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离子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交换,铜离子交换波导,折射率分布,蓝绿发光
铜离子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夏洪运[1](2013)在《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蓝绿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交换是制备玻璃光波导的重要技术。通过将玻璃衬底浸入熔融的盐中完成离子交换过程,熔盐中的阳离子(通常为银、钾、锂和铜离子等)取代玻璃中的阳离子(通常为钠及钾离子)。与银—钠和钾—钠等传统离子交换相比,铜离子交换过程不仅使被交换玻璃产生波导,同时还使其具有较强的蓝绿发光特性,使有源与无源器件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成为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铜离子交换玻璃基平面光波导及其蓝绿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棱镜耦合法和反WKB法对波导的折射率分布进行了重构。通过求解扩散方程,得到扩散条件下的一价铜离子和二价铜离子浓度,同时对折射率改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价铜离子及二价铜离子依照离子极化率进行加权,建立了离子浓度和折射率改变的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拟合结果及误差分析,认为铜离子交换层折射率改变是由一价和二价铜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二价铜离子对折射率改变的贡献不可忽略,并且,随着离子交换时间的增加,一价铜离子与二价铜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过程将影响波导的折射率分布。对波导样品进行退火处理后,对退火前及退火后的波导样品的折射率分布及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波导进行退火处理后,波导折射率出现了表面折射率减小的趋势,即退火过程使得离子进行了再扩散,改变了离子的浓度分布,进而使折射率发生了改变。对退火前后的波导样品进行了室温下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波导样品在退火前及退火后均出现较强的蓝绿发光特性(激发波长286nm,发光中心波长510nm附近),波导的制备条件(离子交换时间和温度)及退火过程(退火温度)都会对波导的光致发光特性产生影响,波导的发光强度随着制备时间的增加出现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退火将使发光强度增强,退火温度越高,增强越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3-01)
夏洪运,滕传新,郑杰[2](2012)在《铜离子交换平面玻璃光波导的折射率分布及光致发光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的玻璃基光波导具有成本低、高稳定性、较好的重复性等优点[1,2],同时特定的离子交换条件会在玻璃中形成金属纳米团簇(铜离子、银离子交换等),具有较强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使其在集成光学、传感领域备受关注[3-5]。同时采用铜离子交换所制备的玻璃基光波导具有较强的蓝绿发光特性,使其在激光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7]。因此,我们对铜离子交换技术所制备的玻璃基波导的折射率变化机理以及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16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下一代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7-06)
谢德华,施周,陈世洋[3](2012)在《阳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去除铜离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离子交换膜分离装置与化学反应器结合构成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并对含铜离子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反应器能将从受体池进入化学反应器的铜离子沉淀下来,而含有高浓度补偿离子钾离子的溶液则全部回流到受体池,节约了药剂及水的成本。该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2年05期)
谢德华,施周,谢鹏,陈世洋,刘佳[4](2010)在《颗粒物对无电压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外加电压条件下研究了颗粒物对阳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效果的影响。选用硅酸、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水杨酸等4种物质作为颗粒物分别进行实验,其添加量均为50 mg/L。Cu2+及其补偿离子K+的浓度分别为0.0787mmol/L(5 mg/L)和0.787 mmol/L,水温为25±1℃,搅拌强度为600 r/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在所述实验条件下运行96 h后,水中无颗粒物干扰时,铜离子去除率为84%;水中存在带负电荷颗粒物(硅酸)和不带电荷颗粒物(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时,铜离子去除率略为下降至81%;而当水中存在带正电荷颗粒物(水杨酸)时,铜离子的去除率进一步下降为79%。研究结果表明带正电荷颗粒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去除影响较带负电荷或不带电荷颗粒物大,因为带正电荷颗粒物更易迁移至阳离子交换膜表面甚至进入膜内,并与膜表或膜内离子交换基团结合,从而导致铜离子交换去除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何新[5](2010)在《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熔盐热离子交换法制备的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折射率分布和发光特性以及金属铜膜电场辅助扩散法制备的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的折射率情况。简单介绍了离子交换技术及其发展现状,较为详细的阐述了离子交换玻璃波导折射率变化的机理和常用的测量及表征技术。首先,用Cu离子交换技术制备了Soda-lime玻璃平面光波导。通过棱镜耦合技术测量了波导的有效折射率,并用反WKB方法拟合得到了平面波导的折射率分布。研究发现离子交换时间和温度两个可控的制备参数对所制备的玻璃平面波导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离子交换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波导的模式数和波导深度并非随之单调增加,波导模式数随着离子交换时间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而适当的离子交换时间可以使所制备的波导具有最大的模式数和波导深度,而且在该条件下增加离子交换温度可以提高铜离子交换波导的蓝-绿发光强度,宽带发光中心波长在520nm附近,发光强度取决于样品中Cu+浓度的高低以及Cu2+的影响。之后,用金属铜膜电场辅助扩散法制备了Soda-lime玻璃平面光波导。同样通过棱镜耦合技术测得玻璃在不同时间下所得到的波导模式数量和有效折射率,通过和熔盐热离子交换法的对比,我们发现金属铜膜电场辅助扩散法制备铜离子平面波导需要的时间较长,这样使得时间这一参数很好控制,减小了误差;同时温度比较低,使得操作时温度变化不大,误差较小,比熔盐热离子交换法的时间和温度这两个参数更加准确。通过吸收光谱可以看到玻璃中只含有一价Cu+,但是未发现蓝绿发光特性,这点与熔盐热离子交换法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有待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4-01)
汪威,唐晓林,施力[6](2010)在《铜离子交换的13X分子筛脱除硫醇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一系列铜离子改性的13X分子筛吸附剂,在一定温度下焙烧后,在静态反应装置和动态工业模拟装置上考察吸附剂对硫醇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Cu2+浓度为0.2 mol/L,焙烧温度为500℃,吸附温度20℃的条件下,改性的13X分子筛的硫容达到16.18%。吸附剂的最佳再生温度为300℃,硫容能恢复到原来的78.2%。采用红外光谱法(IR)和比表面积测定法(BET)对吸附剂的脱硫机理进行了研究。红外分析表明,Cu2+和丙硫醇分子以π键形式结合;BET研究表明,通过Cu2+离子交换后吸附剂的孔径和孔容都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0年01期)
提运强[7](2009)在《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光致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折射率分布及其蓝绿发光特性。对离子交换技术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离子交换玻璃波导折射率变化机理并介绍了常用的平面波导测量和表征技术。利用热熔盐铜离子交换技术制备了Soda-lime玻璃平面波导,用棱镜耦合技术测量了波导的模折射率,通过Inverse WKB(IWKB)方法拟合得到多模平面波导的折射率分布。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离子交换扩散方程,并用多项式拟合法求解了折射率变化与Cu~+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发现与IWKB方法拟合的结果误差较大,表明只考虑Cu~+不能全面反映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折射率分布的真实情况。因此必须同时考虑Cu~+,Cu~(2+)对折射率变化的贡献,对折射率变化与铜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改进,得到的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的折射率分布与IWKB方法得到的结果有较好一致性,阐述了Cu~+和Cu~(2+)对折射率变化的不同贡献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了铜离子交换Soda-lime和BK7两种玻璃平面波导的蓝绿发光特性。研究了离子交换时间和离子交换温度两个重要制备参数对两种玻璃波导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制备条件,Soda-lime玻璃波导,其激发光谱的峰值波长在300–330nm之间。发射光谱的峰值在500–550nm之间。而对于BK7玻璃波导,其激发光谱的峰值波长在280–320nm之间。发射光谱的峰值在480–600nm之间。铜离子交换波导的发光均来自于Cu~+,而Cu~(2+)的存在对发光特性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铜离子交换玻璃波导的发光特性严重依赖于离子交换时间和温度的变化,随着离子交换时间或温度的增加其发射光谱强度并不会单调的增加,并伴有发光峰值的蓝移或红移现象。论文对铜离子交换玻璃波导的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5-01)
宋春丽,陈兆文,范海明,管迎梅,黄华尧[8](2008)在《螯合纤维及离子交换树脂对铜离子吸附动力学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实验室自制离子螯合纤维和商用D113交换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速率和再生速率实验数据,结果显示螯合纤维及D113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螯合纤维的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分别是D113树脂的12和30多倍,再生速率常数分别是D113树脂的7倍和6倍。浓度影响实验和中断实验结果显示,螯合纤维对铜离子的吸附速率由膜扩散控制,而D113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速率在低浓度(<200mg/L)的时候由膜扩散控制,较高浓度(>300mg/L)时由膜扩散和粒扩散共同控制。(本文来源于《舰船防化》期刊2008年06期)
李鑫,赵俊英,李伟,范天祥,袁超[9](2008)在《弱酸阳离子交换纤维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态吸附试验方法——聚丙烯腈基羧酸型阳离子交换纤维对水溶液中的铜离子(Cu2+)进行吸附.研究溶液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再生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对Cu2+吸附20 min就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受溶液浓度和溶液pH值影响较大,浓度越高平衡吸附量越大,pH值接近6时吸附量高,并且吸附量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纤维对Cu2+的静态吸附量达到2.1 mmol/g,在吸附前后变化不大,性质稳定,可以循环使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李磊[10](2005)在《离子交换树脂对铜离子吸附交换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3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酞菁绿废水中高含量的铜离子。研究结果表明,335OH型树脂的交换吸附和脱附性能均优于701Cl,701OH及335Cl树脂,其干树脂的静态吸附交换容量大于120mg/g,工作交换吸附容量43.68mg/g,单柱20BV时铜的去除率可达93%以上,双柱串联处理60BV的去除率在99.91%以上,可确保出水中铜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选用8%HCl溶液为脱附剂,脱附率大于95%,从脱附液中可回收氧化铜,从而实现资源化的目的。树脂经再生后可重复使用,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05年03期)
铜离子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制备的玻璃基光波导具有成本低、高稳定性、较好的重复性等优点[1,2],同时特定的离子交换条件会在玻璃中形成金属纳米团簇(铜离子、银离子交换等),具有较强的叁阶非线性光学效应,使其在集成光学、传感领域备受关注[3-5]。同时采用铜离子交换所制备的玻璃基光波导具有较强的蓝绿发光特性,使其在激光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7]。因此,我们对铜离子交换技术所制备的玻璃基波导的折射率变化机理以及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离子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夏洪运.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蓝绿发光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夏洪运,滕传新,郑杰.铜离子交换平面玻璃光波导的折射率分布及光致发光特性的研究[C].第16届全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暨下一代能源材料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2
[3].谢德华,施周,陈世洋.阳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去除铜离子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2
[4].谢德华,施周,谢鹏,陈世洋,刘佳.颗粒物对无电压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0
[5].何新.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
[6].汪威,唐晓林,施力.铜离子交换的13X分子筛脱除硫醇的特性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0
[7].提运强.铜离子交换玻璃平面波导及其光致发光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宋春丽,陈兆文,范海明,管迎梅,黄华尧.螯合纤维及离子交换树脂对铜离子吸附动力学性能比较[J].舰船防化.2008
[9].李鑫,赵俊英,李伟,范天祥,袁超.弱酸阳离子交换纤维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J].河南科学.2008
[10].李磊.离子交换树脂对铜离子吸附交换行为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