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纠纷论文-曾睿

农田水利纠纷论文-曾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田水利纠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水利纠纷,埤圳,水利规约

农田水利纠纷论文文献综述

曾睿[1](2016)在《清代台湾地区农田水利纠纷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台湾的农田水利开发,由于国家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因而政府介入较少。官府权力的发动,多是在担心水利纠纷会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才出示晓谕,或给圳照、戳记来对民间的水利秩序给予支持和保证。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进行农田水利开发协作,台湾人民开发埤圳只能相互帮助,结成水利组织,并以民间规约为主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田水利纠纷。台湾的农田水利法制在此期间初具规模,有序用水渐成习惯。(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6年01期)

焦长权[2](2011)在《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鄂中W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鄂中W村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田水利变迁的调查,笔者集中对村与村、组与组以及家户叁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农田水利纠纷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从纠纷发生的内部机制上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两种类型:"搭便车"型纠纷和"分割水"型纠纷。接着,笔者结合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对两种纠纷的逻辑以及历史变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最后探讨了W村农田水利纠纷的化解机制,发现暴力、话语与国家介入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论述了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之间的一些关系,发现目前农田用水的"失序"大大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并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法律和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0期)

赵淑清[3](2009)在《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里,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关中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缺乏,虽然在秦汉、隋唐时期出现过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和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这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缺水的境况。到清末民初时,由于关中地区连年干旱,水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再加上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政府无力修建新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缓解用水矛盾,不仅如此,甚至原有的灌溉工程也无法正常运行,这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迫于生存压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争水,水利纠纷事件频频发生,这在以前任何时期都是没有过的,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本文以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案例为出发点,利用官方统计资料、官方档案、碑刻资料、文人笔记等一手资料,从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的经过及结果等方面入手,探究当时关中地区水利纠纷发生特点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自然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案在解决过程中所带有的时代特征,对水案结果的影响力度。如何处理好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这对于今天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意义依然深远。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这些水利纠纷案件主要是从《陕西水利月刊》中辑录出来的,少数来源于碑刻资料、人文笔记中的记载。第叁部分,在分析典型水利纠纷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与当时的年降水量、农作物的种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分布等有直接的关系;深层原因与当时政府的政策、过渡时期的用水制度以及传统的、不科学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技术有关。第四部分,农田水利纠纷的解决过程。调解依然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在调解过程中,地方政府、乡村精英、民间管理组织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乡规民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新的用水规则作用突显。第五部分,总结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的特征,鉴于水资源不足依然是今天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颈瓶,故本文的研究对完善非常态下的应对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在文献方法上多使用档案、统计、碑刻资料,通过典型水利纠纷案例的研究,基本上复原了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的概况。2、目前,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角度给予关注的很少,本选题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关中水利史的研究范围。3、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水利纠纷具有代表性,对今后制定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历史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胡健[4](2007)在《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对乡村社会影响深刻,使得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水利社会。农田水利纠纷是水利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近代陕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特点,农田水利纠纷频繁发生,如何解决水利纠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陕南地方政府、乡村精英和水利自治组织叁个主体在水利纠纷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纠纷的解决过程充分展现了近代陕南地区的乡村社会,地方政府、乡村精英和水利自治组织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权力关系网络”。地方政府既依赖于乡村精英和水利自治组织管理农田水利,解决水利纠纷,而乡村精英和水利自治组织的部分权力的获取也需要地方政府的认可。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过程中,调解作为水利纠纷解决的主要手段、在水利纠纷解决中重视乡规民约和水利自治组织的作用都对现在的水利建设等工作有着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7-05-01)

农田水利纠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先通过对鄂中W村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田水利变迁的调查,笔者集中对村与村、组与组以及家户叁种不同主体之间的农田水利纠纷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从纠纷发生的内部机制上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两种类型:"搭便车"型纠纷和"分割水"型纠纷。接着,笔者结合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对两种纠纷的逻辑以及历史变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最后探讨了W村农田水利纠纷的化解机制,发现暴力、话语与国家介入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论述了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之间的一些关系,发现目前农田用水的"失序"大大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并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田水利纠纷论文参考文献

[1].曾睿.清代台湾地区农田水利纠纷探析[J].古今农业.2016

[2].焦长权.农田水利纠纷与乡村秩序:鄂中W村调查[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1

[3].赵淑清.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9

[4].胡健.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D].西北大学.2007

标签:;  ;  ;  ;  

农田水利纠纷论文-曾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