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择回交导入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耐低磷,选择回交导入系,数量性状位点(QTL)
选择回交导入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巍,项超,张晶,任洁,刘周[1](2014)在《利用耐低磷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水稻产量性状QTL》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磷素利用率低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发掘水稻耐低磷有利基因、培育磷高效品种,选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恢复系‘蜀恢527’、‘明恢86’作为轮回亲本,以‘爷驼崽’为供体亲本,构建了2个BC2F4耐低磷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分别在正常施肥量条件下和低磷条件下对2个群体进行产量性状鉴定和分析,同时对2个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向方差分析,对耐低磷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的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不同遗传背景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穗数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大,是造成低磷条件下减产的主要原因。2个群体在正常条件和低磷条件下共检测到控制单株有效穗数QTL 11个,控制每穗实粒数QTL 10个,控制结实率QTL 10个,控制千粒重QTL 9个,控制单株产量QTL 13个;检测到一因多效的位点12个。研究结果对低磷品种的选育、相关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重要参考作用,选择导入系也为耐低磷育种提供了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付春旭[2](2013)在《利用回交导入系聚合选择SMV抗性高油大豆种质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品95-5383为供体材料,绥农14号大豆品种为受体回交,建立一个回交导入系。多次回交获得高世代回交品系,对后代材料BC1F4进行接种鉴定,选择稳定抗SMV株系,利用绥农20×绥农14分离群体中的高油株系,分别与绥农14×中品95-5383中抗SMV的株系杂交,聚合高油、SMV抗性基因到同一材料,筛选出抗SMV的高油大豆品系。通过轮回选择、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深层发掘、严格和准确的目标性状选择,达到高效率培育能在产量、品质、抗病性上都有显着提高的优良大豆新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3年06期)
王英[3](2013)在《利用回交导入系筛选水稻高产、抗旱和耐盐株系及选择导入系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耕地资源有限,人口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提高粮食产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干旱、盐害两大非生物胁迫已经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培育具有高产、抗旱和耐盐水稻品种是减轻这两种逆境危害和提高水稻产量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以黄华占为轮回亲本,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4个种质材料(OM1706,岗46B,IR64,CR203)为供体亲本培育回交导入系,经高产、抗旱、耐盐筛选和交叉鉴定,获得高产、抗旱、耐盐导入系,以及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优良性状的导入系,并对不同选择策略进行评价。同时,以不同性状的选择群体为研究材料,定位高产、抗旱、耐盐以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鉴定出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下稳定表达的增加高产、抗旱和耐盐性的重要等位基因,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益信息。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从高产选择群体中共获得3个生长季均稳定高产株系4个,抗旱选择群体中连续4个生长季均表现抗旱的株系4个,对耐盐选择群体叁次鉴定中均表现耐盐的株系111个。2、通过交叉鉴定,13个株系两年均表现高产兼耐盐,5个表现抗旱兼耐盐。综合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所有选择群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海南环境下获得既高产又抗旱的株系19个,包括耐盐选择群体中获得的11个,高产群体中获得的1个,抗旱群体中获得的7个;北京环境下获得既高产又抗旱的导入系18个,包括耐盐选择群体中获得的5个,高产群体中的6个,抗旱群体中获得的7个。3、目标性状的筛选受到环境与供体的影响,相比之下,高产和耐盐性相对稳定。在黄华占背景下,海南和北京灌溉条件下的高产筛选以供体CR203对高产贡献最大;温室与人工气候室两种环境中,耐盐性贡献最大供体均为IR64;抗旱性则受环境影响较大,海南干旱胁迫条件下,供体OM1706对抗旱性影响较大,北京干旱胁迫条件下,岗46B对抗旱性贡献最大。4、不同的筛选方式对提高目标性状的效果不同,先进行抗旱或耐盐筛选,再进行高产筛选比直接进行高产筛选获得高产株系的比例要高;同样,对群体进行抗旱直接筛选,或先进行耐盐筛再进行抗旱筛选,获得的抗旱株系的比例要大于从高产群体中筛选抗旱株系的比例。先进行耐盐筛选再进行高产或抗旱筛选的策略不仅增强了株系的耐盐性,而且也提高了高产和抗旱性。5、采用选择导入法,分别检测到与高产、抗旱和耐盐性相关的位点15、13和16个,分布于12条染色上。通过对相应群体的随机群体进行单方差分析,某些与目标性状选择相关的偏分离位点在单方差分析中也得以验证,并估算了基因的加性效应。两种方法共同定位到的位点比较可靠,可以作为是影响目标性状的重要QTL。6、检测到高产、抗旱和耐盐叁个性状遗传重迭的位点2个;高产、耐盐遗传重迭位点2个;高产、抗旱遗传重迭位点3个;抗旱、耐盐遗传重迭的位点2个。不同群体定位到与高产、抗旱和耐盐性相关的相同位点个数分别为2、1和3个;同一性状,在两个群体中均检测到的位点有6个,包括与RM219和RM527/RM24连锁的2个高产QTL,与RM335连锁的1个抗旱位点;以及与RM490、RM482和RM574/RM437连锁的3个耐盐QTL。同一群体中两年稳定表达的位点有7个,包括2个抗旱位点(qDT2.2和qDT6.2)和5个高产位点(qGY1.1, qGY6.1, qGY7.1, qGY5.3和qGY3)。7、对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发现,海南、北京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4个群体中检测到15个位点的供体等位基因分别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实粒数、总粒数、有效穗数中的两个或多个性状。其中同时在两个群体中检测到的有qFGP2.2,qFGP10.3,qSNP2.1,qSNP10.2。北京和海南两种环境下均检测到的QTL,包括在正常灌溉条件检测到qGW2.3,qSNP1.4,qSNP2.1,qSNP7.2,qPN4.2,qSNP1.1和qSNP10.2。qSNP10.2的供体等位基因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均增加总粒数。上述这些位点均是影响产量或产量相关性状稳定表达的重要位点。8、标记RM576、RM263、RM24、RM182、RM126、RM484不仅与控制高产、抗旱和耐盐性的QTL连锁,而且与控制产量构成因素的QTL连锁,表现出抗逆性之间及其与高产的遗传重迭,更重要的是与这些标记连锁的QTL在两种环境和两个群体或两种检测方法中被稳定检测到,这些位点上的供体等位基因对提高水稻产量、抗旱和耐盐性起积极作用,对分子标记辅助选和聚合育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5-01)
韩梅[4](2012)在《水稻抗旱选择回交导入系鉴定与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重要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利用来源于蜀恢527/ZDZ057、蜀恢527/特青、蜀恢527/BG90-2、明恢86/ZDZ057、明恢86/特青和明恢86/BG90-2共计6个BC2F2:5群体,总计149个高代回交选择导入系为材料,对正常灌溉、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亲本和株系的单株产量及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行了考查,进行表型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利用这6个作图群体构建的连锁图谱,采用卡方检测和单向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单株产量比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下降了10.9%和63%。在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蜀恢527为背景的3个群体的产量表现优于明恢86为背景的3个群体。与轮回亲本相比,同一遗传背景下的性状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差异较大,其中蜀恢527为背景的群体的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均有增加,表现较为一致,但差异不显着;明恢86为背景的不同群体间的性状表现不一致,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导入系群体的表现与轮回亲本相比差异显着。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受干旱的影响较大。此外,共挑选出23个在产量表现上优于轮回亲本优良的导入系。2.各性状间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都呈现显着相关,同一群体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不同群体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穗数较多并且穗型较大可以提高产量。通过对不同处理对产量因子的方差分析得出,环境间均存在着显着差异,蜀恢527为背景的3个群体的所有变异因子中,解释的表型变异平均为40.2%,明恢86为背景的3个群体的所有变异因子中,解释的表型变异平均为7.2%。3.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表明,蜀恢527/ZDZ057、蜀恢527/特青、蜀恢527/BG90-2、明恢86/ZDZ057、明恢86/特青和明恢86/BG90-2群体在两种处理条件下分别定位到62、67、50、19、27和59个QTL;两种处理下共同定位到10、5、2、2、1和13个QTL;此外,有7、8、3、1、3和10个标记位点在单向方差分析和卡方检测两种方法中都被定位到。一因多效位点分别有20、16、14、4、4和16个。利用正常灌溉与胁迫差值进行QTL定位,检测到41个QTL,这些位点是与抗旱相关的位点。其中,31个QTL在两种处理条件下都被检测到,且效应的大小和方向表现稳定。(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期刊2012-06-01)
高欢[5](2011)在《水稻选择回交导入系抗旱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对抗旱基因进行精确定位及合理挖掘是改良水稻品种抗旱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大规模回交构建多亲本导入系群体,结合目标性状筛选和分子标记鉴定,在定位抗旱相关QTL的同时培育回交改良株系,可以通过株系间杂交实现异源抗旱QTL的有效聚合。本研究以我国节水抗旱稻保持系沪旱1B(HB)、广亲和品种中413为轮回亲本,分别构建导入回交群体。对导入株系或群体抗旱性和产量进行多重复多性状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开展基因型鉴定和抗旱QTL分析。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以HB为轮回亲本,乌咀红谷为供体亲本,构建导入群体。在上海对116个BC2F3导入株系进行了产量相关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在灌溉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导入群体产量相关性状变异幅度较大,其中,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变异最为丰富。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对产量形成贡献较大,但每穗颖花数在干旱胁迫后损失较大。依照各株系抗旱系数(Drought Cofficient, DC),筛选出20个抗旱株系(DC>0.86, GroupⅠ)与20个旱敏感株系(DC<.50, GroupⅡ)。除结实率和百粒重外,两套材料的有效穗、穗颖花、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在灌溉和干旱条件下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利用97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导入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方差分析结果在灌溉、干旱条件下分别定位到24个和20个产量相关QTL(P<0.001),分布在除9,12号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通过对选择群体导入频率的卡方检验,抗旱和敏感群体分别得到13、17个频率显着偏离位点(P<0.0001)。其中有9个位点在两种方法中有检测2.以中413为轮回亲本,C418、粤香占、MR167等为供体材料,分别培育导入系并进行抗旱筛选,入选株系互相杂交,培育导入系聚合派生株系(Introgression-line pyramiding-derived-lines, IL-PDLs),经过大田和根管栽培条件下的抗旱性筛选,获得4个抗旱性较强的聚合株系:KH168、KH172、KH268和KH415。以典型旱稻品种IRAT109和轮回亲本中413为对照,对聚合株系进行抗旱性和产量的表型重复鉴定。结果表明,KH168和KH172在大田干旱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在中413和IRAT109严重卷叶和大量叶片枯死情况下,KH168和KH172维持较好的叶片生长状态,卷叶和叶片枯死显着减低;KH268和KH415在胁迫后仍具有较好产量表现。分别利用351、351、308和299个多态SSR标记检测4个株系的基因型,发现KH168、KH172、KH268以及KH415分别有81个、77个、56个和64个导入片段,在12条染色体上均有片段导入,大部分染色体上的导入遗传成份由2个供体亲本共同提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陈稳良,景蕊莲,刘惠民,昌小平[6](2009)在《晋麦47背景回交导入系的遗传选择与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旱地品种晋麦47为轮回亲本、水地品种鲁麦14为供体亲本构建的导入系(ILs)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两种条件下考察穗下节和穗部农艺性状,利用56对在双亲间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引物对BC3F4导入系群体的150个株系进行遗传选择,分析筛选后的148个导入系遗传背景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ILs群体中有两个株系分别在2个、13个标记位点的基因型不同于双亲,ILs群体的晋麦47基因型回复率达94.38%。在两种水分条件下ILs群体多数性状表现超双亲,性状变异系数在2.34%~127.11%之间,性状均值偏向轮回亲本晋麦47;ILs群体灌溉条件下的每穗总小穗数(TNS)极显着大于雨养条件下的,与鲁麦14相似。除穗顶部不育小穗数(SST)外,其余性状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呈极显着正相关(r=0.221~0.555)。ILs群体穗下节长(FIL)和旗叶叶枕至穗基部长(LPSB)的遗传力均较高,大于0.5975;穗顶部不育小穗数(SST)、穗基部不育小穗数(SSB)的遗传力均较低,小于0.4638,说明小穗结实率易受环境水分条件影响。(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利锋[7](2007)在《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系定位和聚合水稻抗旱QTL》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高效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中的抗旱QTL是改良水稻品种抗旱性最为简便有效的途径。作为一种全新分子育种策略,通过大规模回交导入结合目标性状筛选和分子标记鉴定能够将QTL高效发掘与遗传育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利用携带不同来源有利抗旱QTL的优良导入系进行聚合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水稻新品种。本研究以我国北方粳稻优良恢复系C418为轮回亲本,与2个供体亲本C71和早籼14分别进行杂交和2次回交,BC_2F_2混合群体进行严格的干旱筛选,共得到2套16个抗旱导入系。对2套回交导入系进行抗旱性和产量的表型重复鉴定和分子标记基因型分析,进而定位相应的抗旱QTL;另用4个优良的抗旱回交导入系配制2个聚合杂交组合,于F_2代进行严格的抗旱筛选,构建抗旱聚合系,同样进行抗旱性和产量的表型重复评价,并开展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和抗旱QTL分析。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海南和北京的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分别对2套抗旱导入系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选择后的不同导入系群体在不同地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表现不尽一致,总体来看,群体抗旱性平均表现与轮回亲本没有明显差异,但总有不少株系的抗旱性和产量均显着高于轮回亲本。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的关联密切,且最易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在干旱胁迫下,穗多和穗大的材料产量比较高。利用106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抗旱回交导入系进行基因型分析。通过导入频率的卡方检验,共定位到16个抗旱QTLs(P<0.0005),分布在除2,7号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大部分导入的供体等位基因显示出正向加性效应。结果说明,回交导入结合目标性状极端选择的策略对于改良水稻抗旱性并发掘和定位有利抗旱基因,QTL是可行的。2.在海南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对2套抗旱聚合群体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个聚合群体在正常灌溉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均好于干旱胁迫。聚合系的抗旱性和产量性状平均表现大都不及轮回亲本或导入系亲本,这些同用于聚合杂交的导入系亲本的表现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导入系亲本表现特别优异,聚合后代难以选出正向超亲的个体。相关和通径分析也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多穗和大穗的聚合系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较高的产量。采用卡方测验和单因素方差进行了抗旱性QTL定位。卡方测验在2群体中分别定位到26个和23个抗旱QTLs(P<0.001),其中在9个区域发生重迭。而方差分析在2群体中分别检测到28个和5个抗旱QTLs(以单株产量和结实率为抗旱指标),显着水平为P<0.001。同卡方测验的结果比较,发现16个位点重迭。本研究检测到的抗旱QTL位点,大多与前人发现的位点吻合。通过进行配子连锁不平衡(LD)分析,在2个聚合群体中分别发现有20个和8个抗旱QTL间存在显着的LD,在群体Ⅰ和Ⅱ都可以划分为2个关联环(ALs)或QTL组群。不同的关联环间,或关联环与抗旱位点之间构成了与抗旱性相关的遗传网络。通过对聚合群体中QTL组群内对应的基因型对所有株系进行划分,发现构成抗旱遗传网络的关联环数目越多(相对应的位点供体等位基因导入频率较高),其抗旱性越好,产量越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06-01)
郑天清[8](2006)在《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选择群体的选择响应与遗传重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在自然进化和育种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根据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当群体中发生对选择有利的等位基因替代时,与之紧密连锁的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基因频率变化,使得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上升,而不利等位基因的频率下降,这个现象称之为“遗传搭车”(Genetic Hitchhiking)效应。在高代回交导入系的选择群体中,“遗传搭车”或一因多效都可能造成性状间的遗传重迭(Genetic Overlap)。选择响应(特别是分子水平的选择印迹)和遗传重迭是高代回交导入系选择群体在分子育种利用中的两个基本问题。本研究对经过干旱下产量极端选择的水稻“高代回交抗旱选择导入系”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分析,考察了选择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和连锁不平衡等遗传结构。通过模拟检测和实际分析,对选择的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进行了考察。考量了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等位基因频率偏离分析在选择群体目标性状相关位点检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方差分析(ANOVA)和连锁不平衡检测,对选择群体的部分目标和非目标性状进行了相关位点的定位,并着重考察相关性状间的遗传重迭,探究染色体片段的选择性导入对非目标性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分子水平的选择响应(分子水平的选择印迹)对343个BC_2代抗旱选择导入系的基因型分析和133个BC_2随机导入系的模拟定向选择分析都表明,选择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选择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极端偏离(标准差的显着增大)以及连锁不平衡标记对数的极显着增加,这种变化在实际选择的群体中主要受到供体和受体亲本的影响。2、随机大群体的模拟选择分析以随机大群体为对照,对根据干旱胁迫下的表型数据进行极端选择模拟而产生的3个定向选择亚群体以及2个随机小群体,进行了等位基因频率偏离、连锁不平衡分析、目标性状和非目标性状的方差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可以借助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等位基因频率偏离检测来定位与选择目标性状相关的位点,其结果与大群体方差分析的吻合程度在33.3%~57.1%之间,相对简单的性状(抽穗期)检测效果好于复杂性状(产量)。选择群体的方差分析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偏离检测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群体本身存在的以及抽样所形成的偏分离对存在真实超导入位点的检出影响不大,但会在非导入区域造成假阳性。选择群体中存在的非连锁位点间的等位基因相关(连锁不平衡)一方面会导致检出位点数的增加,另一方面使得这些位点的检测效应趋于一致。3、Bg300抗旱选择导入系的选择目标性状分析在模拟选择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等位基因频率的偏离检测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来自两种干旱选择条件(低地胁迫和旱地胁迫)的4套以Bg300为供体的抗旱选择导入系进行了选择目标性状分析。定位到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24个位点,其中卡方检验发现20个,方差分析检测到8个,有4个被这两种方法都检测到,很可能是与胁迫下的产量直接相关的位点。两种选择条件下的超导入位点数目大致相当。与前人利用传统方法发现的23个抗旱性位点(胁迫下的产量和小穗育性)所在的区域进行比较作图发现,本研究的结果与其中的12个位点吻合或接近。其它一些位点属于本研究首次报道,其中QDt3d、QDt6b、QDt9a和QDt9c具备了多重证据的支持,结果可信度较高。4、加工品质和粒型的分析对231个Teqing背景的Lemont随机导入系的研究发现,加工品质与粒型(特别是粒长)位点在染色体上呈现集中分布的态势,这很可能是两个性状的表型之间密切关联的遗传基础。对两个背景(IR64和Teqing)的Lemont抗旱选择导入系进行的加工品质与粒型的遗传分析发现,在表型水平上,抗旱选择对整精米率(HR)的影响较大,而对粒型和其它加工品质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推测抗旱性与整精米率可能存在负向选择的关系。从定位结果看,抗旱性选择虽然导致了加工品质与粒型检测结果的变化,但是第5、6、7染色体上仍然各有1个区域没有受到干扰,包含有比较重要的品质性状相关位点。与模拟选择的结果类似,抗旱选择群体中的连锁不平衡完全关联组(ALs)对于加工品质和粒型性状的检测都产生影响,形成不少检测效应一致的位点。通过与随机群体中检测到的上位性位点比较,推测假阳性的可能更大一些。排除上述ALs所可能导致的假阳性,随机群体位点在选择群体中仍然起作用的比例因性状而不同:糙米率(BR)为100.0%,精米率(MR)为60.0%,整精米率(HR)为33.3%,粒长(GL)为100.0%,籽粒长厚比(GLTR)为50.0%,其它性状没有检测到。这些位点将为抗旱育种的品质改良提供线索。5、抗旱性与纹枯病抗性的遗传重迭在157个抗旱选择导入系中,利用等位基因频率偏离分析定位与抗旱性(选择)相关的位点(染色体区段(Bin))。结果在50个位点上检测到106个供体等位基因的显着超导入,平均的检测卡方值为54.3(P=1.6×10~(-12)),其中46个具备不同群体的证据支持。50个抗旱相关位点中有4个在3个以上的群体中被同时检测到,19个(18.4%)的供体等位基因导入频率超过0.65。通过连锁不平衡(LD)分析还揭示了与抗旱选择有关的多位点遗传结构,其中包含144对(133对正向,11对负向)非冗余的LD关联。大部分的正向LD关联来自17个完全关联组(ALs),每个组包含2-10个非连锁但完全LD关联的位点,平均的卡方检测值为31.6(df=1)。在此基础上,借助方差分析对纹枯病抗性相关位点进行了鉴定。共检测到28个纹枯病抗性相关位点,在其中64.3%的位点上,供体等位基因表现为增强抗性,在7个位点上检测到有复等位基因的存在。通过基于相同标记的生物信息学比较作图的方法发现,28个位点中有18个与前人报道的纹枯病抗性基因/QTL重合,另外10个(QSbr16,QSbr1c,QSbr2a,QSbr2c,QSbr3c,QSbr6b,QSbr7b,QSbr10a,QSbr12a和QSbr12b)则可能是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抗旱性和纹枯病抗性的遗传重迭体现在表型和染色体区段这两个层次上。本研究所检测到的抗旱性和纹枯病抗性相关位点可以大致分为叁种类型。第一类是负向相关位点:在与抗旱位点重合的33个纹枯病抗性位点中,有11个(33.3%)的供体等位基因是降低抗病性的。在来自Teqing/Bg300、Teqing/Babaomi和Teqing/Basmati组合的纹枯病抗性下降的导入系中检测到32个超导入位点,其中有25个(78.1%)与纹枯病抗性位点直接/间接吻合;第二类是正相关位点,能够同时提高抗旱性和抗病性,这在33个重合位点中占了22个(66.7%)。在表现纹枯病抗性增强的IR64/Bg300、IR64/Babaomi和IR64/Basmati群体所检测的23个超导入位点中,有13个(56.5%)与纹枯病抗性位点重合。第叁类则属于相对独立的位点,分别影响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其中包括2个纹枯病抗性位点(QSbr11b和QSbr12b)和24个抗旱位点。通过上述对模拟选择的群体以及实际选择群体的具体性状分析发现,利用响应选择的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偏离效应结合后代表型鉴定及方差分析,可以建立选择群体目标性状相关位点初步筛选的分析平台;选择所形成的多位点结构(非连锁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在非目标性状的检测中会造成相关位点数目的增加和遗传参数估计的趋同。不过这种结构究竟是互作的体现还是假阳性的结果则因性状而有所不同,其结果也需要后续研究的验证。在实际群体的分析中所鉴定到的加工品质与粒型及抗旱性与纹枯病抗性的位点重迭区域很可能是有关性状间表型相关的遗传基础,这些相关染色体片段及携带这些片段的导入系有望为进一步的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6-10-01)
选择回交导入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品95-5383为供体材料,绥农14号大豆品种为受体回交,建立一个回交导入系。多次回交获得高世代回交品系,对后代材料BC1F4进行接种鉴定,选择稳定抗SMV株系,利用绥农20×绥农14分离群体中的高油株系,分别与绥农14×中品95-5383中抗SMV的株系杂交,聚合高油、SMV抗性基因到同一材料,筛选出抗SMV的高油大豆品系。通过轮回选择、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深层发掘、严格和准确的目标性状选择,达到高效率培育能在产量、品质、抗病性上都有显着提高的优良大豆新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择回交导入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巍,项超,张晶,任洁,刘周.利用耐低磷选择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水稻产量性状QTL[J].中国农学通报.2014
[2].付春旭.利用回交导入系聚合选择SMV抗性高油大豆种质资源[J].中国种业.2013
[3].王英.利用回交导入系筛选水稻高产、抗旱和耐盐株系及选择导入系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4].韩梅.水稻抗旱选择回交导入系鉴定与QTL定位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2
[5].高欢.水稻选择回交导入系抗旱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陈稳良,景蕊莲,刘惠民,昌小平.晋麦47背景回交导入系的遗传选择与性状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9
[7].王利锋.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系定位和聚合水稻抗旱QTL[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8].郑天清.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选择群体的选择响应与遗传重迭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标签:水稻; 耐低磷; 选择回交导入系; 数量性状位点(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