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丝织文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苏省丝绸协会,南京,江苏,丝织物
丝织文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劲[1](2016)在《穿越千年 约会丝织文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是江苏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底蕴深厚,并拥有全国顶尖的丝绸技艺人才。为传承、发扬、整合开发利用我省优秀丝绸文化资源,将丝绸融入国家文化建设的大战略,江苏省丝绸协会于7月28日组织部分丝绸大咖、专家、学者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江宁织造府等深度考察、调研。(本文来源于《江苏丝绸》期刊2016年04期)
杨海亮,汪自强,王淑娟[2](2015)在《丝织品文物健康评测与跟踪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品文物为有机质文物,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褪色、污染、糟朽等病害。选取清代红地彩绣盘金龙对襟褂为对象,通过测色记录、叁维视频显微观察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与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评测,并以修复部位监测、色彩对比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对其进行健康跟踪,对丝织品文物的健康评测与健康跟踪延缓其老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今后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检测与规范保护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也为丝织品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一些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5年08期)
王淑娟,尹艳梅,陈敏之,王利君,吴微微[3](2013)在《丝织品文物修复用背衬材料智能化选择特征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针线缝合加固法修复丝织品文物时需选用合适的背衬材料。该研究对古代丝织物和现代常用的修复面料进行结构及性能分析,依据丝织品文物修复用背衬材料的选用原则和丝织品文物的特性,运用Spss软件对背衬织物性能进行主因子分析,确定品种、组织结构、厚度、经纬密度为选择丝织物背衬材料的特征参数,并确定了这些特征参数的取值,为建立背衬材料选择的判别模型及背衬材料智能化选择数据库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3年10期)
冯荟,翁鸣[4](2013)在《平面丝织文物在展陈中的重点照明入射角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悬挂展陈状态下,此类型丝织品在博物馆重点照明设计中的光照设计和视觉感受。通过对重点照明中不同光线入射角下的丝织品表面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匀度的试验分析,得到了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在悬挂展陈状态下,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照明光照方式。同时以图像"对比度"中的直方图为评估方法,评价了大尺幅平面类丝织文物在重点照明中的视觉感受。(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3年05期)
康明大,陈庚龄,田小龙[5](2012)在《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甘肃省文物局委托,由甘肃省博物馆承担"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叁级或叁级以上)保存现状,全面、深入了解甘肃省馆藏丝织类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特别是馆藏一、二级和叁级等重要出土文物的腐蚀损失程度与保存环境状况及博物馆所在地空气环境状况综合评估,最终得出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报告,为"十二五"期间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保护管理对策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后期制定保护方案与实施科技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2年18期)
康明大,陈庚龄,田小龙[6](2012)在《甘肃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结果表明,丝织类文物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受藏品保存环境及相关因素影响,长期遭受环境腐蚀,目前亟需科学保护。本文对目前甘肃省丝织类文物藏品腐蚀病害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针对当前博物馆藏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藏品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提出了相关科学、合理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2年16期)
武敬青[7](2012)在《颜料和丝织品类文物材料光致变色的分子光谱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古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促进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古文物就代表着古代的精神文明史和物质发展程度,所以近年来对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大文物工作者及专家的重视。本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展来的,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古书画类文物经常使用的五种颜料和丝织品类文物受环境中紫外光的长时间辐照所发生的变化,采用人工模拟的方法,探讨其发生这种变化的机理,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就朱砂、殊磦、胭脂、叁绿和叁青五种常用国画颜料受365 nm紫外光辐照致其变色的过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采用了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和近红外光谱两种无损分析技术对其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得出了五种颜料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稳定性次序:就“S”型颜料其稳定性次序为殊磦、朱砂、胭脂;就“钟”型颜料其稳定性次序为叁绿、叁青。对丝织品而言,主要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其受254 nm和365 nm紫外光照射下的变化,对其各个位置特征峰的变化进行了探讨,得出了随光照时间的增长每部分峰变化的趋势,对其变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上述这些工作为书画类及丝织品类文物保存条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02-22)
闫丽[8](2011)在《蛋白酶与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协同清洗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县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补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面且具难溶性不易清洗去除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低机械强度地去除这些血渍成为丝织文物修复的关键。为此,本实验考察了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进行协同清洗的效果首先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然后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浓度、清洗时间和浸泡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通蛋白酶和表而活性剂分别为Savinase和APG,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和5%;最近浸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拉力强度检测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此条件清洗后对丝织品的抗拉强度和蚕丝微观形态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对元代丝织文物残片进行了清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丝织文物上血渍的清洗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温和的清洗方法。(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陈璐,葛丽敏[9](2011)在《浅论丝织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延续性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通过对丝织文物特质的分析及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其影响,引涉出预防性保护和延续性保护在丝织文物发掘出土、保护修复、保存研究等各环节的必要性。并论述如何采取预防性保护和延续性保护来作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为进一步证明对丝织文物进行有效干预是保护丝织文物的正确途径,本文详细列举两种丝织文物的包装方法。最后,笔者提出对丝织文物的保护应该制定出长期策略和应急预案的构想。(本文来源于《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7)
刘慧[10](2011)在《妙手补霓裳——揭开国内顶尖丝织文物修复面纱》一文中研究指出稀世罽袍绝代华服那是1995年初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营盘一处汉晋时期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最引人注目、资料最丰富的是15号墓中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袍,堪称稀世瑰宝。其面料是一种双层组织的精纺毛织物,通幅织(本文来源于《浙江画报》期刊2011年03期)
丝织文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丝织品文物为有机质文物,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出现褪色、污染、糟朽等病害。选取清代红地彩绣盘金龙对襟褂为对象,通过测色记录、叁维视频显微观察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与病害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评测,并以修复部位监测、色彩对比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对其进行健康跟踪,对丝织品文物的健康评测与健康跟踪延缓其老化。该项工作的开展为今后丝织品文物保护的科学检测与规范保护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也为丝织品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丝织文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劲.穿越千年约会丝织文物[J].江苏丝绸.2016
[2].杨海亮,汪自强,王淑娟.丝织品文物健康评测与跟踪的实践研究[J].丝绸.2015
[3].王淑娟,尹艳梅,陈敏之,王利君,吴微微.丝织品文物修复用背衬材料智能化选择特征参数分析[J].丝绸.2013
[4].冯荟,翁鸣.平面丝织文物在展陈中的重点照明入射角度研究[J].丝绸.2013
[5].康明大,陈庚龄,田小龙.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J].丝绸之路.2012
[6].康明大,陈庚龄,田小龙.甘肃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受损原因及保护对策分析[J].丝绸之路.2012
[7].武敬青.颜料和丝织品类文物材料光致变色的分子光谱评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8].闫丽.蛋白酶与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协同清洗条件的优化[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
[9].陈璐,葛丽敏.浅论丝织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与延续性保护[C].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刘慧.妙手补霓裳——揭开国内顶尖丝织文物修复面纱[J].浙江画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