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渤海盐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渤海,水动力,盐度,数值模拟
渤海盐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唯强[1](2016)在《基于MIKE软件的渤海水动力和盐度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MIKE软件构建了渤海叁维水动力和渤海盐度的数学模型,为了提高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模型采用叁角形非结构化网格,并使用动边界计算解决了浅水露滩的问题。在通过测试资料验证的基础上,探究了渤海内盐度的平面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6年07期)
毕聪聪,鲍献文,万凯[2](2015)在《渤海盐度年代际变异对环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并利用1950年代~1990年代后共5个年代的渤海盐度统计资料,诊断计算了不同时期的渤海密度流分布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两季渤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异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渤海的盐度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盐度的水平梯度减小,渤海内部盐度由明显低于海峡区向普遍高于海峡区转变。渤海密度流在冬季较弱,对总环流的贡献较小,而在夏季较强,并在总环流中占优。夏季,渤海密度流随盐度变异有所改变,在1990年代后环流系统在海区中部、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呈现出局部的差异,原有流动明显减弱。夏季渤海重要断面的密度流流量和盐通量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渤海与外海间的平均水及盐交换量由1950年代的7.85×104 m3/s、2.49×106kg/s降至1990年代后的7.09×104 m3/s、2.27×106 kg/s。(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青松,张杰,包玉海[3](2013)在《基于MERIS数据的渤海海表盐度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度是重要的物理海洋参数,会影响海洋许多过程。基于渤海实测的海表盐度和MERIS卫星获取的遥感反射率数据,建立并检验了一种多元线性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经检验,两种模型的反演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58psu和0.689psu(psu为实用盐度单位),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81和R2=0.82。将模型应用于MERIS遥感数据,获取了渤海海表盐度图,能够体现渤海海表盐度的空间分布情况。两种模型均可适用于多光谱遥感数据。(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3年12期)
青松[4](2011)在《渤海盐度和悬浮颗粒粒径的遥感反演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是我国近封闭的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盐度和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受河流径流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大。本文利用实测和遥感数据,开展了盐度遥感反演研究和悬浮颗粒粒径遥感反演研究工作,得到如下结论:(1)盐度遥感反演研究方面: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和盐度数据建立的盐度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的检验,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为0.833pp(tR~2=0.64,e=1.9%),模型适用于现场实测遥感反射率;但由于MERIS数据在模型输入波段的噪声较大,因此算法应用于MERIS遥感数据,结果不理想。因此建立了基于MERIS数据光谱的盐度反演模型,经实测盐度数据检验,精度比较理想,适用于MERIS数据的遥感反射率,均方根误差为1.311ppt(e=3.3%)。(2)悬浮颗粒粒径遥感反演研究方面:针对MERIS、HJ-1 CCD和HY-1B叁种数据的波段设置,建立了固有光学量(cp(676)或bp(676))与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两种固有光学量得到的悬浮颗粒粒径反演精度相当;在渤海湾,中值粒径的反演误差为29.1%~32.7%,而在莱州湾的反演误差为11.8%~13.4%。针对叁种数据,建立了遥感反射率与悬浮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式;在渤海湾,中值粒径的反演误差为20.8%~21.4%;而在莱州湾,反演误差为8.3%~17.2%;此算法更适用于MERIS遥感数据,反演结果经实测粒径数据的检验,精度较高,中值粒径平均误差为21.8%(N=14)。(3)盐度反演算法应用于MERIS和MODIS数据,分析研究盐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制约因素。MEIRS数据获取的渤海盐度分布图显示,莱州湾盐度低,此外渤海湾沿岸区域以及辽东湾东部近岸盐度也比较低,秦皇岛、渤海中部以及渤海海峡盐度比叁个湾的海水盐度高。在2004~2009年间渤海大部分区域的盐度上升;黄河冲淡水对河口邻近海域盐度的影响较大,主要影响莱州湾、渤海湾南部和黄河口偏东北区域海域,因此这些区域的盐度变化率大;渤海中部、辽东湾等区域盐度变化率不大,这是由于这些区域离黄河口较远,黄河冲淡水基本上不会对盐度变化产生影响。粒径反演算法应用于时间序列的MERIS和MODIS数据,分析悬浮颗粒粒径的时空变化和制约因素。MERIS获取的粒径分布图显示,小粒径悬浮颗粒主要分布于莱州湾和渤海湾以及辽东湾湾底,此外东侧沿岸海区的悬浮颗粒粒径也较小,渤海中部大部分区域的悬浮颗粒粒径比较大,而渤海海峡的悬浮颗粒粒径则最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悬浮颗粒粒径变大。风速对悬浮颗粒粒径的影响很大,大风期间由于细颗粒的再悬浮,海表层悬浮颗粒粒径变小。受有机生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渤海悬浮颗粒粒径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循环特点。渤海悬浮颗粒粒径夏季大冬季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5-20)
马超,鞠霞,吴德星,林霄沛[5](2010)在《黄、渤海断面及海洋站的盐度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环黄、渤海海洋站之间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6°N断面、大连—成山头断面和渤海中部断面盐度的整体趋势都是升高,黄河流量的减小是造成渤海盐度升高的重要原因。黄海千里岩站1960~2000年间的盐度整体趋势也是升高,年变化率为0.01/a,造成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并且其短期震荡可能和ElNio有关,长期变化则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有关。此外,千里岩站和其他海洋站之间的盐度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只是在时间上存在着1~3个月的超前。对黄、渤海盐度长期变化的系统分析表明,近海盐度可能受到外洋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海环境演变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刘文岭,李伟,刘洋[6](2010)在《空间插值法对渤海天津海域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四种空间插值方法,即距离权重倒数法、径向基函数方法、普通克里金法和泛克里金法的特点,并选取渤海天津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2006年夏季、冬季二个航次的海水盐度实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研究。多项方法比较显示,夏季盐度以普通克里金和距离权重倒数法插值效果较好,冬季盐度以距离权重倒数法插值效果较好;总体上看,普通克里金插值效果略优于距离权重倒数法插值效果,泛克里金弱于普通克里金和距离权重倒数法插值,径向基函数插值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盐业与化工》期刊2010年02期)
吕翠兰,鲍献文,吴德星,陈学恩,于华明[7](2009)在《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盐度变化的年代际及年际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收集渤海和北黄海1950年代至今大量冬季实测盐度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经融合时空插值进行网格化,10 a平均得到5个年代(1950、1960、1970、1980和1990年代以后)平均状态下表层、10 m层和20 m层(近底层)的盐度分布,后利用融合时空插值与逐步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得到逐年冬季盐度场。分析发现:(1)自1950年代至今,冬季渤海及北黄海盐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升幅达0.04 psu,升高最快的区域位于渤海湾,最大年均升幅为0.14 psu,北黄海高盐舌具有明显伸入渤海的特征。在所研究的近50 a里,北黄海32 psu等盐度线向西推进了约3个经度;(2)1960年代比较特殊,渤海各水层盐度与1950年代相比大幅降低,这可能与1960年代为多为湿年且黄河平均径流量增加有关,但北黄海32 psu等盐线依然明显伸向渤海方向;(3)从1980年代开始,渤海及北黄海盐度的空间分布形态与1950~19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渤海中部盐度降低,渤海湾、辽东湾盐度高于渤海其它区域,水平盐度梯度减小,伸入渤海的高盐舌消失;(4)对渤海和北黄海各年冬季盐度作EOF分析,其中第1模态(方差贡献达87.01%)时间系数序列与黄河径流量的相关系数为-64.57%,渤海和北黄海盐度的变化与黄河径流量的变化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毛新燕[8](2009)在《渤海盐度的拉格朗日潮际输运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度的长期变化会诱发海洋生态群落的演替,也会改变环流形态,在浅海环流及物质长期输运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用于描述浅海环流的速度场、长期输运过程的温、盐、浓度场,均是经某种时间平均(简称“时均”)消除流的潮周期运动和温、盐、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后的间接结果,并非海上实测值。常用的时均方式分欧拉和拉格朗日两种。本文在一般非线性浅海系统拉格朗日时均环流和输运初步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叁维斜压水动力模型HAMSOM以及轨迹追踪模块,先对等深、阶梯状底形和变截面阶梯状底形叁种模型海的单频潮致拉格朗日时均环流及保守物质潮际输运进行模拟,发现随着地形和岸界逐渐复杂,后两种模型的非线性较等深模型而言明显增强,体现在拉格朗日余速度和潮际浓度对初始位相的依赖上:在初位相由0连续变化至2π的过程中,二者会表现为无穷多组时空场,且与初位相一一对应。而等深模型海则仍为对流弱非线性系统,其拉格朗日余流可用物质输运速度做最低阶近似;同时,由于其潮际浓度随初位相的变化以及潮际输运浓度与欧拉时均浓度的差值,相对于海区和局地的浓度变化均可忽略,因此等深模型海的拉格朗日潮际浓度可用欧拉时均浓度作为最低阶近似。各模型海的海区北部,以及地形和岸线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梯及岬角处是垂直湍扩散拉格朗日时均量ST *最明显的正/负值区,这些区域与分析拉格朗日余流所得到的局地非线性较强的位置一致。模型海试验部分还就河流径流量和用于时均的潮周期数n两个变量对拉格朗日余流及物质潮际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为接下来的渤海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将一般非线性拉格朗日时均理论应用到渤海的过程中,本文考虑了动力-热力学解耦(正压)、耦合(斜压)两种情况,对单频潮致渤海拉格朗日余环流及盐度潮际输运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存在四个拉格朗日余流强流区,它们具有底形或岸界复杂多变的共通点;渤海中央海盆为弱流区,属对流弱非线性系统。单频正压潮致拉格朗日余流在潮际尺度上具有定常特点,而斜压潮致余流则会发生变化,因为其斜压密度流分量主要是在潮际尺度上发生变化。同时,两种情况下的潮致余流又都会随潮内变量—初始位相的变化而变化。潮际盐度、S_T *、以及潮际盐度与潮内瞬时盐度的差值均在潮际尺度上有所变化,也会随初位相不同而发生细微变化。正压情况下模拟得到的潮际盐度值整体上要低于斜压结果。此外,除较强的拉格朗日余流之外,河流径流也会引起潮际盐度随初位相的变化。无论是正压还是斜压情况,无论河流径流量是大还是小,鲜明突出的ST*正/负值区均可被看做是潮际盐度随初位相发生较大变幅的区域。从本文研究中,不难发现在处理和展示瞬时浓度的结果方面,拉格朗日潮际输运方法比欧拉时均方法更具物理意义,因为前者自身的随体意义决定了它所得到的潮际浓度场与拉格朗日余流场是相适应的。需要注意的是,拉格朗日追踪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标识流体微团会分解或重新组合,就无法保证该方法的随体特征了。文中引入的由潮内瞬时浓度场求潮际浓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追踪流体微团轨迹的同时,积分原始输运方程的垂直湍扩散项,最后时均得到ST *的模拟方式,成功地解决了潮际浓度的计算以及对潮际输运方程右端项的处理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指导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搭建了沟通平台,促成了二者在数值模拟中的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宋新[9](2009)在《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方的陆架浅海,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动力学特征。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温盐场和环流场的年际变化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基于美国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对渤海和黄海的温度、盐度及环流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POM模式模拟了渤海和黄海的温度、盐度和流场,发现模式模拟得到的以下情况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渤海中部断面夏季温度和盐度很好的体现了渤中浅滩凹槽处的两个低温高盐中心,35°N断面处的夏季温度和盐度分布很好的体现了夏季黄海海槽处存在的冷水团;35°N断面处的冬季温度和盐度模拟出了黄海暖流的大致位置。分析温度观测资料后发现,冬季黄海暖流强度与渤海盐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渤海盐度较高时,黄海暖流较强。模式结果与之相符:利用模式模拟结果得到渤、黄海25m层的多年平均温度分布,根据高温水舌的走向定出黄海暖流主轴的大致位置,发现其流轴大致沿着黄海海槽西侧50~70m等深线附近。在模式模拟的这32年期间,黄海暖流主轴均发生了明显的摆动。通过观察25m层的5℃等温线到达最高纬度的变化来分析黄海暖水舌前锋到达位置的南北变动,发现其年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发现其与渤海盐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当滞后时间为一个月时二者的相关最为紧密,相关系数为0.4485。也就是说,渤海盐度较高时,黄海暖水舌前锋位置会偏北一些;反之,渤海盐度较低时,暖水舌位置稍偏南。通过观察35°N断面上的多年平均冬季温度分布和各年冬季温度分布,发现黄海暖流流轴在此断面上发生了明显的东西摆动。分析后发现,黄海暖流流轴在35°N断面上的东西向摆动具有很明显的年变化,相关分析后发现其与同期的以及超前其一个月的渤海盐度均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7和-0.4944。也就是说,当渤海盐度较高时,黄海暖流流轴在此断面上的位置偏西一些;反之,如果渤海盐度较低,则流轴位置就稍偏东。综上两方面所述,渤海盐度较高时,黄海暖水舌前锋位置靠北、黄海暖流流轴位置偏西,黄海暖流强度较强;反之,渤海盐度较低时,黄海暖流强度较弱一些。初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当冬季风场较强时,渤海蒸发较强导致盐度偏高;另一方面,冬季强北风会使得黄海两岸的南向沿岸流增强,大量的水体向南堆积,作为补偿流的黄海暖流自然就会加强其北上的强度。分析观测资料后发现,夏季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与超前其一年的渤海盐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渤海盐度较高时,第二年夏季黄海冷水团范围会较小。模式结果与之相符:夏季我们利用等温线范围来定出黄海冷水团的范围。通过观察发现,10m、15m、20m、25m、30m层的黄海冷水现象明显,且黄海冷水团范围变化均具有较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将其分别与渤海盐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其与渤海盐度均具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滞后时间为几月甚至一年时,二者仍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某年夏季渤海盐度较高时,黄海冷水团的范围会小一些;当某年的渤海盐度较高时,次年8月份的黄海冷水团范围也会偏小;反之,渤海盐度较低,黄海冷水团的范围会大一些。初步分析其原因,当渤海盐度较高时,冬季黄海暖流强度较强,为黄海甚至渤海带来丰富的暖水,遗留至夏季当然就会使得来源于冬季黄海底层水的黄海暖水团的温度偏低、范围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匡晓迪[10](2009)在《气候变化对渤海盐度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渤海特殊的地理环境,浅水效应和陆源影响使得渤海盐度的变化呈现复杂特点。但是,同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渤海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渤海盐度的变化,会影响近海环流和生态环境,因而研究渤海盐度的变化,对海洋渔业、海洋工程,以及渤海地可持续开发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渤海盐度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例如1982~1983年El-Nino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降雨量锐减,渤海盐度大幅升高。在前人关于渤海盐度的研究中,给予了这种高盐事件及盐度的年际及长期变化很高的关注。除了河流径流和与北黄海水交换给渤海带来的影响,在局地气象系统内,渤海盐度的变化受降水和蒸发为主的淡水通量和夏季风场、气压场等局地气象要素影响;在全球范畴内,渤海盐度还与ENSO、PDO等气候变化信号有着相似的变化周期。而这种关系,可能是以局地淡水通量为“媒介”建立起来的。除此之外,未见有关气候变化对渤海盐度影响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拟就这一话题开展工作,通过渤海盐度与局地气象要素的关系、局地气象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气候变化作用于渤海盐度的主要渠道,并使用GEFA方法分别估计渤海降雨和蒸发对不同气候变化信号的非局地响应,逐个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6个主要气候变量对渤海降雨蒸发的影响,认为:1)气候变化主要通过调配季风系统和水汽输运,对渤海局地的降雨、蒸发、季风、气压等气象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渤海盐度的变化;2)影响渤海降雨的主导模态是印度洋海盆模,海盆模升温造成渤海降雨增多;其次是ENSO的准两年变化,会使渤海降雨减少;3)影响渤海蒸发的主导模态是Victoria模,主要作用海区为西北太平洋,其次是印度洋海盆模;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水增温是造成蒸发增多的主要原因。4)影响渤海盐度变化的主要作用海区可能是印度洋,热带太平洋主要通过印度洋海盆模产生作用;西北太平洋也是影响渤海盐度的关键海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01)
渤海盐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收集并利用1950年代~1990年代后共5个年代的渤海盐度统计资料,诊断计算了不同时期的渤海密度流分布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两季渤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异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渤海的盐度格局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盐度的水平梯度减小,渤海内部盐度由明显低于海峡区向普遍高于海峡区转变。渤海密度流在冬季较弱,对总环流的贡献较小,而在夏季较强,并在总环流中占优。夏季,渤海密度流随盐度变异有所改变,在1990年代后环流系统在海区中部、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呈现出局部的差异,原有流动明显减弱。夏季渤海重要断面的密度流流量和盐通量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渤海与外海间的平均水及盐交换量由1950年代的7.85×104 m3/s、2.49×106kg/s降至1990年代后的7.09×104 m3/s、2.27×106 kg/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海盐度论文参考文献
[1].徐唯强.基于MIKE软件的渤海水动力和盐度数值模拟[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
[2].毕聪聪,鲍献文,万凯.渤海盐度年代际变异对环流结构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青松,张杰,包玉海.基于MERIS数据的渤海海表盐度反演[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3
[4].青松.渤海盐度和悬浮颗粒粒径的遥感反演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马超,鞠霞,吴德星,林霄沛.黄、渤海断面及海洋站的盐度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J].海洋科学.2010
[6].刘文岭,李伟,刘洋.空间插值法对渤海天津海域海水盐度分布的影响[J].盐业与化工.2010
[7].吕翠兰,鲍献文,吴德星,陈学恩,于华明.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盐度变化的年代际及年际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毛新燕.渤海盐度的拉格朗日潮际输运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9].宋新.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0].匡晓迪.气候变化对渤海盐度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