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骨颗粒论文-彭红英,江涛,杨滨宾,陆颂规,陈雪华

益骨颗粒论文-彭红英,江涛,杨滨宾,陆颂规,陈雪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益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骨颗粒,淫羊藿苷,龙胆苦苷,马钱苷酸

益骨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彭红英,江涛,杨滨宾,陆颂规,陈雪华[1](2016)在《HPLC法同时测定益骨颗粒中3种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益骨颗粒中淫羊藿苷、龙胆苦苷、马钱苷酸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淫羊藿苷、龙胆苦苷、马钱苷酸3种成分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4.072~101.8,20.252~506.3,4.044~101.1μ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1%、98.74%、98.77%,RSD分别为1.16%、1.02%、1.79%(n=6)。结论该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及专属性好,可用于益骨颗粒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今日药学》期刊2016年10期)

梁志健[2](2015)在《益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进行药效学评价,并从血钙浓度、骨形成-骨吸收的耦联状态、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方面对该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二醇组、益骨颗粒低、中、高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动物双侧摘除卵巢以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假手术组动物不摘除卵巢,只剪去卵巢附近约1g的脂肪。术后一周,动物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雌二醇0.0003 g ·kg-1 · d-1益骨颗粒低剂量0.4g · kg-1、中剂量0.8g · kg-1 · d-1、高剂量1.6g · Kg-1 · 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治疗16周。给药后第12、16周,分别对动物全身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动物处死前第14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25mg/kg;处死前第4天皮下注射钙黄素,10mg/kg以制备荧光标记。末次给药后1h,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利用ELSIA法检测血清中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含量,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取血完毕,动物处死,取其子宫、腰椎、双侧股骨及左侧胫骨。子宫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益骨颗粒对子宫的影响;腰椎和右侧股骨用于离体骨密度检测;左侧股骨用于生物力学指标的检测;左侧胫骨用于制作切片,观察该药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骨外膜形成率等)的影响。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取新生2日龄SD大鼠颅骨,利用酶消化,对其中的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并行形态学观察与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制备雌二醇、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按体系数浓度的10%加入第叁代成骨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h、72h后,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磷酸对硝基苯酯法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3个月后,益骨颗粒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给药4个月后,益骨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值。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股骨、腰椎的骨密度。(2)与模型组相比,益骨颗粒中剂量可显着地提高血清钙的水平。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的OCN、TRACP5b有显着性地降低。(3)在生物力学实验中,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动物股骨的最大弯曲应力、最大应变、骨刚性系数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地提高。(4)通过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发现,益骨颗粒高剂量可显着性地提高骨小梁面积百分数;而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小梁分离度,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外膜荧光周长百分数,而各剂量也可显着性地降低骨外膜形成率。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72h后,成骨细胞的增殖率有显着性的提高。(2)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48h后,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显着性的提高。结论: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是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经典方法,该模型可出现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一系列特征,如钙质的流失、骨密度的下降、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等。基于此模型,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不仅可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和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有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作用,并能加强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的功能。联系上述,益骨颗粒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纠正骨吸收-骨形成失衡状态,减少骨中钙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合成ALP,使P与Ca沉积于骨胶原骨架上,加快骨质矿化;维持骨小梁正常形态,改善骨生物力学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颖[3](2009)在《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镇痛、抗炎作用目的:观察益骨颗粒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镇痛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2)益骨颗粒低剂量组:8g生药/kg;(3)益骨颗粒中剂量组:16g生药/kg;(4)益骨颗粒高剂量组:32g生药/kg;(5)骨松宝组:2g/kg。各组均灌胃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0.2ml/10g。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观察益骨颗粒的镇痛作用。抗炎作用采用叁种方法——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对巴豆油混合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对大鼠塑料环肉芽肿影响试验。前两个抗炎实验和镇痛实验一样分组给药,第叁个实验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2)益骨颗粒低剂量组:4g生药/kg;(3)益骨颗粒中剂量组:8g生药/kg;(4)益骨颗粒高剂量组:16g生药/kg;(5)骨松宝组:1g/kg。造模后第10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ml/100g,每天1次,连续给药14天。结果:益骨颗粒各剂量组在给药后各时间点痛阈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尤其在给药后1h镇痛效果最明显。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益骨颗粒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P<0.05,0.01)。益骨颗粒各个剂量组均能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益骨颗粒各个剂量组肉芽肿净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结论:益骨颗粒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第二章益骨颗粒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目的:观察益骨颗粒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1)空白对照组:蒸馏水;(2)骨松宝组(GSB):2g/kg;(3)益骨颗粒低剂量组(BBG-L):8g生药/kg;(4)益骨颗粒中剂量组(BBG-M):16g生药/kg;(5)益骨颗粒高剂量组(BBG-H):32g生药/kg。各组均灌胃,给药体积12ml/kg,连续给药3天。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灌胃给药后,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背位固定,右下腹部剪毛,剪开约3cm切口,拉出一段肠袢,平铺于有机玻璃灌流小池上,大头针固定,30℃缓慢灌流,放大镜放大20倍观察微血管,固定视野,并用高压汞灯作为冷光源。分离股静脉供给药用,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6ml/kg,10分钟和30分钟分别观察并计录微循环障碍指标。观察固定区域内固定面积毛细血管与四周边界的交叉点数目、血流速度、毛细血管血流状态。结果:益骨颗粒叁个剂量组毛细血管网交叉点数均增加;血液速度增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流状态积分下降。结论:益骨颗粒有促进毛细血管开放作用,可以明显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改善毛细血管内血流状态。第叁章益骨颗粒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影响目的:观察益骨颗粒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雌性24周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6组。其中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其余大鼠以3%戊巴比妥钠溶液1ml/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由背侧入,完整摘除双侧卵巢,止血缝合。空白对照组只切除少量脂肪组织。术后肌注青霉素生理盐水2万u/kg,连用3天。饲养一周后,将去卵巢大鼠随机分为5组,加上空白对照组总共6组:(1)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2)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3)益骨颗粒低剂量组(BBG-L):给予益骨颗粒4g生药/kg;(4)益骨颗粒中剂量组(BBG-M):给予益骨颗粒8g生药/kg;(5)益骨颗粒高剂量组(BBG-H):给予益骨颗粒16g生药/kg;(6)阳性对照组(CEE3):尼尔雌醇片以蒸馏水溶解后,灌胃给药1mg/kg。除阳性对照组每周灌胃一次,其余各组均每天灌胃一次(1ml/100g)。灌胃3个月后测定股骨骨密度(BMD)、血液生化指标、尿生化指标、降钙素(CT)、骨钙素(BGP)及雌二醇(E_2)含量,并进行大鼠股骨干骺端松质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股骨骨密度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骨密度值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提高,其中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0.01)。模型组血钙、血磷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羟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钙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增加,碱性磷酸酶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所降低,其中中、高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0.01)。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磷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增加,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其中高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尿钙、尿磷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尿钙、尿磷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所降低,其中高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0.01)。模型组降钙素(CT)及雌二醇(E_2)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增加,其中降钙素(CT)含量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0.01),雌二醇(E_2)含量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模型组骨钙素(BG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骨钙素(BGP)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模型组骨小梁排列稀疏,直径变细,骨髓腔较空旷。而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对此有所改善。结论:益骨颗粒能够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改善松骨质微结构。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含量低于模型组,能降低摘除卵巢后雌激素急剧下降所致的高骨转换率,有效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第四章益骨颗粒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目的: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益骨颗粒含药血清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OB)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对成骨细胞分泌IL-6和TNF-α的影响。方法:雌性1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益骨颗粒低剂量(8g生药/kg)、中剂量(16g生药/kg)、高剂量(64g生药/kg)组,每日灌胃一次,连续12天,分别在灌胃后的1h、1.5h、2h采血,分离血清,用含不同浓度益骨颗粒的血清培养SD新生大鼠颅骨OB,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益骨颗粒组和尼尔雌醇组),每组10只,益骨颗粒(BBG)组按64g生药/kg灌胃给药,尼尔雌醇(CEE3)组按1mg/kg(尼尔雌醇片以蒸馏水溶解)灌胃给药,空白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连续12天,末次给药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在末次给药后1.5 h乙醚麻醉,眼眶取血,3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成骨细胞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末次灌胃后1.5 h采血组的吸收度(A)值明显高于各组其它时间(P<0.05),不同剂量各浓度的益骨颗粒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OB增殖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的稀释比为20%的血清浓度最佳。结论:益骨颗粒含药血清对OB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益骨颗粒用于OB药效观察的大鼠含药血清制备条件以人等效剂量8倍连续12天灌胃、末次灌胃后1.5 h采血,血清添加浓度以20%为宜。益骨颗粒组和尼尔雌醇组IL-6和TNF-α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益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进行药效学评价,并从血钙浓度、骨形成-骨吸收的耦联状态、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方面对该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二醇组、益骨颗粒低、中、高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动物双侧摘除卵巢以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假手术组动物不摘除卵巢,只剪去卵巢附近约1g的脂肪。术后一周,动物分别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雌二醇0.0003 g ·kg-1 · d-1益骨颗粒低剂量0.4g · kg-1、中剂量0.8g · kg-1 · d-1、高剂量1.6g · Kg-1 · 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治疗16周。给药后第12、16周,分别对动物全身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动物处死前第14天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25mg/kg;处死前第4天皮下注射钙黄素,10mg/kg以制备荧光标记。末次给药后1h,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利用ELSIA法检测血清中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含量,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取血完毕,动物处死,取其子宫、腰椎、双侧股骨及左侧胫骨。子宫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益骨颗粒对子宫的影响;腰椎和右侧股骨用于离体骨密度检测;左侧股骨用于生物力学指标的检测;左侧胫骨用于制作切片,观察该药对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骨外膜形成率等)的影响。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取新生2日龄SD大鼠颅骨,利用酶消化,对其中的成骨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并行形态学观察与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制备雌二醇、益骨颗粒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按体系数浓度的10%加入第叁代成骨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h、72h后,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磷酸对硝基苯酯法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1.益骨颗粒对双侧卵巢摘除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3个月后,益骨颗粒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给药4个月后,益骨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着提高动物的骨密度值。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显着提高股骨、腰椎的骨密度。(2)与模型组相比,益骨颗粒中剂量可显着地提高血清钙的水平。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的OCN、TRACP5b有显着性地降低。(3)在生物力学实验中,益骨颗粒中、高剂量组动物股骨的最大弯曲应力、最大应变、骨刚性系数较模型组有显着性地提高。(4)通过胫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发现,益骨颗粒高剂量可显着性地提高骨小梁面积百分数;而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小梁分离度,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益骨颗粒中、高剂量可降低骨外膜荧光周长百分数,而各剂量也可显着性地降低骨外膜形成率。2.益骨颗粒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作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72h后,成骨细胞的增殖率有显着性的提高。(2)与对照组相比,经益骨颗粒各剂量含药血清培养48h后,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显着性的提高。结论: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是制备骨质疏松模型的经典方法,该模型可出现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一系列特征,如钙质的流失、骨密度的下降、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等。基于此模型,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不仅可以提高模型动物的骨密度值,对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和骨生物力学功能下降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本课题发现益骨颗粒有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的作用,并能加强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的功能。联系上述,益骨颗粒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纠正骨吸收-骨形成失衡状态,减少骨中钙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分泌合成ALP,使P与Ca沉积于骨胶原骨架上,加快骨质矿化;维持骨小梁正常形态,改善骨生物力学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益骨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彭红英,江涛,杨滨宾,陆颂规,陈雪华.HPLC法同时测定益骨颗粒中3种成分的含量[J].今日药学.2016

[2].梁志健.益骨颗粒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3].张颖.益骨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标签:;  ;  ;  ;  

益骨颗粒论文-彭红英,江涛,杨滨宾,陆颂规,陈雪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