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租房的思考与管理对策

高校大学生租房的思考与管理对策

一、对大学生租房与高校管理对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颂迪[1](2021)在《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理、价值观等也在无形中被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于对日后人才竞争和现实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考虑,逐渐加入到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人群中。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校园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外进行社会兼职,社会兼职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占据着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兼职在提高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社会竞争力,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兼职过程中相伴而生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被关注和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生有关社会兼职活动的有效指导,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健康化,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互联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等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兼职的主要文献,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现状、动机、存在问题、利弊、权益保护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从事社会兼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兼职与学业相冲突、缺少规划、获取兼职的渠道不畅、人身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及与初始动机相背离等问题,由于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相关部门法律制度不完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缺乏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弱化了社会兼职对学生发展积极效用的发挥,这迫切需要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出发,通过采取一些治理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进行社会兼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和谐的环境。

王庆阳[2](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演出接受。无论就研究视角的选取还是时间范围的选择而言,涉足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都比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绪论部分厘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述。第一章研究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本文将新世纪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划分为两个阶段。1、2000—2007年为第一阶段,借助新的平台——中国大学生戏剧节,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同时,校园戏剧也走出象牙塔,尝试社会商演。本阶段,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最受人们的关注,但接受相对单一。2、2008年—2019年为第二阶段,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本阶段校园戏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式地发展,其标志是中国校园戏剧节的成立和推广,校园戏剧的社会商演出现“现象级”作品,官方组织的校园戏剧巡演成为高校新的风景。本阶段,校园戏剧不再局限于实验类校园戏剧与校园题材类校园戏剧,经典、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校园戏剧也纷至沓来,好戏连台。第二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笔者按照校园戏剧的题材与风格,将之分类为实验类校园戏剧、经典类校园戏剧、教育类校园戏剧、原创类校园戏剧与娱乐类校园戏剧,依托于每一类校园戏剧中的现象级作品,分析其接受的情形,阐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戏剧进行“深描”。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部分对校园戏剧的分类并不严密,部分类型之间可能有重叠和交叉,为的是突出特点,大体反映校园戏剧的概貌。第三章在前两章基础上概括新世纪校园戏剧受众的构成特点与审美心理。校园戏剧的受众除了大学生观众,也可以是专家学者与一般社会观众,但考虑到校园戏剧观演双方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征,以大学生观众为主,其受众构成特征呈现为为小众化、年轻化、单纯化、多地域、不稳定以及见识广等特点。而大学生观众的审美心理因之也表现出叛逆化、求异性、多元化等特点,需要我们客观对待。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演出接受的考察,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创作和接受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结语部分对校园戏剧接受与时代语境、观众构成以及戏剧教育的关系进行反思。

戴祥[3](2020)在《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是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第一资源。只有紧紧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加快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才能保障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响水县作为江苏省十二个未脱贫的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2个县定经济薄弱村、4万多低收入户,响水县应大力发展人才强县战略,以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为契机,全面优化引才政策,加大引才力度,提升引才实效,实现响水“人才洼地”向“人才高地”的转变提升。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响水县人才引进现状分析,再结合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对人才引进的影响,发现人才引进不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欠发达地区提高人才引进效果提供可行性的思路,这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及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对响水县人才引进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可以为响水县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新的一些思路,同时还可以给予其他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一定的参考。本文从响水县近几年的人才引进现状出发,通过近几年响水县人才引进的效果与周边县份进行对比,并对响水县地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学历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响水县人才引进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看法,从而总结出响水县人才引进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困境,系统地从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引进人才环节、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三个方面分析具体原因,然后结合人才激励理论、知识溢出效应等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效果,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欠发达地区2020年全面脱贫提供助力。

邱海燕[4](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赵飞岩[5](2020)在《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的规划与社会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是全面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转型,辽宁省也紧跟调整转型步伐,在转型过程中,相关方面的人才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辽宁省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在吸引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技术革新落后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劣势。辽宁省高校作为给本省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辽宁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关于如何提高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留在辽宁工作的数量,为本省发展做出贡献相关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通过查阅资料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细致地梳理了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省内各城市之间就业人数失衡,差距较大;外省生源学生毕业后留在辽宁就业的人数较少;不同学科在辽宁就业情况差距较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流到外省就业;辽宁省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大的省份,吸引毕业生到第二产业就业的能力却不足。同时,本文详细地剖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辽宁省出台的就业相关政策灵活性较差,政策落实过程复杂繁琐;相较其他省市,吸引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偏小;产业布局仍以重工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速度相对较慢;省内岗位薪资水平较低,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提出以政府和高校两个行政主体为出发点,从政府调整招生就业政策、优化省内产业结构,学校调整学科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举措。

林荣华[6](2019)在《校外住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育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所谓“育新人”就是要培养当代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高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休息与居住场所,也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场所。对于校外住宿大学生来说,宿舍生活是高校学生真正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品德修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校外住宿现象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的积极建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离开宿舍和选择校外住宿的现象从未停止,并且有扩大的趋势,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关注。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法对校外大学生住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校外住宿的大学生进行专项精准调查,辅之以深入访谈,分析大学生校外住宿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体教育和管理三个方面为校外住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发现校外住宿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集体生活意识淡薄,人际交往知行错位逃避问题,缺乏耐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过度放大自身需求等,这些问题成为校外住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分析其原因,从高校层面来讲主要是校外住宿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宿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低效,校外住宿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缺,校外住宿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不到位;从家庭层面来讲主要是过度关注学生物质需求,家庭教育氛围不和谐,缺乏正确的人际关系引导,与高校教育管理环境脱节;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讲主要是不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实践能力不足,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个人主义倾向较明显。针对上述问题及其原因,应当整合学校、家庭和自我的育人合力,优化校外大学生住宿教育和管理,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强化高校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营造家校协作育人环境;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陈诚[7](2019)在《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飞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政府层面看,大学生往往是最有可能创业成功的群体之一。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基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创业、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政府扶持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挖掘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进行研究。从南京市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现状看,近些年来,南京市以打造中国创业创新名城为目标,注重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和城市集聚效应,在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减轻金融负担、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办法,增强了南京市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创业质量和加快聚集了创业资源要素。从调查结果的分析看,由于南京市在扶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主体多元、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服务缺乏创新、大学生创业的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扶持政策出现交叉、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推广不足、大学生创业的政府融资渠道不畅、政府推进创业文化宣传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比较突出。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和国内其他城市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国外方面,美国政府引导高校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日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社会共同出资建立创业专项基金和韩国政府建立功能全面的创业服务载体等做法,有效地促进了本国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国内方面,北京市政府助推“一站式”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上海市政府主导提供充足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长沙市政府为创业大学生聘请“创业导师团”等做法,为当地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府扶持。本文借鉴美国、日本、英国、韩国以及北京、上海、长沙在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方面的先进做法,提出做好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的相关对策:一是要保障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落地见效,既要根据需求调整政策扶持的重点,又要在健全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上下功夫;二是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要注重推动高校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鼓励高校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要打造全方位的融资服务链,即扩大政府扶持基金的资助范围和规模,健全大学生创业金融风险规避和补偿机制,整合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四是要营造浓厚的创业社会氛围,南京市政府要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信念和创业价值观,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舆论宣传力度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府公共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出台创新举措。

苏瑾[8](2017)在《天津市高校学生校外租房情况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期大学生校外租房所引发的多起安全事件,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所有高校校外租房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状,并分析出高校大学生校外祖房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隐患问题,探究了加强大学生在外租房教育管理的途径,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安全教育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梁皓[9](2017)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自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可谓是涤荡中国政治生态体系的疾风骤雨,不仅使每一个官员得到了洗礼,也深入到每个公民的生活当中。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更是踏上了新的征程。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全面从严治党的优势来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本文梳理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力求恰当地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规律,总结得出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政治实体认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政治绩效认同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体。通过挖掘大学生政治认同与全面从严治党之间的逻辑关联,编制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的测量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实际调研杭州十所高校后运用SPSS软件分析,着力探究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发现全面从严治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有很大程度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比较复杂,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呈现良好向上的态势、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对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非常支持、法律意识很强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有待提高、大学生保家卫国的意识需要加强、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意识不够、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政治冷漠倾向。根据上述调查研究,本文得出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就要继续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感召力,使大学生向党积极靠拢的意愿加强;培育大学生政治理性,消除他们政治冷漠倾向,提高他们保家卫国的意识,引导他们进行正确政治参与;保障大学生政治认同外部环境的良好,净化网络空间、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同时还要整合社会高校培养资源、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马倩[10](2017)在《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内在具有人学属性。研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必须以人学为视域。21世纪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从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到意义空间建构了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场域文化。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本质上是大学生的文化,“人”(大学生)是该场域文化的主宰和灵魂;大学生以主体在场方式进行寝室场域文化建构并受到寝室场域文化的影响,内蕴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培养“完整的人”的深刻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要以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以人学理论视域探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并促进现代大学文化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视域,要以价值理性主导大学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取向,以马克思人学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解读大学生寝室场域的人学属性、交互关系和权力资本;深入阐释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层面结构、主要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向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汲取、借鉴国内外的校内住宿制、校外租房制、住宿学院制的历史经验,对中西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进行扬弃性汲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建构,详尽缕析了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是在西学东渐中“后发移植”建立现代大学后的大学生寝室场域中生成、演进的。大学生以文化主体在场方式建构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理论自觉地率先提出“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2005年复旦大学在中国大陆本土上率先探索书院制育人新模式。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状考察,是在充分概述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对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本理念淡化、人格培育弱化、人性属性异化的弊端进行了人学批判,进而深刻探寻了当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存在弊端的深层症因: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重构,旨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多元共生环形结构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外环结构是现代书院制主导的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内环结构是人本的生态的审美的和谐的多种寝室场域文化模式共生,涵化“完整的人”、濡化“主体的人”、育化“和谐的人”、内化“自由的人”、睿化“文化的人”。本文据此提出了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主体内容和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应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准则,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礼格,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主体的生活空间,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回归人本的生活世界,实现从“寝室场域文化”到“文化寝室场域”的飞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对大学场域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以生为本的“文化价值观”、主体自觉的“文化实践观”、全面发展的“文化育人观”和融洽互助的“文化和谐观”。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育人,既是不断生成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聚合真善美向度追求的人的能动实践活动。我们要努力实现由“寝室场域文化”到“大学场域文化”的延展与升华,达成以人为本的诗意栖居,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对大学生租房与高校管理对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租房与高校管理对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在人才培养政策中提出相关要求
        二、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现象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现状的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动机的研究
        三、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弊的研究
        五、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保护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支撑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社会兼职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支撑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大学职能理论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取
        二、问卷编制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总体状况
        (一)社会兼职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二)对待社会兼职的态度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类型
        (四)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目的
        (五)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渠道
        (六)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考虑的因素
        (七)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时间
        (八)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九)关于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十)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带来的收获
        (十一)大学生在社会兼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兼职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的冲突
        二、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缺少规划
        三、社会兼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大学生获取社会兼职的渠道不畅
        五、大学生的人身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六、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逐渐与初始动机相背离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一)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二)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
        (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不完善
        (四)中介市场混乱无章
        二、学校原因
        (一)对大学生社会兼职重视程度不足
        (二)对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指导机构作用有限
        (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管理缺乏有效力
        三、个人原因
        (一)缺乏合理的兼职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失调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
        (五)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中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国外在大学生兼职方面的治理经验
        一、美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二、日本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三、法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四、英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治理对策
        一、社会层面
        (一)完善保障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
        (二)清理整顿职介市场和职介机构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四)鼓励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学校层面
        (一)重视并关注大学生的经济和心理状况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兼职指导机构作用的发挥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兼职管理机构
        三、个人层面
        (一)明确从事社会兼职活动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增强对社会兼职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
        (四)注重相关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大学生社会兼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大学生社会兼职调查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的接受轨迹
    第一节: (2000—2007)借助新平台,逐步扩大接受面和影响力
    第二节: (2008—2019)走向广泛、多元和深入的接受新阶段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不同类型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一节 实验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二节 经典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节 教育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四节 原创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五节 娱乐类校园戏剧的接受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和审美心理
    第一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构成特点
    第二节 校园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以来国内校园戏剧的演出报道
附录二: 新世纪以来部分校园戏剧剧目展示
附录三: 扬州大学校园戏剧现状的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研究
        (二)人才流动下区域聚集效应的研究
        (三)人才居留意愿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概念、理论及重要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概念
        (一)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特征
        (二)人才与人才引进的概念
    二、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有关理论
        (一)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
        (三)人才资源流动下的知识溢出效应
    三、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二)解决人才供需问题
        (三)促进文化水平提升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现状—以响水县为例
    一、概况
        (一)自然与经济概况
        (二)人才引进概况
    二、人才的界定和引才具体措施
        (一)响水县关于引进人才的界定
        (二)响水县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
    三、与临近地区的人才引进专项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一)响水县与大丰区的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二)响水县与建湖县的激励政策差异性对比
    四、对于响水县人才引进的实证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五、响水县人才引进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人才流失严重
        (二)人才密度低且难引进
        (三)人才分布失衡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困境的原因分析—以响水县为例
    一、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
        (一)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性失衡
        (二)环境污染严重,缺少良好人文环境
        (三)区位条件偏远,交通不便成为障碍
    二、引进人才环节
        (一)引才资金匮乏,物质激励存在差距
        (二)缺少长期规划,工作缺乏调查研究
    三、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
        (一)社会保障缺失,服务机制不健全
        (二)缺乏关心重视,工作氛围不和谐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工作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前期人才引进环境建设
        (一)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搭建引才平台载体
        (二)优化自然人文环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三)加大交通投资力度,接轨发达城市圈
    二、引进人才环节
        (一)加强人才激励力度,突出普惠择优性
        (二)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改进方式方法
    三、引进人才跟踪服务环节
        (一)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落实人才安居工程
        (二)营造适宜工作氛围,加强人才感情建设
结论
附录 :响水县人才引进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就业
        二、在辽就业
        三、辽宁省高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
        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三章 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的现状
        一、政府出台促进在辽就业政策
        二、高校实施促进在辽就业工作
        三、学生在辽就业数据反馈
    第二节 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城市毕业生流失严重
        二、外省生源在辽就业人数较低
        三、部分学科在辽就业情况较差
        四、第二产业吸纳毕业生数少
    第三节 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就业政策灵活性差
        二、产业布局缺乏前瞻性
        三、政府吸引人才力度小
        四、在辽就业岗位薪酬待遇普遍较低
第四章 解决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招生就业政策
        一、调整省内外生源比例
        二、调整省外各省生源比例
        三、增加省内定向就业毕业生比例
        四、加大就业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
        一、扩大建筑类企业规模
        二、增加互联网类企业数量
        三、提升医药制造类企业品质
    第三节 调整专业设置
        一、缩减饱和度高的专业规模
        二、缩减稳定性差的专业规模
        三、重点项目专业创新升级调整
    第四节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突出在辽就业优势思想教育
        二、增加辽宁各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课程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校外住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2.3 马克思的人际交往理论
    2.4 人际关系理论
    2.5 群体动力理论
第三章 校外住宿大学生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3.1 校外住宿大学生的调查
        3.1.1 调查范围与设计
        3.1.2 校外住宿大学生的调查现状
    3.2 校外住宿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3.2.1 集体生活意识淡薄
        3.2.2 逃避问题,缺乏耐心
        3.2.3 人际交往知行错位
        3.2.4 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3.2.5 过度放大自身需求
第四章 校外住宿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层面
        4.1.1 校外住宿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4.1.2 宿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低效
        4.1.3 校外住宿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缺失
        4.1.4 校外住宿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不到位
    4.2 家庭层面
        4.2.1 过度关注学生物质需求
        4.2.2 家庭教育氛围不和谐
        4.2.3 缺乏正确的人际关系引导
        4.2.4 与高校教育管理环境脱节
    4.3 学生个人层面
        4.3.1 不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
        4.3.2 人际关系实践能力不足
        4.3.3 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
        4.3.4 个人主义倾向较明显
第五章 优化校外住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5.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高校育人体系
        5.1.1 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5.1.2 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
        5.1.3 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培育引导
        5.1.4 优化宿舍环境育人功能
    5.2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营造家校协作育人环境
        5.2.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2.2 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5.2.3 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作用
        5.2.4 家校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3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5.3.1 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5.3.2 不断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5.3.3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5.3.4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全面发展自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1
附件2

(7)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创业
        2.1.2 大学生创业
        2.1.3 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现状分析
    3.1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举措
        3.1.2 取得的成效
    3.2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扶持政策存在交叉
        3.2.2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推广不足
        3.2.3 大学生创业的政府融资渠道不畅
        3.2.4 政府推进创业文化宣传成效不明显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主体多元
        3.3.2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
        3.3.3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服务缺乏创新
        3.3.4 政府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力度不够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城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概况
        4.1.1 美国:政府引导高校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4.1.2 日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大学生创业
        4.1.3 英国:政府、社会共同出资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4.1.4 韩国:政府建立功能全面的大学生创业服务载体
    4.2 国内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概况
        4.2.1 北京:政府助推“一站式”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4.2.2 上海:政府主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4.2.3 长沙:政府为创业大学生聘请“创业导师团”
    4.3 经验借鉴
        4.3.1 政府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部门
        4.3.2 政府引导高校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和形式
        4.3.3 政府吸纳多方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
        4.3.4 政府大力宣扬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
5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的对策分析
    5.1 保障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落地见效
        5.1.1 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调整政策扶持的重点
        5.1.2 健全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
    5.2 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5.2.1 推动高校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5.2.2 鼓励高校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3 打造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服务链
        5.3.1 扩大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基金的资助范围和规模
        5.3.2 健全大学生创业金融风险规避和补偿机制
        5.3.3 构建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5.4 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氛围
        5.4.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信念和创业价值观
        5.4.2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先进典型的舆论宣传力度
        5.4.3 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政府公共服务载体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B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天津市高校学生校外租房情况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情况
    1.1 从租房形式看
    1.2 从成绩分布看
    1.3 从学生特点看
2 校外租房原因分析
    2.1 考研和学业需求是租房的首要原因
    2.2 学生不习惯宿舍住宿是租房的第二原因
    2.3 学生外出租房的其他原因分析
3 大学生校外租房存在的隐患问题
    3.1 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3.2 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
    3.3 不利于优良品质的培养
    3.4 失去校园文化的熏陶
4 对策
    4.1 加强安全管理
    4.2 加强学业辅导
    4.3 加强思想教育
    4.4 改善校内住宿条件

(9)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内涵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念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与养成机制
        一、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机制
    第三节 全面从严治党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逻辑关联
        一、全面从严治党迈入新时代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维度
        三、全面从严治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意义
第三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实证调查
    第一节 调研设计与可行检验
        一、调研设计
        二、可行检验
        三、问卷小结与不足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政治实体的认同状况
        二、大学生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
        三、大学生对政治绩效的认同状况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良好现状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客观因素影响分析
        一、党和政府政策影响分析
        二、网络传播影响分析
        三、社会转型时期突出问题影响分析
        四、意识形态渗透影响分析
    第二节 主观因素影响分析
        一、盲从心理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分析
        二、散漫心理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分析
        三、抵触心理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分析
第五章 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根本性相互衔接
        二、坚持主体指导的权威性与创新发展的先进性相互协调
        三、坚持整体普及的统一性与具体分类的多样性相互结合
    第二节 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一、继续坚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大学生爱党拥党之情
        二、积极培养政治参与理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参与意识
        三、重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净化大学生网络传播环境
        四、筑牢意识形态渗透防线,保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五、整合社会高校培养资源,优化大学生培育现实介体
        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学习形式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10)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论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状况及综述
        (二)研究趋势及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结构与创新
        (一)逻辑结构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依据
    一、从人学理论厘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质性
        (一)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存在
        (二)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本质
        (三)寝室场域文化中人的发展
    二、从场域理论判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场域属性
        (一)皮埃尔.布尔迪厄及其“场域理论”概述
        (二)大学生与寝室场域存在的客观性关系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表征场域文化的属性
    三、从空间理论解析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属性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空间实践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的表征
        (三)表征的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空间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论涵义
        (一)“大学生”界说
        (二)“寝室”的诠释
        (三)“场域”的阐释
        (四)“文化”的考证
        (五)“大学文化”的解读
        (六)“寝室文化”的勘定
        (七)“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界定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主体性
        (二)情感性
        (三)动态性
        (四)断裂性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层面结构
        (一)两型论
        (二)四段论
        (三)四元论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正向功能
        (二)负向功能
    注释
第三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经验(1895-1949)
        (二)新中国成立至寝室文化概念确立的历史经验(1949-1986)
        (三)寝室文化概念确立至书院制探索的历史经验(1986-2005)
        (四)中国当代新型书院制改革探索的历史经验(2005-)
    二、港澳台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一)香港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二)澳门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三)台湾地区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历史经验
    三、欧美俄日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国际经验
        (一)校内住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建设经验
        (二)校外租房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管理经验
        (三)住宿学院制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模式的育人经验
    注释
第四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现实考察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建设成就
        (一)从“寝居”到“宜居”:大学生寝室物质条件基本满足需求
        (二)从“人治”到“法治”:大学生寝室制度治理有效保障人权
        (三)从“修治”到“修身”:大学生寝室行为方式日趋文明有礼
        (四)从“单调”到“复调”:大学生寝室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症状
        (一)人本理念淡化
        (二)人格培育弱化
        (三)人性属性异化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弊端探因
        (一)意义世界与物理空间的疏离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
        (三)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悖论
    注释
第五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范式重构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转换
        (一)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目标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范式重构的维度
    二、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范式向度
        (一)涵化“完整的人”:从寝居之所到育人空间
        (二)濡化“主体的人”:从惯习模式到能动实践
        (三)育化“和谐的人”:从个体适应到群体发展
        (四)内化“自由的人”:从规训奴役到人性解放
        (五)睿化“文化的人”:从工具理性到主体自觉
    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育人性原则
        (三)主体性原则
        (四)生态性原则
        (五)创新性原则
        (六)实践性原则
        (七)渐进性原则
        (八)多元化原则
    四、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主体内容
        (一)重构物质文化:创设以人为本的寝室环境
        (二)重构制度文化:创立学生满意的服务机制
        (三)重构行为文化:创建和谐友爱的惯习模式
        (四)重构精神文化:创造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
    五、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人学重构的实践路径
        (一)以乐群慎独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个体的生活态度
        (二)以涵育共生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品格
        (三)以家国尚和重构大学生寝室文化群体的生活空间
    注释
第六章 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人学启示
    一、以人为本: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向度
        (一)学生优先的价值取向
        (二)人本服务的价值导向
        (三)人文关怀的价值定向
    二、主体自觉: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实践维度
        (一)自觉探寻存在的意义
        (二)自觉追求人格的健全
        (三)自觉彰显人文的价值
    三、全面发展: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理想高度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实践人学的价值意蕴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价值目标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场域文化的价值追求
    四、融洽互助: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的和谐程度
        (一)和而不同,实现场域关系和谐
        (二)互助共生,实现场域发展和谐
        (三)美美与共,实现场域文化和谐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对大学生租房与高校管理对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D]. 刘颂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 王庆阳. 扬州大学, 2020(06)
  • [3]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响水县为例[D]. 戴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 [5]辽宁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辽就业问题研究[D]. 赵飞岩.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校外住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D]. 林荣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政府扶持研究[D]. 陈诚.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8]天津市高校学生校外租房情况现状及对策[J]. 苏瑾.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7(10)
  • [9]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研究[D]. 梁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10]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寝室场域文化研究[D]. 马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高校大学生租房的思考与管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