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

一、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剧晶晶[1](2021)在《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它利用配电线路上装备的馈线终端,实时监视线路的运行状况,采集电气量信息,线路故障时,可快速进行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而馈线终端对电气量的采集、故障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上,因此,研究馈线自动化中馈线终端之间的时钟同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馈线自动化常用的时钟同步方式是:以北斗/GPS卫星授时信号作为标准时钟源,通过NTP/SNTP协议、IEEE1588协议、DL/T 634.5104协议对馈线终端本地时钟进行授时。由于这些协议都是用通信网络传输高精度时钟信号,因此传输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确定的网络延时,这就必然会造成馈线终端间的时钟同步误差。本文从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入手,选择将网络延时最大的DL/T 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本时钟同步技术采用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将电网工频频率值作为对时参考量。根据电网频率值是时刻变化的,且同一时刻不同馈线终端计算的电网频率值是相同的这一特点,用电网频率值对每个周波进行标定;进而利用电网频率值和电压相位信息,通过频率值比对,确定馈线终端之间频率相同的时刻;计算其时钟偏差,实现时钟同步。本时钟同步技术可有效弥补DL/T 634.5104规约对时过程中产生的时钟同步误差,提高了馈线终端的对时精度,且提升了对时经济性和可靠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先,本文对馈线终端之间时钟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将围绕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展开研究。2.其次,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了对DL/T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消除终端之间的对时误差。3.然后,本文研究了电网频率时刻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频率值对电压每个周波进行标定的思想。根据此思想,研究了一种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可精确测量出电压每个周波的平均频率。4.最后,本文分析了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不大的特点;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实验仿真两方面对提出的时钟同步技术进行了验证,确定本时钟同步技术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同步精度可提升至1ms以内,可满足馈线终端的时钟同步精度要求。

王小源[2](2021)在《适应快速调频需求的风电频率响应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并网发电的规模逐渐增大,电力电子设备逐渐取代传统同步发电机组,这将导致电力系统不再像传统同步系统一样具备充足的惯量,电力系统大功率扰动后的频率稳定性降低;但随着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发展,相应的电力电子换流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风电综合惯性控制、储能输出有功功率、直流输电系统额外供能以及负荷响应等各类能量来源形式已陆续作为新型电网中的快速调频资源应用于电网的惯性支撑中,由此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市场化的快速调频体系,并在快速调频市场体系下制定了相关规范标准,有助于对快速调频资源服务的价值进行评定,其中,快速调频资源服务的响应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考核评定指标,频率扰动后快速调频控制策略的响应时间越短、频率响应越快越精准的控制策略就越具有应用价值。在当前的快速调频市场中,按照快速调频资源的输入信号类别分类可以主要分为三种:基于系统频率变化率的控制、基于预设功率参考值的固定轨迹控制以及基于功率-频率特性和频率偏移量的频率偏差控制。这几种策略中常见的是基于系统频率变化率的控制方式,但这种控制方式需要对频率变化率进行测量,而扰动后电网频率发生波动,其频率变化率也难以准确测量,加上测量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测量误差和错误,使该控制策略的输入信号不稳定,影响了快速调频响应的响应控制精度;此外,测量环节的存在也使得其响应过程中存在测量时延,影响了快速调频响应的响应速度。为适应快速调频市场需求,在进一步提高快速调频响应速度的同时避免测量量df/dt对响应精度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固定轨迹控制和频率偏差控制两类控制策略做了研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提出了基于上述策略的两种风电系统快速调频响应控制策略:(1)针对传统PLL锁频风机快速调频响应控制过程中由于PLL测量时延对快速调频响应速度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功角感知的微型同步传感装置,通过微型同步传感技术计算出电网扰动后风电机组增发功率参考值并采用基于固定轨迹的控制策略实现快速调频响应控制,这种策略无需对df/dt进行测量且避免了 PLL环节的测量时延,提高了快速调频响应控制的响应速度。(2)针对传统海上风电系统中对电网频率信号的传递以及风电机组调频等过程存在时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直接利用直流系统换流器电容具备作为快速调频资源并采用频率偏差控制的快速响应调频控制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海上风电系统中快速调频响应的响应速度,而且由于采用频率偏差控制也无需测量df/dt只需跟踪频率偏差,因此快速调频响应控制的响应精度也有一定程度地提高。

曹远洪,杜润昌,赵杏文,王宽,张道农[3](2021)在《原子钟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国电力系统时间同步体系建设方案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当前电力同步系统面临的挑战和电力系统对时间同步精度要求,介绍了适用于电力同步系统的几种典型原子钟及其频稳与守时特性。针对电力系统铯原子钟应用状况与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原子钟在省内传输网PRC与LPRC上应用的完善改进方法;基于电力系统现有铯原子钟单台分散使用现状,提出采用光纤双向传递设备对各省铯原子钟进行广域范围组网形成电力系统的原子钟组,充分挖掘电力系统铯原子钟战略资源价值;基于电力系统时间频率重要作用,提出建设以原子钟组为核心设备的电力系统全网时频中心方案,实现全网广域原子钟组授时与频率同步,代表电力系统统一溯源到国家计量院,形成中国电力系统一级电力系统时频中心。以原子钟为技术资源,以构建电力系统时间参量为使命,完善建设形成中国电力系统全网的时间频率体系,提供技术先进、稳定运行、安全可靠、电力系统时间频率信号,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可靠的时间频率支撑。

宋昱辰[4](2020)在《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依托统一的时钟同步系统。随着电力系统开展“三型两网”的建设,更多智能化、分布式装置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中部分装置的时钟同步精度需要达到纳秒级。针对传统的远距离时钟同步方式无法满足时钟同步尤其是远距离时钟同步高精度要求这一情况,本文研制了一种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该系统与传统时间同步设备相比精度和稳定性更高。对比多种时钟同步方式,通过PTP协议实现时钟同步可以达到更高的精度,但是PTP协议应用于以太网的时钟同步随着同步距离的提升需要多个交换机,成本上升的同时精度也急剧下降。本文结合电力系统成熟的SDH网络,提出通过PTP over SDH实现远距离高精度时钟同步方式的方案。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还包含卫星时钟同步、B码时钟同步、基于PTP/NTP/SNTP协议的网络时钟同步。多种同步方式互备,可以满足电力系统各个场景的应用要求。本文研制的时钟同步系统主要包含卫星信号接收模块、时间频率同步模块和电源模块。卫星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接收GPS/BD卫星信号的功能。时间频率同步模块采用了“FPGA+ARM”的硬件架构,论文对该模块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硬件设计进行综合阐述,介绍了各种核心芯片及辅助电路等。其中,PTP over SDH依靠FPGA结合E1信号转换芯片实现PTP协议在SDH网络内的E1信号传输。电源模块为时钟系统进行供电,设计的整体电源网络经过了仿真验证及去耦处理。时钟同步系统选用恒温晶振作为频率源,本文对晶振老化漂移进行误差分析,采用了外部标准频率结合锁相环的频率漂移控制方案,介绍了锁相环的硬件设计。对于缺乏外标频的情况,本文采用了北斗信号结合卡尔曼滤波和PID控制对晶振进行频率驯服的控制方案。两种方案经过测试验证均对晶振的频率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在无外标频且北斗信号丢失时,时钟同步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对晶振频率漂移进行预测及修正,完成时钟同步系统的守时。针对时钟同步系统的PCB设计,本文进行了层叠、走线、布局等设计,综合考虑了PCB信号完整性及电源完整性。最后,本文对于研制的时钟同步装置进行相关测试,包括各种时钟同步方式的精度测试,报文通信的测试以及守时功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时间同步方式均工作正常,指标精度可以达到典型值;PTP over SDH精度可以满足电力系统远距离同步的时间精度要求;晶振守时精度可以在卫星信号丢失情况下保持较高。

杨光雨[5](2020)在《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厂用电量也迅速增加,其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变电站作为现代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能节点,具有变换电压,分配电能的不可替代作用。依靠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国智能变电站也越来越多元化、宽领域、智能化,形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工业建设水平的迅速崛起,使得供电系统的设计越来越完善、系统、全面。为了使变电站正常运行,甚至是提前预测调控,应对变电站中电气主接线的形式以及各种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再配以多功能的系统模块,以实现调度自动化、远方操控等多项智能控制。论文以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为设计对象。首先根据负荷预测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根据地质、水文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按照负荷预测设计电气主接线方式,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三绕组自冷式有载调压变压器,中性点设计为直接接地。为保证站用电的可靠性,本站设计两个容量均为100k VA的站用电源,任何一台接地变低压侧站用电源均可承担全站负荷。为保护变电站免受雷击,本站采用2支25m高构架避雷针和2支25m高独立避雷针。本站配置调度数据网设备2套,每套由1台接入层路由器、2台接入层交换机组成,以实现和调度主站的信息共享,通信方式选择更稳定、高效的光纤通信。基于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三层两网”,采用常规互感器加合并单元的配置方案,设计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最后对该110k V智能变电站进行了总结,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论文设计了“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数字化采集系统,可实现保护和测量要求。设计了“一次开关设备+智能终端”开关设备智能系统,可进行控制以及信息互动化。设计了“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模式系统,可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二次部分配置交直流一体化电源1套,通信电源通过1套3×20A、48V直流变换器为站内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站内监控保护统一建模、统一组网、信息共享,通信规约统一采用DL/T860通信标准。

刘亮,苏盛,曹一家,匡文凯,蔡晔,张恒[6](2020)在《基于Kalman滤波的持续卫星时间同步攻击防护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空间对抗加剧,借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的网络攻击已发展成为现实威胁。慢速持续型卫星时间同步攻击可绕过电力时间同步系统中卫星时钟异常检测机制,诱骗被授时设备输出错误时间信息,再借助电力系统工作机制达成攻击破坏后果。提出了一种基于Kalman滤波的持续卫星时间同步攻击防护方法。首先构建了考虑持续时间干扰的Kalman滤波卫星授时模型;然后利用能量泛函正则化最优化估算恶意攻击下被授时设备的时钟偏差;最后根据所构建的补偿模型对钟差进行补偿、实现遭攻击条件下的精准时间同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防范慢速持续型卫星时间同步攻击对电力时间同步系统的影响。

范靖[7](2020)在《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能源中,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开发利用获得普遍重视,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商业化条件快速发展。拟建水利枢纽光伏场区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度高、辐射量大,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据太阳能光伏电站电气设计规程、规范,结合光伏发电产业政策,针对东江水利枢纽实际自然条件,提出12MW光伏电站优化电气设计。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光伏发电技术的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和分析光伏发电的现状,光伏电站所在区域的太阳能资源、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对光伏电池数学模型和最大功率跟踪进行计算,为系统技术方案设计提供基础。然后在设计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并计算发电量,根据总体方案,分析投资收益,提出逆变器和直流配电设备选型原则,选择适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光伏组件、光伏子阵,设计系统运行方式,设计适宜倾角和方位角,确定适宜光伏子阵设计方案、光伏组件间电缆连接计算、行间距和列间距等,最后设计环境监测方案和组件清洗及抗PID方案。最后,确定电气部分设计方案,根据电气一次接入系统原则,设计电气主接线、过电压保护、接地、照明等方案,电气二次设计中,确定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时间同步系统、直流系统和二次交流电源系统、五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电位系统以及二次设备组屏布置方案;在通信设计中,根据通信需求,设计出通信方案、调度网络方案及各种业务通道方案。

杨秉臻[8](2019)在《基于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的智能变电站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变电站(Intelligent Substation,IS)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与核心枢纽,其将对电网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持作用。为对电网的建设、运行与智能变电站的改造提供指导和帮助,分析智能变电站相关影响因素,并开展智能变电站评价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在对信息物理系统以及智能变电站简述的基础上,指出智能变电站是信息物理系统的典型应用。其次,基于电网弹性表征、智能变电站信息物理系统特征及其技术条件分析,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与26个三级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定义了隶属度函数界限值;为解决最大隶属度原则存在的问题,借鉴专家打分思想设定了各评语等级评分,通过加权平均型算子使各隶属度信息均能得到充分考虑;选择某智能变电站进行评价,通过对实际情况与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验证了所确立的智能变电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设计并开发了智能变电站评价辅助软件,并借助Python完成了软件开发与功能实现;利用软件重新对算例数据进行计算,并与手工计算结果相比,验证了该评价辅助软件的正确性与快速有效性。最后,为提升智能变电站各项功能并有效降低运维检修成本,开展了智能变电站优化策略研究。依据前文研究定义了效用函数,该函数可定量表征指标值变动对指标评价值变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效用最大化的智能变电站定目标优化策略,并依据该策略,以信息系统功能指标实际数据为例,给出了智能变电站优化提升方案,验证了本文所提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同时该策略亦可为智能变电站运维检修工作提供参考。

鲁宗相,叶一达,郭莉,谢珍建,刘国静,乔颖[9](2019)在《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调频挑战与多层级协调控制框架》文中提出电力电子接口装备在源、网、荷的深度应用推进了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进程。净负荷波动增加、同步惯性减小、有功平衡能力削弱,对系统频率稳定的冲击初现端倪。电力电子接口电源的输出功率不响应系统频率变化、输入能量不可控、控制器高度异构,难以纳入传统交流同步系统的有功频率调整框架,而未来的电力系统需要在越来越少同步发电机容量背景下维持有功平衡,问题更加凸显。从电压源型换流器可定制性出发,提出了电力电子化下对电力系统有功频率多层级协调控制的新框架:在接口层面,重建输出功率与系统频率的耦合关系,虚拟同步机的惯性响应与一次调频特性;在单机层面,协调电力电子电源内部储能元件释能和输入能量来提供调频能量,优化虚拟参数实现机网协调,降低频率二次跌落风险;在多机层面,统筹改善频率动态特性的装置和长期频率恢复装置的配合;在系统层面,借助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的下垂策略,重建直流互联的多同步系统间跨区频率支援。

刘鹏[10](2018)在《和阻抗判据系列改进表达式及其深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压输电线路作为电网互联及电能远距离传输的骨干网架,其继电保护水平对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容电流、TA饱和、系统振荡及高阻接地故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线路保护正面临较以往更严峻的挑战,研究和开发新原理的线路保护尤其必要。近年新出现的一种继电器—和阻抗保护,结合了多种保护的优点,不但能够全线速动切除故障,而且需要线路两侧交互的信息也较少。但是,该判据的基本设计还比较初步,其性能提升还存在很大的挖掘潜力。据此,本文围绕和阻抗保护的不同判据表达式设计及其在不同系统运行工况和数据品质场景下的应用展开研究。为改善原和阻抗保护在系统轻载工况下、近受端故障时的反应死区,本文深入分析了固定的电容电流值对阻抗、电流判据灵敏度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新的电容电流补偿模型,设计了基于对侧母线实时电压量和距离保护测量阻抗信息的全新自适应浮动门槛,提出了第一类和阻抗判据改进表达式;为摆脱两侧数据不同步对第一类和阻抗判据改进表达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其做了重新的推导,提出了仅依赖电压模量信息的第二类和阻抗判据改进表达式。在此基础上,为克服电流互感器(TA)饱和对和阻抗保护动作性能的影响,挖掘和阻抗保护动作量在饱和及退饱和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抗TA饱和辅助判据;为从根本上消除中长线路电容支接效应对和阻抗判据的不利影响,基于补偿后线路电流,提出了第三类和阻抗判据改进表达式,并对判据的抗过渡电阻能力以及振荡中故障的保护灵敏性进行了理论解析与探讨。针对其不能反应金属性故障的缺陷,引入能灵敏可靠反应金属性故障和低阻故障的保护测量元件,基于合适的保护配合逻辑,设计了具有高度安全性、能全线无死区地灵敏反应各类区内故障、且不受各种系统异常运行工况影响的纵联线路主保护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有效应对因保护用数据同步系统完全失效造成纵联主保护完全不可用的场景,分析了电气量整站失步的风险,提出了第四类和阻抗判据改进表达式-无需相位信息的和阻抗模量保护判据,考虑到该判据的局限性,提出了线路中段保护判据,将所提判据与电流速断保护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保护用数据同步系统失效场景下的应急线路主保护方案。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的和阻抗判据系列改进表达式具有高度的动作安全性和优异的的抗过渡电阻能力,据此形成的线路纵联主保护为能覆盖包括单相高阻接地故障在内的各种复杂故障,为提升各种复杂系统运行工况和不良数据品质下的线路主保护性能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2.1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2章 馈线自动化中的时钟同步技术
    2.1 馈线自动化技术
        2.1.1 就地式馈线自动化
        2.1.2 集中式馈线自动化
        2.1.3 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2.2 配电网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
    2.3 馈线终端时钟同步需求
    2.4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
        2.4.1 时间的概念
        2.4.2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
    3.1 卫星授时
        3.1.1 GPS卫星授时
        3.1.2 北斗卫星授时
        3.1.3 北斗授时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势
    3.2 NTP/SNTP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3 IEEE1588 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4 DL/T634.5104 时钟同步技术
        3.4.1 DL/T634.5104 的应用规则与参数
        3.4.2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应用报文
        3.4.3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同步过程
    3.5 时钟同步方式的选择
        3.5.1 卫星授时在馈线自动化中的应用
        3.5.2 三种时钟同步协议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
    4.1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4.1.1 电力系统频率的概念
        4.1.2 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理论分析
        4.1.3 周波平均频率的概念
    4.2 傅里叶测频算法原理
        4.2.1 频率测量的本质
        4.2.2 傅里叶测频算法过程
        4.2.3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
        4.2.4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改进
    4.3 修正采样序列
        4.3.1 误差分析
        4.3.2 非同步采样下的测量方法
        4.3.3 修正采样序列方法
        4.3.4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建立
    4.4 算法实现流程
    4.5 算法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网频率值的DL/T634.5104规约对时优化
    5.1 DL/T634.5104规约的时钟同步误差
    5.2 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分析
    5.3 利用电网频率值的馈线终端时钟同步方法
        5.3.1 时钟同步的系统结构
        5.3.2 技术要求
        5.3.3 整个系统时钟同步流程
    5.4 本文时钟同步方法的同步精度
    5.5 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对时优化仿真实验
        5.5.1 实验平台的搭建模型
        5.5.2 仿真实验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适应快速调频需求的风电频率响应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快速调频市场及需求的研究现状
        1.2.2 快速调频市场体系下调频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风电参与下的电网快速调频响应控制策略控制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传统同步系统中的频率响应过程
        2.2.1 电力系统频率和同步发电机组惯性时间常数的关系
        2.2.2 同步发电机组的转子运动方程
    2.3 风电渗透率提高对电力系统频率的影响
    2.4 风电并网条件下电网快速调频响应控制策略及其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功率扰动下基于微型同步传感的风电快速调频响应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微型同步传感方法的风电机组快速调频响应控制
        3.2.1 微型同步传感方法
        3.2.2 基于微型同步传感的风电快速调频控制
    3.3 算例验证与仿真分析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调频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MC直流侧电容的海上风电系统快速频率响应策略
    4.1 引言
    4.2 MMC基本原理
        4.2.1 MMC的基本特点
        4.2.2 MMC运行原理和数学模型
    4.3 基于MMC直流侧电容的海上风电系统快速调频响应控制
        4.3.1 MMC换流系统的直流侧电容
        4.3.2 基于MMC直流侧电容的海上风电系统快速调频控制原理
    4.4 仿真分析
        4.4.1 MMC建模仿真及功率响应效果分析
        4.4.2 基于MMC海上风电系统的建模仿真及调频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原子钟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国电力系统时间同步体系建设方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发展现状与不足
    2.1 制定技术规范并基本建成电力时间同步系统
    2.2 过分依赖GPS等卫星授时手段
    2.3 未对分散使用的铯原子钟组网络去发挥电力系统自身整体守时能力
3 电力系统原子钟应用方案
    3.1 电力系统常用原子钟
    3.2 原子钟应用原则与应用总体方案
    3.3 省际一级时钟的广域铯原子钟组网方案
    3.4 电力系统时频中心的本地原子钟组方案
    3.5 省内传输网的原子时钟应用改进
4 总结与展望

(4)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时钟同步方式的研究内容
        1.2.1 GPS/BD卫星时钟同步
        1.2.2 有线时钟同步
        1.2.3 网络时钟同步
    1.3 论文安排
第二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IEEE1588协议及远距离时钟同步授时方案
        2.1.1 IEEE1588协议时钟类型
        2.1.2 时钟同步报文
        2.1.3 IEEE1588协议时钟同步过程
        2.1.4 IEEE1588时间戳位置意义
    2.2 PTP over SDH
    2.3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 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1 卫星信号接收模块
    3.2 时间频率同步模块
        3.2.1 ARM芯片及ARM最小系统
        3.2.2 FPGA芯片及相关配置
        3.2.3 B码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4 N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5 PTP网络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2.6 PTP over SDH时钟同步的硬件设计
    3.3 电源模块
        3.3.1 电源网络设计及仿真
        3.3.2 去耦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振频率控制
    4.1 恒温晶振介绍及误差分析
        4.1.1 晶振参考指标
        4.1.2 晶振秒误差
    4.2 基于外部标准频率源的数字锁相环
        4.2.1 10M鉴相电路
        4.2.2 低通滤波器
        4.2.3 低通VCO压端控制
    4.3 基于北斗信号的晶振频率控制
        4.3.1 卡尔曼滤波
        4.3.2 PID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钟同步系统PCB及PI/SI设计
    5.1 时钟同步装置PCB层叠及走线设计
        5.1.1 PCB层叠设计
        5.1.2 PCB布线和布局
    5.2 时钟同步装置PCB信号完整性
        5.2.1 反射
        5.2.2 串扰
    5.3 时钟同步装置PCB电源完整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钟同步系统功能指标测试
    6.1 数据收发功能测试
        6.1.1 PTP报文收发测试
        6.1.2 NTP报文收发测试
    6.2 通信指标测试
        6.2.1 GPS/BD卫星授时指标测试
        6.2.2 时钟同步系统守时功能测试
        6.2.3 多种同步方式通信指标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与优点
        1.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
        1.1.2 智能变电站的优点
    1.2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1.2.1 变电站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展望未来
    1.3 本文主要设计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变电站设计概述
    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1 电力市场环境分析
        2.1.2 负荷及负荷特性分析
        2.1.3 电力负荷预测
        2.1.4 鲁山县现有变电站状况
    2.2 站址概况
        2.2.1 站址自然条件
        2.2.2 进出线走廊条件
        2.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2.3 建设规模
        2.3.1 主变压器规模
        2.3.2 出线规模
        2.3.3 无功补偿装置
    2.4 主要电气参数
        2.4.1 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
        2.4.2 中性点接地方式
        2.4.3 母线通流容量
        2.4.4 线路六等分零序电流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一次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
        3.1.1 电气主接线方案
        3.1.2 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3.2 短路电流计算
        3.2.1 短路计算条件
        3.2.2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3.3 电气设备及导线的选择
        3.3.1 主变压器
        3.3.2 110kV设备
        3.3.3 35kV设备
        3.3.4 10kV设备
        3.3.5 导线的选择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3.4.1 电气总平面布置
        3.4.2 配电装置
    3.5 站用电及照明
        3.5.1 站用电源
        3.5.2 站用变压器选择
        3.5.3 全站照明
    3.6 防雷接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三层两网”的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4.1 “三层两网”的组成
        4.1.1 过程层原理及设备
        4.1.2 站控层的特点及优点
    4.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2.1 系统继电保护
        4.2.2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4.3 系统调度自动化
        4.3.1 现状
        4.3.2 远动系统
        4.3.3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4.3.4 二次系统安全保护
    4.4 通信系统
        4.4.1 系统通信方案
        4.4.2 通道组织
        4.4.3 网络组织
        4.4.4 站内通信方案
    4.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5.1 管理模式
        4.5.2 检测、监控范围
        4.5.3 设备配置
    4.6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4.6.1 交流系统
        4.6.2 直流系统
        4.6.3 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4.7 本章小结
5 预制舱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5.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概念
    5.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优点
    5.3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和本站设计
        5.3.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
        5.3.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布置
    5.4 二次预制舱中的时钟同步系统
    5.5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发展方向
    5.6 本章小结
6 智能变电站顺控技术
    6.1 顺控技术的概念及优点
        6.1.1 远方顺控技术的概念
        6.1.2 远方顺控技术的优点
    6.2 顺控技术的技术线路
        6.2.1 调度顺控模式
        6.2.2 变电站顺控模式
        6.2.3 两种技术线路的对比
    6.3 刀闸的“双确认”技术及在本站的利用
    6.4 本站顺控操作“五防”逻辑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Kalman滤波的持续卫星时间同步攻击防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时间同步攻击
    1.1 时间同步攻击的机理
    1.2 时间同步攻击防护研究现状
2 基于Kalman滤波的卫星授时方法
    2.1 伪距和伪距率
    2.2 基于Kalman滤波的卫星授时方法
3 基于Kalman滤波的卫星持续时间同步攻击防护建模
    3.1 基于Kalman滤波的卫星时间同步攻击模型
    3.2 基于Kalman滤波和能量泛函正则化的慢速持续卫星时间同步攻击检测模型
    3.3 钟差补偿模型
4 仿真分析
5 结语
附录A

(7)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伏电站的设计条件
    2.1 光伏电站概况
    2.2 太阳能资源
    2.3 惠州市太阳能资源分析
    2.4 项目实施地地形地质及水文气象
    2.5 光伏电池模型
        2.5.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2.5.2 光伏电池仿真模型
    2.6 最大功率跟踪
第三章 光伏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3.1 光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 光伏系统及发电量计算
    3.3 光伏组件选型
        3.3.1 光伏组件选型原则
        3.3.2 光伏组件技术特点
        3.3.3 光伏组件的选型
        3.3.4 光伏组件功率选择
        3.3.5 光伏组件选型对比
        3.3.6 光伏组件参数
    3.4 光伏方阵运行方式选择
        3.4.1 运行方式选择
        3.4.2 光伏阵列倾角选择
    3.5 逆变器选型
        3.5.1 主要技术要求
        3.5.2 技术特点
        3.5.3 主要设备选型
    3.6 光伏方阵设计
        3.6.1 光伏组串子方阵设计
        3.6.2 变压器室布置方案设计
    3.7 光伏子方阵设计
        3.7.1 方阵接线方案设计
    3.8 辅助技术方案
        3.8.1 环境监测措施
        3.8.2 组件清洗方案
        3.8.3 光伏电站抗PID方案
第四章 电气设计
    4.1 电气一次
        4.1.1 接入系统方式说明
        4.1.2 电气主接线
        4.1.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4.1.4 过电压保护
        4.1.5 接地
        4.1.6 照明
    4.2 电气二次
        4.2.1 系统继电保护
        4.2.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2.3 调度自动化
        4.2.4 110kV升压站监控系统
        4.2.5 光伏发电单元监控
        4.2.6 时间同步系统
        4.2.7 直流系统与二次交流电源
        4.2.8 安全警卫、图像监视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2.9 环境监测系统
        4.2.10 等电位接地网
        4.2.11 二次设备的组屏布置方案
    4.3 通信设计
        4.3.1 概述及需求分析
        4.3.2 通信现状
        4.3.3 通信方案
        4.3.4 调度数据网络方案
        4.3.5 各种业务通道方案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的智能变电站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物理系统特征
    2.1 信息物理系统简介
    2.2 智能变电站概述
    2.3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物理系统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的智能变电站评价
    3.1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的智能变电站评价指标体系
    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能变电站评价模型
    3.3 智能变电站评价方法
    3.4 算例分析
    3.5 智能变电站评价辅助软件设计与开发
    3.6 本章小结
4 给定目标评价值的智能变电站优化策略
    4.1 效用函数定义
    4.2 效用最大化的智能变电站定目标优化策略
    4.3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的展望
特别感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10)和阻抗判据系列改进表达式及其深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压输电线路主保护研究现状
    1.3 和阻抗继电器的概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基于电容电流补偿优化的和阻抗判据第Ⅰ类改进表达式
    2.1 引言
    2.2 现有和阻抗判据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2.3 基于改进电容电流模型的和阻抗判据
    2.4 算例分析与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摆脱两侧数据同步依赖的和阻抗判据第Ⅱ类改进表达式
    3.1 引言
    3.2 基于单端信息且不受TA饱和的改进型和阻抗保护方案
    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彻底消除电容支接效应的和阻抗判据第Ⅲ类改进表达式
    4.1 引言
    4.2 和阻抗判据第Ⅲ类改进表达式及其性能分析
    4.3 算例分析与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保护用数据同步系统失效场景下应急线路主保护方案研究
    5.1 引言
    5.2 保护用数据同步系统失效场景分析及现有应对措施
    5.3 数据同步系统失效后的应急线路主保护方案
    5.4 算例分析与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四、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D]. 剧晶晶.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适应快速调频需求的风电频率响应策略[D]. 王小源. 山东大学, 2021(12)
  • [3]原子钟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国电力系统时间同步体系建设方案初探[A]. 曹远洪,杜润昌,赵杏文,王宽,张道农.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论文集——S05 空间基准与精密定位, 2021
  • [4]面向远距离时钟同步的电力系统时钟系统研制[D]. 宋昱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杨光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Kalman滤波的持续卫星时间同步攻击防护方法[J]. 刘亮,苏盛,曹一家,匡文凯,蔡晔,张恒.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0(10)
  • [7]水利枢纽12兆瓦光伏电站电气设计研究[D]. 范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的智能变电站评价研究[D]. 杨秉臻.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调频挑战与多层级协调控制框架[J]. 鲁宗相,叶一达,郭莉,谢珍建,刘国静,乔颖. 中国电力, 2019(04)
  • [10]和阻抗判据系列改进表达式及其深化应用研究[D]. 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关于参与制定《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