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周期,端粒酶
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刘浏,刘健玲,黄浩,李莉芳[1](2015)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与p27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 TERC)和p27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h TERC和p27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 TERC基因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鳞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20)、22.2%(4/18)、72.7%(8/11)、81.8%(9/11)和96.7%(29/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蛋白在对照组、CIN及宫颈鳞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35%、2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病变中,h TERC和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975,P=0.005)。结论:h TERC过度表达和p27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均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二者均可作为子宫颈癌变诊断及进展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江菊,郑秀惠,郭建新,郑英如,李力[2](2014)在《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子宫颈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FISH技术检测118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病理学诊断为炎症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46例,CINⅡ31例,CINⅢ18例,浸润癌11例。FISH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在炎症组为0,CINⅠ组19.6%(9/46),CINⅡ组51.6%(16/31),CINⅢ组77.8%(14/18),浸润癌组90.9%(10/1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未治疗的CINⅠ和CINⅡ患者共26例进行随访,发现hTERC基因扩增预测CINⅠ、CINⅡ病变进展的敏感性83.3%,预测病变维持或消退的特异性90.0%。结论 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加,对宫颈病变的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检测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对宫颈早期病变进展有预测意义,可作为监测宫颈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指标。(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韩英,李敏,段玲[3](2012)在《宫颈病变组织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感染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的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感染情况,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宫颈病变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29例,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组41例、CINⅡ组29例、CINⅢ组35例及宫颈癌组(SCC组)24例,并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HPV DNA检测,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 hTERC表达阳性率CINⅠ组(7.31%)、CINⅡ组(34.48%)、CINⅢ组(62.86%)及SCC组(75.00%)与对照组(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与SCC组高于CINⅠ组(P<0.05);hTERC表达阳性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31,P=0.031);对照组、宫颈癌前病变组(CINⅠ组+Ⅱ组+Ⅲ组)与SCC组HPV DNA阳性率分别为15.00%,45.7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r=0.381,P=0.002)。结论 hTERC扩增在宫颈高度病变及宫颈癌患者中比例较高,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可能是宫颈癌进展的预测性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贺昕红[4](2011)在《宫颈病变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探讨宫颈病变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对115例宫颈疾病患者,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根据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包括宫颈组织正常及宫颈炎症)、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组、CINⅡ~Ⅲ组和宫颈浸润癌组,对患者宫颈分泌物分别进行HPV杂交捕获Ⅱ代(HPV-HC2)检测、FISH检测。结果 (1)hTERC基因在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和宫颈浸润癌中组的扩增率分别为21.1%、86.7%、93.8%和100.0%。宫颈浸润癌组、CINⅠ组和CINⅡ~Ⅲ组hTERC基因扩增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3例HPV阳性患者中,hTERC基因扩增率为91.6%(76/83),32例HPV阴性患者中,hTERC基因扩增率为43.7%(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TERC基因扩增与HPV阳性率的相关系数为0.520,两种检测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hTERC基因检测总体评价高于HPV-HC2的检测。结论 hTERC基因的扩增与宫颈病变程度及HPV感染呈正相关,其扩增提示CIN有恶性进展潜能,其扩增情况可作为CIN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1年29期)
申艳,阚延静,华荃[5](2011)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的扩增率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108例(CINⅠ39例、CINⅡ37例、CINⅢ32例),宫颈癌组24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共165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INⅡ、CINⅢ和宫颈癌hTERC基因的扩增率,分别为64.86%、75.00%和91.67%,明显高于CINⅠ(15.38%)和正常对照组(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与正常对照组hTERC基因扩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C基因的扩增率在各级宫颈病变均有一定的比例。hTERC基因的扩增率随着宫颈病变分级呈逐渐上升趋势,且hTERC基因在高度病变中的扩增率,明显高于低度病变。(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韩英,艾星子·艾里,段玲,陈志芳,苏晶[6](2011)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病变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扩增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妇女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uman telomerase gene,hTERC)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高危亚型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50例维族和52例汉族宫颈病变患者hTERC基因扩增情况,同时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维族宫颈病变患者hTERC基因扩增率为62.00%,汉族宫颈病变hTERC基因扩增率为51.92%。随病变进展,维、汉族宫颈病变患者hTERC基因扩增均明显增加。维、汉族宫颈癌hTERC基因平均扩增倍数,在HPV各亚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PV多重感染和单一感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宫颈病变总hTERC基因扩增倍数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C基因扩增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可能是宫颈癌进展的预测指标;多重HPV高危亚型感染可能是维族宫颈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刘开江,美热古丽·阿不拉,刘继文,赵峰,马晓梅[7](2008)在《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癌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在感染HPV高危亚型之后,其致癌机制——人类染色体端粒酶(TERC)基因扩增的特点及差异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23例维吾尔族和22例汉族宫颈癌患者的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结果:23例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TERC基因扩增率为86.96%,22例汉族宫颈癌TERC扩增率为90.90%。随着临床分期增高,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患者的TERC基因扩增均无明显增加。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在HPV各亚型感染之间,TERC基因平均扩增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宫颈癌总的TERC基因扩增倍数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与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中多重感染的比率高于汉族宫颈癌有关。结论:TERC基因的扩增在维、汉族宫颈癌的发生中均为早期事件。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中多重HPV高危亚型感染比例较高,导致TERC基因扩增明显,可能是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病率高于汉族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子宫颈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FISH技术检测118例宫颈脱落细胞中hTERC基因异常扩增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病理学诊断为炎症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46例,CINⅡ31例,CINⅢ18例,浸润癌11例。FISH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在炎症组为0,CINⅠ组19.6%(9/46),CINⅡ组51.6%(16/31),CINⅢ组77.8%(14/18),浸润癌组90.9%(10/1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未治疗的CINⅠ和CINⅡ患者共26例进行随访,发现hTERC基因扩增预测CINⅠ、CINⅡ病变进展的敏感性83.3%,预测病变维持或消退的特异性90.0%。结论 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而增加,对宫颈病变的筛查有一定临床意义,检测hTERC基因的异常扩增对宫颈早期病变进展有预测意义,可作为监测宫颈病变进展的生物遗传学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刘浏,刘健玲,黄浩,李莉芳.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与p27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5
[2].张江菊,郑秀惠,郭建新,郑英如,李力.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4
[3].韩英,李敏,段玲.宫颈病变组织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亚型感染相关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
[4].贺昕红.宫颈病变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
[5].申艳,阚延静,华荃.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的扩增率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
[6].韩英,艾星子·艾里,段玲,陈志芳,苏晶.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病变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扩增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
[7].刘开江,美热古丽·阿不拉,刘继文,赵峰,马晓梅.新疆维、汉妇女宫颈癌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