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论文文献综述)
杨玲[1](2020)在《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其岗位职责具有专业性。促进导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师生关系异化、导师指导不足等各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提升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素质。那么,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导师专业化素质提升?回答好上述问题,既关系到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以“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为题,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素质标准等为理论基础,以我国56所研究生院高校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政策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组织机构、内容体系、路径方式、保障与激励机制等为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了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基本方面包括:由导师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和培训目的构成的导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反映了对导师学术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师德修养和导师自我角色认知与管理能力等导师专业发展素质标准的要求。在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方面,研究生院主导导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教师发展中心、专业学院等互相协作;成立导师服务中心、导师学校等专门组织还只是极少数高校的行为,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规定、优秀导师的经验、对好导师的素质要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申请科研项目与先进的科研方法、导师的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体系。导师培训与研修班、导师反思自身指导实践、参与科研实践与培训、制度约束与师德培训形成了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国家与高校的制度政策、荣誉激励等保障并激励着导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存在着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发展内容单一,与导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发展路径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落实导师专业化发展内容;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国家和高校对“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重视不足,相应的制度政策不完善,同时导师自身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也发挥不足。为了解决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还分析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英国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制定聚焦导师指导能力的发展目标;内外组织协作支持;基于导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内容体系;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保障、约束与激励机制并存。澳大利亚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明确导师指导能力是导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之核心;由专门组织为导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基于导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导师专业化发展内容;整合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多方路径与举措;完善导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根据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可资借鉴之处,研究提出了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改进建议,如明确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是促进导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之核心;为导师提供专门的发展平台;基于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导师专业化发展内容;整合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与举措;完善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政策保障、荣誉激励等。
卢堃[2](2020)在《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研究生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研究生生源质量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权利下放,管理重心逐渐下移,地方政府与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承担了更多的职责。从区域层面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测量与分析,对提升区域内各高校研究生招生管理水平,加强全省研究生生源质量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内17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数据,在厘清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湖南省域17所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从生源吸引力、个体素质以及招生结构角度对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量化评价,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包括“生计比”、“外省报考比例”、“211院校生源比例”、“推荐免试比例”、“实际录取率”、“招生完成率”、“调剂录取率”7项具体指标在内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评价体系。通过该指数模型分别从三个维度测算了湖南省内17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同时结合聚类分析,对全省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相对水平与发展动态进行比较研究,并根据其统计结果深入展开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扩招背景下,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近三年略有提升;由于研究生教育供需关系变化,不同高校间的生源质量整体呈现“马太效应”;研究生扩招过快对新增硕士学位院校的生源质量具有负面效应;高水平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高校类别对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的合理性具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从省域宏观层面与高校微观层面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围绕研究生教育供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拓展优质生源渠道,调整研究生扩招幅度;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强调组织结构变革,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来提升不同高校的生源质量水平,进一步推动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朱顺钗[3](2019)在《高教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向普及化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链的顶部,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课程学习作为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建设好研究生课程,是当前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问题的梳理引出本研究的意义,通过对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分析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而分析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以及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等基本问题,为文章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奠定基础。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对福建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通过对24位高校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学位办公室等与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相关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学科的学位点带头人和学位负责人的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福建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核心环节的实施状况,文章从课程建设主体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本研究针对福建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提出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方略,以期能为提升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刘宁宁[4](2017)在《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及其内部的协调发展》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构建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省域研究教育竞争力区域结构和内部协调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均衡,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聚集化现象明显;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内部协调发展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特征,且具有不对称性;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协调发展可分为发达协调型、发达失调型、中等发达协调型、中等发达失调型、落后弱协调型、落后失调型六种类型。最后从省域间研究生教育非均衡协调发展和省域内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许翔杰[5](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高鲁,张成,赵武奎[6](2013)在《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文中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本文探讨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在对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为新形势下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何植民,曾红权[7](2013)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文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社会取向、学术取向和人本取向,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不利于研究生个体、高校学术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是一种不完全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须以"人本取向"为"主轴",以"社会取向"和"学术取向"为"车轮",方能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何植民[8](2013)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文中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36篇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中出现的指标进行频次统计分析,选取出现频次8次及以上的指标,同时对三级指标不足的个别因子进行了指标增补,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确定物质条件、导师指导、教育管理、个人发展和外部评价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五大因子,含1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之后,运用该体系对从事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经AHP6.03(层次分析法)软件的群决策功能分析,结果认为,个人发展(0.2840)、社会评价(0.2249)和导师指导(0.2044)等三大因子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和作用,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刘铁林,张成,赵武奎[9](2013)在《新形势下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合理应对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时更新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十八大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精神、大力推动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问题,对于促进新形势下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铁林,张成,赵武奎[10](2013)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本文探讨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问题,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根本要求和核心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加强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方法途径。
二、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有关研究生导师的研究 |
1.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研究生导师 |
2.1.2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 |
2.1.3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标准 |
2.2.2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
3.1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体系 |
3.1.1 高校导师任职资格与岗位职责规定 |
3.1.2 高校导师培训活动的目的 |
3.2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
3.2.1 研究生院主导,专业学院与教师发展中心协作支持 |
3.2.2 专门组织负责导师专业化发展活动 |
3.3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
3.3.1 以导师职责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政策与规定 |
3.3.2 优秀导师的经验与对好导师的素质要求 |
3.3.3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
3.3.4 科研项目申请及先进科研方法的培训 |
3.3.5 导师师德素养方面的发展内容 |
3.4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
3.4.1 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导师培训与导师研修班 |
3.4.2 导师的实践性反思活动 |
3.4.3 导师参与科研实践发展自身学术科研水平 |
3.4.4 制度约束与师德培训共同建设导师师德师风 |
3.5 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与保障措施 |
3.5.1 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政策 |
3.5.2 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荣誉激励 |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4.1.1 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承担导师专业化发展的职责 |
4.1.2 导师专业发展内容单一,与导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
4.1.3 导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落实导师发展内容 |
4.1.4 导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不足 |
4.2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理念层面:对“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不足 |
4.2.2 制度政策层面:支持导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政策不完善 |
4.2.3 实践主体层面:导师参与专业化发展主体性与积极性不足 |
第五章 国外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
5.1 英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
5.1.1 制定聚焦导师指导能力的发展目标 |
5.1.2 内外组织协作促进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 |
5.1.3 基于导师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体系 |
5.1.4 开发多样化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
5.1.5 保障、约束与激励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化发展 |
5.2 澳大利亚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
5.2.1 以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 |
5.2.2 建立多方协作的促进导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 |
5.2.3 多层面的发展内容对接研究生导师发展需求 |
5.2.4 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导师专业发展路径 |
5.2.5 提供全过程的导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与激励 |
第六章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改进建议 |
6.1 明确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之核心: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
6.2 建立支持导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门组织:提供发展平台 |
6.3 基于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丰富导师专业化发展内容 |
6.4 整合导师专业发展的多方路径:落实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
6.5 完善导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政策:提供保障与激励 |
第七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不足 |
7.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生扩招背景下,人才质量是当前的社会焦点 |
1.1.2 良好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 |
1.1.3 立足于省级视角更符合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测量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2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质量 |
2.1.2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 |
2.1.3 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 |
2.2 研究综述 |
2.2.1 关于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 |
2.2.2 关于指数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研究问题 |
3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模型的构建 |
3.1 指数法的概述 |
3.1.1 指数的基本概念 |
3.1.2 常见指数的编制原理 |
3.1.3 指数的一般编制过程 |
3.2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指标体系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评价指标选取 |
3.2.3 赋权方式说明 |
3.3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建立 |
3.3.1 无量纲化 |
3.3.2 线性规划 |
3.3.3 指数合成 |
3.4 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的诊断 |
3.4.1 指数诊断的含义 |
3.4.2 指数诊断的方法 |
4 全省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2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概况 |
4.2.1 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整体招生情况 |
4.2.2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情况 |
4.3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各高校维度指数测算 |
4.3.3 各高校总指数测算 |
4.4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指数聚类分析 |
4.4.1 各高校维度指数聚类分析 |
4.4.2 各高校总指数聚类分析 |
4.5 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基本特征分析 |
4.5.1 扩招背景下,全省近三年生源质量整体发展向上 |
4.5.2 不同高校生源质量的发展动态呈现“马太效应” |
4.5.3 研究生扩招过快对“初期院校”生源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
4.5.4 高水平院校在生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
4.5.5 特色类院校的招生结构合理性存在两极分化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围绕研究生教育供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
5.2.2 拓展优质生源渠道,调整研究生扩招幅度 |
5.2.3 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 |
5.2.4 强调组织结构变革,改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
5.3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5.3.1 创新点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教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第一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义解读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概念 |
一、高等教育发展概念释义 |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分析 |
第二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 |
一、发展动力上转变为高等教育创新驱动 |
二、发展方式上体现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
三、发展形态上表现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三、尊重学术发展规律 |
第二章 基于高教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新解 |
第一节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相关概念 |
一、课程 |
二、研究生课程 |
三、课程建设 |
四、研究生课程建设 |
第二节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
一、课程目标的设置 |
二、课程结构的安排 |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
四、课程评价的规范 |
第三节 基于高教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 |
一、课程目标体系化 |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
三、课程内容前沿化 |
四、课程评价严格化 |
五、课程效果最优化 |
第四节 基于高教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价值取向 |
一、内涵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
二、内涵式发展是规范化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理性选择 |
第五节 基于高教内涵式发展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 |
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现实定位:学术创新人才 |
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学术专业人才 |
第三章 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范围 |
第二节 从受访者视角看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 |
一、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
二、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发展的前景 |
第三节 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课程建设指导者:资源支持不足 |
二、课程建设实施者:管理力度不强 |
三、课程建设参与者:参与热情不高 |
四、课程建设研究者:科学化程度不高 |
第四章 基于高教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方略 |
第一节 树立先进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理念 |
一、以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 |
二、以推进高等教育长远发展为目标 |
三、以适应知识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
第二节 遵循科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原则 |
一、卓越性原则 |
二、学术性原则 |
三、个性化原则 |
第三节 采取有效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措施 |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
结语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模式 |
1.4.2 培养模式 |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
1.5 文献回顾 |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
1.5.5 小结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概念框架 |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访谈 |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
2.3.4 研究方法反思 |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
5.1.1 两种培养形式 |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
5.2.1 教学方式特点 |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
6.2.1 现行带教特征 |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
7.2.1 质量管理特点 |
7.2.2 质量管理不足 |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
7.3 小结 |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
(一) 研究生能力素质不全面, 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
(二) 研究生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
(三) 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 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
二、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
(一) 围绕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强化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
(二) 瞄准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不断优化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三) 遵循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 不断深化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发展 |
(7)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内涵与反思 |
三、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
1.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内涵 |
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特征 |
(1)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关键是要促进研究生的发展 |
(2)以人为本,关键是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导师的主导作用 |
(3)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
3. 科学发展观对学术取向、社会取向和人本取向等三种取向的整合 |
四、以人为本,科学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1. 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取向是解决研究生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
2. 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取向有赖于培养单元的正确定位 |
(8)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以江西XX大学XX学科为例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以研究生的个体发展为根本 |
(二) 以社会发展为导向 |
(三) 以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发展为目标 |
(9)新形势下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应对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及时更新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 |
二、深入贯彻十八大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精神, 大力推动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 |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 不断促进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
(10)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研究生科研素质更快更好发展 |
二、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重视科研氛围营造, 统筹研究生科研素质全面发展 |
三、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强化导师引导作用, 达成研究生科研素质协调发展 |
四、论研究生教育发展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 杨玲. 兰州大学, 2020(12)
- [2]湖南省域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 ——基于17所高校的统计分析[D]. 卢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教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D]. 朱顺钗.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我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及其内部的协调发展[A]. 刘宁宁. 高校·学科·育人:高等教育现代化——201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7
- [5]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提升装备保障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J]. 高鲁,张成,赵武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11)
- [7]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J]. 何植民,曾红权. 社会科学家, 2013(09)
- [8]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构研究[J]. 何植民. 中国农业教育, 2013(04)
- [9]新形势下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J]. 刘铁林,张成,赵武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3(06)
- [10]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J]. 刘铁林,张成,赵武奎.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