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学362305
中学的语文,教材内容越来越精彩,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在语文教学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看似平常的文字中隐含着足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华丽的词藻向我们展现一个个美丽逼真的景象;真实自然的描述像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学生们若能感悟语言的真谛,便能增长了知识,明白了事理,认识了世界。在教学中,我喜欢引导学生慢慢地品味感悟、展开想象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透过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读出作品的灵魂,感受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一、在“品词赏句”中感悟想象,感受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就要充分利用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的特点来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用什么方式呢?——靠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破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句中的“点”字就是一例。怎样使学生体会到“点”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点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比较“点”和“些”的区别?用哪个字好,为什么?如果学生不能比较得出,教师再启发学生想想:济南的冬天天气是怎么样的?热气会是多还是少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热气只会是一点点,所以用“点”能表达极为准确,符合济南冬天的特点。
而用“些”热气大了些,则与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不符。郑板桥的《竹石》言道:“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足于说明品词赏句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若坚持不懈地进行品词赏句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准确地谴词造句的好习惯。
二、在“美读”中感悟想象,欣赏语言情感的有效性
唐彪先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审美和智慧的展现。因此,语文课要逐步地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感受这种审美,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需要靠读出来的,对文章的感知靠读,对文章的理解、感悟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只有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学生才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悟,才能在读中积累下丰富的语言,读出语言的韵味,也才会爱上祖国这绚丽多彩的语言。特别是古诗词和诗歌的教学。如,《再别康桥》的教学中,先教学生划好节奏,标出重读和轻读的词语,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惆怅、惜别的感情。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的“三美”和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三、在“比较”中感悟想象,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发现。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引导学生比较用词不同的效果、比较句子表达不同的效果、比较表达手法不同的效果。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表现特色,了解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在中高年级的文章的学习中要求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表达特色,目的在于力求培养学生形成各自习作的个性化。在中学我们开始引导学生从整篇入手,通过比较,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特色,教育学生在习作中要有自己的个性。如,同是写白鹅,可丰子恺写的《白鹅》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却各具有自己不同的语言特色,在表达上截然不同。一个比拟和反话,似埋怨中却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爱;另一个则采用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进行对比阅读,同是描写“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玩相”作者各是怎样写的,在比较中领悟不同作者各自的语言特色、表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揣摩,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作用是奇妙的。
四、在“情境”中感悟想象,体验语言隐义的有效性
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我们的语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以懂,令人回味无穷。通过想象可以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散发出动人的情景。初读《我的老师》从文章中找不出一个比较好的词语或一个比较优美的句子,但细细品读,课文中却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感人的师生之情: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关爱之情以及作者对老师的那种依恋之情是那么的深切!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要表现的意境中,就需要老师积极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跟随教师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超越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我自始自终以一个“情”字贯穿整个过程。先让学生回味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师生告别的情景。再抓重点词语品析,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句中的“好像”说明老师假装发怒的情景,实则爱生心切。
由此我创设了情境,如果我真的在那时见到了蔡老师,心情会怎么样?会跟老师说些什么话呢?教师积极地创设情境只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情感,不仅让透过本文,还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更加深刻直观地进一步感受体验。学生已经读懂了文字中隐含的丰富深刻的情感。这一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语言文字的伟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