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间竞争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经济,政府间竞争,财政竞争,引资竞争
种间竞争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琳,范建双,虞晓芬[1](2019)在《政府间竞争影响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双边效应研究:基于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的不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将政府间竞争划分为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比较两者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影响的大小,分析政府间竞争与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6年全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财政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正向效应,提高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61%;引资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具有负向效应,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2.51%;政府间竞争总体上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10.90%。时间趋势表明,政府间竞争对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抑制作用呈现波动下降的状态。研究结论:政府间竞争降低了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张国宏,杨文钰[2](2019)在《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着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着。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着。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着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着。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_(PS)>0、CR_(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_(PS)<0、CR_(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翎[3](2018)在《技术、媒介间竞争作用下的美国电视媒体改革经验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电视管理体制灵活,既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电视系统——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简称PBS),又有包括叁大传统老牌广播电视网在内的商业电视,还有以家庭票房(又名家庭影院,全称Home Box Office,简称HBO)为代表的按次付费的有线电视付费模式。各家(本文来源于《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2018年卷》期刊2018-11-05)
朱羚,金一兰,丛日慧,刘庆福,丁勇[4](2018)在《环境因素及种间竞争在群落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多年围封草场的丘坡为研究区,沿坡面均匀设置6条样线,共计96个样方,探究坡位对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讨论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在群落两种维度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沿坡位变化的趋势一致。随着坡位上升,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丰富度均单调递减,物种均匀度、物种优势度和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均先增加后降低。(2)从整个坡位来看,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并与功能丰富度显着相关;种间竞争是影响物种均匀度、物种优势度和功能离散度的重要因素,并与功能均匀度显着相关。(3)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在上坡位主要受到种间竞争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在下坡位则主要受到种间竞争的影响。因此,在探究群落生物多样性格局变化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轩景丽[5](2017)在《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潜叶蝇(agromyzid leafminers)是危害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一类世界性重要小型害虫,成虫、幼虫均可发生危害。自然界中,潜叶蝇寄生蜂种类丰富,在自然控制潜叶蝇的危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多种寄生蜂在田间同域共存发生时,常常发生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作用影响了寄生蜂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并调控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和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是蔬菜潜叶蝇田间发生的2种优势抑性幼虫寄生蜂,常常在田间共同发生,共享同一种寄主幼虫。这2种寄生蜂为典型的寄主致死型寄生蜂,均具有3种寄主致死(host killing)行为(寄生(parasitism)致死、寄主取食(host feeding)致死、寄主叮蛰直接致死(host stinging))。目前,关于寄生蜂间竞争作用的研究很多,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互作行为使种间竞争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但针对寄主致死型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主要围绕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从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京郊地区发生的潜叶蝇为例,系统调查其寄生蜂种类和组成,同时明确优势寄生蜂的季节发生动态和共存情况;然后,针对我国潜叶蝇的主要发生区,系统调查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分布;最后,在室内进一步研究这两种寄生蜂间的种间竞争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与组成为了明确京郊地区潜叶蝇寄生蜂的种类组成,在2015年05-08月对北京市的潜叶蝇及其寄生蜂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优势寄生蜂随季节变化的动态。研究结果显示:共收集3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共收集3411头寄生蜂,分属3科(姬小蜂科Eulo Phidae、金小峰科Pteromalidae和茧蜂科Braconidae)13属28个种,其中姬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90.9%,分9属23种;金小蜂科寄生蜂数量占6.5%,为3属4种;茧蜂科寄生蜂数量占2.6%,仅为1种。豌豆彩潜蝇在早春危害,最优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数量占40.9%;纵纹瑟姬小蜂为次优寄生蜂,数量占19.4%;葱斑潜蝇在春末夏初危害大葱,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其优势寄生蜂,数量分别占44.1%和20.6%;美洲斑潜蝇主要在夏季危害蔬菜作物,优势寄生蜂为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数量分别占57.9%和22.9%。结论:自然界中,优势寄生蜂为潜蝇姬小蜂、潜蛾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田间的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具有明显的偏雌现象,这可能由外界因素(寄主植物、寄主种类及气候变化等)和寄生蜂自身因素(存在孤雌产雌个体)导致。2.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为了进一步明确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的分布,我们对潜叶蝇主要发生区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收集到7种潜叶蝇,分别为豌豆彩潜蝇、葱斑潜蝇、当归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叁叶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豌豆彩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是发生危害严重的主要潜叶蝇,豌豆彩潜蝇发生高峰期偏低温,美洲斑潜蝇嗜好高温气候,其它斑潜蝇在这两者潜叶蝇发生高峰期间进行危害。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有发现。寄主为豌豆彩潜蝇时,潜蝇姬小蜂的数量占87.3%;寄主为美洲斑潜蝇和叁叶斑潜蝇时,芙新姬小蜂的数量是潜蝇姬小蜂的19.3倍;寄主为其它斑潜蝇时,潜蝇姬小蜂与芙新姬小蜂数量相当。潜蝇姬小蜂的雌雄比为1.04-8.90;芙新姬小蜂的为1.11-全雌。与豌豆彩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相比,美洲斑潜蝇上羽化出的芙新姬小蜂偏雌程度更严重。结论: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两种寄生蜂能同域发生,但潜蝇姬小蜂在其豌豆彩潜蝇上占优,芙新姬小蜂在美洲斑潜蝇和叁叶斑潜蝇上占优势。3.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竞争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2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性互作,以美洲斑潜蝇2龄末-3龄初幼虫为寄主,设置2种寄主密度(高vs.低)和3种寄生蜂释放方式(单独释放2对潜蝇姬小蜂vs.单独释放2对芙新姬小蜂vs.1对潜蝇姬小蜂+1对芙新姬小蜂),共6种组合处理,然后在26℃人工气候箱的培养皿条件下进行,连续观察5天。仅仅提供寄主幼虫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高密度下的控害潜力参数(寄生致死数、寄主取食数、直接致死数)比低密度下的显着高,且联合释放时的控害潜力参数均处于单独释放这两种寄生蜂之间。在低密度,联合释放时的总致死数最高,为96.2,而在高密度下,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时的控害效果最好。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芙新姬小蜂的存在增加了潜蝇姬小蜂的产卵数,而潜蝇姬小蜂的出现却降低了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且联合释放时潜蝇姬小蜂产卵数均显着高于芙新姬小蜂的产卵数。叁种寄主致死行为中,寄主取食行为对寄生蜂的控害效果贡献值最大。仅仅提供寄主幼虫+20%的葡萄糖溶液的6种处理组合的结果显示:控害潜力参数与不提供非寄主食物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无论低密度还是高密度,单独释放潜蝇姬小蜂的总致死数均最高,平均分别为91.6和175.1,但与其它两种释放模式下的总致死数不显着。两种寄生蜂的非繁殖型致死比率显着高于寄生比率。结论:联合释放两种寄生蜂不会降低其控害潜力,且潜蝇姬小蜂在产卵竞争中占优势,寄主取食行为在控害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综上,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为优势寄生蜂,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同域发生,随季节呈动态变化,在田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雌特性。这两种寄生蜂的种间竞争作用相对不强,有利于其田间联合释放控害以及采取生态调控以增强寄生蜂的控害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耿双双,李晓维,吕要斌[6](2016)在《聚集信息素在蓟马种间竞争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集信息素是调控害虫行为的重要信息物质,同时也是对害虫进行防控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目前对农作物影响较大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活性组分相同,但活性组分的比例不相同。由于这两种蓟马的生态位非常相似,导致相互之间存在比较激烈的种间竞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聚集信息素在这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中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项目以这两种蓟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工作:通过Y型嗅觉仪试验,明确聚集信息素在不同蓟马种类间互作中的作用;利用选择性及非选择性试验来测定不同蓟马的聚集信息素对蓟马寄主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在Y型嗅觉仪试验中,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分别对自身有显着的吸引作用,但是两种蓟马之间没有相互吸引的作用。②在温室试验中,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的植株上西花蓟马产卵量高于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诱芯植株上西花蓟马产卵量,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诱芯植株上西花蓟马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的植株上花蓟马产卵量高于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诱芯的植株的花蓟马产卵量,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诱芯植株上花蓟马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③在田间试验中,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蓝板上西花蓟马的虫口数显着高于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蓝板上的西花蓟马虫口数,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蓝板上的西花蓟马虫口数没有显着差异:挂有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蓝板上花蓟马的虫口数显着高于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蓝板上的花蓟马虫口数,挂有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诱芯和空白对照蓝板上的花蓟马虫口数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蓟马的聚集信息素具有明显的种类特异性,这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蓟马之间的种间竞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利用聚集信息素对蓟马进行有效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王丹[7](2016)在《飞机草入侵过程中的种间竞争与协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L.)R.M.King&H.Robinson,菊科香泽兰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已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西太平洋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100种有害外来入侵物种之一。1934年,飞机草在我国云南和海南尖峰山被首次发现,随后在我国南方地区迅速扩散,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均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国内外学者在飞机草的分布危害、传播、生物学特性、开发利用与防治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对其与其他入侵物种以及本地种的协同效应与互作效应研究较少。经野外调查发现,在华南地区,存在大片飞机草与其他入侵种大量共存且长势繁盛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这些入侵植物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入侵的机制。为此,本文采用室内模拟的温室盆栽试验方法,以伴生的入侵种假臭草以及土着种肖梵天花为对比材料,研究了飞机草与这些植物生物量分配、竞争效应和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效应,以及植株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变化,从而探讨飞机草与其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互作效应。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飞机草与假臭草混种时,两植物与其单种时的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相比差异不显着。即未显示出相互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说明二者竞争能力相当;当飞机草与肖梵天花混种时,与单种相比,其叶片数量增加,分枝多,生长速率加快,由此产生更高的生物量,其竞争能力强于肖梵天花。(2)飞机草与假臭草无论是单种还是混种,除了土壤速效钾与飞机草单种处理时相比降低外,其土壤全量养分以及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对比差异都不显着。说明飞机草和假臭草对养分的竞争不明显,二者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当飞机草与肖梵天花混种时,其土壤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与飞机草单种相比差异都不显着,但与肖梵天花单种处理相比,除了全钾增加外都显着降低,且肖梵天花单种处理的总氮量、速效氮以及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幅度低于飞机草单种处理。表明在土壤总体养分一定的情况下,飞机草能够大量争夺肖梵天花的养分,从而维持自身的养分需求,有利于自身入侵。(3)当飞机草与假臭草混种时,虽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两者单种时高,但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无显着变化。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当飞机草与肖梵天花混种时,较高的土壤酶活性能够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其有效性,特别是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增加能够加快土壤养分转化过程,提高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从而有利于飞机草的入侵。(4)当飞机草与假臭草混种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飞机草单种相比显着降低,微生物量氮和磷没有显着变化,说明这两种入侵种共存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当飞机草和肖梵天花混种时,飞机草生长状况更好主要得益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的增加,由此形成较高水平的碳、磷营养环境,有利于增强飞机草的入侵。(5)当飞机草与假臭草和肖梵天花混种时,SOD、CAT和脯氨酸都与飞机草单种相比活性增加;说明混种条件下有利于缓解两物种共存时的种间竞争所带来的胁迫。飞机草与肖梵天花共存时,其SOD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单种处理,这种变化对飞机草植株生长更有利。飞机草与假臭草共存时,假臭草MDA活性高于其单种,说明混种后假臭草受竞争的胁迫程度较高;而飞机草与肖梵天花共存时,飞机草MDA活性显着降低,说明混种后飞机草植株受胁迫程度较轻,生长势较好。(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段霄,金占明[8](2015)在《组内竞争与组间竞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基于移动壁垒分隔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战略群组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组内竞争、组间竞争对移动壁垒内外部企业具有的不同影响。以中国制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阶层聚类分析中的Ward法进行战略群组划分,识别行业中的移动壁垒并将其保护功能作为调节变量,然后分别使用POLS和RE回归模型对两类竞争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检验。研究发现,组内竞争对于移动壁垒外部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显着大于其对壁垒内部企业的影响;相反,组间竞争对移动壁垒内部企业绩效的不利影响显着大于其对壁垒外部企业的影响。上述发现表明,行业中不同类型竞争的效果存在显着差异,而企业相对于移动壁垒的位置是造成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对竞争效果的准确分析需把握以下两方面因素:行业中有哪些移动壁垒,以及竞争发生在组内还是组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何冬[9](2015)在《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与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种间竞争及化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感作用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生物在环境胁迫或种间竞争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适应机制。浮游植物的化感作用具有较为复杂的生态学效应,对藻体自身及同一水域中其他生物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米氏凯伦藻与盐生杜氏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并探讨化感效应在两种微藻竞争中的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种间竞争、化感作用的影响,本文设计进行了不同温度(15℃,20℃,25℃)、光照(40μmol/(m2·s),80μmol/(m2·s),160 μLmol/(m2·s))条件下等生物量的混合培养、滤液培养实验,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浓度、生物活性下米氏凯伦藻化感物质的效果。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共培养体系中米氏凯伦藻和盐生杜氏藻之间确实存在种间竞争,且米氏凯伦藻对盐生杜氏藻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同时,盐生杜氏藻对米氏凯伦藻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高光照强度下,盐生杜氏藻对米氏凯伦藻的抑制作用较强。由滤液培养实验可知,米氏凯伦藻的化感作用并非通过细胞之间的机械接触实现,且化感物质受到温度(P=0.013)和光照(P=0.003)的显着影响,其作用效果使得盐生杜氏藻的生长曲线和相关特性发生变化。指数期的米氏凯伦藻分泌的化感物质的短期抑制效果更强,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于盐生杜氏藻,短时间内,化感物质的作用呈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果。除此之外,米氏凯伦藻所分泌的化感物质在高温及高压作用下均能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效果。实验后期,滤液培养的盐生杜氏藻藻液中出现大量絮状沉淀。沉淀的颜色与米氏凯伦藻的初始培养条件有关。综上,本文为探究海洋微藻化感作用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15)
刘林州,戴鹏,吕兵,臧连生,杜文梅[10](2013)在《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与丽蚜小蜂(E.formosa)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寄主植物,温室白粉虱为寄主昆虫,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以10:0、8:2、5:5、2:8及0:10进行混合释放,每20 d抽样1次,调查浅黄恩蚜小蜂、丽蚜小蜂及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2种寄生蜂以不同比例混合释放60 d后,丽蚜小蜂在寄生蜂中的百分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同比例混合释放或单独释放,均能将粉虱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5 ES﹕5 EF混合释放后,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的百分率始终高于83%,对温室白粉虱表现出长期稳定的控制效果。【结论】在温室白粉虱作为重要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并不能竞争取代丽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的存在没有干扰粉虱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2期)
种间竞争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着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着。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着。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着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着。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_(PS)>0、CR_(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_(PS)<0、CR_(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间竞争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周琳,范建双,虞晓芬.政府间竞争影响城市土地市场化水平的双边效应研究:基于财政竞争和引资竞争的不同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9
[2].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张国宏,杨文钰.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J].大豆科学.2019
[3].王翎.技术、媒介间竞争作用下的美国电视媒体改革经验探析[C].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2018年卷.2018
[4].朱羚,金一兰,丛日慧,刘庆福,丁勇.环境因素及种间竞争在群落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J].干旱区研究.2018
[5].轩景丽.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6].耿双双,李晓维,吕要斌.聚集信息素在蓟马种间竞争中的作用[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王丹.飞机草入侵过程中的种间竞争与协同作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8].段霄,金占明.组内竞争与组间竞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基于移动壁垒分隔作用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
[9].何冬.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与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salina)种间竞争及化感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10].刘林州,戴鹏,吕兵,臧连生,杜文梅.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