意识形态,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性构成却忽略了,笼统地称之为"革命历史小说"。它所呈现的特点也非常鲜明,基本上有叁个主题:回忆、斗争、歌颂——回忆苦难岁月;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斗争;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人文天下》期刊2019年16期)

柯弄璋[2](2019)在《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特殊的个体体验因素使然,"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描摹出火热暴烈的战争风景、秀美明丽的敌后风景和阴郁恐怖的地下风景叁种风景形态,这些风景起到了烘托与反衬、象征与隐喻和孕育多种美感的功能,实现了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同构,并且也为小说自身增添了审美、叙事与伦理方面的价值内涵。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风景描写仍存在风景内容失真、个体感知受到压抑、缺乏现代生态观念观照,以及语言平淡寡味等局限。(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叶芬[3](2018)在《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人文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特定创作语境下,呈现了严格的革命叙述范式,但是,透过政治层面可以发现,其核心部分依然保留着深刻的人文特征。首先,天伦在革命叙述中有根本性的渗入,同时在革命伦理对其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新变,传统家庭话语的隐形叙述使“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完成了家国同构的革命历史人文图景。其次,英雄儿女的爱欲表达在革命叙述中也有相当自由的言说空间,爱欲呈现出既能独立于革命之外,又能与革命相联系达到崇高与圣洁的境界。革命没有完全避讳爱欲的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为内在动力,完成了爱欲的自然人性与革命的政治性既独立又同一的人文建构。最后,在“人”的主体建构方面,英雄儿女除了具备政治要求的形象之外,还获得了个人的性别审美特征,革命在一定程度尊重了英雄儿女阶级属性以外的自然属性,人本美与英雄情结相辅相成形成革命浪漫的人文想象。“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通过对天伦的借用、爱欲的解放以及个体美学特征的兼容,从家庭到个人完成了具有纵向深度的人文价值建构。本论文以本然存在的自然人性为立足点,借助“人”的客观生存空间——家庭、“人”的本质要求——爱欲、“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美感等叁个方面由大到小地分层论述,从人伦、人性、人本叁个角度去分析“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追溯到“那个时代”去寻找“人”在革命时期的存在话语,探讨宏大叙事与人文叙事的互补相生,展示“十七年”时期弥足珍贵的人文建构。(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30)

张勐[4](2017)在《革命坐标框定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以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亦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想象。然而作者不仅与其笔下人物息息相通,犹与其置身的社会历史休戚相关,撕掳不开。故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并不是任其心造的幻影,其叁类知识分子形象,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彼一时代的"革命"胎记。(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09期)

史雷明[5](2017)在《对“十七年”革命历史观念的终极解构——论刘震云小说的历史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认为历史主体不知道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人都是顺着自己的本性无意识的活着。而人性是复杂多变的,这种复杂多变使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是偶然性不断累积的结果。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发展,王朝更替了、岁月流转了,但被食欲、性欲、权欲、仇欲扭曲的人性却一直没有得到救赎。人性之恶消解了时间的意义、消解了历史的进步,使历史的发展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18期)

李晓磊,张文东[6](2017)在《革命历史的传播与认知——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读者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起新生政权。为了使全国大众了解政权更替的必然性、合法性和先进性,新生政权在稳定秩序、发展民生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也要重新构建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文艺工作者们承担起了构建和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因此,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诞生了一大批被称之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类文学作品发挥了"历史教科书"的功能,把历史记忆、文学想象与(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5期)

王雷[7](2017)在《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现形式,其作品中呈现的以"爱国主义""坚定的革命意志"、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和"无私奉献"等为核心内涵的革命理想主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展示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构建与人文思索,这对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刘露蔓[8](2016)在《从两性关系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是"红色经典"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无可复加的角色。这时期"两性关系"成为人们忌讳的话题,作家普遍采取回避态度,从"两性关系"看待"十七年"革命女性将利于深入解读"政治话语讲述"年代中的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23期)

任晓楠[9](2016)在《“红色英雄”的建构与重述——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的影视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青春之歌》的初版到再版,再到红色经典电影的改编,以及电视剧对"红色资源"的再开发,革命小资林道静身后留下了一道清晰地衍变轨迹。林道静在十七年主流创作规约的影响下,不但承担起革命历史叙事的功能,也完成了自身形象的"经典化"。而新世纪以来,林道静又以鲜明的个人叙事取代了群体性叙事。透过不同媒介对"红色英雄"的建构与重述,清晰地传达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风向的嬗变和反思。"红色"总是与左翼运动联系在一起,与共产主(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32期)

姜良琴[10](2016)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母性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是作家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所做的特殊探索,作家们在力图保证自己的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要求相符合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外显的革命话语叙写策略和内隐的人道主义精神话语叙写策略的选择,来书写英雄化母性、成长化母性和人性化母性,以此来使原初的母性柔情获得进入主流叙事的"准入证",来稀释或冲淡作为人类最高暴行的战争给人类带的血腥与残酷,为革命文本注入了温情的人性关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和特殊的个体体验因素使然,"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描摹出火热暴烈的战争风景、秀美明丽的敌后风景和阴郁恐怖的地下风景叁种风景形态,这些风景起到了烘托与反衬、象征与隐喻和孕育多种美感的功能,实现了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同构,并且也为小说自身增添了审美、叙事与伦理方面的价值内涵。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风景描写仍存在风景内容失真、个体感知受到压抑、缺乏现代生态观念观照,以及语言平淡寡味等局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孙彤.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的影响[J].人文天下.2019

[2].柯弄璋.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风景描写[J].山东社会科学.2019

[3].叶芬.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人文构建[D].湖南理工学院.2018

[4].张勐.革命坐标框定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以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为例[J].东岳论丛.2017

[5].史雷明.对“十七年”革命历史观念的终极解构——论刘震云小说的历史意识[J].长江丛刊.2017

[6].李晓磊,张文东.革命历史的传播与认知——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读者接受[J].文艺争鸣.2017

[7].王雷.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价值[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

[8].刘露蔓.从两性关系看“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春岁月.2016

[9].任晓楠.“红色英雄”的建构与重述——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的影视改编[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10].姜良琴.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母性言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十七年革命小说论文-孙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