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心理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动机,广州市,德育课程改革,移动社交媒体
社会心理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姜永志: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社会心理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姜永志在《教育学术月刊》2018年第12期《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心理形成机制述评》一文指出,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社会心理动机主要有叁点:首先是积极的自我呈现。青少年普遍关注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形象,他们通常会通过一定的策略去进行形象管理,以在社交网络中展现积极自我的一面,并通过积极自我呈现来弥补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的一些(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02期)
刘晓华[2](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初中教师的成就动机、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初中教师,结果发现成就动机、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在教龄上差异显着;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成就动机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2期)
林非欧[3](2018)在《错(牙合)畸形矫治动机和相关社会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牙合畸形不仅仅影响患者外貌以及口腔功能,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与牙畸形的人群相比,拥有更好牙外观的人群有更高的自尊以及社交认可,口腔相关的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而正畸治疗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外貌、口腔功能、从而提高社会心理和生活质量。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正畸治疗中成人患者的比例也在日趋增高,与此同时,成人患者自身社会经历较多,他们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上有差异,这些差异也对个体的牙科美学自我认知和矫治动机产生了影响,对矫治的目标和满意度也有影响。因此,正畸医生应该了解成人寻求正畸治疗的生理和社会心理特征,正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运用好“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增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提升治疗质量。目前,国内外对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状态研究日益增多,而国内学者对患者的错合畸形认知和矫治动机的研究非常少。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些成人患者不仅仅是由于牙齿美观和功能问题来矫治牙齿,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牙问题认知也不一样,有些人即便非常轻微的错畸形,也认为严重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强烈要求进行正畸治疗,这可能跟个人的人格特征,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传统的调查研究常基于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往往由医生主导设计问卷,以医生的观点为核心,但Q方法让研究对象直接表述他们的内在观点,以受试者为变量,以陈述的观点为样本,将受试者的观点作为其调查研究的核心,从定量和定性上加强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成人患者复杂的矫治动机和错畸形相关心理特征,应用Q方法和多种心理学量表对成人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合临床检查,系统性的调查患者的矫治动机,分析影响患者矫治动机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以及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应用Q方法分析成人患者的矫治动机成人正畸患者的矫治动机是其寻求治疗的动力,也影响着他们的依从性,矫治效果和满意度。牙齿畸形程度,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人格特征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使得患者矫治的动机也不大一致。为更好的提供人文关怀和服务质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成人患者的正畸治疗动机,并根据其动机对人群进行分类,以期做到针对不同动机类型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设计。本研究以Q方法为主要调查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观点的收集:前期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深度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成人患者具有代表性的矫治动机,通过动机语句整理和优化,最终确定35条动机语句。二、选择受试对象:在温州地区,选取45名不同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且准备正畸的成人患者。叁、强制的语句排序:要求被试者对35条“正畸治疗动机”的观点语句进行排序,并完成一张从“最认同”到“最不认同”的Q分布调查表。四、用专门的Q方法数据处理软件PQmethod2.35,对45名参与者完成的Q分布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被试者完成的Q分布处理分析结果,我们将患者根据其主要观点的顺序,主观上分为相应的4类人群,类型1:希望改善外貌和自信心;类型2:希望改善牙列和功能;类型3:希望改善牙和牙列;类型4:易受周围人影响型;还有部分持有分散观点的参与者不包括在以上类型。结果表明成人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80%的参与者都能够归类到以上4类典型的分型中。第二部分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对患者寻求正畸治疗动机的影响许多严重牙合畸形的,客观上需要正畸治疗的成人患者拒绝临床治疗,这些患者可能认为正畸治疗后的改善与他们付出的相关的风险和成本是不平衡的,或许,在患者自身角度来讲,牙畸形导致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影响并不严重,所以矫治动机不够强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寻求正畸治疗的成人对牙科审美的自我认知,评估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对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的影响。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试验,招募18至30岁的成人正畸门诊初诊患者404人,参与者被分成2组。干预组(接受正畸治疗)和对照组(不接受正畸治疗),将对照组与干预组的参与者根据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匹配,使用口腔正畸治疗需要指数的牙齿健康部分(IOTN-DHC)对患者错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使用中文版的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问卷(PIDAQ)来测量参与者错合畸形相关的审美社会心理影响,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和组内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口腔正畸治疗需要指数(IOTN-DHC,P=0.13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PIDAQ量表的总分和各项分量表均高于对照组,除对照组(F=1.802;P>0.05)的自信分数外。4个IOTN-DHC等级组内也有差异,PIDAQ分数和I0TN-DHC等级成强相关。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DHC等级,心理影响、社会影响和美学关注对患者是否接受正畸治疗有显着影响,这表明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在寻求正畸治疗的成年人的决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寻求正畸治疗的人群来说,牙科审美影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客观错合畸形严重程度的增加,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也会加重,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在他们寻求正畸帮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然而,即使有严重客观治疗需求的患者,如果他们对牙科审美的潜在社会心理影响缺乏自我认识,他们也可能拒绝接受正畸治疗。第叁部分人格特征对大学生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错合畸形将降低口腔相关生活质量指数(OHRQoL),并且影响程度随错畸形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然而,一些轻度错畸形的患者却自我认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尚未有系统理论对此现象进行详细解释。本研究旨在探寻人格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对未接受正畸治疗的大学生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温州市两所高校的17至24岁的大学生,共555名参与实验,最终443名学生的调查问卷被记入结果,其中包括171名男性和272名女性。受访者被要求完成两份自填问卷:简化版口腔健康影响量表(OHIP-14)以及简化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问卷完成之后,调查者检查受访对象的牙齿情况并用口腔健康指数(IOTN-DHC)进行评估。利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Mann-Whitney检验,研究了各组间的OHIP变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测试,进行了 OHIP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广义多元线性回归和预测曲线对EPQ人格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专业间,OHIP-14的总分或是分项没有显着差异。同时,性别对于OHIP-14的总分或是分项分数有显着关系,例如躯体疼痛,心理障碍及不适等方面。OHIP-14的总分及分项均与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显着相关(P<0.001)。同时OHIP-14的总分以及其中一些分项与精神质人格特征相关,例如社交障碍,心理障碍和不利因素。在各组中女性相对于男性OHIP-14的分数明显更高,表明女性更在意口腔健康并且生活质量受口腔影响更多,尤其是在轻度错畸形的个体中。同时对于男性而言,错畸形在功能限制,社会心理和幸福感等方面影响口腔相关生活质量,且随错的程度增加而加重。这一趋势在女性受访者中表现不明显。广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人格特征与OHIP的关系显着,此外,OHIP总分与性别有关,女性受访者的OHIP得分较高。口腔相关生活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本研究系统性的分析了成人正畸患者的动机,并将患者根据相应的动机排序进行了分类,发现患者的矫治动机复杂多样,有审美需求,也有功能修复需求,有些患者关注社会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进一步利用牙科审美社会心理影响问卷对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做了深入分析,发现在牙畸形程度相似的情况下,牙科审美的社会心理影响程度对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决策起着调整作用。而人格特征作为内在的影响因素,神经质人格特征人群的生活质量更容易受到牙畸形的影响,也更容易寻求正畸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伍如昕,何薇薇[4](2018)在《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机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人力、社会和心理资本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472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以人力、社会和心理资本为视角,考察了其创业动机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创业动机在叁类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中的职称/技术级别、社会资本中的网络中心度和网络异质性对其创业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其他因素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着。除心理资本的心理弹性变量外,人力、社会和心理资本的其他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机均具正向影响。创业动机中的自我实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称/技术级别和创业意愿之间有完全中介效应。追求名利、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网络异质性变量和创业意愿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家庭影响在社会资本的网络中心度变量和创业意愿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冯琳琳[5](2017)在《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和动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亲社会行为和幸福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首先,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对忽视了亲社会行为的结果变量,尤其是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其次,已有关于亲社会行为影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对两者间具体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的考察较为缺乏。再次,尚未有研究统合探讨亲社会行为对行为实施者、接受者和旁观者叁方幸福感的影响,有待研究从整体上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最后,已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尚不能深入、细致地揭示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中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有待研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系列论证。鉴于上述原因,本论文拟综合采用横断研究、日记式追踪研究、追踪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干预研究考察不同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具体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探讨亲社会行为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机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第二,探讨亲社会行为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及幸福感的调节机制——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第叁,通过对行为实施者、接受者和旁观者叁者的幸福感体验进行统合考察,探讨亲社会行为对叁者的影响,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第四,通过干预研究,探讨亲社会行为干预能否促进幸福感水平的提升。本论文共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包括3个子研究(均采用问卷研究,其中研究1为横断研究,研究2和研究3为追踪研究),试图考察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其中,研究1以68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研究,考察利他行为(包括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2以9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2个周的日记式追踪研究,考察自发的、非正式的亲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3以83名从事志愿行动的社团成员和94名未参加该类社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间隔4个月的追踪研究,考察有组织的、正式的亲社会行为——志愿行动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包括3个子研究(均采用准实验研究),试图考察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及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其中,研究1以11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回忆启动范式考察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2以17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1基础上纳入亲社会行为的动机,采用事件回忆启动范式考察自主-受控动机的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3进一步以1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假设情境启动范式考察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叁(采用实验研究)试图统合考察亲社会行为对行为实施者、接受者和旁观者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及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18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情境模拟,分别考察亲社会行为对实施者、接受者和旁观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四(采用干预研究)试图考察亲社会行为干预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以期基于前述研究探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新途径。本研究以78名大学生为实验组被试,另外95名大学生为控制组被试,对实验组被试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为期2个月的干预,考察亲社会行为干预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本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文化背景下亲社会行为能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自主性需要、能力感需要和关系性需要的满足,进而有利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3)亲社会动机在亲社会行为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及幸福感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自主动机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自主性需要和关系性需要的满足,进而有利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而受控动机的亲社会行为则不利于自主性需要的满足,进而不利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4)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实施者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接受者和旁观者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对于实施者而言,相比低自主动机的亲社会行为,高自主动机的亲社会行为更有利于自主性需要和关系性需要的满足,进而有利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对于接受者和旁观者而言,相比低自主动机的亲社会行为,高自主动机的亲社会行为更有利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5)亲社会行为干预对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说明鼓励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能起到提升幸福感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基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首次采取多种方法对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即时性和延时性影响进行系列论证。在此基础上,本论文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为理论指导,考察了亲社会行为影响幸福感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包括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以及亲社会动机的调节作用。本论文通过一系列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这些结果对于丰富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提升亲社会行为和幸福感水平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10-18)
杨莹,寇彧[6](2016)在《亲社会行为总是好的吗?亲社会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常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周围却发生着"变了味"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老师拿着本子登记孩子的捐款数,强制孩子多捐款。这样强制的亲社会行为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不能让人体验到快乐和幸福,甚至让人不愿意再次伸出援手。青少年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道德价值观内化的关键阶段。应该如何帮助青少年在亲社会行为中获得幸福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昵?自我决定理论根据行为是否出于个体的主观意志,将亲社会动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亲社会自主动机指行为是个体自主实施的,行为的动力源于道德价值观和内在认同;亲社会受控动机则指行为是由于个体迫于感知到的内外压力、认为自己不得不帮助他人时实施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自主动机能满足实施者自主性、关系性及能力感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能提高亲社会行为实施者幸福感水平,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维持。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于西方文化中进行,且研究结果皆基于成年人群体,关于青少年自主动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学业领域。本研究通过两项子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中国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测量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研究2通过实验法操纵青少年的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测量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进而不能有效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亲社会自主动机的培养,给予自主性支持,以满足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进而提升青少年幸福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吕璀璀[7](2016)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码转换是英语课堂中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为了促进师生互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有效教学和交际策略。教师进行语码转换具有顺应社会文化规约、标记师生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社会动机。此外,语码转换也具有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保全学生面子、降低学生情感焦虑的心理动机。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24期)
莫明琪,杨元花,徐希铮[8](2015)在《亲社会动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435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亲社会动机、基本心理需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亲社会动机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基本心理需要显着负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基本心理需要的叁个维度在亲社会动机影响网络成瘾的过程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即亲社会动机通过影响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再影响自主需要进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谢心怡[9](2015)在《初中生社会支持感、心理弹性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了解初中生社会支持感、心理弹性和学习动机的现状;(2)探究社会支持感、心理弹性和学习动机叁者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方便性抽样和调查法,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心理弹性量表》(RS)和《学习动机量表》,获得了湖南地区427名初中生的有效数据。运用软件SPSS 18.0与LISREL8.0来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初中生社会支持感的年级与生源地差异显着,性别差异不显着;(2)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年级与生源地差异显着,性别差异不显着;(3)初中生学习动机年级差异显着,性别与生源地上差异不显着;(4)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感和心理弹性分别与学习动机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207, p<0.01; r=.624, p<0.01),同时社会支持感也与心理弹性显着正相关(r=.547,p<0.01);(5)初中生的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感与学习动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为0.357。结论:初中生社会支持感、心理弹性与学习动机主要受年级的影响,均为初叁年级水平最低。对于初中生而言,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感与学习动机之间的显着中介变量。家庭与学校通过加强对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来塑造与提升其心理弹性,是保护与提高初中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杨飞飞[10](2015)在《大学生志愿者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成就动机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以扬州大学875名大学生志愿者为被试,使用SPSS和AMO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对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全国常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见,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除了专业外,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年级、父亲文化水平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着水平。文史科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理工科。(3)大学生志愿者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其中追求成功的动机略微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除了是否独生外,大学生志愿者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非独生的大学生志愿者成就动机水平要明显高于独生的。(4)大学生志愿者所拥有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年级、父亲文化程度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性水平,而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5)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对心理健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且为极其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对心理健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6)社会支持和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且为极其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健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7)社会支持在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成就动机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又能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10)
社会心理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初中教师,结果发现成就动机、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在教龄上差异显着;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显着。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成就动机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心理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姜永志: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社会心理动机[J].中小学德育.2019
[2].刘晓华.“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初中教师的成就动机、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3].林非欧.错(牙合)畸形矫治动机和相关社会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8
[4].伍如昕,何薇薇.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动机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人力、社会和心理资本为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冯琳琳.亲社会行为对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和动机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
[6].杨莹,寇彧.亲社会行为总是好的吗?亲社会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作用[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7].吕璀璀.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
[8].莫明琪,杨元花,徐希铮.亲社会动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链式中介作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谢心怡.初中生社会支持感、心理弹性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杨飞飞.大学生志愿者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