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件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演变,语言相对论,因言而思,运动事件
事件词论文文献综述
史文磊[1](2019)在《“古今言殊”与“因言而思”——基于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学界在Talmy(1985、1991、2000)的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理论框架内,对语言结构类型和"因言而思"(thinking-for-speaking)(Slobin,1987、1996a、2000)的互动关系做了大量调研,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关注现代共时平面的,极少有从历时演变视角关注该问题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语言结构类型的演变是否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因言之思"?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变为这一问题的论证提供了可行的视角。近年的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两种语言系统的运动事件编码结构具有显着的类型学差异,如动词构架(verb-framed)与附加语构架(satellite-framed),那么,其相应的惯性思维方式会受到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调查发现,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和概念分布倾向历时演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就证明,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使用者在与运动事件相关的"因言而思"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语言结构类型的历时变迁,对相应的思维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姚家兴[2](2019)在《汉语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移动事件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活动之一。空间位移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对位移的感知与概念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不同语言是如何表征现实世界的,对语言学家而言,位移事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研究语言和认知的窗口。本文以位移事件为切入点,将位移事件中的各概念语义要素作为对比基础,对比分析了汉语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编码类型,并从认知、语言类型等视角解释了两种语言编码模式差异产生的动因。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综述了选题缘由,对位移、位移事件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明确了对比基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及理论基础等内容,并对论文中的语料选取及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研究综述。本章主要总结梳理了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成果以及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现状,相较于汉语,维吾尔语及其它少数民族语言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次,本章还对汉语位移事件的典型词化模式——动趋式结构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翻译研究及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发现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且研究成果不具系统性,研究框架不统一。第叁章在Talmy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理论框架下,采用从语义出发到形式及从形式出发到语义的研究方法,将语义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结合,以位移事件主事件概念要素[位移体]、[运动]、[路径]、[背景]及副事件概念要素[方式]、[原因]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汉语维吾尔语在表达位移事件六大概念要素时词化模式的异同,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两种语言表达相同语义概念时采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人类不同认知机制引起的。通过研究发现,维吾尔语在表达位移事件时倾向V-框架语言的编码类型,即核心图式[路径]要素主要由动词词根编码。相较于典型的V-框架语言,维吾尔语还多使用V1+-0p+V2+(V3)结构编码位移事件,[路径]语义可由V1、V2或V1、V2同时编码。在表达位移事件时,维吾尔语中没有Talmy所提出的典型的卫星成分(附加语),在表达[+有界]位移时[路径]语义编码在“背景+格标记+位移动词”的框架结构中。本章最后还探讨了维吾尔语表达位移事件的特殊句法结构V1+-0p+V2结构中各构件与位移事件概念语义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以汉语位移事件的典型词化模式——动趋式结构为研究个案,探讨动趋式结构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模式。汉语动趋式结构是汉语位移事件的主要编码模式之一,随着位移事件核心图式[路径]概念的虚化、淡化甚至消失,动趋式的概念语义发生语义扩展。另外,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动趋式结构还与Talmy提出的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体相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宏事件都是位移事件概念隐喻的结果,同位移事件一样具有相似的概念语义结构。本章以Talmy的宏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汉语动趋式分为“来组”、“去组”、“上组”、“下组”、“进组”、“出组”、“回组”、“过组”、“起组”、“开组”等十大组,并对其中的小类与宏事件的关系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进行了语料实证研究,发现维吾尔语在与汉语位移事件对应表达时体现出V-框架语言的特征,多用一些路径动词、方式动词、复合动词及V1+-0p+V2结构与汉语相对应,在对应表达汉语其它几类事件时,指示方向的格标记消失,多使用体语缀、形容词化语缀等附加成分与汉语对应,体现出S-框架语言的编码特征,从维吾尔语的对应表达模式可以反观汉语动趋式的概念语义结构存在从趋向→状态→结果→时体的演变过程。第五章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探讨了中国境内阿尔泰语系语言中与维吾尔语同语族的一些亲属语言的位移事件词化模式。这些亲属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方式动词类型较为缺乏,多使用一些分析式的状中结构和摹拟词来弥补方式信息的不足。此外,同维吾尔语一样,一些表达位移的纯路径义动词具有增生时、体的功能,这也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共性,但是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纯路径义动词增生时、体的功能有强弱之分,与汉语不同的是,维吾尔语及其亲属语言中的一些基本方式动词也可具有增生时、体的功能。另外,同一语族内部的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同其它亲属语言不同,撒拉语在表达位移事件时V1+-0p+V2结构中的副词化语缀脱落,V1、V2间的关系从形式和语义来看和连动结构相似,从侧面反映出撒拉语同其它同源语言相比分析性更强,黏着性逐渐减弱。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并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20)
李家春[3](2018)在《实现事件词化模式的类型学考察——基于文本调查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Talmy(2000)认为,现代汉语的词化模式具有S-语言特征,而实现事件的词化模式具有强势S-语言特征。国内外学者针对汉语的类型归属展开了诸多探讨,然而主要集中在运动事件上。实现事件是五类宏事件之一,为运动事件隐喻扩展类型,核心语义为"实现",形式上一般由动词或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表征。基于文本调查的实证研究有如下发现:(1)现代汉语实现事件的词化模式具有S-语言特征,但并非强势S-语言;(2)现代汉语较多采用动补结构中的补语表征"实现",而动词和补语韵律结构均表现多样,补语的实现形式有行为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虚化结果补语等,同时借助体标记来表达"实现"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语》期刊2018年04期)
刘志军[4](2012)在《最大熵方法的事件词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词的识别是目前本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热点,事件识别可以比较好的概括出一篇或几篇的文章的主要事件,因此可以应用在多文档文摘,自动问答等研究领域。一个事件的发生,涉及的具体参与者,时间,地点、状态和结果。而事件词的选择是指从事件描述的句子中找出最能体现出一个事件发生的性质或状态的词,在这里我们把这种事件词叫做事件的触发词。所以事件词的识别其实就是对事件触发词(trigger)的选择和识别。最大熵方法用于语言模型的统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较强的进行知识的表达。最大熵模型可以进行细微特征的控制,有可重用性,易于理解等优点,经常作为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应用。(本文来源于《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史文磊[5](2012)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动词构架型、附加语构架型还是对等构架型)及其类型学演变的研究做了回顾和评介。分析了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证据和不足,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1)类型的鉴别要区分句法核心和语义核心;(2)语言是不断演变的,应结合共时和历时来进行考察;(3)词化类型既表现在句法结构属性上,又表现在语言使用倾向上,应结合两者综合考量;(4)充分认识不同语言的特性,同一词化类型的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差异。文末指出,对运动事件编码类型的考察,为探索概念结构、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接口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视角,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2年01期)
史文磊[6](2011)在《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形态—句法属性的角度,对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化过程做了类型学考察,初步结论是:1)历时来看,罗曼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表现出从S型(satellite-framed)到V型(verb-framed)演化的倾向(S→V)。相反,汉语史则表现出V→S演化倾向;2)上古汉语确实表现出较强的V型语倾向,但以往关于上古汉语是典型V型语或西班牙语是V型语的论断与事实不甚相符。通过多用路径动词单动式的语用手段是上古汉语保持V型倾向的重要策略。相对而言,现代汉语表现出S型语倾向,但不甚典型;3)汉语和罗曼语词化类型的历时演化不但呈反向走势,演化机制基本上也是反向的,罗曼语主要采取强词汇化和语义要素融合,汉语则主要是语法化和语义要素分离,格式类推作用明显;4)现代汉语和罗曼语词化结构都呈多样性,这是各自的历史演化及古代语言词化结构在现代的遗存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1年06期)
曾青青,杨尔弘[7](2011)在《事件词驱动的文本事件信息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戴伊克新闻文本的话语图式,以体现文本重要事件信息的事件词所分布的句子为观测点,指出了突发事件文本由主线信息链和副线信息链构成。其中,明确提出主线信息链代表了文本的事件信息结构,由前核心事件链、核心事件链、次生事件链和再生事件链构成。副线信息链则是由"评价"部分、"背景"部分以及"情节"部分中的过细节信息以及事件词缺省的事件信息所在的句子等构成。同时,针对事件词有效性和区分度的问题,本文利用知网(HowNet)对事件词进行扩充,利用部分词语标记过滤副线信息链,实验结果证明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期刊2011-08-20)
赵越[8](2009)在《事件词:新词语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词语家族中有一类重要成员,它们因事件产生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事件词。根据其来源,我们将其分为"纯事件类事件词""社会类事件词""人物类事件词""体育类事件词""重特大自然灾害类事件词""政治类事件词""经济类事件词""生活类事件词""计算机类事件词"等九个类别。并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最后,简要分析事件词的成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9年18期)
张俊叁[9](2008)在《基于事件词和参考链的Web新闻事件聚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随时随地的被报道,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跨过地理的障碍获取各种新闻信息。探测新闻事件的产生和追踪事件的处理对于在快速变化的Web领域进行决策制定是非常有用的。事件聚类研究的问题包括:多少特征能被用来决定事件聚类,什么样的线索模式被使用来关联相同事件的新闻消息,聚类策略如何通过使用在线数据影响聚类效果,时间因素如何影响聚类效果,多语言的数据如何被聚类等等。本文的研究工作是研究事件词和参考链在Web新闻事件中的聚类效果。新闻事件聚类的目的是通过新闻事件自动的聚类文档。本文分别使用参考链和事件词抽取重要的代表性的语句,然后使用这些语句来生成摘要,随后使用这些摘要进行事件聚类。由于事件的时间跨度很长,固定的阈值会阻止后来的文档被聚类因而影响聚类效果,所以我们考虑使用动态阈值,一个动态的阈值考虑了时间延迟和时间跨度。论文最后还介绍使用了两个组合使用参考链和事件词的方法以用来检测这两个因素哪一个在事件聚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实验结果显示,事件词和参考链对于事件聚类都是有用的,事件词在聚类中影响更明显。实验环境采用Windows XP作为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2005作为软件开发工具。(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事件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间移动事件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活动之一。空间位移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对位移的感知与概念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不同语言是如何表征现实世界的,对语言学家而言,位移事件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研究语言和认知的窗口。本文以位移事件为切入点,将位移事件中的各概念语义要素作为对比基础,对比分析了汉语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编码类型,并从认知、语言类型等视角解释了两种语言编码模式差异产生的动因。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综述了选题缘由,对位移、位移事件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明确了对比基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及理论基础等内容,并对论文中的语料选取及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研究综述。本章主要总结梳理了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成果以及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现状,相较于汉语,维吾尔语及其它少数民族语言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其次,本章还对汉语位移事件的典型词化模式——动趋式结构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研究、翻译研究及面向维吾尔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发现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且研究成果不具系统性,研究框架不统一。第叁章在Talmy位移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理论框架下,采用从语义出发到形式及从形式出发到语义的研究方法,将语义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结合,以位移事件主事件概念要素[位移体]、[运动]、[路径]、[背景]及副事件概念要素[方式]、[原因]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汉语维吾尔语在表达位移事件六大概念要素时词化模式的异同,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两种语言表达相同语义概念时采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人类不同认知机制引起的。通过研究发现,维吾尔语在表达位移事件时倾向V-框架语言的编码类型,即核心图式[路径]要素主要由动词词根编码。相较于典型的V-框架语言,维吾尔语还多使用V1+-0p+V2+(V3)结构编码位移事件,[路径]语义可由V1、V2或V1、V2同时编码。在表达位移事件时,维吾尔语中没有Talmy所提出的典型的卫星成分(附加语),在表达[+有界]位移时[路径]语义编码在“背景+格标记+位移动词”的框架结构中。本章最后还探讨了维吾尔语表达位移事件的特殊句法结构V1+-0p+V2结构中各构件与位移事件概念语义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以汉语位移事件的典型词化模式——动趋式结构为研究个案,探讨动趋式结构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模式。汉语动趋式结构是汉语位移事件的主要编码模式之一,随着位移事件核心图式[路径]概念的虚化、淡化甚至消失,动趋式的概念语义发生语义扩展。另外,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动趋式结构还与Talmy提出的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体相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宏事件都是位移事件概念隐喻的结果,同位移事件一样具有相似的概念语义结构。本章以Talmy的宏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汉语动趋式分为“来组”、“去组”、“上组”、“下组”、“进组”、“出组”、“回组”、“过组”、“起组”、“开组”等十大组,并对其中的小类与宏事件的关系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方式进行了语料实证研究,发现维吾尔语在与汉语位移事件对应表达时体现出V-框架语言的特征,多用一些路径动词、方式动词、复合动词及V1+-0p+V2结构与汉语相对应,在对应表达汉语其它几类事件时,指示方向的格标记消失,多使用体语缀、形容词化语缀等附加成分与汉语对应,体现出S-框架语言的编码特征,从维吾尔语的对应表达模式可以反观汉语动趋式的概念语义结构存在从趋向→状态→结果→时体的演变过程。第五章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探讨了中国境内阿尔泰语系语言中与维吾尔语同语族的一些亲属语言的位移事件词化模式。这些亲属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方式动词类型较为缺乏,多使用一些分析式的状中结构和摹拟词来弥补方式信息的不足。此外,同维吾尔语一样,一些表达位移的纯路径义动词具有增生时、体的功能,这也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共性,但是在同语族的语言中,纯路径义动词增生时、体的功能有强弱之分,与汉语不同的是,维吾尔语及其亲属语言中的一些基本方式动词也可具有增生时、体的功能。另外,同一语族内部的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同其它亲属语言不同,撒拉语在表达位移事件时V1+-0p+V2结构中的副词化语缀脱落,V1、V2间的关系从形式和语义来看和连动结构相似,从侧面反映出撒拉语同其它同源语言相比分析性更强,黏着性逐渐减弱。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并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对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件词论文参考文献
[1].史文磊.“古今言殊”与“因言而思”——基于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历时演变的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2].姚家兴.汉语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3].李家春.实现事件词化模式的类型学考察——基于文本调查的证据[J].中国外语.2018
[4].刘志军.最大熵方法的事件词识别[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
[5].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J].当代语言学.2012
[6].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J].中国语文.2011
[7].曾青青,杨尔弘.事件词驱动的文本事件信息结构初探[C].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2011
[8].赵越.事件词:新词语家族中的重要成员[J].语文学刊.2009
[9].张俊叁.基于事件词和参考链的Web新闻事件聚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