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爱森斯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森斯坦,色彩,象征,巴特
爱森斯坦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娴[1](2019)在《爱森斯坦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绪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兰·巴特以谢尔盖·M.爱森斯坦的电影为例,将静态图像的意义分为叁类:信息意义、象征意义与模糊意义。本文将从这叁种图像意义出发,分析《伊凡雷帝Ⅱ》与未完成的《诗人之爱》中,爱森斯坦如何以瓦格纳音乐上的"主导动机"作为创作灵感,将色彩比作旋律,用视觉上的"主导动机"色彩,强化主题(motif)并构建戏剧冲突,摆脱作为还原现实色彩的浅层技术价值,达到象征层面上的多义与感官层面上的触动感,从而获取形而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8期)
庞展鸿[2](2019)在《重读爱森斯坦:吸引力电影与动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概念及当代的混剪视频,我们能够有效地重新审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爱氏从"艺术应当展示一个构建过程而非结果"这一原则出发,在非叙事轨道上创建了一套关于"图像"如何生成"形象"、以何种方式构成整体并诞生出"新的质"的电影诗学,而"动态"是这一诗学原则的重要概念,它跳过了影像对现实世界的摹写这一话题,直接从画面本体来进行思考。本文从《蒙太奇论》和《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两本着作入手,简要阐述动态理论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9年02期)
张斌[3](2018)在《“花瓣桥”的承诺与“爱森斯坦”的归来——数字屏幕时代影像的理论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屏幕时代,影像的像素化本质导致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出现逆转,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影像不再如巴赞意义上的影像现实主义那样反映可见现实,而是反映德勒兹意义上大脑-屏幕中的不可见现实,形成运动-影像、时间-影像之外的第叁种影像——神经-影像。同时,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当代影像出现了后人类电影与VR影像的发展趋向,电影正走向"后电影"时代,并在召唤能发现这个新时代影像语法的"爱森斯坦"的归来。(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12期)
秦瑜明,高鹏宇[4](2018)在《形式主义美学的遗响——蒙太奇美学极致追求与纪录片先锋探索间的爱森斯坦》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森斯坦认为电影要反映现实,同时他认为蒙太奇是实现导演意志和电影功能的手段。爱森斯坦的电影创作始终在实验性的形式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纠葛间踟蹰前行,他对形式主义美学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的纪录影片《墨西哥万岁》开启对影像构成元素、结构方法与影像深层意义传达间深层次关系的新思考。(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8年11期)
陈玉洁[5](2018)在《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思维”理论看舞蹈影像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玛雅·德伦的舞蹈影像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借以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分析其作品中的蒙太奇艺术创作。文章论证了蒙太奇思维是如何在从舞台到荧幕的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继而,结合舞蹈影像作品的案例解析,探讨舞蹈影像创作中蒙太奇思维所具备的力量。蒙太奇的创作思维使舞蹈影像从舞台舞蹈的概念中抽离出来,使荧幕舞蹈独立存在。(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菲利普·罗森,丁旭,黄筱茜[6](2016)在《爱森斯坦后期电影理论:乌托邦的观看行为和审美集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森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森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森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郭芫延[7](2016)在《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以爱森斯坦的《罢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太奇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而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也成为电影史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爱森斯坦的《罢工》为例,简单阐述在影片中蒙太奇是如何叙事的。(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09期)
李丹[8](2015)在《探析蒙太奇理论对电影实践的指导意义——以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森斯坦是苏联着名的电影导演、教育家、电影艺术理论家。在这些众多的角色中笔者认为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电影理论家。他的电影理论成就在继承先人和启迪后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直至今天,他的理论和思维仍然指引着我们的电影实践。本文就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的一些论点做一些思考。(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5年12期)
王欣欣,王鸿洁[9](2015)在《隐喻视角下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的形式上的理性化以逻辑语言相对于形象语言的游离更好地实现了电影激情的隐喻,艺术化的隐喻打通了蒙太奇与辩证思维的任督二脉,使得隐喻视野下的电影激情重构了主观意识、自我意认,进而形成了代入意识的体验式认知。电影艺术思维的隐喻虽然借助了VFX等视觉效果,但是,隐喻视野下所展现的仍然是其艺术魅力。爱森斯坦凭借其对电影艺术的表达意象技法的建构,而获得(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22期)
钟华[10](2015)在《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既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又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思维方法,是当代电影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电影学科和电影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蒙太奇手法的推动作用。笔者主要阐述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并结合实例探讨了蒙太奇在电影实践中的分类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20期)
爱森斯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概念及当代的混剪视频,我们能够有效地重新审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爱氏从"艺术应当展示一个构建过程而非结果"这一原则出发,在非叙事轨道上创建了一套关于"图像"如何生成"形象"、以何种方式构成整体并诞生出"新的质"的电影诗学,而"动态"是这一诗学原则的重要概念,它跳过了影像对现实世界的摹写这一话题,直接从画面本体来进行思考。本文从《蒙太奇论》和《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两本着作入手,简要阐述动态理论的基本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森斯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晓娴.爱森斯坦电影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情绪内涵[J].电影文学.2019
[2].庞展鸿.重读爱森斯坦:吸引力电影与动态理论[J].艺苑.2019
[3].张斌.“花瓣桥”的承诺与“爱森斯坦”的归来——数字屏幕时代影像的理论逻辑[J].当代电影.2018
[4].秦瑜明,高鹏宇.形式主义美学的遗响——蒙太奇美学极致追求与纪录片先锋探索间的爱森斯坦[J].当代电影.2018
[5].陈玉洁.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思维”理论看舞蹈影像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6].菲利普·罗森,丁旭,黄筱茜.爱森斯坦后期电影理论:乌托邦的观看行为和审美集体性[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
[7].郭芫延.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以爱森斯坦的《罢工》为例[J].明日风尚.2016
[8].李丹.探析蒙太奇理论对电影实践的指导意义——以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为例[J].今传媒.2015
[9].王欣欣,王鸿洁.隐喻视角下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阐释[J].电影评介.2015
[10].钟华.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与实践[J].电影文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