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波束测深,地形地貌,相位识别,极浅海
地貌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天津开展极浅海地形地貌多波束侧扫一体化测量多相位识别技术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3月7-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在天津大神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水深2~3 m)开展了极浅海水域基于多波束-侧扫一体化多相位识别技术的地形地貌测量。试验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织,联合劳雷工业公司、美国EdgeTech公司、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天津海事测绘中心、中海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实施。该试验是国际最新的多相位识别技术(本文来源于《地质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鹏[2](2019)在《基于DEM的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感知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旅游景观相似性和旅游资源缺乏真实性的问题,如何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地的品质,是旅游地理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代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景观与游客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切入点,依托景观感知理论,提出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的新方法,探究景观定量化计算的新思路。景观感知度是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感知程度的空间度量,其基础与核心是视觉感知,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内涵的解读,带来的内心体验与愉悦感受,视觉感知表达的是景观与游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描述旅游者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视角下对景观的外部形态与语义内涵的感知程度。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观内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者从景观本身出发研究景观感知,借鉴地图学制图综合思想,将景观抽象为景观语义特征点,计算出旅游地内部景观感知强度的空间分异,本文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度量固定位置上观察者对山岳型地貌景观感知的程度。选取张家口市草原天路作为研究案例区,以层峦迭嶂地貌景观作为代表,开展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对层峦迭嶂地貌景观进行解析定义,在景观解析定义的基础上将可视域计算方法与聚合面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叁步聚合法,通过GIS叁维软件景观模拟实验,根据人对景观的认知,设定聚合阈值,提取景观单元、景观层、景观。引入多种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景观的评价体系:(1)基于数字地形分析中常用的地形起伏度来评价景观的起伏状况。(2)地形骨架线反应景观的内部结构变化,因此统计落入景观单元内的地形骨架线数量与长度作为景观内部结构形态评价的指标因子。(3)景观视角即景观在观察者的哪个方向,本文基于欧式方向计算景观的视角。通过草原天路的实证,验证了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实现了景观的定量化计算,通过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级,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层峦迭嶂地貌景观的结果展示以及草原天路公路线感知度分级,计算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旅游地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为旅游地的开发提供精细化定量数据,提升景观设计规划的精细化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2)
周炜,关洪军[3](2018)在《基于GF-2卫星影像的冲积扇地貌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冲积扇微地貌遥感解译速度慢、周期长、工作量大,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与回归树(CART)分类器的冲洪积扇提取模型;该模型使用决策树法滤除非相关的特征地物,减少计算量;应用CART获取区分冲洪积扇与背景的最优二分特征值,实现冲洪积扇提取;根据拓扑邻接关系检验提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就冲积扇地貌识别而言,该模型提取效果明显优于最大似然法和SVM法,对影像中3种不同源头的扇体提取结果的Kappa系数分别为0. 95、0. 86、0. 90,总体精度达到92. 37%。(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莉[4](2017)在《典型黄土地貌的数字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地貌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外在表征,反映了地表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是黄土高原地貌定量演化的研究基础。本文以山西高原内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为研究对象,利用ICESat GLA14v34数据对研究区内数字高程模型数据(ASTER GDEM V2)进行精度评价;在分析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地貌实体及要素基本几何特征、地表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基于ASTER GDEM V2数据构建对应的数字指标体系,遴选适合定量表达叁类地貌的基础因子;利用模板匹配法拟合研究区内叁类地貌识别函数。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区内ICESat/GLA14 v33和v34数据在不同高程范围内高程差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表明ICESat/GLA14 v34和v33数据垂直精度均为厘米级,且v34相对v33精度更高,选定ICESat/GLA14 v34作为标准高程,计算得其与ASTER GDEM V2数据的高程差平均值,小于1m,在误差范围之内,且其均值的标准差集中,即ASTER GDEM V2数据精度满足地形因子提取要求。(2)基于ASTER GDEM V2数据利用ArcGIS工具提取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曲率(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形粗糙度、地形湿度指数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等地形因子;利用SPSS工具对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的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T检验,选定适合定量研究叁类地貌的基础因子,包括:面积、坡度、坡向、高程、曲率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3)利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将山西高原已有叁类典型地貌数据按95:5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类,分别用于建模和校验;利用模式识别中的模板匹配法建立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的识别函数;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准确率是82.61%。因此利用模式识别模板匹配法建立的函数可用来对山西高原叁类典型地貌进行定量识别。综上所述,本文对山西高原不同期的ICESat/GLA14数据进行了探索和评价,并基于该数据对ASTER/GDEM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为两类基础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将基础数据精度的研究作为前提,对研究区内叁类典型地貌进行了数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定量表达式的拟合,此成果对该区域内地貌定量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陈楹,李安波,姚蒙蒙,闾国年[5](2016)在《基于空间结构模式匹配的褶皱地貌类型自动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褶皱的自动化识别是构造解译、地貌类型划分、叁维建模等工作的基础。目前,基于地形形态进行空间统计特征分析的地貌类型自动识别方法,难于满足以"对称重复"空间结构为特征的褶皱构造地貌的识别需要。本文以基于ARG的褶皱场景建模为切入点,利用形式文法定义不同褶皱类型的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了一种基于空间结构模式匹配的褶皱构造自动识别方法,进而有效地支持了褶皱地貌的自动化识别。该方法包括4个环节:(1)根据核部地层与横切剖面线提取原则,提取可能存在褶皱的场景条带;(2)基于邻接ARG建模方法对场景条带进行场景空间结构的建模与化简;(3)将化简后的邻接ARG模型表达成句子,并通过判别其能否由模式文法推导而来,实现针对不同褶皱构造模式的匹配识别;(4)基于识别出的褶皱场景进行山、谷的进一步判别,最终确定褶皱构造地貌类型。实验表明,本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庐山北部山地区域的褶皱构造,并确定褶皱地貌类型。该方法基本解决了构造地貌类型的自动化识别问题,是对传统地貌形态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杨玉平,李小明,吴国勤,姜会玲[6](2016)在《基于地貌信息熵的大别山区公路泥石流沟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特殊地质灾害泥石流来说,它爆发在山区小流域内,而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由流域地貌条件制约着,流域地貌条件是泥石流的发生和规模的影响因素,所以,泥石流的危险性可以根据流域地貌的发育阶段进行判断。作者探讨了运用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理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并选取大别山区两条省道沿线16条泥石流沟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沿线93.75%的沟谷处于幼年期和壮年期发育阶段,在一定的暴雨强度下易爆发泥石流;利用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值来判断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02期)
刘双琳,李发源,蒋如乔,常瑞雪,刘玮[7](2015)在《黄土地貌类型的坡谱自动识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形态特征识别与分类,对生态环境、水文研究及地质构造分析等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精度较低,难以解决线性不可分的模式分类问题。人工方法虽然识别精度高,但因各人认知偏差导致的识别误差难以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动态信息处理系统,能有效解决线性不可分的地貌类型识别问题。坡谱是利用微观地形定量指标来反映宏观地形特征的有效方法,在地貌学研究中正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8个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实验数据,以流域为分析单元,提取坡谱及其特征指标作为描述地形特征的定量因子,并通过BP神经网络的构建与学习,进行黄土地貌类型自动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8种地貌类型的样本数据中,第1次实验正确识别率平均值达70%;第2次和第3次实验中,去除相似度较高的峁状丘陵沟壑或峁梁状丘陵沟壑任一种地貌类型后,正确识别率平均提升为80%和85%。经Kappa系数验证,该方法能以DEM数据有效识别不同类型的黄土地貌。(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8](2015)在《应用古地貌成因组合识别法恢复塔河油田主体区古岩溶地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展布,探索应用古地貌成因组合法恢复塔河油田主体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在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岩溶陡坡地、岩溶山间盆地等4类二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增加地貌识别因子,进一步划分出10种叁级地貌单元,提高了古地貌形态识别的精度。结合微地貌单元岩溶发育特征和油气储集性能,分析油气产量与地貌的关系,为岩溶储集层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杨柳,李忠,吕修祥,刘嘉庆,于洲[9](2015)在《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表征与古地貌识别——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风化壳的储层特征,以成像测井为手段,研究了岩溶古地貌表征和识别方法。利用成像测井进行单井岩溶要素表征,可精细识别的要素包括:基岩、古土壤层、裂缝、溶孔以及洞穴等;对岩溶要素进行二维和叁维空间配套,综合划分了古土壤层、垂直淋滤带、水平潜流带等结构单元;根据现代岩溶发育知识,以岩溶带划分结果为依据,刻画和解释了古地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鹰山组顶部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种地貌单元,整体表现为白SW向NE渐低的古地貌形态,其中十号带的西部单元为高地,垂直淋滤带发育;十号带与一号带之间为斜坡,水平潜流带发育;一号带为洼地,岩溶不发育。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风化壳储层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油气井位于岩溶高地及其周边的岩溶斜坡带,水井多位于远离高地的东部斜坡带或洼地,这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对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期刊2015-01-15)
杨柳,李忠,吕修祥,刘嘉庆,于洲[10](2014)在《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表征与古地貌识别——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风化壳的储层特征,以成像测井为手段,研究了岩溶古地貌表征和识别方法。利用成像测井进行单井岩溶要素表征,可精细识别的要素包括:基岩、古土壤层、裂缝、溶孔以及洞穴等;对岩溶要素进行二维和叁维空间配套,综合划分了古土壤层、垂直淋滤带、水平潜流带等结构单元;根据现代岩溶发育知识,以岩溶带划分结果为依据,刻画和解释了古地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鹰山组顶部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种地貌单元,整体表现为由sw向NE渐低的古地貌形态,其中十号带的西部单元为高地,垂直淋滤带发育;十号带与一号带之间为斜坡,水平潜流带发育;一号带为洼地,岩溶不发育。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风化壳储层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油气井位于岩溶高地及其周边的岩溶斜坡带,水井多位于远离高地的东部斜坡带或洼地,这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对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地貌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外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旅游景观相似性和旅游资源缺乏真实性的问题,如何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地的品质,是旅游地理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代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景观与游客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切入点,依托景观感知理论,提出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的新方法,探究景观定量化计算的新思路。景观感知度是旅游者对旅游景观感知程度的空间度量,其基础与核心是视觉感知,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内涵的解读,带来的内心体验与愉悦感受,视觉感知表达的是景观与游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描述旅游者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视角下对景观的外部形态与语义内涵的感知程度。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对旅游地形象的认知,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观内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者从景观本身出发研究景观感知,借鉴地图学制图综合思想,将景观抽象为景观语义特征点,计算出旅游地内部景观感知强度的空间分异,本文从旅游者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度量固定位置上观察者对山岳型地貌景观感知的程度。选取张家口市草原天路作为研究案例区,以层峦迭嶂地貌景观作为代表,开展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对层峦迭嶂地貌景观进行解析定义,在景观解析定义的基础上将可视域计算方法与聚合面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叁步聚合法,通过GIS叁维软件景观模拟实验,根据人对景观的认知,设定聚合阈值,提取景观单元、景观层、景观。引入多种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景观的评价体系:(1)基于数字地形分析中常用的地形起伏度来评价景观的起伏状况。(2)地形骨架线反应景观的内部结构变化,因此统计落入景观单元内的地形骨架线数量与长度作为景观内部结构形态评价的指标因子。(3)景观视角即景观在观察者的哪个方向,本文基于欧式方向计算景观的视角。通过草原天路的实证,验证了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实现了景观的定量化计算,通过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级,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层峦迭嶂地貌景观的结果展示以及草原天路公路线感知度分级,计算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旅游地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为旅游地的开发提供精细化定量数据,提升景观设计规划的精细化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天津开展极浅海地形地貌多波束侧扫一体化测量多相位识别技术试验[J].地质装备.2019
[2].王志鹏.基于DEM的山岳型地貌景观识别与感知评价方法[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周炜,关洪军.基于GF-2卫星影像的冲积扇地貌识别方法[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
[4].王莉.典型黄土地貌的数字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式识别[D].太原理工大学.2017
[5].陈楹,李安波,姚蒙蒙,闾国年.基于空间结构模式匹配的褶皱地貌类型自动识别[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
[6].杨玉平,李小明,吴国勤,姜会玲.基于地貌信息熵的大别山区公路泥石流沟识别研究[J].城市地理.2016
[7].刘双琳,李发源,蒋如乔,常瑞雪,刘玮.黄土地貌类型的坡谱自动识别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5
[8].曹建文,夏日元,张庆玉.应用古地貌成因组合识别法恢复塔河油田主体区古岩溶地貌[J].新疆石油地质.2015
[9].杨柳,李忠,吕修祥,刘嘉庆,于洲.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表征与古地貌识别——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解析[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5
[10].杨柳,李忠,吕修祥,刘嘉庆,于洲.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表征与古地貌识别——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解析[J].石油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