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接受论文-李依琳

屈原的接受论文-李依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原的接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屈原,阮籍,思与诗,接受研究

屈原的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李依琳[1](2019)在《生命的思考与诗意的表达—阮籍对屈原的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是伟大的诗人,他在《离骚》等作品中抒发了自己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出路的上下求索。其想象之瑰丽,情感之热烈,一直为后世文人称道与学习,而他在逆境中仍然坚持本心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数百年后魏晋时代的阮籍在面临自己的人生困境时,写下了八十多首五言《咏怀》诗,在诗歌中抒发苦闷,探求出路,他的思想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种对人生出路的思考与诗意的表达,深受屈原的影响。本文以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意象分析为主,展开阮籍对屈原接受的研究。论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围绕屈原展开,以《离骚》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屈原的寻路过程,论述他在进与退之间的思考以及最后对沉江的选择,并针对两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接受与评价,勾勒屈原在汉代的接受情况。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以阮籍《咏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阮籍诗歌常用的叁种意象——路、日、鸟的分类分析,描绘阮籍在进退困境之中的思想历程,以及对自己寻路探索过程的表现。第叁章对屈原与阮籍进行横向比较,结合二人理想破灭、价值难寻的生命之思及诗意表达,探究阮籍与屈原之间的异同,对阮籍思想中对屈原的接受与拓展做出总结。(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培培[2](2019)在《从接受角度看屈原形象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中期楚国士大夫屈原品性高洁、才华绝异,然身处乱世、奸谗当道,虽执履忠贞却难逃谗佞宵小的陷害,被贬遭弃;又庸君不明,亲佞远贤,屈原幸君拔擢一寤而不能,终怨愤投江。屈原忧愁苦闷之时作了《离骚》等二十五篇,后被刘向辑入《楚辞》一书,受到后世广大读书人的诵阅,并产生了一批专门注解研究《楚辞》的着作,而作品中所蕴涵的屈原形象亦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转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认为屈原“不胜愤懑”,是一个“怨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屈原“过亲而怨”,是一个“爱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认为屈原“爱君无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屈原的形象在不同注本中的转变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注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是造就他们如此注解的背景环境;注者自身的经历使其在注释时搭建了一个和屈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加上注者自身所受的思想影响、学术氛围等原因,最终使屈原的形象慢慢转变。(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隋天天,刘伟[3](2019)在《中晚唐屈原接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步入了中晚唐的新阶段里,藩镇与中央对立,政治上经历了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给广大文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冲击。政治上的无情打击与贬谪,使广大文人自觉地与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深的共鸣。本文以中晚唐诗文为研究对象,辅以其间发生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力图从屈原"人格接受""美政接受""文辞接受"叁个方面论述中晚唐文人对屈原的接受情况,挖掘失意士人群体的多种心态,从而使中晚唐文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立体饱满。(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薛璞[4](2018)在《论白居易对屈原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接受了屈原"士"的精神与忠直性格,他不赞同屈原投江的行为,对屈原行为进行了接受性的选择。他诗歌中的讽喻特点、香草美人的比兴特点,承传了屈原辞赋的表现手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欣,李美琴[5](2018)在《论析宋南渡文人对屈原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身处动荡变幻的社会时局,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际遇与贬谪避地的切身体会,类似的处境是宋南渡文人接受屈原的原因所在。宋南渡文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歌咏,而且对屈原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这又以洪兴祖《楚辞补注》及诗话评论为代表。他们强调屈原的"忠"与"怨",并高度赞扬了屈原以身殉国的刚正之气,为朱熹的"忠君爱国"说及后代文人升华楚骚精神奠定了基础,在外族入侵的背景下,更具有超越生死、鼓舞民心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宋南渡文人接受屈骚传统,被扬弃的悲哀等情感再次回到了诗歌创作中,并直启南宋中期爱国文学的高潮,对中国诗史尤其是南宋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许子滨[6](2018)在《屈原与经术——从词语、文法及思想看屈赋对儒经的接受和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逸标举屈赋"依托五经以立义",其《楚辞章句》中屡屡举屈赋与经语互证。这种论证方法,一直为后世学者所沿用。洪兴祖对王注多所补充。明、清两代《楚辞》学家如汪瑗和蒋骥等,对前人的论证方法,既有继承,又有所扩充、深化和完善,触及屈赋与经术的更深层次的关联。在近现代学者中,饶宗颐教授是提出"屈原与经术"命题的第一人。饶公曾列举十四条《离骚》与《论语》、《易》、《书》、《诗》、《左传》互证的文例。本文踵武饶公的论证方法,除条举五十馀例,印证屈赋中语多源于经书外,还从文法及思想两方面,提出新证,着力证明屈原与经术密切相关。从"内美"、"中正"、"折中",以及"道"、"路"意象,足见屈原的思想植根于经术,不独文章为然。不可不知的是,屈原的"中正"思想,亦与《管子》相通,具备多元融合、恢廓宏远的特质,也因此成就了屈原思想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人文中国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乃禹[7](2017)在《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不仅在国内“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在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同样备受关注、影响深远。在漫长的历史中,屈原正直高洁的爱国情怀,峻洁纯美的楚辞作品,为儒学背景深厚的朝鲜文人所景仰和推崇,推动了朝鲜半岛汉文学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2-11)

宋小芹,何新文[8](2017)在《“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贾谊《吊屈原赋》的历代接受及其原因与启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贾谊《吊屈原赋》问世之后,自汉代史家司马迁、唐代诗人李白,到当代领袖毛泽东,两千多年来一直广受关注。中国古代的《吊屈原赋》传播,除苏轼曾有贾谊"不善处穷"和"志大量小"的批评外,几乎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肯定和接受,乃至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贾生吊屈"话语;现当代的《吊屈原赋》的研究,自叁十年代的金秬香、陶秋英直至21世纪的相关文着,则从总体上体现着新时代文学研究的特点。贾谊《吊屈原赋》之所以传诵不衰,诸如其书写"屈原之死"的重大人生主题、极富创新精神的"首出之作"、具有真实情感内容和鲜明思想倾向等项,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贾谊《吊屈原赋》及其接受的历史给后人的启示也十分清晰而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书写人们所关注的主题内容,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式,也必须有真实情感和鲜明思想倾向的充分表达。反之,一切无关痛痒、无病呻吟、陈陈相因的文字,都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更不会有永久的魅力。(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赵建明[9](2017)在《张说张九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说、张九龄作为盛唐时期着名的诗人,无论在人格精神还是文学创作方面都受到了屈原的影响,他们对屈子人格精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忠君爱国和刚正不阿两方面;对屈骚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传承屈骚"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借鉴"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和化用屈骚语词叁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7年05期)

周建忠,何继恒[10](2017)在《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石刻、纸绢和版刻叁种媒介进行传播,艺苑点评、题画诗文和仿写临摹是人们接受屈原图像的叁种基本方式。在绘画形式变化及社会风尚变迁的影响下,屈原图像的受众逐渐由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大到市井百姓阶层。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播,既给中国绘画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对屈原及其楚辞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7年04期)

屈原的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战国中期楚国士大夫屈原品性高洁、才华绝异,然身处乱世、奸谗当道,虽执履忠贞却难逃谗佞宵小的陷害,被贬遭弃;又庸君不明,亲佞远贤,屈原幸君拔擢一寤而不能,终怨愤投江。屈原忧愁苦闷之时作了《离骚》等二十五篇,后被刘向辑入《楚辞》一书,受到后世广大读书人的诵阅,并产生了一批专门注解研究《楚辞》的着作,而作品中所蕴涵的屈原形象亦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转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认为屈原“不胜愤懑”,是一个“怨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屈原“过亲而怨”,是一个“爱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认为屈原“爱君无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屈原的形象在不同注本中的转变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注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是造就他们如此注解的背景环境;注者自身的经历使其在注释时搭建了一个和屈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加上注者自身所受的思想影响、学术氛围等原因,最终使屈原的形象慢慢转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原的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1].李依琳.生命的思考与诗意的表达—阮籍对屈原的接受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2].张培培.从接受角度看屈原形象的转变[D].湖北师范大学.2019

[3].隋天天,刘伟.中晚唐屈原接受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9

[4].薛璞.论白居易对屈原的接受[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李欣,李美琴.论析宋南渡文人对屈原的接受[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

[6].许子滨.屈原与经术——从词语、文法及思想看屈赋对儒经的接受和融合[J].人文中国学报.2018

[7].张乃禹.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8].宋小芹,何新文.“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贾谊《吊屈原赋》的历代接受及其原因与启示意义[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7

[9].赵建明.张说张九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J].中华文化论坛.2017

[10].周建忠,何继恒.屈原图像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接受[J].中州学刊.2017

标签:;  ;  ;  ;  

屈原的接受论文-李依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