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惰性论文-王健,黄群慧

组织惰性论文-王健,黄群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企业转型,组织遗忘,组织即兴,组织惰性

组织惰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黄群慧[1](2019)在《遗忘还是即兴?一个有效克服组织惰性的交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克服组织惰性以实现持续成长是转型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如何有效克服组织惰性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此,本文以环渤海经济带的177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遗忘和组织即兴视角构建组织惰性的克服机制模型,并进一步探究环境动态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1)组织遗忘和即兴有助于克服组织惰性;(2)组织遗忘和组织即兴具有交互效应,二者的交互效应更有助于克服组织惰性;(3)环境动态性在组织遗忘和组织惰性的关系间起到调节的作用;(4)环境动态性在组织即兴和组织惰性的关系间起到调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季洪旭[2](2019)在《学校变革背景下年级组“组织惰性”及其改进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向着纵深推进,日渐深化的学校变革也对传统的学校组织提出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基层专业组织的年级组,其"组织惰性"问题在高中学校变革背景下也日益凸显。透过学理分析,"组织惰性"的背后不仅存在着环境压力、资源(生源)依赖、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原因,年级组自身的人格化也带来诸多有碍学校变革的问题。基于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克服年级组惰性、提升变革动力的基本策略,即由学校向年级组赋权,实施分布式领导;建构交互记忆系统,让年级组成为学习型组织;强化绩效评估,提升年级组变革创新的动力。(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白景坤,王健[3](2019)在《创业导向能有效克服组织惰性吗?》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惰性日益成为制约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对于如何克服组织惰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从创业导向视角来研究组织惰性克服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现有研究并不一致。为此文章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84家高技术企业为样本,从组织即兴和环境动态性视角来构建创业导向对组织惰性的克服机制。研究发现:创业导向对组织即兴具有积极影响。组织即兴对组织惰性具有负向影响。创业导向对组织惰性的直接影响不显着,但是创业导向可以通过组织即兴间接克服组织惰性;动态环境下,创业导向能克服组织惰性。(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付晓蓉,栾睿,庞晶[4](2019)在《渠道学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渠道双元学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探讨了该过程中组织惰性的中介作用与双元平衡的调节效应。运用SPSS20及SMARTPLS3. 0对234家中小企业渠道管理者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渠道双元学习对创新能力有显着影响;组织惰性在渠道双元学习和渠道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2)渠道学习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双向影响;关系惯性与知识惰性在双元学习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影响过程中有显着差异:探索式学习克服组织惰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利用式学习强化关系惯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存在负面效应;(3)双元平衡在学习对知识惰性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结论有益于拓展渠道理论的研究视野,补充完善了渠道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渠道成员通过双元学习提高应对高度变化的市场环境的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姜忠辉,罗均梅,孟朝月[5](2018)在《基于双元性感知的组织惰性克服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面对外界环境非连续变化的威胁时,大型在位企业往往无力克服组织惰性。企业对外界的感知会影响组织惰性,海尔集团近二十年的管理创新历程表明:企业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双元性感知,有助于克服程序惰性和资源惰性。当企业的双元性感知以威胁感知为主导时,会引发企业的内部市场化行为,实施组织扁平化、内部市场核算和全员价值管理等措施能将威胁感知扩散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交易主体,推进程序改革,从而克服程序惰性;当企业的双元性感知以机会感知为主导时,会引发企业的内部创业行为,实施组织平台化、小微自治和人单合一等策略能有效扩大机会感知,促使企业员工主动探寻外部机会,引导企业将资源投放到新兴机会领域,从而克服资源惰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傅钟中[6](2018)在《突破报业转型中“组织惰性”困境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各大报业集团纷纷建立新媒体子公司,努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新的传播格局。但在报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少报业集团却陷入了"组织惰性"的困境。本文从"组织惰性"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报业转型中"组织惰性"产生的原因,并探索破解之道。(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09期)

施杰[7](2018)在《战略联盟中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它能够帮助企业战胜竞争对手,实现战略目标。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对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开始同其他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形成战略联盟来获取重要的战略资源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知识转移成为战略联盟合作过程中企业获取新知识、整合已有知识,以此来培养和加强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然而,管理实践显示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果并不理想,“有转移行为,无转移效果”的现象十分普遍。知识转移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在联盟企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提升?成为了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技术、生产、管理知识等方面,对市场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成果则略显匮乏。并且已有文献中,市场知识转移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跨国子母公司之间或者企业内部,对战略联盟企业间市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未有涉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知识。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多变的市场环境不仅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同样需要对顾客、竞争者、市场等进行深入研究来获取市场知识,从而引导产品升级的方向和路径。而在探究市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组织惰性作为企业的一种内在固有属性,会使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缓,不愿意进行市场知识的转移,而市场知识具有流动性、区域性、时效性等特点,组织的惰性将很容易使企业失去潜在的市场知识学习机会而导致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降低。因此,探究战略联盟中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和理论推演,构建了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效果叁者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以吸收能力为中介的情况下,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有效样本179份,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洞察力惰性、行为惰性和心理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着的负向影响。(2)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洞察力惰性和心理惰性对员工动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行为惰性和心理惰性对员工能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3)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员工动机和员工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吸收能力在组织惰性和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员工能力在行为惰性、心理惰性和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第一,联盟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者引领作用,提高联盟企业对市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联盟企业应当重视员工动机和员工能力,增强联盟企业的吸收能力;第叁,联盟企业应当努力克服企业自身的组织惰性,慎重选择联盟伙伴;第四,联盟企业应当积极拓展联盟合作关系,建立市场知识转移网络。此外,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了组织惰性和知识转移的研究范围,确定了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传导机制,在实践上为联盟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宏伟[8](2018)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组织惰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组织惰性会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变革产生消极的影响。依据相关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理论,对组织惰性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形成了组织惰性量表,通过实际抽取的样本数据对组织惰性进行了探究性测量。实证分析表明,样本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存在较强的组织惰性,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惰性因子、权力集中因子、权力分配因子、制度惰性因子和资源惰性因子。在以院校类型为标志分组进行的T检验中,民办院校在文化惰性因子上明显高于公办院校,其余四个影响因子未见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期刊2018-04-12)

刘雪梅[9](2018)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组织惰性对创新能力跃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惰性其结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效应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对该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还很稀缺。组织惰性是组织变革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断层,应该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在此基础上,识别前因、结果以及作用机理。组织惰性是分析企业创新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研究前沿,鉴于组织惰性与中国当前创新驱动经济背景的契合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深入该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干预策略显得十分迫切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07期)

白景坤,王健[10](2016)在《环境威胁与创业导向视角下的组织惰性克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惰性日益成为制约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如何克服组织惰性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对中兴通讯(ZTE)成立以来组织变革路径的纵贯考察,发现环境威胁能够克服组织的资源惰性,但同时也会强化组织的惯例惰性;创业导向对克服组织惰性具有不确定性,既可能克服组织惰性,也可能不对组织惰性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强化组织惰性。然而,在环境威胁和创业导向共同作用下,组织惰性能得到有效克服。(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组织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向着纵深推进,日渐深化的学校变革也对传统的学校组织提出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基层专业组织的年级组,其"组织惰性"问题在高中学校变革背景下也日益凸显。透过学理分析,"组织惰性"的背后不仅存在着环境压力、资源(生源)依赖、路径依赖等多方面原因,年级组自身的人格化也带来诸多有碍学校变革的问题。基于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本文提出克服年级组惰性、提升变革动力的基本策略,即由学校向年级组赋权,实施分布式领导;建构交互记忆系统,让年级组成为学习型组织;强化绩效评估,提升年级组变革创新的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惰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健,黄群慧.遗忘还是即兴?一个有效克服组织惰性的交互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2].季洪旭.学校变革背景下年级组“组织惰性”及其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9

[3].白景坤,王健.创业导向能有效克服组织惰性吗?[J].科学学研究.2019

[4].付晓蓉,栾睿,庞晶.渠道学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组织惰性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9

[5].姜忠辉,罗均梅,孟朝月.基于双元性感知的组织惰性克服路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傅钟中.突破报业转型中“组织惰性”困境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

[7].施杰.战略联盟中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8].李宏伟.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组织惰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2018

[9].刘雪梅.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组织惰性对创新能力跃迁的影响研究[J].青春岁月.2018

[10].白景坤,王健.环境威胁与创业导向视角下的组织惰性克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

标签:;  ;  ;  ;  

组织惰性论文-王健,黄群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