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邓芳菲[1](2021)在《纵向医疗联合体整合后运营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时学花,陈伟,何姗姗,董璐,李平[2](2017)在《西安市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西安市城乡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态度的认知情况,评价基层人员防治麻风病的能力。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并以闭卷测试的方式对304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基层医务人员对麻风病防治知识认知参差不齐,城镇组、农村组知晓"治疗Ⅱ型麻风反应首选药物"的仅有27.89%和23.57%。基层医务人员对麻风病患者正确态度持有率低,城镇组和农村组仅有29.93%和24.20%的人表示对麻风病没有恐慌,有29.93%和24.20%的城乡医务工作者愿意接诊麻风病患者,31.67%和37.58%的人员表示会到麻风病病人家中做客。城镇组有61.22%的人员表示服务后不会特别消毒,高于农村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或健康教育。
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3](2016)在《云阳县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加强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麻风病健康教育,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从而做到麻风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畸残的发生。方法抽取19952015年有麻风病乡镇的部分医务人员,在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前后采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次健康教育前调查60人,知晓9人,知晓率为15.00%;健康教育后调查62人,知晓37人,知晓率为59.68%,调查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4,P<0.01);健康教育后,除第1、8、9题外,其他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麻风病防治知识,对早期发现麻风病、控制其传染源、减少畸残发生及消除、消灭麻风病意义重大。
陈集敏,周美凤,周世安,汪志聪,马焕玲[4](2014)在《现阶段广东顺德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现阶段我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为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促进麻风村与社会融合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通过登门拜访或电话采访的方式对我院麻风村45位麻风治愈者的家属(A组)及回归社会在家休养的107位麻风治愈者的家属(B组)进行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麻风村附近村庄(C组)83位和另一远离麻风村的村庄(D组)68位18岁以上常驻居民进行登门调查。结果 A组中完全不了解麻风病知识有4人(8.89%),了解部分26人(57.78%),熟悉15人(33.33%),有歧视性语言或行为6人(13.33%);B组中无完全不了解者,了解部分66人(61.68%),熟悉41人(38.32%),有歧视性语言或行为2人(1.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中完全不了解29人(34.94%),了解部分48人(57.83%),熟悉有6人(7.23%),有歧视性语言或行为23人(27.71%);D组中完全不了解53人(77.94%),了解部分15人(22.06%),无熟悉者,有歧视性语言或行为的有57人(83.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风治愈者家属对麻风病认知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极少数家属仍对治愈者有歧视现象;大众对麻风病认知水平仍较低,对麻风治愈者仍有较明显的歧视现象,进一步强化全社会麻风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是促进麻风治愈者回归并最终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
周国茂,马剑平,王陵,胡亦农,LIU Huan,LI Zhen,YUAN Jun,LUO Zhenzhou,TIAN Lishan[5](2013)在《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麻风病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知晓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麻风病知晓情况,评价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在辖区中选取10家社康中心,对其所辖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麻风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问卷调查后,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持续每年至少开展2次以上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3年后,在相同的社康中心用同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照2次调查结果,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第1次调查了400名居民,第2次调查了407名居民。社区居民的麻风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对麻风存在恐惧和偏见。经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干预,社区居民对麻风病病因、入侵途径、主要侵犯组织器官、能否治愈、传染性等基本知识方面得到了显着提高(P<0.01);正确的求医行为由68.50%提高到了80.83%(P<0.01);对麻风病常见症状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对麻风病的态度也显着改善(P<0.01);对麻风病的总知晓率由45.00%上升到了71.99%(P<0.01),持续的健康教育宣传效果显着。结论: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持续健康教育干预,能显着提高社区居民的麻风病知晓率,有利于麻风病知识的普及。
吴李梅,严丽英,黄晔,钱建荣,王金贤,严良斌[6](2013)在《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效果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浙江省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基础知识知晓率,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麻风病诊治水平,在中国-荷兰麻风病防治合作卫生系统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于2011年11月
郝晓赛[7](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王志彬,赵敏,张建霞,欧彩兰[8](2011)在《深圳市罗湖区麻风病线索调查工作难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湖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区政府驻黄贝街道;辖区总面积78.3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梧桐山与盐田区接壤,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新界毗邻,北靠龙岗区和宝安区;2009
何婉苹,汤少开,杨谦,窦菲,凌罕毅,钟道清,高可羡,李季,张锡宝[9](2011)在《广州市部分居民麻风病认知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的麻风病知识水平,探索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普通门诊病人和麻风村门诊病人进行麻风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大部分居民对麻风病和麻风病人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片面认识,恐惧和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麻风村门诊病人在客观认知和包容接纳方面优于所本部门诊病人。结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不能放松,需多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是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
周国茂,李真[10](2010)在《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基层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开展线索调查,分析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社区,利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在充分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并在调查前和调查结束后1周内,对社区人群进行麻风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2008年,在11个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活动,培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57名,覆盖社区居民73800人,82人次咨询了麻风病相关问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报告疑似麻风病病例19例,确诊病例0例。线索调查前、后,社区人群对麻风病基本知识及麻风病疑似症状的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求医行为及对待麻风病人的态度行为明显改变(P=0.000<0.01)。结论在麻风病低流行的情况下,人口流动性大的城市中,利用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网络,在培训好基层医务人员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结合持久的健康教育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是一种低成本、实用的麻风病主动发现方式。
二、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西安市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云阳县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现阶段广东顺德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调查结果 |
3 讨论 |
(5)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麻风病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知晓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几点说明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线索 |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
3.1.1 范式释义 |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
附录D 访谈记录-01 |
附录D 访谈记录-02 |
附录D 访谈记录-03 |
附录D 访谈记录-04 |
附录D 访谈记录-05 |
附录D 访谈记录-06 |
附录D 访谈记录-07 |
附录D 访谈记录-08 |
附录D 访谈记录-09 |
附录D 访谈记录-10 |
附录D 访谈记录-1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培训 |
1.2.2 主要措施 |
1.2.3 评估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线索调查前后问卷调查人群构成 |
2.3 线索调查前后麻风病知晓情况 |
2.3.1 麻风病基本知识 |
2.3.2 疑似症状 |
2.3.3 求医行为 |
2.3.4 态度和行为 |
3 讨论 |
四、深圳市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麻风病知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纵向医疗联合体整合后运营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深圳市南山区医疗集团为例[D]. 邓芳菲. 南华大学, 2021
- [2]西安市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信行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A]. 时学花,陈伟,何姗姗,董璐,李平. 2017年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3]云阳县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廖佐鹏,王芳,张星,张林,龙继全,徐克请,梁国凡. 现代医药卫生, 2016(04)
- [4]现阶段广东顺德区麻风治愈者家属及麻风村附近居民对麻风病认知及歧视状况调查[J]. 陈集敏,周美凤,周世安,汪志聪,马焕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02)
- [5]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麻风病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知晓率的影响[A]. 周国茂,马剑平,王陵,胡亦农,LIU Huan,LI Zhen,YUAN Jun,LUO Zhenzhou,TIAN Lishan. 2013年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6]基层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效果分析[J]. 吴李梅,严丽英,黄晔,钱建荣,王金贤,严良斌. 浙江预防医学, 2013(01)
- [7]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
- [8]深圳市罗湖区麻风病线索调查工作难点分析[A]. 王志彬,赵敏,张建霞,欧彩兰.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 2011
- [9]广州市部分居民麻风病认知调查分析[A]. 何婉苹,汤少开,杨谦,窦菲,凌罕毅,钟道清,高可羡,李季,张锡宝.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 2011
- [10]社区开展麻风病线索调查效果分析[J]. 周国茂,李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