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鹤[1](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梁岩,张玉韫[2](2020)在《简论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演进》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媒介语境中,我国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当代嬗变。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倾向,它既包括传统媒介的数字化,也包括商业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出现,以及个体在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其次是接受主体角色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假设"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客户端用户,既有权利主动选择新媒介,也可随意浏览各种新闻报道。再次是新闻信息传受形式的转变:一是传播形态上的转变,即信息由新闻传播者到新闻受众的一级送达,转变成多级送达;二是传播性质的转变,即信息传导由单线性向双向性的转变。

王更月[3](2020)在《“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各种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网络新闻成为了受众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频繁,数量也最庞大的新闻形态。伴随着新闻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新闻受众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后真相”时代,受众的情感和信念对舆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事实真相,情绪性言论充斥在整个舆论环境中,大众主观的情感观念压倒了理性的客观事实,除去催生了这一现象的的社会因素,媒介信息的内向传播所产生的心理学效应也成为了值得探讨的议题。新媒体环境中,社交媒体给予了用户极高的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自主性,但“守门人”的缺失也使受众暴露在各种成分复杂的、情绪化、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侵扰中,网络新闻的社群化的传播方式以及大数据算法等因素导致受众在网络空间中寻求归属感并受困于“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同时“后真相”时代的网络新闻呈现出无法确定新闻源、新闻内容极易引发社会热议、新闻的发展过程具有反转性等一系列特征。在这样一种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下,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在舆论场域中表现出的认知失调与个体的去个性化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的行为特点,反映出受众在接收网络新闻时的心理机制。受众对网络新闻进行社会推理和判断,会受到个体的事先预期和不同类型的基模选择和启动的影响,导致受众在对新闻信息做出判断时会给予情感因素更多的权重,从而引发情感大于事实的“后真相”现象。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在“后真相”现象中体现为受众在情感驱动下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道德谴责、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引发群体恐慌、刻板印象导致群体敌视、受众对新闻真相的情感需求大于事实需求。针对“后真相”时代下的受众心理状况,媒体应当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成为受众评判事物的尺度,同时增强受众的心理免疫,在面对负面新闻报道时能够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出现。利用意见领袖与受众的情感链接,在受众注意力的张力时效内完成真相的传播,通过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来提升传播理性。只有探寻“后真相”在受众内向传播中的产生机制,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众舆论进行引导,建构一个理性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能消解“后真相”为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的困境与受众群体的忧思。

马嘉黛[4](2020)在《性侵案件新闻传播报道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仅新闻传播主体逐渐多元化,人们能接触新闻传播、报道等媒体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甚至许多未成年人常会受到媒体对舆论与重大事件的影响。由于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媒当中,舆论与重大事件的传播具有更多的广泛性与互动性,不少案件的案情经过、审判程序等也广受舆论大众的监督。但不可忽略的是,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这些事件在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被放大,媒体报道可能发生越位现象,公民的公平司法权利可能受到侵害,受害者的名誉可能大大受损,对社会安定也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此,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在新闻传播报道的实践中,如何把握报道负面事件的暴力行为与不良事实的程度,一方面减少对负面事件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需要保护身心仍在成长的未成年人的世界观。性侵案件是新闻报道传播中存在广泛问题的一类案件。舆论报道的导向往往容易引发多米诺刺激效应,导致偶发新闻常规化报道以及制造和传播道德恐慌等问题。此外,新闻媒体对性侵案件的报道极易产生传播偏向,导致媒体对案件的“标签化”以及“隐喻”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资本化冲击、监督机制匮乏、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而不当竞争等外部诱因外,还有媒体角色定位不当等内部诱因。此外,本文还引申对性侵案件新闻报道的思考,如性侵案件报道中对两性的二元对立倾向,以及对女性的身体消费倾向等。针对上述失范问题及其诱因,笔者通过本文的分析认为,通过加强自律,优化传媒组织环境,完善行业监督机制,培养公民伦理道德等多个途径进行改善与矫正。

郑蕊[5](2020)在《融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的线上转型研究 ——以《1818黄金眼》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融媒体研究从2012年开始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最为关注的研究议题之一。2012年社交媒体开始普及,传统电视新闻开始寻求线上转型;2018年开始,短视频新闻集中涌现,又为电视新闻栏目突破生存困境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1818黄金眼》作为一档最初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民生新闻栏目,通过在微博、bilibili等线上社区和内容平台的探索实现了成功转型,是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新闻栏目线上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找出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生产策略、传播策略和受众互动关系等方面转变的关键所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内容重点梳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转型的普遍过程和路径。这部分文本主要关注此类新闻媒体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媒介选择和新闻取向变化。本文梳理了《1818黄金眼》从电视新闻栏目转到线上的全过程,并统计了它三个时期的新闻发布进行构造周抽样调查量化分析。《1818黄金眼》早期将微博作为其电视节目的引流渠道和热点渠道,后借助短视频新闻这一形式,实现了专精的内容定位和品牌化运营,最终实现破局;第二部分,第二章内容重点分析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融媒体转型中的用户变化。同样关注个案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用户分布,以抽样统计形式,发现该新闻节目融媒体转型中呈现出的去地域化、年轻态特征;这些表现以用户满足转变的形式,同样反映在该节目的新闻取向上,导致该节目融媒体转型中民生趣味新闻内容定位的形成。第三部分,第三、四章内容通过对个案在新闻生产、传播,以及平台联合策略、受众互动开发等多方面举措的研究,发现借助融媒体环境实现资源整合与传播策略转变的重点所在。并挖掘个案在融媒体转变中对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关怀的坚守。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将《1818黄金眼》在微博现象级的成功,与融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转型这一议题结合,从而对新闻栏目融媒体转型在内容定位、传播策略和理念转型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廖莹文[6](2020)在《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交媒体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和垄断,自媒体逐渐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暴恐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轰动性、社会性等特征,导致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便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随着事件报道在自媒体平台的持续发酵,媒介主体在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提升了善与恶的上限,如果不对可能预见的未来结果加以控制或约束,则媒介主体很有可能通过使用媒介技术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恶果。马克思·韦伯认为虽然信念在个人行动中起到了指导目标和行为选择的作用,然而其最终的结果仍然需要责任伦理去辨别和约束行为规范。可见,传播活动本身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新闻传播离不开道德的干预和调节,道德标准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而责任伦理则能够有效指导媒体主体从自身和客体角度承担责任,从职业信念与可能结果之间审慎做出抉择。本研究从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出发,运用波特方格的伦理抉择方法对自媒体中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暴恐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基于对微信中暴恐事件的分析,梳理暴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挖掘失范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探寻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三类主体(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公众)的信念与责任,并对三类媒介主体、媒介平台和监管部门提出关于伦理责任的相关建议,为摆脱这一伦理困境提供指导。

马子入[7](2019)在《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转新闻作为近年来的新出现的一种新闻现象,已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与回应。反转新闻多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引发网民关注和探讨,网络舆论热度非常可观。以具体反转新闻为案例,对其中的网络舆论展开研究,是对反转新闻研究范围的一次拓展,对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和引导方式的研究也提供了参考意见。本文以2105年至2018年间由人民网、凤凰资讯新闻网盘点的40起具有代表性的反转新闻作为研究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析了反转新闻的定义、成因和特点,对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发展机制、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的引导展开了研究。在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发展机制部分,选用了“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这起极具代表性的反转新闻作为研究个案,以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和总结了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当前,学界对反转新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其中的网络舆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研究发现,新闻报道失范和媒介环境的改变是反转新闻频发的主要原因,反转新闻具有多涉及民生时事、新闻信息来源主体多元、多以图文形式表现、新闻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通过对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的研究,发现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反转新闻的产生原因息息相关,媒介的议程设置、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现实社会的矛盾都是网络舆论生成的重要因素。通过进一步的梳理,论文将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发展阶段分解为舆论初生期、舆论积蓄和发展期、舆论反转和高涨期、舆论平复期四个阶段,反转新闻事件本身的变化影响着网络舆论发展阶段的推进。论文的最后,从反转新闻的参与主体,即政府、新闻媒体和网民三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展开了探讨。论文通过对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梳理与研究,对当前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影响与发展机制做出总结,丰富了反转新闻研究的视角,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式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余小月[8](2019)在《《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文中提出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媒领域的发展和推动也不外乎如此,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传统的读报时代已然式微。由技术驱动的媒介融合席卷了传统媒体,谁先转变传统的编辑室办报思路,谁就最先赢得媒介融合视域下,受众在融合媒体信息洪流中认同的媒体影响力和注意力。《人民日报》一直都走在融合进程的前沿,其融合新闻作品也得到了市场和受众的欢迎,不管是《人民日报》的媒体融合还是其融合新闻生产的创新发展都可以称之为融合发展的指向标。本文对《人民日报》的融合新闻的生产进行研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而且,本文梳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将融合理念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入到新闻生产中,旨在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和阅读习惯的融合新闻作品,并不断优化发展策略,助力《人民日报》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结合《人民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的实证分析提出融合新闻发展的优化路径和发展趋势展望。根据研究思路,本文主要有八个部分的内容:第1章,绪论。简要的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进行阐述,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研究的和重难点。第2章,融合新闻生产概述。主要梳理融合新闻的概念、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第3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和特点。按时间和融合新闻生产分析发展的历程和融合新闻的特点。第4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进行文本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深入分析《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现状。第5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结合《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发展现状和在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融合举措,分析其发展融合新闻的优势。第6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对《人民日报》的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存在的不足及背后的原因。第7章,《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化策略和趋势。根据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探析其优化策略和发展趋势。结论,统筹全文各个章节的内容,归纳《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优化路径和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融合初期存在融合新闻内容同质化且互动性不高;二是融合新闻没有形成常态化生产机制;三是融合新闻传播受众满意程度低效果有待提升。(2)《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优化策略:一是从受众互动入手,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从《人民日报》媒介组织和盈利模式入手,形成融合新闻常态化生产机制;三是通过加强与受众的关系连接和精准传播,以提升其融合新闻受众满意度。(3)《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趋势,笔者认为在融合新闻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生产和传播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对话与协商、融合新闻的版本保护三个方面。

冯维健[9](2019)在《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区域形象的传播。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其对一个地区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区域的直观感受和总体印象。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的雄安新区更应该抓住机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区域形象,为更好地吸引人才就业、外商投资、游客观光做准备。中国新闻社作为国内第二大综合性新闻通讯社,其报道的权威性和平台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中国新闻社所发布的雄安报道对传播新区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中国新闻社共发布雄安新区新闻报道366篇,平均每日发表1篇,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雄安新区报道策略,为更好地推介雄安新区形象打下了基础。这些报道作品可以从受众、内容和表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所呈现的传播规律,总结其经验,分析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从受众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报道的目标受众可以区分为当地受众、国内其他地区受众以及海外受众三个维度,在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要的同时,搭建起人民群众与雄安新区沟通的桥梁。从内容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定位明确,题材广泛,优质原创内容丰富,对传播雄安新区主流声音具有重要影响。从表现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视听互动还是编排策划方面,都融入了新媒体因素,提升了雄安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雄安新区的形象传播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中国新闻社的雄安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包括:反馈互动不足,对受众需要的满足度不够;题材不均衡,语言相对拘谨严肃;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传播效果欠佳。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新闻社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整合媒介资源,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加油鼓劲。

陈尔维[10](2019)在《平台新闻业伦理失范及其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的推进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在丰富了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重塑新闻传播的运作和新闻传播权力的格局。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一些互联网公司凭借庞大的用户群和领先的技术,打造了一个个具有高度开放性、聚合式和个性化的平台。在平台上,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在相互竞争,多样化新闻内容在不断生成,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发挥着价值,短时间内便成为了大众获取新闻资讯最主要的渠道。这些平台型媒体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汇聚各方资源,完善信息服务,满足了新闻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平台型媒体大举进军新闻业,传统新闻机构逐渐边缘化,传播权力向平台媒体集中,这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让人们对平台化大趋势下的新闻业开始抱有强烈的忧虑。近年来,平台媒体上频频曝出虚假新闻、平台引以为傲的算法机制造成信息同质化、平台算法对数据的侵犯等现象不断出现。平台型媒体本来被认为是推动新闻业发展的有益工具,现如今却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已有的文献和案例进行梳理,对平台化趋势下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进行剖析,为平台新闻业的研究贡献智慧。首先对平台媒体上的新闻从信息传播中的生产环节、内容分发环节进行具体分析,为后续的伦理讨论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列举了平台新闻中显露的问题,从新闻的真实性、价值导向性和用户隐私的角度对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归纳。第三部分针对所提出的伦理失范现象结合具体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内在与外在因素进行原因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结合我国的新闻传播环境,针对平台新闻业发展中面临的伦理失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优化的建议。

二、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简论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二、新媒介语境下新闻受众主体的主动化
三、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受形式的交互化
四、结语

(3)“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后真相”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
    2.1 网络新闻中“后真相”的内涵
        2.1.1 网络新闻的定义
        2.1.2 “后真相”与真相
    2.2 “后真相”现象出现原因
        2.2.1 社交媒体推动力
        2.2.2 社群化传播
        2.2.3 大数据时代的塑造
    2.3 “后真相”在网络新闻中的特征
        2.3.1 网络中新闻来源的不确定性
        2.3.2 网络新闻传播的话题性
        2.3.3 网络中新闻的反转性
第3章 “后真相”时代受众的心理
    3.1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3.1.1 新闻受众心理内涵
        3.1.2 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3.2 网络新闻受众群体行为
        3.2.1 受众个体的认知失调
        3.2.2 受众群体的去个性化与极化
        3.2.3 受众群体的攻击行为
    3.3 网络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机制
        3.3.1 网络新闻接受中的社会推理
        3.3.2 网络舆论中的受众心理捷径
        3.3.3 网络新闻判断中的自我卷入
    3.4 “后真相”时代网络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3.4.1 情感驱动道德谴责
        3.4.2 社会不信任感唤起恐惧
        3.4.3 刻板印象引发敌视心理
        3.4.4 情感需求大于事实需求
第4章 “后真相”时代下受众心理的引导策略
    4.1 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受众的心理免疫
    4.2 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建立与受众的情感链接
    4.3 把握张力时效内的事实传播
    4.4 营造文明理性的公共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性侵案件新闻传播报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2章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报道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舆论场的多米诺刺激效应
        2.1.1 偶发新闻的“常规化”报道
        2.1.2 道德恐慌的“生产”和“传播”
    2.2 性侵案件新闻报道的传播偏向
        2.2.1 媒介报道的“标签化”
        2.2.2 从个体到群体的隐喻
第3章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失范的原因
    3.1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失范的外部诱因
        3.1.1 传媒产业资本化带来的冲击
        3.1.2 监督机制的匮乏
    3.2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失范的内部诱因
        3.2.1 媒体角色定位不当
        3.2.2 新闻受众舆论的错误引导
第4章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失范的矫正
    4.1 加强自律,塑造具有责任精神的新闻传播者
        4.1.1 建设新闻伦理制度,优化传媒组织环境
        4.1.2 完善行业监督机制,推进新闻法制建设
    4.2 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4.2.1 培养公民伦理,强化受众的媒介监督
        4.2.2 丰富受众监督途径
    4.3 保持价值上的善意与良知
第5章 对性侵案件新闻传播报道的思考
    5.1 性侵新闻中的两性二元对立倾向
    5.2 性侵案件新闻传播中对女性的身体消费倾向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融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的线上转型研究 ——以《1818黄金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
        0.2.1 融媒体的相关研究现状
        0.2.2 电视新闻媒体转型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1 电视新闻节目融媒体发展
    1.1 从电视时期的内容变革到线上探索——以《1818黄金眼》为例
        1.1.1 第一阶段:电视新闻阶段
        1.1.2 第二阶段:线上探索发展
        1.1.3 第三阶段:微博网红化运作的新闻栏目
        1.1.4 构造周抽样样本的新闻发布概述
    1.2 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取向转变:从民生新闻到草根新闻
        1.2.1 民生/公共新闻取向:电视时代的《1818黄金眼》
        1.2.2 新闻娱乐趣味取向:草根话语主导《1818黄金眼》
2 传统电视新闻的融媒体的用户变化分析
    2.1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融媒体转型中用户分布变化
        2.1.1 电视时期新闻节目以主力中年电视观众为主
        2.1.2 融媒体时期受众演变:去地域化与年轻态
    2.2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融媒体转型中的用户满足变化
        2.2.1 新闻猎奇需求的演变
        2.2.2 新闻衍生创作与传播
        2.2.3 从趣闻到娱乐的使用与满足变化
3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媒体创新分析
    3.1 从电视到视频的新闻叙事方式创新
        3.1.1 碎片化的新闻叙事创新
        3.1.2 为画面服务的新闻采编创新
        3.1.3 短视频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差异
    3.2 从民生新闻到社会趣味新闻的创新
        3.2.1 民生新闻中的轶事化内容被进一步强调
        3.2.2 社会民生议程属性淡化
        3.2.3 趣味新闻的媒体内容定位
    3.3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媒体传播策略创新
        3.3.1 PGC+UGC的新闻生产策略
        3.3.2 多元平台并发的新闻发布策略
4 融媒体转型中坚守新闻真实和新闻关怀的方法建议
    4.1 融媒体语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4.1.1 娱乐化中的新闻真实
        4.1.2 娱乐化中的严肃新闻探索
    4.2 利用融媒体传播加强新闻的社会人文关怀
        4.2.1 新闻生产社会化真正回归民生本质
        4.2.2 鼓励民众参与新闻生产
结语:融媒体电视新闻线上转型的前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1.1.1 媒介社会化时代及其中的暴恐新闻
        1.1.2 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中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1.2 文献综述
        1.2.1 责任伦理的渐进式发展
        1.2.2 伦理失范定义及其在自媒体上的演变
        1.2.3 暴恐新闻报道伦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与分析模型
    2.1 责任伦理概述
        2.1.1 历史语境中的责任伦理
        2.1.2 马克思·韦伯的责任伦理
        2.1.3 责任主体、责任客体以及责任的划分
    2.2 波特方格分析法
        2.2.1 伦理推理的波特方格模型
        2.2.2 波特方格(Potter Box)四步分析法
第3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文本的波特方格分析
    3.1 研究样本选取
    3.2 暴恐新闻文本波特方格分析
        3.2.1 陈述事实
        3.2.2 价值观
        3.2.3 伦理原则
        3.2.4 忠诚对象
第4章 自媒体上暴恐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及缘由分析
    4.1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现象
        4.1.1 媒介机构失范现象
        4.1.2 媒介从业人员失范现象
        4.1.3 公众失范现象
    4.2 自媒体暴恐事件伦理失范缘由分析
        4.2.1 社会角色认知
        4.2.2 责任伦理意识
        4.2.3 责任伦理执行力
        4.2.4 责任客体反馈
第5章 暴恐新闻传播中的伦理责任探寻
    5.1 “自律”-内在环境的自我约束
        5.1.1 职业自律
        5.1.2 个人自律
    5.2 “他律”-外部环境的他者规约
        5.2.1 媒介客体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2 媒介平台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5.2.3 监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伦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一、反转新闻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一)反转新闻的概念界定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
    (三)反转新闻的特点
二、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发展机制
    (一)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
    (二)网络舆论的发展机制
    (三)“重庆万州公交坠江”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发展过程
三、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二)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影响
四、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二)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权
    (三)新闻媒体的引导方式
    (四)网民的自我引导
五、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价值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价值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
        1.3.2 关于融合新闻的研究
        1.3.3 《人民日报》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深度访谈法
    1.6 论文研究的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第2章 融合新闻的概述与发展
    2.1 融合新闻概述
        2.1.1 融合新闻概念
        2.1.2 融合新闻的发展背景
        2.1.3 融合新闻的内容特征
        2.1.4 融合编辑室的重要角色
    2.2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2.2.1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
        2.2.2 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联系
第3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和特点
    3.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历程
        3.1.1 报纸上网阶段
        3.1.2 报网联动阶段
        3.1.3 多媒体融合阶段
        3.1.4 全媒体融合阶段
    3.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的特点
        3.2.1 内容新鲜广泛
        3.2.2 内容真实客观
        3.2.3 重视受众需求
        3.2.4 注重业务整合
第4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现状分析
    4.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内容分析
        4.1.1 目标样本的选取
        4.1.2 类目建构
        4.1.3 总体概况分析
        4.1.4 类目分析
        4.1.5 内容分析结论
    4.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受众调查分析
        4.2.1 问卷设计和样本量的确定
        4.2.2 受访者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4.2.3 受访者的阅读行为
        4.2.4 融合新闻的传播效果
        4.2.5 受众调查分析结论
    4.3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访谈分析
        4.3.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4.3.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主要作用
        4.3.3 受众对《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使用与满足情况
第5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优势
    5.1 内容生产的优势
        5.1.1 《人民日报》的优质内容生产团队
        5.1.2 “中央厨房”实现内容生产流程高效化
        5.1.3 “创作大脑”为优质内容赋能
    5.2 组织机制的优势
        5.2.1 “中央厨房”的总编辑调度中心适应新闻生产流程
        5.2.2 融媒体工作室“四跨五支持”机制释放创造生产力
    5.3 媒介技术的优势
        5.3.1 新媒体中心持续推出创新融合新闻产品
        5.3.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提供媒体技术解决方案
    5.4 渠道传播的优势
        5.4.1 《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新媒体传播矩阵
        5.4.2 党媒信息公开平台的传播影响力
第6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6.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不足
        6.1.1 内容同质化明显且互动性差
        6.1.2 融合新闻没有形成常态化生产机制
        6.1.3 受众层面:融合新闻传播受众满意程度低
    6.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存在不足的原因
        6.2.1 内容与技术融合度不高
        6.2.2 组织结构改革不彻底
        6.2.3 受众需求关切不够
第7章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优化策略和趋势
    7.1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优化策略
        7.1.1 打造融合新闻差异化优势
        7.1.2 探索融合新闻常态化生产机制
        7.1.3 提升受众满意度
    7.2 《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的趋势
        7.2.1 融合新闻智能化生产
        7.2.2 融合新闻更加注重对话与协商
        7.2.3 融合新闻版权保护机制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B

(9)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2 雄安新区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3 中国新闻社区域形象报道研究综述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机遇
        2.1.1 地理位置优越可报道资源丰富
        2.1.2 海外市场广阔媒体公信力高
    2.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面临的挑战
        2.2.1 县域经济滞后环境污染较重
        2.2.2 起步相对较晚媒介竞争激烈
第3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受众策略
    3.1 立足当地受众群体服务人民凝心聚力
        3.1.1 民生新闻精准投放方便群众信息选择
        3.1.2 挖掘雄安百姓故事引发当地情感共鸣
    3.2 满足国内受众心理围绕中心引领导向
        3.2.1 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创业
        3.2.2 展现雄安建设成就增进了解消除疑虑
    3.3 面向国际客户需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3.3.1 筹备华文传媒论坛引领客户走进雄安
        3.3.2 海外专栏英语报道鼓励境外媒体转载
第4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内容策略
    4.1 明确形象定位提高社会公信力
        4.1.1 政治区位形象京津冀协同发展枢纽
        4.1.2 产业经济形象国家级经济科技新区
        4.1.3 历史文化形象革命老区与非遗重镇
        4.1.4 社会民生形象播种梦想的人民之城
        4.1.5 生态环境形象铁腕治污绿色新家园
    4.2 拓展新闻来源增强内容传播力
        4.2.1 自主采写为主转载渠道丰富
        4.2.2 信源主体多元侧重政府声音
    4.3 广纳报道题材提升品牌影响力
        4.3.1 事件活动新闻为主展现政府工作姿态
        4.3.2 人物通讯故事先行凸显雄安人物性格
        4.3.3 政治述评报道突出展望新区时代前景
第5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表现策略
    5.1 语言文字表达传统与现代融合
        5.1.1 传承“中新风格”保持外宣媒体特色
        5.1.2 运用新媒体语言激发受众阅读兴趣
    5.2 图片视频运用视觉与听觉触动
        5.2.1 图片语音作补充便于读者理解内容
        5.2.2 长短视频相结合增强受众直观感受
        5.2.3 移动端新闻直播满足现场体验需要
    5.3 报道编排发布重视专题与时间节点
        5.3.1 增辟雄安专栏强化主题风格统一
        5.3.2 把握时间节点立体报道形成声势
第6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6.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6.1.1 以传播者为中心信息反馈互动不足
        6.1.2 以硬新闻居多软性新闻内容不充分
        6.1.3 以单次传播为主整合与深度待提高
    6.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改进对策
        6.2.1 增强互动体验满足用户新闻参与感
        6.2.2 平衡报道视角做好舆论监督与引导
        6.2.3 挖掘系列报道拓展新闻深度与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B 类目建构
附录 C 样本统计
致谢

(10)平台新闻业伦理失范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闻业的平台化转变
    第一节 新闻生产模式重塑
        一、出现新的新闻生产主体
        二、打破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三、促使新闻生产内部转型
    第二节 新闻内容分发的技术转向
        一、算法作为内容分发主体
        二、推荐算法机制类型
        三、算法决策的基本流程
        四、内容分发新模式
    第三节 传统传播权力格局发生变化
        一、平台媒体接管传播权力
        二、平台算法行使社会权力
第二章 平台新闻业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一节 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一、算法推动假新闻泛滥
        二、流量至上催生“假新闻产业链”
    第二节 非中立性技术应用带来的价值偏向
        一、“技术中立”成为平台乱象的挡箭牌
        二、算法偏见带来极化现象
        三、平台偏向干扰价值导向
    第三节 对新闻受众的隐秘操控
        一、用户信息的接收与获取陷入算法桎梏
        二、用户的情绪与行为被控制
        三、用户隐私受到技术的侵犯
第三章 平台新闻业伦理失范的成因
    第一节 平台化驱使用户心理异化
        一、注意力经济的发展
        二、平台新闻重构受众心理机制
        三、平台成为群体极化的温床
    第二节 “把关人”身份的让渡
        一、把关主体的多元化
        二、把关新模式致使赋权不平等
    第三节 技术理性与认知复杂性的冲突
        一、平台算法赋权的矛盾性
        二、平台算法决策具有不确定性
        三、社会动态变化与人类认知发展不同步
    第四节 利益驱使造成对新闻业的重创
        一、平台型媒体占领新闻业市场份额
        二、传统新闻机构沦为新闻生产工具
        三、新闻媒体机构的核心业务移交至平台
第四章 平台新闻业的规范与优化
    第一节 完善监管审查体系
        一、建立新型媒体监管格局
        二、推进平台算法公开,建立算法审查机制
        三、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第二节 树立平台自身责任意识
        一、平台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二、平台应给予受众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三节 重视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共振
        一、传统媒体跨媒体的平台延伸
        二、发挥优势,推动传媒业的合力变奏
    第四节 推动职业伦理体系与行业规范的形成
        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业务转型
        二、重视人工把关,明确人与技术的关系
        三、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简论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演进[J]. 梁岩,张玉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后真相”时代下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D]. 王更月. 吉林大学, 2020(08)
  • [4]性侵案件新闻传播报道问题研究[D]. 马嘉黛. 吉林大学, 2020(08)
  • [5]融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的线上转型研究 ——以《1818黄金眼》为例[D]. 郑蕊. 辽宁大学, 2020(01)
  • [6]信念与责任:自媒体暴恐新闻报道主体伦理失范与责任研究[D]. 廖莹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2)
  • [7]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研究[D]. 马子入.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8]《人民日报》融合新闻生产研究[D]. 余小月.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D]. 冯维健. 湖南大学, 2019(07)
  • [10]平台新闻业伦理失范及其治理研究[D]. 陈尔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论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