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理论在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理论在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佳木斯市委党校哲学部林正顺153036

【摘要】:教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时应使两个比较竞争学生之间的差距适度:差距太大将使学生放弃努力,差距太小则学生不努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渐进提高、多元化比较、学会合作,全面进步。比较竞争能普遍运用于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并能应用于家长和教师的激励以及教学管理。

【关键词】:社会比较理论适度差距比较竞争教学应用

费斯廷格在《论社会比较》一书中系统提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指出,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中进行比较以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这种比较将产生个人的行为动力。心理学认为人有比较的意识,这是人性的特征之一。比较产生的动力在人的行为中普遍存在,在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但是,很多不正确的社会比较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应用社会比较理论。

一、设置大小合理的比较差距

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能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安排两两比较竞争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适度。

1.差距太大将导致绝望,差距太小将无法激起动力。激励理论和实践证明,每个人都有竞争的天性。现实中看到不少人甘居现状,放弃竞争,不是他们没有竞争的天性,而是他们以前做过多次竞争,结果遭受了多次打击,导致他们放弃了竞争,不敢再竞争。因为一次次失败使他们形成了思维定式:再竞争只能再失败而已。不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这样摧毁大多数人竞争的雄心。社会普遍使用的竞争竞赛方法是树立一个最高的目标或树立一个最优秀的模范,要求人们去实现这个最高的目标或与这个最优秀的模范竞争竞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表扬班级里和学校里最优秀的那一个或几个尖子生,总是要求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希望其他学生都成为那几个尖子生。家长总是要求孩子向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学习。这样的做法只能导致失败。因为成绩很差的学生感觉自己与优秀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自己首先就放弃了这种“不可能的竞争”。即使差生不放弃竞争,最后的结果往往只能是让他们再一次承受打击,最后湮灭竞争的雄心。激励的目的是要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让他做到自己的最好水平,而不是让他做到他不具备的,不切实际的那个最高标准。当然,若差距过小,不能激起主体赶超的动机也激发不了动力。

2.人具有可塑性,?过一步步的进步,它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差生基本不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实现麻雀变凤凰的目标,除非有特殊?因。教师给学生制定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必须是可实现的合理目标,并以逐步提高的方式牵引学生进步。当一个学生成绩50分时,让他追赶一个60分的目标学生;他达到60分时,让他再追赶一个70分的目标学生;如此渐进提高,直至达到他进步的极限。

3.“适度差距”的判定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分数差距。例如一个学生平常都是九十分以上的成绩,某次考试因为生病只得了五十分,下次考试让他挑战九十五分的同学他会信心十足,让他和五十五分的同学竞争他会认为受到了侮辱。假如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只有五十多分,从来都是不及格,要求他挑战一个六十一分的同学他也会觉得难于成功。让学生自己锁定自己的竞争目标可能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学生对自己和学习行为的认知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好高骛远,订出宏伟的目标,最后成功不了,反而受到挫折。也有学生害怕失败,制定的目标很低,虽有助于竞争成功但激励水平没有达到最高。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情况,制定目标,在成功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验,失败后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因,会有更好的效果。

4.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极限。此时不能再树立极限以上的目标,因为当学生的成绩总是不能赶超其极限以上的那个目标时,多次的挫折必会损害他的自信心。人力资源管理学的源泉理论指出,主体要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力量,必须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无源之水,必然衰竭。当学生到达成绩增长极限时不能继续提高目标,但也不能不给学生树立目标,这都会令学生丧失动力。此时,教师应该把两个极限成绩相近的学生列为比较对象,而不再是把两个成绩差距明显的学生列为比较对象。两个极限成绩相近的学生互相竞争,努力者能够超越松懈者,就能持续激励他们以最佳状态学习、把他们的能力最大化发挥出来。

5.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彼此之间的比较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费斯廷格之后,另一位社会比较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提出社会比较的公平理论,他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人们进行社会比较时,不仅会和他人比较,还会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处在极限线目标比较的学生由于成绩继续上升的空间不大,引导他回头看看自己取得的成绩,能够进一步提升他的动力。当学生在持续紧张的比较竞争中感到不堪压力时,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的过去,体验进步的愉悦,能够舒缓压力,提升信心。对于班里处于“独孤求败”的尖子生,教师要给他树立班外合理的比较对象或者让他和自己比较。教师不应让尖子生失去比较压力和动力而陷入骄傲自满的状态。

二、引导良性竞争

教师在引导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时,不仅要把握好差距的大小(即“量”)要适度,还要掌控好比较竞争的“质”要正当。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教师在激励学生进行比较竞争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良性地比较竞争。

1.若差距缘于不可人为改变之因素造成,主体会放弃赶超的努力。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常常把造成某种行为结果的?因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和机遇四种。[3]老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对失败或成功进行归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归因于可以人为调节的?因,如准备充分、态度端正等等;不可归因于无法人为改变的?因,如运气和机遇。可人为改变的?因能够激起学生个人的努力,因为他认为他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而实现目标。无法人为改变的先天?因只会令失败者安心于失败,因为他觉得不是他努力不够,他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接受天定的结果;还将使成功者未来遭受失败。因为他认为胜利来自于天定而无需努力必然招致未来失败。

若差距被人为设置的不公平障?固化而不能赶超,主体将放弃赶超并心存怨恨。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蔓延进校园。例如,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受老师垂青,在担任学生干部方面享有优势。家庭背景差的学生无论怎样正常努力,都弥补不了家庭背景带来的差距时,他们就放弃努力,并且怨恨老师、怨恨社会。应该公平竞争,?努力、?成才。

若差距可以为不正常捷径赶超,势必引发不正当竞争。若给老师送礼就可以得到老师的重视,即使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要让位于送礼者,则会在期望老师重视的学生中掀起送礼竞争。要保证学生通过正当途径和正当努力实现赶超,才能正确发挥比较动力的激励作用。

2.比较的目标要具体,要有高的刺激频率。心理学研究证实,具体的目标远比模糊的目标有动力;过低的刺激频率将不能产生持续有效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月考成绩每月重新编座位,相邻两个学生的成绩差别适度。比如学生甲58分,学生乙65分,学生丙90分,学生丁85分,则安排甲乙同学邻座,丙丁同学邻座,并对他们分别谈话告知互为比较竞争对象。比较竞争对象两两邻座,彼此目标具体、刺激频率高,能刺激起有效的比较竞争行为。

3.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比较竞争意识。有人不愿投入竞争的?因是他对该项竞争不感兴趣。期望理论指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M=期望概率E×目标效价V。成功是每个人的精神需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和同学的尊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他曾?有兴趣于学习却成绩不足够好,没有受到赞许和尊重反而因为成绩差受到责难和嘲笑,因此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能够获胜的适度差距竞争能激起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厌学差生)对学习竞争的兴趣。社会比较理论及其实践证明,如果给每个学生定的是适度的标准,则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就感,学习兴趣就能源源不断。][4]当然,也有学生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以至对学习没了兴趣。因此,老师和家长常给学生许诺物质奖励,希望借物质奖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期望理论,物质奖励能够帮助提高目标效价,有诱导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不能过度使用,导致学生学习是为了奖励的物质而不是学习本身。

4.在学生间形成适度差距竞争的局面后,老师应对学生间的竞争情况给与指导辅导,如心态调适,学习方法指导,及时表扬或纠偏等等,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爱德温?洛克提出目标制定理论指出,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绩效。[5]竞争必然胜有败,获胜时自然斗志更加高昂,失败时则需要引导他正确地认识失败的?因,保持他竞争的信心和斗志。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考试失利归因为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这次学习和考试状态不佳等等可以改进的因素。他就会更加努力,改进学习方法,继续参与竞争,提高学习成绩。

5.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比较竞争中培养合作意识与?作能力。竞争和合作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种人际关系方式。一个人需要有竞争取胜的能力,更需要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任务、大家共赢。现在已?是竞合时代,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没有社会合作往往不能完成现代社会里的各项任务。比较竞争时双方都为了取胜,可能会与竞争对手产生矛盾、引发冲突、不利于合作意识养成。但竞争并不绝对排斥合作。教师要引导比较竞争中的学生向老师、同学、家长、社会寻求支援,发动老师、同学、家长、社会帮助学生,学生就能领会合作的意义。还应引导学生明白,他与对手的竞争同时帮助了他们两人的进步,是竞争也是一种?作。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没有合作就没有进步和成功。

另外,教师不能忽略集体比较竞争。比较动力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人,更可应用于集体。而且,一定要在集体中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品质。可把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学习成绩、遵守纪律、体育锻炼、劳动手工、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比较竞赛。集体比较和个体比较并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集体竞争是团队?作与竞争的良好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作能力。

三、社会比较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更广泛应用

1.比较竞争不仅仅对提高学习成绩有效,在体育锻炼,劳动能力培养等等方面都同样有用武之地。安排两个体育水平、劳动能力等相近的同学展开竞赛性训练,将有效提高他们双方的水平,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比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另外,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应用比较动力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培养,成长为不同的人才。

2.比较竞争不仅在教学中有良好效果,在教学管理中也可以良好运用。例如让两个教学能力相近的教师展开教学竞争,同步提高两人的教学水平。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胜的欲望,学生?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比较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也一定会走向懈怠和退步;一个没有对手的集体,也将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集体。因此,教师应广泛而正确地应用社会比较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标签:;  ;  ;  

比较理论在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