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看法

谈谈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看法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制学校王斌年733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展现了明媚的前景,特别是“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了教师的青睐。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呈现了许多“迷人景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知识“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鲜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参与自由、情感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我们教学上存在一个严重误区,就是教师教的越来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少。其表现为:教师上课满堂灌,对学生的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必须学多少。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益低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展现了明媚的前景,特别是“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了教师的青睐。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呈现了许多“迷人景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知识“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鲜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学习。我自从接受“参与式”教学之后,我的教学思维及态度又一次全面地洗礼,教学方法及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经过这几年的时间,我对“参与式”教学有点初步的领悟,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是“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一)要使学生参与,就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参与式”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参与”发自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是“参与式”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二)要使学生参与,就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所谓的课堂纪律,严重压抑了学生自由活动。我自己在近几年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并不只受教于教师,他们自己也能独立学习。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学生更应成为学习的主动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每样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长此以往将对他们的后继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将抹杀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但是,留给学生学习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该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常常产生于对课堂教学流动性本质的把握,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提供可供学生自主探索与选择的空间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

(三)要使学生参与,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像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教师在其中起到串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知识为自身所内化。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多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与“权威”的教师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师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师生间能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四)要使学生参与,就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呢?首先,老师必须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一生。不敢想像,一个自身冷漠而麻木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所以,老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外,还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珍视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认识、情感态度、是非能力教育。

(五)要使学生参与,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并非多多益善,有时适当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学生最需要的并对学生当下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放弃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沉潜涵泳。删繁就简使教学重点突出,精雕细刻则使这些被突出的重点成为真正的重点。教师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或重力敲击,或精雕细刻,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得其真味。臻于此,我们的课堂才会丰富如复瓣之花朵,厚实如多声部重唱;我们的课堂才会立体丰满,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渗透学生心灵深处。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参与式”教学的保障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参与式”教学的保障。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与学校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密不可分。

(一)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盖兹尔思——赛伦模式是学校心理环境设计的著名模式,该模式将心理环境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二、三、四层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建设。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个体层次,包括个人、个性和需要;群体气氛层次,包括群体、气氛和意向;学校制度层次,主要包括学校制度、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与想法,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

(二)物质环境的优化

心理环境的创设也需要与物质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心理气氛创设的整体效益。我们知道,教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以及四周墙壁布设等是物质环境优化的经常性因素。物质环境的优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座位的编排方式在物质环境优化中的作用,也容易忽视课桌椅、教学工具、设备等教学设施对优化物质环境的影响。合理设计和编排课堂座位,充分利用座位的变式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整个教学环境的创设有一定作用。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U形排列法均为座位排列方式的不同变式,值得尝试。我经常根据教学需要,变学生单行单坐的座位形式为小组式排列,便于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交流,课堂气氛宽松,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成效明显。

(三)使学生有成功感

一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及时使用肯定评价性语言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通过“小小组讨论”形式,“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扩大学生参与面,使“参与式”教学获得最大效益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要通过小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小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形式。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多留给学生一些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把获取知识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凡是到学习场地的都是参与者,参与者分为组织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可轮流担任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主持小组活动工作),记录员(记录本组的活动情况)、报告员(向全班报告本组的活动结果),材料员(发放、保存本组活动时使用的材料)。为了关注弱势群体,组织者在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满腔热忱地鼓励不善言谈者参与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参与式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要忘了去“赞”学生,通过激励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活跃他们的各种思维,鼓励他们去发现,鼓励他们去创新,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组织者要鼓励学习者相互交谈,学会合作,合作顺利,合作成功,教学才能有收获,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自主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愉快。教师在参与式教学的起始阶段应有意识、有重点、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参与技能进行专项评价。如可分别以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参与活动习惯的养成、参与活动的合作技能等方面作为小组的总成绩进行评价。在这一系列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小组合作技能的评价,诸如小组组织活动的技能、合理分工的技能、沟通协调的技能、团结协作的技能等等,都可以作为小组的集体成绩加以评价。

但是,我常常发现,要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展开小小组讨论式学习,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可以得到最大满足。学生在小小组讨论中,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他们互相帮助,认真纠错,既有个体的发现,又有集体的探索,更有不同观点的争论。特别是在小小组讨论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小组讨论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小组讨论时,教师深入一个小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小组,从而提高小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小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它能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能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能使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优等生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后进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善于观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小组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方法,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自由,各尽其力,各显所长。对于那些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只要参与,都应给予鼓励,并把他们的参与同集体解决问题的成功联系起来,以帮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教育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只要对学生多留意、多帮助,他们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时,应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力改过去教师的一味灌输,学生的一味接受的僵化被动局面,力求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产生主动积级地学习知识的主动局面,进而达到教学双赢的效果。

标签:;  ;  ;  

谈谈对“参与式”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