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陈珊珊

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陈珊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言语行为,家庭情景喜剧,对比研究

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陈珊珊[1](2019)在《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实现模式对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请求和道歉是日常交流中的两个重要言语行为。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他们的实现模式大不相同。本文将采用中美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作为例子,研究父母对孩子的请求和道歉行为实现模式的不同及侧重点,并发掘背后的成因。(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5期)

王晴[2](2019)在《请求言语行为话语的多模态互动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界面研究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语言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方式,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如图像,声音,手势等。从视觉语法角度出发,以英语影视作品中请求言语行为片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请求言语行为的互动意义的构建。(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9期)

李欣悦[3](2019)在《面向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中日语用策略研究——以间接言语行为“请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请求表达为主题,以Brown&Levinson提出的礼貌理论为依据,重新总结日语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及特征。其中本文把日语间接请求的类型分为心境型、说明型、道歉型、预告型、假定型、赞赏型、感谢型等七种,具体的使用是与说话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紧密相连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推动中日异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并对日语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9期)

廖晨曦[4](2019)在《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母语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设计对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母语对德语学习者在言语行为的内容、内容的细化程度以及面对不同社会距离和社会地位的说话对象采用的策略有叁个方面的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对语言迁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减少母语语用迁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16期)

文珊慧[5](2019)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汉语儿童请求行为的历时发展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语用学和儿童话语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交际话语和语用能力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请求话语作为日常交际中具有代表性的言语行为也逐渐成为焦点。因此,对儿童请求类言语行为使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核心点在于对汉语儿童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探究汉语儿童请求行为发展过程中的多种请求策略,及请求言语行为的发展模式。通过对研究对象(一位四岁儿童)24个月请求语用习得的追踪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被试后期偏向于使用规约间接请求策略;2.被试会根据请求目标的不同自主选择不同的请求策略;3.对于被试请求语的实施及理解都与语境息息相关。本研究拓展了汉语请求行为和汉语非语言形式请求策略的研究。研究发现都建立在各自不同的语境中,有助于理解汉语儿童请求语的复杂性,从而使教育者和父母重视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语用能力的发展,继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更适合儿童的语用发展和语用能力。本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较之于其他数据也可能揭示不同的请求策略类型,本探索中的一个优点是研究数据源于日常生活,数据分析产生的请求策略折射出出汉语儿童的请求选择;但对于请求策略的研究总结本研究不将过度衍生。最后,大量针对不同家庭孩子的真实数据的收集将对汉语儿童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意义重大,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话题和新的研究视角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蔡亚美[6](2019)在《马来西亚留学生指令性言语行为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将更加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马来西亚处于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节点位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此外,20世纪以来,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日常交际成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综上原因,我们想对马来西亚留学生的语用行为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语用行为种类众多,所以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以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的请求言语行为和邀请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马来西亚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指令性行为的习得情况进行调查,结合马来西亚的国别化背景,就马来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提出相应建议。本调查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面子威胁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学生的言语表现作为参照,通过语篇补全测试以及个别访谈进行研究。我们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对马来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和邀请言语行为起始语、辅助语和称呼语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当社会变量发生变化时,马来留学生对于社会变量的敏感程度和言语调整情况;同时我们对马来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能否对请求场景和邀请场景进行辨别,对不同的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得体有效的应对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就所得的语言表现与语言策略能力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就马来留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习得提出相关建议。根据数据分析和原因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马来留学生在起始语、辅助语方面的语言运用水平低于中国学生;马来留学生在请求和邀请行为的中心语使用上与中国学生较为接近;马来留学生能够对不同的社会场景变化进行较为得体有效的调整,体现出较高的交际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马来留学生能够很好地对指令性言语行为中的邀请行为和请求行为进行辨别,并采用具体得当的请求策略和邀请策略;马来留学生的言语表现主要受到了语言水平、多元文化、目的语认同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调查结论,我们就马来留学生的指令性言语行为习得提出一些建议:语用能力与语言水平紧密相关,所以要把扎实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作为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礼貌标记语块的教学,同时要在课堂上加强礼貌标记语块的复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帮助学生在文化心理层面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第叁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对于日常交际场景的练习,增强学生对于交际场景的应对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爽[7](2019)在《语际语用学视角下大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具有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国外语际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Kasper和Blum-Kulka主编的第一部语际语用学论文集出版,书名就是《语际语用学》。于是语际语用学这门学科也随之诞生,它是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的交叉学科。最近,语际语用学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主流。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宏观讨论,比如语际语的特征描述、理论述评、成因探讨、语用迁移、语用能力以及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而国内研究则侧重语际语用能力的影响因素、语际语用失误的类型及成因、以及语际语用学的认知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后,言语行为已经逐渐成为语际语用学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关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礼貌问题以及对教学的启示等方面,而对日常生活中常见言语行为的分析较少,因此导致此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在社会交流中,人们经常使用请求言语行为来要求某人做某事。请求言语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被人们广泛使用,有着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以语际语用学理论和请求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从本质上讲,中国大学生习得的英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本土英语中见的语际语系统。同时,他们的请求策略也决定了听话者是否可以实现该请求行为。本文旨在研究以下叁个问题:(1)大学生的请求言语序列有什么规律?(2)大学生的请求言语修饰语有什么特征?(3)大学生的请求策略是如何分布的?社会距离和权势对大学生请求策略有什么具体影响?根据Blum-Kulka的研究,影响请求言语行为的主要有叁大因素:社会距离,权势以及请求强度。本研究以Blum-Kulka问卷为参考,同时根据其对影响因素变量的定义,设计问卷来研究社会距离以及权势对大学生请求策略的具体影响。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多项选择。该部分包括九个不同场景,每个场景包含九个选项。其中每个选项都是一种请求策略。这种多选形式提供给学生全面完整的请求策略,使其根据自身想法选择其一,并且这样更利于请求策略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部分的多项选择主要研究请求策略的分布以及影响请求策略的因素。第二部分为话语完成测试。这一部分包含新的九种场景,学生理解场景之后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请求话语。该部分主要研究请求序列的特征,请求修饰语的特征以及请求策略的分布。本研究首先定量的收集数据,其次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大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序列的规律,修饰语的特征以及影响请求策略的因素。针对请求言语序列的规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经常使用起始行为语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最常用的起始语是包括姓名或者身份的称呼语。同时,中心行为语体现了学生请求的主旨,是每个请求言语行为必需的部分。一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辅助行为语来解释当前的状况或请求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前序列辅助性位语。总而言之,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请求序列形式为“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针对请求言语修饰语的特征,一方面,内部修饰语是被包含在中心行为语中的。一些模糊限制语和主观标志词被用作词汇和短语降级手段,而一些句法降级手段体现在一些固定用语中,如“您介意…吗?”“可以请您…吗?”“您有意愿…吗?”。当说话者的权势高时,请求言语中经常使用词汇和短语升级手段。另一方面,外部修饰语经常被用来解释原因,询问情况和意愿,表达责任、期望、感激、歉意、信任、称赞以及奖励。它们可以使听话者感受到请求者的礼貌,并且提高请求成功的可能性。针对于请求策略,本文发现使用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的大学生比例各占约叁分之一,人数接近。在这叁大类中,语气导出型、陈述需求型、询问型以及强暗示型是最受欢迎的请求策略类别。同时,当请求者的社会距离较高或者权势低时,更喜欢使用直接请求策略,而当请求者的社会距离较低或者权势高时,请求者更愿意使用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当请求者社会距离语权势与听话者平等时,请求者更喜欢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来自吉林大学的50名本科生,同时该问卷共设计了18个生活场景。但由于问卷场景与现实生活无法完全达到一致,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所以笔者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拓展多模态、角色扮演等混合研究方法,并设计出更加全面实用的问卷以带来更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并运用其它方式来收集并整合口头数据与书面数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朴晶,曹英南[8](2019)在《日语会话教学中“请求”言语行为的前置语探讨——辅助成分—呼唤功能语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因自己能力有限或其他原因,需要请人帮忙或请人为自己办事的情况。日语学习者在使用请求表达的时候,不论是前置语的使用次数还是种类上,很难准确地掌握和使用,很容易在日语交际中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通过对呼唤功能语的考察,在前置语策略上剖析日语学习者的使用倾向,从而实现学习者与目标语言的母语话者之间的顺畅交流。(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期刊2019年09期)

任伟[9](2018)在《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变异语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异语用学探究地理和社会因素对同一语言不同变体之间的影响。迄今为止,这一领域主要研究了西方多中心语言的不同变体,比如英语、西班牙语、德语,以及法语。很少关注其他多中心语言,如汉语和阿拉伯语。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本文通过语篇补全法调查了120名大学生(内地和台湾地区各60名)使用汉语进行请求所使用的语用策略。分析发现,地域和人际权势交互影响着两个地区请求策略和外部修饰的使用。此外,两个地区在请求内部修饰使用频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程诚[10](2018)在《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句法表现、语用策略及其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请求”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意大利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在语用策略和句法表现上的倾向,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进行谈论和探索。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以下留学生都改为了汉语学习者或学习者)都能用汉语实施请求行为。但是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语用策略和语法手段趋同。在语用策略上都倾向于使用直接策略,汉语水平越高,选择其他策略的比例上升,但是总体来说使用的语用策略较为单一;2.较少使用辅助语。辅助语的使用比较单一,以道歉、感谢和解释原因为主。3.对于“对不起”和“请”的泛用,造成了学生在实施请求行为时,过于啰嗦,成分赘余。4.在句法表现方面,核心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祈使句,然后依次是疑问句和陈述句,疑问句以“可不可以??”、“能不能??”、“可以??吗?”句式为主;辅助语中使用最多的句式是陈述句。语法手段比较单一。5.在词的使用上,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施为动词和礼貌性词语以及语气词,语气词以“吗”、“吧”为主。6.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了水平的限制,水平越高,对于请求言语行为的掌握越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界面研究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语言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方式,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如图像,声音,手势等。从视觉语法角度出发,以英语影视作品中请求言语行为片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请求言语行为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陈珊珊.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请求和道歉言语行为实现模式对比研究(英文)[J].校园英语.2019

[2].王晴.请求言语行为话语的多模态互动意义研究[J].现代交际.2019

[3].李欣悦.面向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中日语用策略研究——以间接言语行为“请求”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4].廖晨曦.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母语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J].教育观察.2019

[5].文珊慧.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汉语儿童请求行为的历时发展个案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6].蔡亚美.马来西亚留学生指令性言语行为调查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7].杨爽.语际语用学视角下大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朴晶,曹英南.日语会话教学中“请求”言语行为的前置语探讨——辅助成分—呼唤功能语为中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

[9].任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变异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10].程诚.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句法表现、语用策略及其教学[D].广州大学.2018

标签:;  ;  ;  

请求性言语行为论文-陈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