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刘冰

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刘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话语,女权学术,斯皮瓦克,赛义德

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冰[1](2016)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与女权学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恩美的最新小说《惊奇山谷》,延续了谭恩美以女性言说的方式讲述具有中美混血身份的叁代母女关系为主题的中国的故事,但突破了谭恩美以往对东方的认知和界定。从后殖民主义话语、身份危机和女权学术等方面来研究,探析小说的文化意义和作者的文化思考。(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玉颖,邹清华[2](2014)在《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一文中研究指出《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十九世纪美国黑人的边缘化生存环境为背景,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成功塑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与男权思想的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恐惧与焦虑,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塑的艰苦历程,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理解和同情。(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27期)

庄曦[3](2013)在《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语境下美剧叙事研究——从《绝望的主妇》到《魔鬼女佣》》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磨合与冲突由来已久。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在于关注统治结构中身处边缘的"他者"利益,其分歧则多落脚于如何对待第叁世界女性的问题。在参照式的客体化编码中,西方女权主义叙事在第叁世界女性与自身之间划定了隐含的文化等级。本文试图从女性题材美剧的发展脉络中来解读女权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这双重逻辑在当下美剧叙事构成中的隐喻与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3年06期)

高榕卿,张晓[4](2013)在《译文:全球化、动力和阻力——基于后殖民和跨国女权主义视角的社会工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和跨国女权主义视角的全球化、动力和阻力的观点可以改变我们对人权和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方法。从历史、性别、个人、国家甚至是全球的复杂交叉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全球化,给第叁世界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边缘化人群提供了一个团结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微观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3年08期)

马慧珍[5](2012)在《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裔美国女学者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Gayat ri C.Spivak),被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以独特的文化文本批评视野,既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叁世界女性的压迫,也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其文本对第叁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这种从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所进行的分析,对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段儒云[6](2011)在《从残月到新月》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发展而来。后殖民女权主义认为女性的压迫不仅仅来源于性别压迫,还来源于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只有叁重压迫都消除的时候,女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残月楼》,探讨了四代华裔女性李木兰和可罗拉、陈芳梅和宋昂、碧翠丝和苏珊及凯莹,她们从甘受性别、种族、阶级的叁重压迫到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再到对这叁重压迫的反抗并最终打破西方霸权话语里的“东方主义”获得最终自由的过程,动态地再现了她们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渐转变为“自我”的过程。本文共有叁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华裔在加拿大遭受到的种族歧视,主要是法律上的歧视和日常生活中的歧视。这些歧视导致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在加拿大主流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冲突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身份。在小说中这种身份的迷失最终通过从一出生就受加拿大教育的主人公凯莹的努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东方主义”中的华人形象的解构而最终达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身份杂糅。第二章从阶级压迫角度分析了四代华裔妇女在加拿大所遭受到的来自加拿大本土人的种族压迫和华人之间由于阶级差异而带来的压迫。这种阶级差异在二战之后由于加拿大华人对加拿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发生了转变。二战以后,由于华人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权,华裔的阶级身份开始发生变化。华裔内部通过第叁代和第四代华裔阶级之间的婚姻和友谊而最终打破了阶级界限。第叁章从性别压迫角度分析了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制度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和经济独立上的迫害。性别分工和教育不平等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小说中,叁代女性只有通过对父权意识的反抗,教育平等权的获得,对父权主义中的男性形象的解构才能够瓦解父权意识形态的影响,才能够真正的获得男女平等。当这叁重压迫都得到解构的时候,华裔妇女就建构了自己的全新形象,真正完成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28)

许豪[7](2011)在《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沃克是本世纪着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紫色》,因为对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的双重揭示,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地反响。她以双重边缘人的姿态述说了一个黑人女性成长到蜕变的辛酸历程。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她的作品多了一种后殖民主义的观照。我们也得以透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一种全新的理论阐释。(本文来源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韩文丽[8](2010)在《女权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互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性,这是此二者理论可以互融的基本前提;此两者理论的互溶还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上:即,都是人为构造的;最后是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对此两者理论融合努力的重释。(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07期)

桦桢[9](2007)在《后殖民女权主义及其他——论一种阴性批评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女权主义理论后殖民化的现象,比较女权主义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认为二者皆属于阴性理论。笔者认为,阴性理论可以开拓一种新的理论视野,这种新的视野完全能够整合各派阴性理论,从而使关于"压迫"的研究更加澄明。(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王影君[10](2007)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是当下西方文艺理论界最活跃的批评家之一,是美国在赛义德之后当今最重要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学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斯皮瓦克以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传统女权批评的异质性,开辟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斯皮瓦克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引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祛除了西方以一元论为本质特征的话语霸权对属下女性的遮蔽,彰显了后殖民地女性在传统的父权制压迫与殖民统治之间的双重边缘化身份以及夹在世界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两难处境,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引入女性生育问题,把女权主义文论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紧密结合,使女性作为社会实践中的主体获得关注,真正拥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合法性条件。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独特的文化文本批评视野,使得西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走出单纯的文字文本世界与女性的多元的文化现实接轨,从而使女权主义批评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实践可能性。因此她的诗学批评,为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在东西方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渊源出发,通过对她本人驳杂的理论着作和言论的分析研究,挖掘出其理论的思想脉络体系,并阐明其理论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尤其是对同样作为第叁世界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实启迪意义。论文第一章从宏观的理论背景角度,探讨了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由于后殖民文化理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促使斯皮瓦克将批判的目光专注于前殖民地的女性群体,于是后殖民理论与女权主义诗学进一步有机结合,开拓出独具特色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从而使得对第叁世界女性话语权的批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二章从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的话语范围层面上,论述了斯皮瓦克从文学文本批评到文化文本批评的突破性贡献,通过她对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超越的卓绝努力,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走出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纯文字游戏的窠臼,使文学文本的疆界向现实世界更广阔地开放,进入到文学现实批判的新的历史维度。最为可贵的是斯皮瓦克通过把女性生育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相结合,为这一转变奠定了高度的社会实践意义:这种多元文化视角下,通过重差异、祛中心的理论批评,极力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和西方话语霸权的知识暴力,使一直沉默于父权制历史的弱势群体——女性的双重边缘化地位和她们的主体意识得到现实的关注。第叁章在批评的性质层面上,着重论述了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的主旨,即以第叁世界女性话语权的寻求为目的的政治伦理批评。本章从斯皮瓦克独特的“属下”论出发,立足于她对属下妇女档案资料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属下妇女主体意识被遮蔽的历史;又通过她对造成这些遮蔽的各种权力话语的批判,论证了斯皮瓦克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对第叁世界女性话语权的谋求。最后一章,分别从女权主义学理角度、文学创作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斯皮瓦克对中国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集中探讨了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当下中国文学的身体写作问题以及中国女性的话语权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07-05-01)

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十九世纪美国黑人的边缘化生存环境为背景,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成功塑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与男权思想的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恐惧与焦虑,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塑的艰苦历程,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理解和同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刘冰.后殖民主义话语与女权学术[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2].李玉颖,邹清华.后殖民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宠儿》[J].语文建设.2014

[3].庄曦.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语境下美剧叙事研究——从《绝望的主妇》到《魔鬼女佣》[J].艺术百家.2013

[4].高榕卿,张晓.译文:全球化、动力和阻力——基于后殖民和跨国女权主义视角的社会工作实践[J].现代妇女(下旬).2013

[5].马慧珍.浅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段儒云.从残月到新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许豪.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韩文丽.女权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互融性[J].大众文艺.2010

[9].桦桢.后殖民女权主义及其他——论一种阴性批评的诞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10].王影君.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诗学批评[D].辽宁大学.2007

标签:;  ;  ;  ;  

后殖民女权主义论文-刘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