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祥
北京同仁医院100730
摘要:目的:探讨近视眼与眼调节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分别对50名志愿者的100只眼进行屈光不正、调节幅度、调节敏捷度和正负相对调节检查,然后将各项结果与屈光不正状况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
结果:50名受试者的年龄为20-30岁。屈光不正最大度数为-10D,调节幅度的平均值为6.25D--13.70D,调节敏捷度平均值为9.64周/每分钟。正相对调节平均值为-2.2D。其中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调节敏捷度与眼屈光度无相关性。
结论:眼屈光不正与眼调节幅度有显著关系,眼的调节敏捷度与屈光不正无相关关系。调节幅度越低,近视屈光度越高,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来缓解近视加深。
关键词:调节调节敏捷度近视眼
中图分类号:R778.1+1文献标识码:B
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已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随着近视眼患病率逐年上升,对近视发生及发展的病因及治疗越来越受国内外眼科界和视光学界的重视。调节学说是最古老的解释近视眼形成机制的学说。那么,在临床上,调节的各因素与近视的相关性如何,能否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训练,找到预防和控制由于调节引起近视加深的方法,对于广大的近视眼患者来说,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体检志愿者50人100只眼,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所有实验对象为正视眼或近视眼。
实验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年龄在20-30岁之间,性别不限
2.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内眼疾患以及眼病家族史,排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容易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全身疾病。
3.常规裂隙灯显微镜及直接检眼镜检查,排除角膜疾患、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白内障和眼底疾病等。
4.双眼验光,排除远视患者。要求矫正视力≥1.0,以排除弱视者。并排除散光高于0.75D的试验对象。
二、仪器
1.佳能电脑自动验光仪
2.综合验光仪:NidekRT-600
3.自动视标投影仪:NidekCP-690
4.美产ParadigmTMP4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换能器频率50mHz,侧向和轴向分辨率均为50μm,检查深度和宽度5mm左右,监视器显示范围为5mmX5mm(864X432像素)。
三、方法
1.对所有的实验对象进行眼屈光检查:
在电脑自动验光基础上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先用雾视法放松调节,球镜部分加用红绿双色法,散光部分采用交叉柱镜法,严格遵循系统的标准验光程序。
2.将实验对象按屈光度分组:
正视组:+0.50~-0.25D
低中度近视组:-0.50D~-6.00D
高度近视组:>-6.00D
3.将屈光不正矫正以后测定其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幅度、调节敏捷度和正负相对调节。
(1)单眼调节幅度(上推法):
令受试者注视近视标(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字母),逐渐移向受试者至出现持续的模糊,记录该距离:用公式AA=100/近点距离(cm)计算出调节幅度。
参考值:Hofstetter公式:
正常下限=15-0.25X年龄
平均值=18.5-0.30X年龄
正常上限=25-0.04X年龄
(2)调节敏捷度:
使用士2.00D的翻转镜,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近视标(最佳视力上1-2行字母),置+2.00D镜片于眼前,视标变清晰后转为-2.00D镜片,如此交替,记录1分钟内完成的循环次数(cpm).该检查反映在双眼注视的情况下,调节快速而准确地转换能力。
参考值:OU≥8cpm
(3)正负相对调节:
令受试者注视40cm处的视标(最佳视力的上一行),在双眼前逐渐增加正镜片,(每次+0.25D)询问被检者能否立即看到视标,如加到某一度数镜片时,患者己看不到视标,所增加的正镜片总和为负相对调节(NRA)
在双眼前逐渐增加负镜片,(每次-0.25)至出现持续的模糊为止,所增加的该检查反映了总的集合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放松和增加调节的能力。
非老视人群参考值:NRA+2.25D;PRA-2.50D
(4)调节不足的诊断标准:
a调节幅度低于Hofstetter公式计算出的下限至少2D
b正相对调节(PRA)的绝对值≤1.50D
四、结果
1、基本数据
将试验对象的年龄,屈光度,敏捷度,调节幅度和正相对调节的最
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平均值(Mean)及标准差(Std.
Deviation)用下表表示:
表一基本数据
表二不同组的调节幅度
2、调节敏捷度结果
平均值9.64士2.295,结果显示,屈光度和敏捷度无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0.132(P=0.215).
表三屈光度和敏捷度的相关性
3、调节不足的发病率
调节不足的例数为17例,比较正视眼与近视眼的受试者的调节不足发病率有无差别。采用x2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四调节不足发病率比较
五、讨论
当正视眼或被矫正的屈光不正眼注视远处(>5米)目标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当注视近距离(<5米)时,像落在视网膜之后,此时必须增加眼的屈光力量,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眼球这种自动调焦的功能称为调节。
调节是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变形的结果。同时,还伴有瞳孔和眼外肌的改变。完成调节过程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这些眼内肌是保证生理性调节功能的结构基础。
近视眼的形成可能是对调节幅度降低的适应。FongDS认为调节幅度低下的人在近距离工作时必须更多的使用调节储备,从而使眼调节时眼内肌和眼外肌对眼产生的压力使眼轴增长而导致近视。可能是由于调节幅度越低下,所用的调节储备更多,从而造成眼内压力越大,近视度数越深。而DrexlerW指出,是由于调节诱发的睫状体的收缩,牵引脉络膜,改变巩膜的周长,使眼轴增长从而导致近视。
分析调节幅度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另外可能的原因是,未矫正的或者矫正不足的近视眼在视近时所用的调节很少或者根本不用调节,从而使调节功能长期得不到刺激而造成睫状肌功能性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废用性肌无力,调节功能下降。试验中发现很多近视者配戴的眼镜并没有完全矫正近视,所以这种推论的成立有其可能性。
以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提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训练调节功能来治疗或者缓解近视度数的加深。
六、结论
本试验对调节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是:正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敏捷度以及相对调节均正常,近视眼的调节幅度和屈光度数呈负相关,调节敏捷度和屈光度无相关关系,正相对调节和屈光度呈负相关,近视眼的调节不足发病率明显高于正视眼。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来缓解近视加深。由于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调节和近视眼的关系也尚未明确,该试验提示我们可以将对调节的临床研究进行下去。如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来研究睫状体和晶状体在调节中的形态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智等。眼调节各因素与眼屈光不正的相关性[J]。眼视光学杂志003,12(5)242-243
[2]马小力,等,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眼视光学杂志,4(3):141-144.147
[3]马可,刘陇黔.青年人近视眼与各调节因素的关系[J].眼视光学杂志2006;8(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