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燕麦论文-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胥燕博,杨世昌

野燕麦论文-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胥燕博,杨世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燕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燕麦,甲基二磺隆,精恶唑禾草灵,联合毒力

野燕麦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胥燕博,杨世昌[1](2019)在《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复配对野燕麦的联合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药量,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增效,采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对野燕麦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有效成分比例为5∶13、1∶4、1∶6、2∶2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7.5、156.8、191.0、186.7,均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复配比例为1∶6时,共毒系数达到最大值191.0.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复配后对野燕麦的毒力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琼瑛卓玛[2](2019)在《野燕麦塬(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诗歌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朱亮,翁华,魏有海[3](2019)在《春油菜田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抗性的3种酶机制,以期为治理与延缓杂草抗药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温室盆栽法,分别测定了抗性和敏感性生物型野燕麦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细胞色素P450(CY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未加药剂时,抗性生物型野燕麦ACCase的活性低于敏感性生物型;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2个生物型ACCase的活性逐渐降低,但抗性生物型降低幅度小于敏感生物型,二者ACCase活性IC50分别为78.369μmol/L和43.469μmol/L,活性倍数1.8。清水处理时,野燕麦抗性生物型与敏感生物型CYP450还原酶和GSTs活性差异均不明显;施药后,抗性生物型CYP450还原酶和GSTs的活性均高于敏感生物型,药后12天,抗性生物型与敏感生物型CYP450还原酶活性分别113.1 pmol/L和38.9 pmol/L,活性倍数2.91;2个生物型GSTs活性分别为210.6 mIU/L和319.1 mIU/L,活性倍数1.52。靶标酶活性较高水平的维持及代谢酶活性的增强是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涛,袁国徽,钱振官,沈国辉[4](2018)在《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野燕麦的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温室盆栽整株测定法,开展炔草酯、唑啉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5%炔草酯WP和5%唑啉草酯EC对野燕麦活性极高,ED_(90)分别为12.58和21.92 g/hm~2(有效成分,下同),约为各自推荐剂量的1/4和1/2,可作为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首选药剂; 69 g/L精恶唑禾草灵SC和30 g/L甲基二磺隆OD对野燕麦具有较好的防效,ED_(90)分别为47.59和14.76 g/hm~2,与各自推荐剂量相当,是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有效药剂; 70%氟唑磺隆WG和4%啶磺草胺OD对野燕麦活性一般,ED_(90)分别为63.03和28.36 g/hm~2,约为各自推荐剂量的2倍,可作为生产中防除野燕麦的备选药剂; 50%异丙隆WP对野燕麦活性较差,ED_(90)为7 610.39 g/hm~2,约为推荐剂量的7倍,不适合用于防除4~5叶期的野燕麦。(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6期)

张素勤,刘利青,周海鹏,盛中飞,郑会敏[5](2018)在《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亲本及后代核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核型特点,本试验采用根尖压片法对小麦、野燕麦及其远缘杂交后代稳定株系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母本小麦的染色体数目为28条,核型为1A或2A;父本野燕麦的染色体数目为14或42,核型为2A或2B;叁个远缘杂交组合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42,核型为2A或2B。杂交后代0878株系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布在3.38~6.09,染色体长度比为1.80,核型公式为2n=6x=42=36m(2sat)+6sm(2sat)。T2W3株系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布在3.23~6.66,染色体长度比为2.06,核型公式为2n=6x=42=30m(2sat)+10sm+2st(2sat)。TP2株系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布在2.59~7.19,染色体长度比为2.78,核型公式为2n=6x=42=6M+24m(2sat)+12sm(2sat)。小麦与野燕麦成功远缘杂交获得了进化程度高于其母本的普通小麦型小麦新种质。(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涛,袁国徽,钱振官,曾茗钦,沈国辉[6](2018)在《野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及化学防除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对光周期不敏感,全黑、全光照条件下均可正常萌发。当水势为-0.2~0 MPa时,发芽率可达80%左右,当水势降低至-0.8 MPa时,不能萌发。覆盖2~15cm的土层均可萌发,其中2~10cm土层中发芽率最高。适宜pH范围较广,在pH 5~9范围内,发芽率大于70%。耐盐胁迫能力较强,NaCl浓度160mmol/L时,发芽率大于50%。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炔草酯、唑啉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对4~6叶期野燕麦均有较好防效,供试药剂防效高低排序为:炔草酯、唑啉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3期)

李鹏[7](2018)在《野燕麦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突变点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燕麦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农田杂草,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除草剂大量单一使用,已经产生严重的抗性。为了明确野燕麦对除草剂的抗性及其机理,本文采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24个野燕麦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以及离体条件下测定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并进一步探讨了野燕麦相对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ACCase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以及ACCase氨基酸序列突变点检测。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整株测定法测定了24个野燕麦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就茎而言,对精恶唑禾草灵最不敏感的野燕麦种群是西华(周口),其IC_(50)的值为643.790g.a.i/hm~2,襄县(许昌)是最敏感的种群,其IC_(50)值为4.23 g.a.i/hm~2,两者相差151.2倍;就根而言,武陟(焦作)是最不敏感的地区,其IC_(50)为2977.041 g.a.i/hm~2,鄢陵(许昌)是最敏感的地区,其IC_(50)为793.75 g.a.i/hm~2,两者相差2.75倍。虽然根与茎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差异性很大,但均表明,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2、离体条件下测定了24个野燕麦种群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鹤山(鹤壁)地区的野燕麦种群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最高,其IC_(50)为11.334 mg/L;社旗(南阳)地区野燕麦种群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最低,其IC_(50)为17720.677mg/L。综合不同种群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来看,对精恶唑禾草灵敏感度低的野燕麦种群,其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也都较低,反之亦然。这说明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与ACCase关系密切。3、用IC_(10)(6.9 mg/L)的精恶唑禾草灵处理24小时后,采集样本并构建cDNA文库,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筛选出差异表达的ACCase基因,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相似度最高的ACCase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8个注释为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unigenes,其中有5个下调,3个上调。为了进一步明确ACCase与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之间的关系。我们用精恶唑禾草灵分别处理社旗(Y21),西华(Y3),召陵(Y24)叁个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鹤山(Y11),24 h后收集样本,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精恶唑禾草灵对其ACCase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抗性种群与一个敏感种群的ACCase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受到了精恶唑禾草灵的抑制,但抗性种群受到的抑制程度明显要小于敏感种群。这表明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与ACCase基因的表达能力有关。将3个抗性种群ACCase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比较,我们发现ACC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社旗(Y21),西华(Y3),召陵(Y24),与ACCase对精恶唑禾草灵敏感度测定结果一致。4、为了验证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是否由ACCase基因突变引起。我们将遂平(Y19),社旗(Y21),西华(Y3),召陵(Y24)4个相对抗性种群和鹤山(Y11),温县(Y7),舞阳(Y9),淮阳(Y16)4个相对敏感种群的ACCase基因进行克隆,然后与大穗看麦娘(Alopecurus myosuroides,GeneBank accession No.AJ310767)ACCase全长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所测地区野燕麦种群在已报道的ACCase氨基酸序列突变(Ile-1781-Leu,Trp-1999-Cys,Trp-2027-Cys,Ile-2041-Asn,Asp-2078-Gly,Cys-2088-Arg)处均没有发生点突变。这表明我们所测定的野燕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不是由所报道的靶标位点突变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8-06-01)

刘刚[8](2018)在《河南省不同地区野燕麦已对精唑禾草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麦田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许多杂草产生严重抗性,精恶唑禾草灵是防除野燕麦的主要药剂(芳氧苯氧丙酸类,AOPP),而有关野燕麦抗药性的报道却不多。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药研究所采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河南24个地区野燕麦种群的茎和根分别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度差异,旨在探讨野燕麦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结果表明,从野燕麦株高看,对精恶唑禾草灵最不敏感的西华(周口)野燕麦(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5期)

马彬,惠叁雄,徐娜,郝涛,李娟[9](2018)在《两种除草剂对麦田恶性杂草野燕麦的防效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防除恶性杂草野燕麦的特效药剂,2016年开展了15%炔草酯水乳剂和69g/L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对恶性杂草野燕麦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5%炔草酯水乳剂对麦田野燕麦的防效较高,对作物安全,可以在陕西省彬县大面积推广用来防除恶性杂草野燕麦。(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8年02期)

刘刚[10](2017)在《抗性野燕麦生物型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生理机制,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抗性种群(R)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野燕麦抗性种群(R)喷药处理后丙二醛含量始终很(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7年30期)

野燕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燕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胥燕博,杨世昌.甲基二磺隆和精恶唑禾草灵复配对野燕麦的联合毒力[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琼瑛卓玛.野燕麦塬(组诗)[J].诗歌月刊.2019

[3].朱亮,翁华,魏有海.春油菜田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机制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李涛,袁国徽,钱振官,沈国辉.7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野燕麦的生物活性评价[J].植物保护.2018

[5].张素勤,刘利青,周海鹏,盛中飞,郑会敏.小麦与野燕麦远缘杂交亲本及后代核型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6].李涛,袁国徽,钱振官,曾茗钦,沈国辉.野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及化学防除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8

[7].李鹏.野燕麦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突变点检测[D].河南科技学院.2018

[8].刘刚.河南省不同地区野燕麦已对精唑禾草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J].农药市场信息.2018

[9].马彬,惠叁雄,徐娜,郝涛,李娟.两种除草剂对麦田恶性杂草野燕麦的防效对比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8

[10].刘刚.抗性野燕麦生物型对高效氟吡甲禾灵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J].农药市场信息.2017

标签:;  ;  ;  ;  

野燕麦论文-刘俊杰,胡贵磊,闫亚威,胥燕博,杨世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