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吴雪玲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吴雪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教士,教育,学校,人才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玲[1](2013)在《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早期近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的基督教复兴和中国的被迫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布道场所。新教传教士们以学证教,借学布道,承担起牧师与文化使者的双重职责。批判科举制度、设立教会学校、筹办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教育范式,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使之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引进者,不仅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和师资,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带动了教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堪称推动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群体。(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3年08期)

黄小胖[2](2013)在《从“文辞”到“器艺”》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州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近代最早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沿海城市,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涌现出许多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引领了中国近代教育从“文辞”到“器艺”的演变。本文首先从“器艺”教育的启蒙、实践和完善叁个阶段,对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从“文辞”到“器艺”的演变过程做一个清晰的阐释;其次,从“器物”、“知识”和“思想”叁个维度,分别阐述林则徐、沈葆桢和严复叁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探讨他们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最后,以福州近代教育演变为背景,分析叁位教育家“器艺”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探讨他们在近代教育从“文辞”到“器艺”和从“经世”到“启蒙”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出的贡献,突显福州教育家对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王春生[3](2008)在《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转折点亦是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起点。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在近代逐步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这个转折是如何产生的,新旧是如何过渡的?无疑作为体现这个转折和过渡的重要载体——洋务教育,能够充分折射出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脉络。不研究洋务教育我们就无法把握中国近代教育的源头,无从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思想与实践选择的得失,不可能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研究洋务教育的意义正是如此。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教育曾经走过的路程,了解当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让我们避免重复曾经走过的弯路。本论文通过对洋务教育的详细考察,重点探讨了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论文认为,洋务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迈向近代教育的第一步。洋务教育通过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洋,中译西书的形式推动中国传统教育逐步向近代教育转化。在论证过程中,本论文分为叁个主体部分:论文首先分析了洋务教育产生的社会因素。论文认为洋务教育是在严峻的内、外部危机挑战下产生的,它的启动缺乏近代化教育所必需的思想文化基础。在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洋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创办洋务学堂,包括西文学习与洋务学堂的被动起步,“求强”观念的确立与军事学堂的发展,“求富”观念的确立与实业、技术学堂的发展阶段;选派留学生,开辟办学新途径;翻译西书、传播西学,使国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在论文中充分肯定了洋务教育具有近代性特征的教育形式。最后,作为本论文的结束部分,则重点探讨了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历史贡献。这种贡献突出体现在:洋务教育适应并推动了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教育观念的转变;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支近代化的师资队伍,从而避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殖民化命运;对清末新学制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运动无疑是伴随着洋务教育的不断发展而进入全方位的开展阶段。教育近代化的出现和形成与洋务教育的产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最终完成是以洋务教育的贡献为基础的。(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州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近代最早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沿海城市,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涌现出许多颇有建树的教育家,引领了中国近代教育从“文辞”到“器艺”的演变。本文首先从“器艺”教育的启蒙、实践和完善叁个阶段,对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从“文辞”到“器艺”的演变过程做一个清晰的阐释;其次,从“器物”、“知识”和“思想”叁个维度,分别阐述林则徐、沈葆桢和严复叁位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实践的开展,探讨他们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最后,以福州近代教育演变为背景,分析叁位教育家“器艺”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探讨他们在近代教育从“文辞”到“器艺”和从“经世”到“启蒙”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出的贡献,突显福州教育家对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雪玲.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早期近代化[J].东岳论丛.2013

[2].黄小胖.从“文辞”到“器艺”[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王春生.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诞生[D].曲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论文-吴雪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