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冲击论文-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

温度冲击论文-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冲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温度冲击,力学特性,双胡克体

温度冲击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1](2019)在《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冲击作用下煤体破坏特性,利用SLX-80高低温处理系统对取自赵固二矿的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冲击,用RLW-500G煤岩叁轴压缩试验系统对不同温度冲击的煤进行了叁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煤在温度冲击条件下的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梯度的增大,煤的弹性模量和叁轴抗压强度近似呈线性降低。基于煤岩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和煤岩强度应变理论,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引入热损伤变量,建立了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详细计算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分析表明,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构简单,引入参数少,物理意义清晰,且考虑了温度效应,能够有效地描述温度冲击下煤体破坏全过程的力学性质。(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肖斌,杨文英,翟国富,沈国文[2](2019)在《电磁继电器温度冲击失效机理及工艺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机系统试验过程中,温度冲击试验要求20~50个循环,而电磁继电器标准仅要求5个循环,导致常出现温度冲击后继电器失效故障。采用故障树分析和电镜扫描对温度冲击的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影响温度冲击的原因是镀金触点表面粗糙度及闭合触点压力。为有效控制镀金触点粘接力,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镀金触点的差异,对镀金触点表面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及验证;然后对闭合触点压力相关参数进行DOE试验设计;最终得出了合理的触点表面处理工艺及闭合触点压力的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研磨处理及振动脉冲镀金的方法,可提升继电器触点表面粗糙度,降低温度冲击下镀金触点表面的粘接力;同时找出合理的控制参数,改善了电磁继电器温度冲击性能,提升了产品质量。(本文来源于《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于宁宁,王管,童启邦,郑慈航,郭勇[3](2018)在《厌氧半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温度冲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型厌氧半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人工配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为期86 d,考察温度冲击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反应器在HRT为31.8 h,有机容积负荷为4.0 kg/(m~3·d),温度为(35±1)℃的实验条件下运行,到第15天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8%左右,产气量达到14 L/d,然后,对其进行降温冲击(25±1)℃、恢复(35±1)℃、升温冲击(45±1)℃、恢复(35±1)℃4个阶段的实验。实验证明,反应器在(35±1)℃下运行时最高COD去除率在94%左右,沼气产量高达20 L/d,具有明显的产沼气优势。同时,降温冲击后恢复仅用时6 d,升温冲击后恢复仅用时11 d,COD去除率均可恢复到90%以上,证明反应器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45±1)℃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大于(35±1)℃,但一些功能菌种如产甲烷菌、梭菌、鞘氨醇单胞菌丰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王登科,张平,刘淑敏,魏建平,于充[4](2018)在《温度冲击下煤层内部孔缝结构演化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层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采用高低温试验系统对原煤进行了温度冲击实验,利用扫描电镜、工业显微CT、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对温度冲击前后煤的孔隙裂隙结构的演化发展进行了联合表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温度冲击前后煤层扫描电镜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煤层的裂隙宽度变化,并统计分析了温度冲击前后煤层中孔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冲击作用促使煤样内部大孔之间相互贯通并形成宏观裂缝,导致大孔体积相应减少,中孔和小孔的体积均增大;温度冲击试验测试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大热应力位于煤样表面的切向方向,温度冲击所产生的热应力超过煤样抗拉强度是导致裂隙萌生、扩展和相互贯通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煤层气高效开发和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若男,汪素芳,岳秀萍[5](2018)在《温度冲击对MFCs脱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生物阴极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探究温度冲击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到25℃时,短程硝化反硝化效果最好,氨氮去除率达到95. 71%,亚硝态氮积累率可达89. 14%,总氮去除率为80. 46%。温度由20℃升高至25℃后,再由25℃降至20℃情况下,系统内均为短程硝化反硝化;但当温度降至15℃低温下,硝化类型转变为全程硝化,总氮去除率仅为20. 82%。25℃下,硝化反硝化菌所属的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丰富度高达77. 81%,优势纲Betaproteobacteria也达到66. 16%。主要的AOB菌属Nitrosomonas所占比例为1. 52%,短程硝化反硝化优势菌Thauera所占比例高达51. 12%。(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2期)

王登科,孙刘涛,魏建平[6](2019)在《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与断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损伤断裂机制,以干燥颗粒煤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煤样的冷冲击和热冷冲击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图像结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微观形貌、裂缝分布、开裂和延伸情况,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样内部微裂缝的开裂机制和扩展方向,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微裂缝扩展时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煤样的断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冲击对煤的结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温度冲击所形成的热应力最终导致了原始裂纹和新生裂纹的扩展和延伸;温度冲击下所产生的裂纹形式主要有沿晶裂纹、穿晶裂纹、翼型裂纹、交叉裂纹、枝须状裂纹和网状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温差愈大,所产生的温度热应力愈大,热冷冲击所产生的裂缝的数量更多、扩展更充分,对煤样的破坏更严重,因此,热冷冲击的破煤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登科,张平,浦海,魏建平,刘淑敏[7](2018)在《温度冲击下煤体裂隙结构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体裂隙结构演化特征,以期从微细观方面揭示煤体对温度的响应机制。采用SLX–80型高低温实验系统对原煤进行4种温差条件下的冷热冲击实验,利用工业显微CT系统对温度冲击前后的煤样进行扫描和裂隙结构的叁维立体重建,基于VGStudio MAX图像分析系统建立煤样清晰的裂隙可视模型,并对煤体裂隙结构演化特征进行量化表征,运用非定常热应力理论分析温度冲击下的破煤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冲击促使煤体内部裂隙扩展加宽,萌生新裂隙,裂隙体积、壁厚、表面积均与温差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温差产生的热应力决定了煤样的损伤程度;温度冲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声发射信号,声发射信号的产生主要集中在前600 s,且温差越大所产生的声发射能量越高;温度冲击所产生的最大热应力位于煤样表面的切向方向,热应力超过煤样抗拉强度是导致裂隙萌生、扩展和相互贯通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煤层气高效开发和提高煤层瓦斯抽采率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飞景明,王宁宁,张彬彬[8](2018)在《温度冲击下粗铝丝键合强度退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功率器件中两种直径(250μm/380μm)铝丝键合强度在温度冲击试验下的退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试验后铝丝键合强度的退化情况。设置了不同的工艺参数水平,通过温度冲击试验加速键合点失效,对不同参数水平进行评估。对不同温度冲击试验条件下的退化行为进行比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验后脱键点的断口形貌及组织成分进行分析,分析了不同镀金层厚度对键合点强度及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直径铝丝均出现键合强度退化现象,厚金焊盘键合强度下降不明显,薄金焊盘在试验后出现大量键合点脱键现象,表现出较差的抗温度冲击能力。(本文来源于《焊接》期刊2018年02期)

赵帅,马学焕,孙刚,邱彪,王昆[9](2017)在《两箱卧式平移温度冲击试验箱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基于PLC和温度控制器的500 L两箱卧式平移温度冲击试验箱自动控制系统,该试验箱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满足了温度冲击试验时的样品篮快速转换和温度快速恢复的工作要求,实现了试验箱的高低温冷热快速冲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环境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孙刘涛,王登科,刘淑敏[10](2017)在《温度冲击下煤样渗透率的围压敏感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在围压加、卸载条件下的渗透率变化。对试验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煤样的渗透率与围压之间存在负指数关系。温度冲击影响着煤样渗透率对围压的敏感性。煤样经过冷冲击和热冷冲击处理后,煤样的最大渗透率损害率增幅分别为2.88%和10.64%,渗透率损害率增幅分别为18.35%和21.60%;即热冷冲击对煤样应力敏感性影响更大,热冷冲击对煤样渗透率的伤害大于冷冲击对煤样渗透率的伤害。在卸载过程中,渗透率的恢复存在明显的应力滞后效应,产生了塑性变形,由加载过程造成的渗透率伤害不能完全消除。冷冲击和热冷冲击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煤样渗透率的滞后效应,热冷冲击的滞后效果大于冷冲击。(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9期)

温度冲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整机系统试验过程中,温度冲击试验要求20~50个循环,而电磁继电器标准仅要求5个循环,导致常出现温度冲击后继电器失效故障。采用故障树分析和电镜扫描对温度冲击的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影响温度冲击的原因是镀金触点表面粗糙度及闭合触点压力。为有效控制镀金触点粘接力,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镀金触点的差异,对镀金触点表面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及验证;然后对闭合触点压力相关参数进行DOE试验设计;最终得出了合理的触点表面处理工艺及闭合触点压力的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研磨处理及振动脉冲镀金的方法,可提升继电器触点表面粗糙度,降低温度冲击下镀金触点表面的粘接力;同时找出合理的控制参数,改善了电磁继电器温度冲击性能,提升了产品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冲击论文参考文献

[1].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温度冲击下煤的双胡克体-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2].肖斌,杨文英,翟国富,沈国文.电磁继电器温度冲击失效机理及工艺控制研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9

[3].于宁宁,王管,童启邦,郑慈航,郭勇.厌氧半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温度冲击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4].王登科,张平,刘淑敏,魏建平,于充.温度冲击下煤层内部孔缝结构演化特征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8

[5].刘若男,汪素芳,岳秀萍.温度冲击对MFCs脱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化工.2018

[6].王登科,孙刘涛,魏建平.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与断裂机制[J].岩土力学.2019

[7].王登科,张平,浦海,魏建平,刘淑敏.温度冲击下煤体裂隙结构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8].飞景明,王宁宁,张彬彬.温度冲击下粗铝丝键合强度退化行为研究[J].焊接.2018

[9].赵帅,马学焕,孙刚,邱彪,王昆.两箱卧式平移温度冲击试验箱控制系统设计[J].环境技术.2017

[10].孙刘涛,王登科,刘淑敏.温度冲击下煤样渗透率的围压敏感性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

标签:;  ;  ;  ;  

温度冲击论文-刘淑敏,王登科,尹光志,魏建平,李学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