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方案论文-张桁铭,聂显鹏

转向架方案论文-张桁铭,聂显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向架方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紧固螺栓,下盖,结构受力,螺栓质量

转向架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桁铭,聂显鹏[1](2019)在《转向架一系簧下盖紧固优化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地铁客车转向架一系簧下盖紧固螺栓发生断裂,为分析紧固螺栓断裂原因,重点从结构受力及螺栓质量2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试验。结果显示紧固螺栓断裂的直接原因是轴箱弹簧与轴箱发生了窜动,螺栓承受弯曲应力导致疲劳断裂。研究结果为一系簧下盖紧固方式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刘颖,任富明,秦继东[2](2019)在《FX_D1-J型动力车转向架驱动单元组装工艺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FXD1-J型动力车转向架驱动单元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分析,结合工装设计和工艺方法的改进,解决了驱动单元组装中的工艺技术难点,确保产品质量可靠和运行安全。(本文来源于《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期刊2019年05期)

曹楚君[3](2019)在《动车组转向架检修工艺与改进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高铁飞速发展,全国各铁路局运营中的动车组超过了3200多个编组。要保证大量的动车组安全无故障的运营,需要投入大量检修工作,而检修工艺直接影响检修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本文以CRH1动车组转向架为研究对象,分析转向架的检修工艺,并提出改进方案。(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7期)

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4](2019)在《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概述了国外变轨距转向架的发展现状,设计出一种基于标准动车组的变轨距转向架结构方案,对锁紧机构和转向架各部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1 435mm和1 520mm两种轨距情况下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变轨距转向架车辆在两种轨距线路的直线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安全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所设计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车辆》期刊2019年04期)

周橙,池茂儒,梁树林,王湘涛,周飞[5](2019)在《城市轻轨车辆带摇枕转向架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市内运行要求外,目前还出现了市郊运行(运行速度达到120 km/h)需求。为解决目前城市轻轨列车的跨线提速运营能力不足问题,提出一种跨线提速带摇枕轻轨转向架结构方案,并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该方案主要在车体与构架之间增加了摇枕结构,以实现车体构架摇头运动约束解耦与回转阻尼的非线性。在对转向架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无摇枕转向架与带摇枕转向架构架、摇枕与车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5模块低地板轻轨列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两种转向架新轮、磨耗轮状态下的稳定性、平稳性、安全性(包括R350大半径曲线与R50小半径曲线)与回转阻力系数。结果表明:由于转向架摇枕带来的回转阻力的非线性特性,带摇枕转向架的稳定性、平稳性与大、小半径下曲线通过安全性均优于无摇枕转向架。该转向架既可胜任市郊高速运行的要求(保证120 km/h运行),又能胜任市内小半径曲线安全通行的要求(安全通过R50),为跨线提速运营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穆凤军,刘振明,徐世锋,邵文东,张宝庆[6](2019)在《铁路货车变轨距转向架技术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国内外变轨距转向架技术现状。从可行性、可维修性、经济性方面对轮对型式、转向架型式、制动方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变轨距转向架的总体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国外铁道车辆》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妍,黄运华,张隶新,许红江,张丽君[7](2019)在《600/1067 mm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现有变轨距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600/1067 mm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的方案,并对变轨距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基本强度校核。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案从原理上可实现600/1067 mm轨距变换,关键零部件基本强度校核满足要求,具有较强工程实施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9年04期)

邵亚堂,黄运华,杜成义,贾一平,杨欣[8](2019)在《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锁紧机构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关键是加强道路联通,采用变轨距技术是解决铁路运输中轨距差异的最有效的方法。介绍国外变轨距锁紧机构的结构原理,分析动车组转向架中采用变轨距技术的机制,设计出一种适用于1 435/1 520 mm轨距的变轨距轮对锁紧机构方案,并对关键部件进行强度校核。(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8期)

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9](2019)在《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轮对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轨距的不同一直是国际铁路联运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概述了国外变轨距转向架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中采用变轨距技术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变轨距轮对方案,对其结构特点和变轨距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车轴进行了强度校核。(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韩俊臣,李稳,于忠建[10](2019)在《跨坐式单轨转向架水平轮轴承损伤分析及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跨坐式单轨转向架水平轮小轴承损伤问题,对小轴承损伤形式及损伤规律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对水平轮设计结构、轴承运用工况、润滑脂润滑特性及轴承安装游隙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了小轴承损坏的根本原因是轴承润滑不良,直接原因是滚子打滑,同时针对轴承损伤原因提出3点解决方案,并对采取新方案的小轴承进行装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案可有效降低小轴承损伤风险,延长小轴承使用寿命,值得在跨坐式单轨转向架水平轮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转向架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FXD1-J型动力车转向架驱动单元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分析,结合工装设计和工艺方法的改进,解决了驱动单元组装中的工艺技术难点,确保产品质量可靠和运行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向架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1].张桁铭,聂显鹏.转向架一系簧下盖紧固优化方案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9

[2].刘颖,任富明,秦继东.FX_D1-J型动力车转向架驱动单元组装工艺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9

[3].曹楚君.动车组转向架检修工艺与改进方案[J].南方农机.2019

[4].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方案设计及其动力学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19

[5].周橙,池茂儒,梁树林,王湘涛,周飞.城市轻轨车辆带摇枕转向架的结构方案设计和动力学性能[J].机械工程学报.2019

[6].穆凤军,刘振明,徐世锋,邵文东,张宝庆.铁路货车变轨距转向架技术方案研究[J].国外铁道车辆.2019

[7].刘晓妍,黄运华,张隶新,许红江,张丽君.600/1067mm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方案设计[J].机车电传动.2019

[8].邵亚堂,黄运华,杜成义,贾一平,杨欣.变轨距动车组转向架锁紧机构方案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9

[9].邵亚堂,黄运华,许红江,张隶新.高速动车组变轨距转向架轮对方案设计[J].机械设计.2019

[10].韩俊臣,李稳,于忠建.跨坐式单轨转向架水平轮轴承损伤分析及解决方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

标签:;  ;  ;  ;  

转向架方案论文-张桁铭,聂显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