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传统农业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农业,有机农业,人与自然,农业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农业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太文[1](2015)在《中国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关系之哲学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详尽的分析,以规范的研究方法为主要的研究手段,从自然观、技术观、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观对两种农业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比对。基于对文献的整体和思考,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传统农业相关的历史发展、内涵、外延作出了一个简要的勾勒,并与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特点、原则等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农业行为的起始点和发展路径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与渊源,但是同时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特质,并就从传统农业到有机农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逻辑推演。本文认为中国传统与有机农业在自然观哲学部分,均带有自然整体论的哲学特质,但是分歧之处则是对于整体论认识的不均衡而产生的,这方面的原因可以被归纳为历史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传统农业以"天人合一"为起点,构建了一套卓有成效和哲学意味的农业体系,具有被动的、自发的、模糊的原始性特质,有机农业的整体自然观则较多的来源于时代的因素,是人类对于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主动的人类自律精神的觉醒。承接两者在自然整体论方面的差异,本文继续对两者的技术观异同进行挖掘,重点指出了两种农业形式在技术层面均具有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特征,并充分认识到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在利用物质循环方面的优势之外,也看到了基于循环、尊重自然、生命的程度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主动服从与被动应用的差异,最后联系到技术异化的现象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还以两者的价值观变迁为脉络,分析了从传统农业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着明显的转向的思想痕迹,关于自然价值的重申,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界定,即并非是对于神秘主义的提倡,也不是妄图建立"拜自然教",而试图打破科学理性独尊的格局,意图通过分析传统农业中的精神力量的回归,以强调推行有机农业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此外,本文还就现代有机农业的社会实践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实践行为进行了对照,在看到时代背景的差异的前提下,分析了农业与其相关的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尝试探讨现代有机农业所具有的社群修复功能、社会信用机制重建,以此与传统农业社群关系的形成呼应,探讨了从传统农业中作为出发点的"情"与有机农业中作为目标的"情"转变的实现路径,以完成两种农业形式在社会观层面上具有的契合性关系的论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图雅[2](2008)在《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基本特质与当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大业,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我国的农学思想家在农业实践基础上,对农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上升到对农业的本质、发展规律、农业科学的体系和方法等高度加以认识和总结,产生了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传统农业的经验与直观特征,习惯于以某些具体科技指标评价古代农学成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农学丰富的哲学与思想内涵。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发展史为出发点,以我国传统农业哲学主要内容为基础,总结归纳出其道器相合的传统表达方式、月令图式的民族文化思维特点、较为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层面丰富的辐射作用等特点。从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出发,通过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内涵、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与西方农业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等比较研究,探索未来中国农业哲学的发展路径,并分析了当代农业的弊端以及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为揭开中国传统农学“家学”之谜,为农业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便于我们从深层次上挖掘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乃至中华国人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之道。(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8-05-20)
赵敏[3](2005)在《论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从农业系统和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角度认识中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系统概括了叁才、气化、阴阳五行和圜道等传统农业哲学思想。并结合现代西方农业的弊端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05年03期)
樊志民[4](1996)在《《吕氏春秋》与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体系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氏春秋》与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体系的确立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早在叁十余年前,着名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就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知识,很早就形成了一个体系”。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和与自然作斗争中,认识与总结出自然哲学宇宙观(1)。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1996年01期)
郭文韬[5](1996)在《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农学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农业哲学思想和农学思想两个层次。我们在这篇短文中准备只讨论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主要内容,而农学思想方面的内容将另文论述。 中国传统哲学同传统农学有着难分难解的血肉联系,这是因为传统农学往往采用传统哲学的概念和范畴来阐发农学理论和原理。中国传统农学中常用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主要有:叁才、元气、阴阳、五行、圜道、尚中等,我们在这里对其主要内容作以下简要讨论。(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1996年01期)
王在德,籍增顺[6](1995)在《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哲学基础、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哲学基础、形成与发展ThePhilosophicBas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OrganicAgricultureinChina¥//王在德(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籍增顺(山西省农业科...(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1995年02期)
梁家勉[7](1989)在《从“叁才”观到制天命而用的“人治”观——“中国传统农业的哲学思想”漫谈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溯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往往把天、地、人叁个因素牵连在一起,例如代表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乾”≡“坤”≡“巽”≡“震”≡“离”≡“坎”≡“艮”≡“兑”叁八个卦名,都是指:天、地及其有关的“象”。当时人们大致是初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畜养时期,其生活基本仰赖大自然,心目中离不开天和地,故卦名也如是反映。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就参杂了人和人事,其中卦辞如:泰、否、豫、颐、咸、家、人、睽、解、姤、革、归妹、兴、节等卦,都涉及天、地与人或人事的关系。后来《周易·十翼》则更彰明较着,不只一次地提出“叁才”——天、地、人彼此相应的问题,所提到对“叁才”的说法,(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1989年02期)
中国传统农业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大业,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我国的农学思想家在农业实践基础上,对农业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上升到对农业的本质、发展规律、农业科学的体系和方法等高度加以认识和总结,产生了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分强调传统农业的经验与直观特征,习惯于以某些具体科技指标评价古代农学成就,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农学丰富的哲学与思想内涵。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发展史为出发点,以我国传统农业哲学主要内容为基础,总结归纳出其道器相合的传统表达方式、月令图式的民族文化思维特点、较为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层面丰富的辐射作用等特点。从其主要内容与特点出发,通过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内涵、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与西方农业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等比较研究,探索未来中国农业哲学的发展路径,并分析了当代农业的弊端以及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为揭开中国传统农学“家学”之谜,为农业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便于我们从深层次上挖掘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乃至中华国人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传统农业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太文.中国传统农业与有机农业关系之哲学辨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
[2].图雅.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的基本特质与当代反思[D].内蒙古大学.2008
[3].赵敏.论中国传统农业哲学及其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5
[4].樊志民.《吕氏春秋》与中国传统农业哲学体系的确立[J].农业考古.1996
[5].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哲学略论[J].古今农业.1996
[6].王在德,籍增顺.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哲学基础、形成与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1995
[7].梁家勉.从“叁才”观到制天命而用的“人治”观——“中国传统农业的哲学思想”漫谈之一[J].农业考古.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