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村女性论文-程铭莉

进城农村女性论文-程铭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城农村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入,社会性别意识

进城农村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铭莉[1](2018)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入问题思考——基于辽宁省四城市实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延伸出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提高进城务工女性群体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辽宁省进城务工女性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试从恩泽格尔的社会经济融入、政治性融入、文化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分析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融入情况。建议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将制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将培训再教育纳入管理视角,将妇联、工会和社区融入服务体系,从而改善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融入。(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冯小[2](2017)在《陪读:农村年轻女性进城与闲暇生活的隐性表达——基于晋西北小寨乡“进城陪读”现象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进城陪读现象。本文通过对晋西北小寨乡3个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进城陪读外在表现为由撤点并校政策所导致的因农村受教育机会被剥夺的被动行为,实则是当前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年轻女性追求城市生活方式与享受闲暇的一种积极行为,也是婚姻优势条件下年轻媳妇在家庭权力与资源支配处于主导性地位的结果。在当地,陪读不仅在经济上获得家庭的代际支持,而且在村庄社会中还被营造为年轻女性生活方式与闲暇生活的主流文化。"进城陪读"进而成为年轻媳妇进城以及闲暇生活的隐性表达,但这种闲暇是低水平城镇化下的被迫闲暇。与此同时,"全民陪读与女性进城"文化又进一步影响农村家庭的教育决策并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困境。(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汪超,姚德超[3](2015)在《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意蕴所在,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进城务工女性的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社会现代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因政治参与受阻滞导致其利益诉求无法在政策过程中得以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面临生计脆弱性问题。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要求,尝试性设计出"各司其职"而又"同心协力"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力图将进城务工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过程,帮扶她们"体面劳动"与"活得有尊严",促进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带动其举家迁居进城,实现家庭的城镇化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汪超[4](2014)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改善的公共政策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列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有力地彰显了中央高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改革决心。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蕴含着人数众多且数量不断增长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所做出的贡献,她们在城镇的生存状况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与当代中国重大背景、发展远景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进展、幸福城市的构建、美丽中国的建设乃至于中国梦的实现。但建构在社会性别歧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保护主义基础之上的农民、女性身份,使她们相对更易遭受低酬收入、失业、经济波动等社会风险的冲击。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与完善社会政策,提升进城务工女性的可行能力,确保进城务工女性生计的可持续性。因此,研究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及其相关问题,无疑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本研究依循“问题的提出→理论的选择→原因的剖析→对策的探讨”的基本逻辑思路谋篇布局,具体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论与展望”之外,主要涵盖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设计。本研究设计在可持续生计理论的指导下,秉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研究目标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相结合,确保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坚持研究对象与研究性质结合,确保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坚持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相结合,确保谋篇布局的可行性;坚持整合专家意见与采用成熟量表相结合,确保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坚持问卷概率抽样与数据科学处理相结合,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通过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这一系列行动、思考与选择,力求研究设计达到科学性要求。第二部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表象。本部分运用调查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表象。研究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女性的生计脆弱性在生计资本占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而言,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在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第叁部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成因分析。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成因。依循逻辑分析思路,其成因为:有失公允的相关生计制度没能发挥促进进城务工女性可持续生计的功效,原因在于具有公平正义性的务工女性政治参与制度的建设不完善,但归根结底,其成因在于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对人文价值关怀不足和倾向于功利主义。第四部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改善的公共政策支持。本部分基于可持续生理论,构建“五位一体”的改善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进一步扩大务工女性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提高政府议决制度的性别敏感度,建立健全公正性的政策执行机制。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1)理论工具的创新努力。本文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的表象及其成因,并构建了帮助进城务工女性走出生计脆弱性困境的政策支持体系。可见创新的努力。(2)学术见解的创新努力。本文在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法,以生计资本为切入点刻画出了可生计脆弱性的表象,抓住了问题的症结点;以对生计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影响的生计制度解析了生计脆弱性的成因;以非正式制度因素探讨了生计脆弱性的根本成因。体现了抽丝剥茧的创新努力。(3)政策建议的创新努力。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政策建议力争研究服务实践的价值取向,既突出政策建议的理论性,又体现其可操作性与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康亚鑫[5](2014)在《非正规就业视角下甘肃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就业与权益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技能以及国家劳动和就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甘肃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的女性更多地进入了非正规就业,缺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支持和国家劳动法律的保护。保障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就业权益,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就业,鼓励和保护农村进城务工女性进城务工从事非正规就业。(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4年03期)

李春霞,杜志宇[6](2012)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构建分析——以北京地区家政服务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依靠社会网络进城务工,但以家政服务员为代表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虽然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多渠道努力构建社会网络,但基础依然是乡土社会网络,在社会变迁中出现内生性关系网络和外延性关系网络交替并行的融合状态。她们的社会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选择有限。因此,还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优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网络构建。(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王倩[7](2012)在《我国十城市农村进城打工女性吸烟状况及易感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女性吸烟的兴起一方面由于20世纪的国际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要求与男性平等,包括工作平等、拥有政治参与权等,也包括女性吸烟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烟草公司的市场策略,把女性吸烟和“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营销目标锁定女性和青少年,女性吸烟率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农村进城打工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女性流动人口,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歧视、频繁流动、不稳定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影响,而女性还要承受来自于家庭和抚养子女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发生高危行为的脆弱性,这些高危行为之一就是开始吸烟。国外有关流动人口/移民人口的烟草使用研究显示,这一人群的吸烟率普遍高于非流动人群,少量文献报道女性流动人口/移民人口对女性吸烟行为的认同度较高,这一现象是否也出现在我国流动人群中尚无文献报告。对这一人群的吸烟行为、二手烟暴露情况、烟草使用的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很少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针对农村进城打工女性烟草暴露情况、吸烟危害的认知及吸烟易感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文使用“中国女性烟草使用控制”项目的部分调查数据,本调查使用电子问卷,调查员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调查,在我国十个城市开展。完成一份调查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调查结束时调查对象将获赠一份小礼物。每个调查城市设两名调查员和一名督导员,调查员各持一台掌上电脑进行问卷调查,督导员负责每次调查的前期准备(包括联系调查现场、安排交通通讯等事宜)及调查过程中的监督和突发事件处理。调查对象为持农村户口,年龄在18-23岁的餐馆(宾馆/酒店)女性工作者。数据分析包括我国十个城市中进城打工的餐馆(宾馆/酒店)女性工作者的烟草使用情况、对吸烟、二手烟暴露和控烟相关政策的相关认识及态度、以及这部分人群的吸烟易感因素,根据调查对象第一次吸烟的年龄和第一次进城打工的年龄,计算出调查对象第一次吸烟是在进城打工后还是进城打工前,分别计算现在吸烟者、戒烟者和不吸烟者的频数及频率;分析现在吸烟者的吸烟行为、计算现在吸烟率和不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现在吸烟者和曾经吸烟者以及不吸烟者对于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政策的态度等的差异和不同地区间调查对象对于烟草危害的知晓和对控烟政策的态度等的差异、使用逻辑回归分析影响现在吸烟者吸烟和不吸烟者将来吸烟的易感因素。结果:1.共调查了1886名女性,剔除年龄不符合调查条件和测试数据后,有效数据1697条,失访率为2.0%。在餐馆(宾馆/酒店)工作的流动女性现在吸烟率为3.2%,尝试吸烟率为18.4%,现在吸烟率高于2010年公布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部分女性现在吸烟率2.4%的数据;2.现在吸烟者中近50%的人是在进城打工后开始吸烟的,占第一次尝试吸烟在进城后者的27.4%,第一次尝试吸烟在进城打工后者更容易成为现在吸烟者(OR=20.76,95%CI(9.75,44.20)),在进城打工1-2年后开始吸烟的占现在吸烟者的40%;3.被调查者的现在吸烟率与所在城市的吸烟率成正比;4.50%的调查对象表示雇主为她们提供住房,而仅有32.2%的调查对象表示雇主为她们购买了医疗保险;5.接近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表示由于打工者的身份曾经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或工作不满意;6.大部分调查对象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危害,现在吸烟者、戒烟者和不吸烟者之间至少知晓一项危害的比例没有差异;7.对于控烟法规的态度,现在吸烟者、戒烟者和不吸烟者间存在明显差异,更多的不吸烟者持肯定态度(P<0.05),东部城市的调查对象知晓情况好于其他城市;8.朋友吸烟、顾客吸烟、见过“女士烟”和遭受歧视会增加不吸烟者将来吸烟的可能性。结论虽然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知道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危害,但是农村进城打工青年女性的吸烟率仍然高于我国女性吸烟率的整体水平,属于吸烟流行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进城1-2年的青年女性;有一部分农村进城打工青年女性对“女士烟”存在错误认识,特别是现在吸烟者,需要警惕“女士烟”对于这一人群的吸引力;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增加了这一人群吸烟的危险;农村进城打工青年女性易受朋友、单位管理者等周围人的影响,需要关注同伴效应;因此对于这一人群的干预策略应包括1.宣传教育,特别是建立对“女士烟”的正确认识;2.通过培训加强这一人群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等知识的了解,从而主动的不吸烟;3.提高这一人群对吸烟的劝戒技巧,使她们知道如何拒绝诱惑、如何劝导同伴不要吸烟。(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泽影,李兴睿[8](2012)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定居目标和城市融入过程分析——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务工女性个案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作为流动大军中的另一个中坚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在城市务工的部分农村女性也加入了向城市迁移的行列,由过去农村女性多数是以婚嫁、随迁等形式被动地向城市迁移逐步演变为现在以务工、留城的主动迁移。在实现定居目标的过程中,受就业现状、社会交往、文化观念、自我定位、婚恋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务工女性呈现出与务工男性不同的境况。透过就业现状、社会交往、文化观念、自我定位、婚恋状况的变化来分析务工女性定居目标和城市融入过程,可以为改善务工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李春霞[9](2012)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支持研究——以北京地区家政服务员社会网络构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村进城务工的女性越来越多,但城乡"二元结构"带给她们的种种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因此,她们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和乡土关系重新构建城市社会网络,以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本文在关注家政服务员乡土社会网络与城市社会网络的同时,着重对其社会网络特征进行解析。(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李新娥,王芳[10](2010)在《农村进城女性及城市下岗女工的职业培训——家政护理培训的实施性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和城市各企事业单位中下岗工人成为再就业培训的主体,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帮助操持管理家务。本研究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在调研的基础上确立适合学员特点的模块式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科技管理)》期刊2010年06期)

进城农村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进城陪读现象。本文通过对晋西北小寨乡3个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地进城陪读外在表现为由撤点并校政策所导致的因农村受教育机会被剥夺的被动行为,实则是当前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年轻女性追求城市生活方式与享受闲暇的一种积极行为,也是婚姻优势条件下年轻媳妇在家庭权力与资源支配处于主导性地位的结果。在当地,陪读不仅在经济上获得家庭的代际支持,而且在村庄社会中还被营造为年轻女性生活方式与闲暇生活的主流文化。"进城陪读"进而成为年轻媳妇进城以及闲暇生活的隐性表达,但这种闲暇是低水平城镇化下的被迫闲暇。与此同时,"全民陪读与女性进城"文化又进一步影响农村家庭的教育决策并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困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城农村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铭莉.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融入问题思考——基于辽宁省四城市实地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

[2].冯小.陪读:农村年轻女性进城与闲暇生活的隐性表达——基于晋西北小寨乡“进城陪读”现象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

[3].汪超,姚德超.新型城镇化下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治理[J].新疆社会科学.2015

[4].汪超.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生计脆弱性改善的公共政策支持[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康亚鑫.非正规就业视角下甘肃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就业与权益保障[J].现代妇女(下旬).2014

[6].李春霞,杜志宇.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构建分析——以北京地区家政服务员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王倩.我国十城市农村进城打工女性吸烟状况及易感因素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李泽影,李兴睿.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定居目标和城市融入过程分析——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务工女性个案调研[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

[9].李春霞.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支持研究——以北京地区家政服务员社会网络构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2

[10].李新娥,王芳.农村进城女性及城市下岗女工的职业培训——家政护理培训的实施性方案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

标签:;  ;  ;  

进城农村女性论文-程铭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