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象征交换与死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消费,再生产
象征交换与死亡论文文献综述
杨淑鑫[1](2016)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国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社会之风也在悄然席卷全球,被各国各界所关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迎来了消费社会时代,而中国也在本世纪初彻底打开国门之后,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此期间,学界研究消费社会理论的热情也一再的高涨。其中,鲍德里亚作为消费社会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被推到了人们面前。本文在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从符号学的领域出发讨论,以“生产的终结”为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消费理论,构建出一个仿真的消费社会现状,并对该现状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解读。根据以上写作思路,本文将分别从五个部分进行展开,即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并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二章是理论简述。首先,着手梳理共同具有“异化”消费理念的叁个代表人物或派系,并对其消费理论进行论述和比较。紧接着针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以符号的角色转换为主线,展开对其消费社会理论内部逻辑的梳理和概述,并提出他在这一过程中的两次理论转折点。第叁章是理论基石,基于“生产终结”来建构“仿真”的消费社会形态。本章首先指出了资本系统在消费社会中的阴谋和霸权,并揭露了它的阴谋行径;接着,在这样一种预设的语境中,通过批判劳动价值论,引出了系统“再生产”的概念;最后,讨论我们在这个体系中是如何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的。这一章中的“再生产”理论体系是整个消费社会的理论基石,我们可以由此把握系统展现出来的“仿真”的消费社会。第四章是理论解读与评析。首先,讨论在仿真视域下的各种消费社会现象,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接下来,根据消费社会的特性,具体分析了以“生态危机”为代表的消费社会现象;最后,给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图和当代意义,并对其理论局限性给予补充和阐述。第五章结束语,简单总结本文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探究成果,并指出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最后表达了笔者对于本文研究的遗憾和期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黄锦树[2](2014)在《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河尽头》是自《海东青》后李永平写作的又一高峰。然而这部李永平六十岁以后的长篇巨着,究竟是否开创了新境?如果是,那究竟开创了怎样的新境?还是,不过是有限的变奏、母题的重复?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呈现了怎样的感觉结构?本文拟延续本人过往对李永平文学实践的讨论,针对其新着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尤其针对小说中的仪式面向进行试探性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4年05期)
黄锦树[3](2014)在《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河尽头》是自《海东青》后李永平写作的又一高峰。然而这部李永平六十岁以后的长篇巨着,究竟是否开创了新境?如果是,那究竟开创了怎样的新境?还是,不过是有限的变奏、母题的重复?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呈现了怎样的感觉结构?本文拟延续本人过往对李永平文学实践的讨论,针对其新着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尤其针对小说中的仪式面向进行试探性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4年05期)
费中正[4](2013)在《身体的死亡与象征交换的重构:殡葬文化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殡葬文化研究来说,象征交换理论具有解释力。现代殡葬的核心观念是身体死亡观念。然而,现代殡葬观念对身体死亡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首先,符号互动论关于身体的五种理解表明,身体死亡的本质是象征交换的过程。但是,现代殡葬社会网络的弱化、社会边界的反置、社会实践的固化、文化权力的离散和文化霸权的博弈,导致现代殡葬的身体死亡观失去象征交换的符号互动意义,进而引发诸多现代殡葬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建设现代殡葬的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上,推动殡葬的社区参与、规范殡葬的社会礼仪、形塑殡葬的社会观念,以重构身体死亡的象征交换,回归殡葬服务的文化性和情感性,实现人本关怀和人的尊严。(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3年12期)
黄锦树[5](2013)在《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救赎和忏悔。我曾经做错的事,我透过我的小说把它清除,用这个方式,对那些我伤害过的人,说对不起。所以我常常说,写小说是自私的行为,找一堆理由,为以前干的坏事作开脱。一生做过多少亏心的、违反人性的事情,都要一一去面对,去说对不起。──李永平一、重复与差异《大河尽头》两卷共约五十万字,写一趟旅程,叙事者"永"在与他并无血缘的荷裔姑妈克丝婷(疑似父亲的(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3年05期)
马新锋[6](2012)在《死亡:在象征交换与二元对立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资本意指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本结构的权力体系。基于福柯的系谱学研究,鲍德里亚坚信资本主义最原初的对立即"生/死"的对立,最根本压抑是对死亡的压抑。生死是身体的生死,对死亡的思考总是基于对身体的认知。科学理性从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出发,剥夺了死亡的意义。鲍德里亚则相信人是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事件,而本真的身体间关系就是以权力的可逆性为基本特征的象征交换关系。在象征的层面上,鲍德里亚不仅归还了死亡的意义,消解了生死的二元对立,而且认为死亡是象征交换中最大的筹码,只有死亡才能颠覆资本的权力体系。(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周蒈[7](2011)在《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德里亚一生着作等身,共有二十多部专着与合着、数百篇论文出版与发表。波德里亚因其学术观点,而被后人称之为“后现代的大祭司”,可是他自己却一直否认自己属于后现代。他始终处在言说与不可言说之中,是一个极富争议、充满矛盾的集合体。目前在国内对波德里亚的关注点还主要是在他早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上面,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有关波德里亚学术思想全面整理的着作。本文旨在通过对波德里亚自身思想的复杂性进行解读,探索了波德里亚的思想资源,认为正是毛斯对原始社会里交换礼物行为的研究以及巴塔耶对普遍经济和耗费原则的研究,启迪波德里亚最终创立了自己的象征交换理论。本文还讨论了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论证的可行性,以及在当代社会文化下的合理性,进而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作者认为,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对于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及媒体领域的健康发展包含了富于启迪意义的东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15)
沈军[8](2009)在《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话语与时代强音——评让·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社会现实的着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中在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该着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9年10期)
闫银超[9](2009)在《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yard 1929-2007),法国着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其一生着述颇丰,有许多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着作,其中提出的象征交换、仿象、仿真等理论为我们分析当今社会消费现象,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文本分析为中心,充分理解鲍德里亚的几个重要理论概念,以达到较为全面理解其思想的目的。本论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评述鲍德里亚的生平及思想演变。这一部分在系统梳理鲍德里亚的生平和思想轨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象征交换与死亡》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研究问题的背景等。第二部分:解读《象征交换与死亡》,这是本论文的中心。这一部分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评析。这一部分的行文思路是,鲍德里亚首先构建自己的象征交换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中的象征交换现象进行分析,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索绪尔语言学等现代性理论的代表进行了批判。这是《象征交换与死亡》的逻辑支点。第叁部分:评价鲍德里亚理论,鲍德里亚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对处于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动,在西方学术界影响至深。随着中国消费现象的弥漫,鲍德里亚理论已经受到了国内学界的重视,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一些消费现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发。但是,鲍德里亚“剑走偏锋”式的理论建构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之处,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和鲍德里亚所面对的不尽相同。所以,批判性地解读鲍德里亚理论才是我们应该采用的科学态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张一兵[10](2009)在《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拟真是鲍德里亚用来描述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幻境的重要范畴,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拟真是对已经死亡的真实价值的重构,拟真是代码的阳谋,它是资本逻辑为了确认自身存在合法性在象征层面上的符码游戏,拟真意味着想象残余对象征存在的意识形态支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象征交换与死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河尽头》是自《海东青》后李永平写作的又一高峰。然而这部李永平六十岁以后的长篇巨着,究竟是否开创了新境?如果是,那究竟开创了怎样的新境?还是,不过是有限的变奏、母题的重复?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呈现了怎样的感觉结构?本文拟延续本人过往对李永平文学实践的讨论,针对其新着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尤其针对小说中的仪式面向进行试探性的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象征交换与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1].杨淑鑫.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黄锦树.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J].华文文学.2014
[3].黄锦树.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死亡与象征交换[J].华文文学.2014
[4].费中正.身体的死亡与象征交换的重构:殡葬文化研究初探[J].中州学刊.2013
[5].黄锦树.石头与女鬼——论《大河尽头》中的象征交换与死亡[J].扬子江评论.2013
[6].马新锋.死亡:在象征交换与二元对立之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
[8].沈军.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话语与时代强音——评让·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J].求索.2009
[9].闫银超.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张一兵.拟真与对当代资本象征统治的反抗——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