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刺蔷薇论文-刘强

弯刺蔷薇论文-刘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弯刺蔷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弯刺蔷薇,低温驯化,光合作用,转录组测序

弯刺蔷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17)在《弯刺蔷薇抗寒性生理机制及转录组测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弯刺蔷薇(Rosa.beggeriana)是蔷薇属(Rosa)桂味组(Sect.Cinnamomeae)的一个野生种,原产我国新疆天山地区,具有极强的越冬抗寒性,其抗寒性可以通过与现代月季品种间远缘杂交遗传;大花白木香(Rosa.fortuneana)是蔷薇属木香组(Sect.Banksianae)的一个人工栽培驯化品种,原产于南方杭州地区,越冬抗寒性很差。本研究以大花白木香为对照材料,通过自然越冬过程和人工模拟低温驯化处理进行弯刺蔷薇抗寒性及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并结合人工低温驯化过程中叶片和枝条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开展了初步的分子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自然越冬过程中,低温驯化开始于九月下旬平均气温低于10℃时,弯刺蔷薇叶片驯化能力与大花白木香相当,但枝条驯化能力和越冬抗寒性均远强于大花白木香。结合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推测弯刺蔷薇枝条越冬高抗寒性很可能是由于越冬初期其叶片制造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并在ABA调控下于落叶前运输至枝条中贮存为淀粉,严冬时期将淀粉水解维持渗平衡,同时较高的SOD活性也降低了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2、人工低温驯化处理下,与大花白木香相比,弯刺蔷薇启动低水平热耗散效率,而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来制造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并在ABA调控下运输到枝条中,与大量积累的脯氨酸一同维持渗透平衡,使弯刺蔷薇枝条受到了较低程度的膜脂过氧化损伤,获得了较高的抗寒性。3、弯刺蔷薇低温驯化响应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叶片和枝条中分别有5976(4922)和8854(7584)个基因在低温驯化24h内表达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并得到了注释),其中,叶片中3203个基因上调表达,2773个下调表达,枝条中5534个上调表达,3320个下调表达。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和枝条中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并且枝条中差异表达和差异上调表达基因均多于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COG注释结果发现叶片和枝条中均启动了修复,转录和信号传导响应,并且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富集发现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植物病原菌互作等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大量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杨树华,李世超,贾瑞冬,赵鑫,金茂勇[2](2015)在《金叶弯刺蔷薇×山刺玫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叶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Aurea’,叶色突变材料)和山刺玫(R.davurica)为杂交亲本建立F1群体,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结果表明:124个AFLP标记、25个SSR标记及1个形态标记定位于父、母本遗传连锁图谱的13个连锁群上,其中92个分子标记定位于金叶弯刺蔷薇7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607.2 c M,金叶突变性状被定位于第4连锁群;57个分子标记定位于山刺玫6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437.1 c M。两类分子标记的总作图效率达到69.6%。发生偏分离的分子标记数量为44个,偏分离率为29.5%。(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杨树华,郭宁,刘海星,葛红[3](2015)在《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8对AFLP分子标记在5个居群中共检测到19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各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22.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0.0904和0.1319,表明弯刺蔷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居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1333,基因流为3.2513,表明居群间具较高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水平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显示,各居群间遗传一致性很高,遗传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并基本上依据地理距离进行聚类。通过与其它野生蔷薇比较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于弯刺蔷薇居群的影响并不明显,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于其他物种较低,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且遗传变异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李世超,杨树华,刘海星,郭宁,付丽[4](2014)在《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天山地区5个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叶片、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弯刺蔷薇各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5.76%,远低于居群内的64.24%,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4.78%,性状离散程度较低;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弯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弯刺蔷薇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果长与其居群所处地理经度呈显着正相关,单果种子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5个居群划分为4类,各居群之间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而聚类。(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李世超,杨树华,刘海星,郭宁,李秋香[5](2013)在《新疆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属于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 L.)植物,具有抗旱、抗寒、耐瘠等优良特性,是现代月季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保护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中表型多样性为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组成成分。但至今还没有弯刺蔷薇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中以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天然居群为研究对象进行表型性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为其引种驯化以及在月季育种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选择新疆天山地区石河子、霍城、尼勒克、新源、那拉提5个弯刺蔷薇天然居群。每个居群随机选取30株生长正常的植株。每个单株选定复叶小叶数、复叶长、小叶长、小叶宽、小叶长宽比、花直径、果长、果宽、果实长宽比、单果种子数、种子千粒质量等11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0)

卫晶晶[6](2013)在《金叶弯刺蔷薇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是一种原产新疆的野生蔷薇,耐寒性、耐旱性及抗病能力强,有许多优良基因,是珍贵的抗性种质资源。金叶弯刺蔷薇是弯刺蔷薇经γ射线辐射后得到的金叶突变体。其叶片在整个生长期一直保持鲜艳的金黄色或淡绿黄色,具有突出的观叶价值。另外,其金叶突变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并保持了原种弯刺蔷薇的连续开花性、强抗寒性等特性。而且,尽管其生长势较弯刺蔷薇弱,且叶片有日灼现象,但其仍能正常生长。因此,金叶弯刺蔷薇不但可直接作为彩叶观赏植物进行栽植,更是一种新的种质资源,为培育金黄叶月季新品种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了今后进一步利用该种质材料,同时也为深入进行叶色突变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打下基础,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试验以弯刺蔷薇为对照,对金叶弯刺蔷薇的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进行分析,以探讨造成金叶突变的可能生理原因及其形态与光合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与弯刺蔷薇相比,金叶弯刺蔷薇叶片LAM显着降低,叶片上表皮刺毛消失,下表皮刺毛变稀疏,同时叶片角质层和细胞壁变薄,栅栏组织细胞变小,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金叶弯刺蔷薇的叶绿体与弯刺蔷薇同样具有完整的叶绿体结构,类囊体膜片层系统包括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但其叶绿体基质浓度降低,片层数量减少且排列疏松,并且叶绿体有膨胀现象。金叶弯刺蔷薇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其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ALA、PBG、UrogenIII、CoprogenIII的含量显着降低,关键酶ALAD和UROS活性也下降,但没有显着达到显着水平。2.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光合日变化趋势在春、秋两季大致相同,均为单峰型。春季,金叶弯刺蔷薇的Pn小于弯刺蔷薇,其Pn在9:00-11:00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11:00后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秋季,金叶弯刺蔷薇的Pn也小于弯刺蔷薇,并且差异更为显着,此时Pn的下降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Fv/Fm分别为0.78和0.76,金叶弯刺蔷薇的Fo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Fv’/Fm’、ΦPSⅡ及qP日变化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中午达到最低值;二者的NPQ日变化为先升后降趋势,并且金叶弯刺蔷薇的NPQ在9:00和13: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3.清晨时分,金叶弯刺蔷薇和弯刺蔷薇的DEPS为0;但是中午时刻,二者之间的DEPS没有差别。金叶弯刺蔷薇的VAZ显着小于弯刺蔷薇。4.金叶弯刺蔷薇POD活性在7:00和9: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但CAT活性在11:00以后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9:00的APX活性及GR活性显着高于弯刺蔷薇,其在15:00的APX活性显着低于弯刺蔷薇。金叶弯刺蔷薇AsA含量及AsA/DHA比例在11:00后均显着高于弯刺蔷薇,而GSH、GSSG和GSH/GSSG比例只在11:00显着高于弯刺蔷薇。与弯刺蔷薇相比,金叶弯刺蔷薇的H2O2含量没有显着差别,但是MDA含量显着高于弯刺蔷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刘海星[7](2009)在《新疆弯刺蔷薇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为桂味组落叶灌木,高1.5~3m;分枝较多;小枝圆柱形,稍弯曲,紫褐色,无毛,有成对或散生的基部膨大浅黄色镰刀状皮刺。经过对新疆北部地区弯刺蔷薇2006~2008年连续4次的跟踪调查研究,选取了石河子、霍城、尼勒克、新源、那拉提5个分布群体,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关于新疆弯刺蔷薇种质资源的信息,并对其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在表型和分子两方面从不同角度对群体间的变异和遗传关系上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分析地理及环境因素对两种遗传距离分析结果的影响。根据新疆群体的实地调查研究,石河子群体的果实长、宽均值都明显大于其他4个群体,为9.179cm、10.74cm,种子千粒重为6.579g。群体间表型性状的巢式方差分析的F值为0.637~3.6577之间,群体内F值为0.248~0.578之间。对调查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变异系数为11.7%~67.7%;通过对表型性状和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花梗长、花径、果实长和果实宽与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6~0.919之间;叶长、小叶长和小叶宽这些叶片性状与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在0.7778~0.9048之间。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AFLP分子标记法对5个群体的材料进行EcoR I和Mse I双酶切处理,筛选了8对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条带191条,片段长度覆盖100~800bp之间,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23.9条;扩增出具有多态性的位点47个,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多态性位点5.9个,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24.2%。总的遗传多样性均值Ht为0.408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均值Hs为0.3242,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值为0.2068,基因流均值Nm*为1.9172。通过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所得出的遗传关系结果并不十分吻合,但是结论并非相互矛盾。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因素所导致,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分子标记的变异是从群体的遗传关系上进行分析的,不易受外界影响,更有可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出群体在进化上的关系。经过连续调查发现弯刺蔷薇具有花期持续时间长(4月~9月),连续开花的特点,植株抗性好,具有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等许多优良的性状,不但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绿化等用途上来,也可以将其优良的基因资源引入到现代月季新品种选育的研究中。对弯刺蔷薇资源的后续研究应逐渐扩大其种质资源的调查范围,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断丰富其种质资源情况,并挖掘其资源价值;利用各种高效、准确的分子标记方法对其物种起源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弄清其在蔷薇资源中所处的遗传位置和亲缘群体;并在调查中寻找优良的种质资源引入到现代月季育种之中,创造出现代月季中一个崭新的家系,解决月季育种的难以引入新种质材料的瓶颈问题。利用我国现有的种质资源,为现代月季育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杨爽,王锦,王甜甜,杨树华,葛维亚[8](2008)在《弯刺蔷薇和疏花蔷薇天然群体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Schrenk)和疏花蔷薇(Rosa laxa Retz.)具有高度耐寒性、耐旱性、抗病性的特点。本研究对新疆新源县弯刺蔷薇和博乐市疏花蔷薇2个天然群体的种子实生苗,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根尖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弯刺蔷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2n=2x=14=6m+8sm (SA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2n=14=2n=14=6M1+6M2+2S,全组染色体臂比值大于2的占14.29%,(本文来源于《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黄善武,葛红,梁励[9](2007)在《通过突变育种培育金叶弯刺蔷薇新品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突变育种,选育出弯刺蔷薇的金黄叶突变体,具有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叶片金黄色,叶绿素含量不到原种的1/3,株高是原种的2/3左右;命名为金叶弯刺蔷薇。其是彩叶新秀,具有以观叶为主,兼有观花、观果的价值,应用于绿化;是新的种质资源,可应用于月季育种。(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7年07期)

黄善武[10](2006)在《金叶弯刺蔷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叶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 aurea Huang)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北京蔬卉科技开发公司以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为试材,采用突变育种于2002年选育的突变体。经3年鉴定,表现出以下(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06-05-30)

弯刺蔷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金叶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Aurea’,叶色突变材料)和山刺玫(R.davurica)为杂交亲本建立F1群体,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结果表明:124个AFLP标记、25个SSR标记及1个形态标记定位于父、母本遗传连锁图谱的13个连锁群上,其中92个分子标记定位于金叶弯刺蔷薇7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607.2 c M,金叶突变性状被定位于第4连锁群;57个分子标记定位于山刺玫6个连锁群,遗传距离覆盖度为437.1 c M。两类分子标记的总作图效率达到69.6%。发生偏分离的分子标记数量为44个,偏分离率为29.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弯刺蔷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强.弯刺蔷薇抗寒性生理机制及转录组测序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杨树华,李世超,贾瑞冬,赵鑫,金茂勇.金叶弯刺蔷薇×山刺玫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J].园艺学报.2015

[3].杨树华,郭宁,刘海星,葛红.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15

[4].李世超,杨树华,刘海星,郭宁,付丽.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2014

[5].李世超,杨树华,刘海星,郭宁,李秋香.新疆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6].卫晶晶.金叶弯刺蔷薇叶片形态、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7].刘海星.新疆弯刺蔷薇资源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8].杨爽,王锦,王甜甜,杨树华,葛维亚.弯刺蔷薇和疏花蔷薇天然群体的核型分析[C].2008年园艺植物染色体倍性操作与遗传改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8

[9].黄善武,葛红,梁励.通过突变育种培育金叶弯刺蔷薇新品种[J].北方园艺.2007

[10].黄善武.金叶弯刺蔷薇[N].中国花卉报.2006

标签:;  ;  ;  ;  

弯刺蔷薇论文-刘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