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演奏型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真演奏,演奏型态,主流演奏
演奏型态论文文献综述
徐昭宇[1](2009)在《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原真演奏”是“古乐复兴运动”的核心概念,二十世纪六○年代开始成熟地发展,并在唱片工业的带动之下,把一种演奏古乐的全新思维模式推上了西方音乐世界舞台,同时也对十九世纪以来的传统演奏实践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真演奏”对于演奏传统的反思,在理论概念(哲学、美学与历史)、演奏实践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上都引发了西方音乐学界极多的讨论及争议,因此理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与厘清这些争议的焦点,对于“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是绝对必要的。“演奏型态”概念提出的目的在于突显传统演奏思维的单一,进而提供另一种思考音乐的方式。其建构的触发点在于“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在相同曲目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诠释上的差异,而是整个演奏模式:包括看待音乐作品的概念、对声音的品味、演奏实践的手法以及音乐表达的方式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引导着对于整体“演奏型态”模式的建构。本文从作品与演奏的关系、作曲家的意图、演奏实践的手法与音乐表达的方式四个方面作了描述与讨论,以为“演奏型态”建构之基础。而在“演奏型态”的分析上,本文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BWV1046-1051)为例,选取四个各具代表性的录音,对不同版本演奏中的乐器音色、速度、重音、动态、分句、发音、装饰音、颤吟和整体情绪各方面作了总结与比较,从理性分析与感性聆听两方面描述。通过上述“演奏型态”分析的过程与结果的总结,本文尝试对音乐释义学现有的偏向技术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方法提出反思。在习惯于“主流演奏”所带来的声音经验传统中,“原真演奏”极大地扩展了演奏者与聆听者的感性经验,使得作品呈显出更为多元与丰富的意义,本文因此认为音乐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是存在作品之外的,即并非作曲家在作品中所置入的,而且这些意义若有似无,随生即灭,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求之于感性的体验,语言描述也只能形之于万一。因此,本文受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所提出的“生成”(becoming)概念启发,认为音乐意义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之中,其敞开必基于演奏与聆听。基于“演奏型态”的聆听作为音乐释义学的一种方法由此展开。(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9-05-10)
徐昭宇[2](2007)在《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以巴赫《第二号琉特琴组曲BWV997》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的琉特琴音乐起初少为人关注,直到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才逐渐被研究、演奏,复活在吉他和琉特琴两种乐器的生命中。本文以琉特琴与吉他的历史发展为端口,阐述这两种乐器在历史过程中的不同处境及文化氛围中所展现出的不同身段,并以巴赫《第二号琉特琴组曲》为例,从这两种乐器在演奏上不同的音响、不同的诠释手法所形成的不同的演奏型态上考察,研究其所以造成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并由此显现作品在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意涵。(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07年05期)
演奏型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巴赫的琉特琴音乐起初少为人关注,直到二十世纪的后半叶才逐渐被研究、演奏,复活在吉他和琉特琴两种乐器的生命中。本文以琉特琴与吉他的历史发展为端口,阐述这两种乐器在历史过程中的不同处境及文化氛围中所展现出的不同身段,并以巴赫《第二号琉特琴组曲》为例,从这两种乐器在演奏上不同的音响、不同的诠释手法所形成的不同的演奏型态上考察,研究其所以造成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并由此显现作品在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意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奏型态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以巴赫《第二号琉特琴组曲BWV997》为例[J].艺术探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