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库论文-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

土壤氮库论文-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氮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掺混肥,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土壤氮库

土壤氮库论文文献综述

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1](2019)在《掺混氮肥配施抑制剂对土壤氮库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冬小麦盆栽试验,探讨掺混氮肥(缓释肥N∶普通尿素N=1∶1)配施氮肥抑制剂NAM对冬小麦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及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土壤矿质氮库、微生物生物量氮库和固定态铵库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U)、掺混氮肥(MU)、MU+2.5‰NAM(MUN_1)、MU+5‰NAM(MUN_2)和MU+7.5‰NAM(MUN_3).结果表明:与MU处理相比,MUN_2和MUN_3处理推迟了NH_4~+-N峰值出现的时间;小麦整个生长季,添加NAM处理的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比MU处理下降了5.3%~11.7%;分蘖期至抽穗期,MU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氮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为38.96 mg·kg~(-1)和91.5%,均高于U处理,而MUN_1、MUN_2和MUN_3处理分别为58.73 mg·kg~(-1)和83.3%、94.20 mg·kg~(-1)和94.6%、104.46 mg·kg~(-1)和96.3%,添加NAM处理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比MU处理提高了2.83~9.19 mg·kg~(-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与MU处理相比,添加NAM减弱了土壤NH_4~+-N库对NO_3~--N库的直接影响,增强了固定态铵库通过影响NH_4~+-N库对NO_3~--N库的间接作用.同时,MUN_1、MUN_2和MUN_3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MU处理分别提高了31.6%、21.5%和22.9%,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1%、13.5%和3.1%.综上,配施NAM通过对氮素释放及在土壤中转化的双重调控,延迟土壤NH_4~+-N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后续向NO_3~--N的转化,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供氮作用,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建伟,刘少敏,罗汉东,朱丛飞,郭晓敏[2](2019)在《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加强对集约经营油茶林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提高林地内养分含量,增加油茶产量。【方法】通过试验设置对照(CK)、农用复合肥(NFF)、专用复合肥(ZFF)、专用有机肥(ZYJ)4个处理,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和油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肥料的施用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中的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叶片氮含量和鲜果产量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农用复合肥的效果最佳;而对油茶林地其他氮素含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对油茶叶片全氮含量和鲜果产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叁种不同类型肥中专用有机肥对油茶林地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同时对油茶鲜果产量的提高最多。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全氮和叶片全氮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油茶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叶片全氮和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结论】在油茶林地施肥类型选择上推荐ZYJ。(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庆庆,白军红,张光亮,王伟,高永超[3](2018)在《黄河叁角洲湿地土壤氮库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叁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的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基本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以上土壤,占50cm深土壤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芬,田歌,刘晶晶,葛顺峰,姜远茂[4](2018)在《富士苹果萌芽至新梢旺长期肥料氮去向和土壤氮库盈亏》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以5年生‘烟富3’/SH6/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研究了萌芽至新梢旺长期不同施氮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下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土壤残留和土壤氮库盈亏特点.结果表明:早春施氮后,15N均优先分配到根系中,然后转运用于地上部新生器官(果实、新生枝叶)的形态建造.新梢旺长期结束后(施氮2个月后),5.9%~9.9%的肥料氮被树体吸收,29.8%~33.4%的肥料氮残留在0~60 cm土体中,56.7%~64.4%的肥料氮通过其他途径损失.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树体吸收的肥料氮量和土壤残留氮量逐渐增加,但肥料氮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却不断降低,同时损失量和损失率不断增加.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氮素总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且盈余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提高.表明施氮不足将会造成土壤氮肥力的下降;而过量施氮则会加剧土壤氮素累积,增加氮素污染风险.施氮水平与土壤氮素总平衡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拟合方程为:y=0.3511x-20.808(R~2=0.9927),当施氮量为59.27 kg·hm~(-2)时,由萌芽至新梢旺长期的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林宝平,林思祖,何宗明,林宇,郜士垒[5](2016)在《不同碳输入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土壤氮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凋落物和根系在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氮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设置去除凋落物、切断根系、对照3种处理,分析3种典型沿海防护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氮素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滨海沙地土壤矿质氮含量(2.91-4.49 mg·kg~(-1))远低于内陆森林土壤;3种人工林土壤矿质氮含量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其中纹荚相思与尾巨桉土壤矿质氮含量差异显着(P<0.05);不同树种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树种对切断根系或去除凋落物的响应不一致,切断根系后纹荚相思和木麻黄土壤NO_3~--N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对铵态氮(NH_4~+-N)含量影响不显着;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处理后土壤硝化作用均增强,对尾巨桉的影响达显着水平(P<0.05);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均显着降低尾巨桉和纹荚相思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影响与之相反。土壤NO_3~--N与土壤MBN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671,P<0.01),与土壤DON呈极显着正相关(r=0.900,P<0.01),土壤DOC与NO_3~--N、NH_4~+-N之间分别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0.413,P<0.05)和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461,P<0.01)。(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赵自稳[6](2016)在《武功山草甸土壤氮库对退化和模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功山草甸以其面积广和分布基准海拔低的特点在我国南方植被垂直带中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但由于近年来游客量激增,游客的任意踩踏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造成了武功山草甸大面积的退化。本文以游客践踏造成的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海拔以及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氮素与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分析模拟增温对武功山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旨在以氮素为突破口,揭示草甸退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理,并针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作初步探讨。选取武功山海拔1900m处未退化(CK,植被盖度>90%)、轻度退化(LD,60%<植被盖度<75%)、中度退化(MD,30%<植被盖度<45%)、重度退化(HD,植被盖度<10%)草甸区,并沿阳坡山脊线在海拔1600 m、1700m、1800 m选取未退化和重度退化草甸区域,采用土钻法、环刀法以及原状土柱法采集土壤样品,开展退化草甸土壤化学、物理以及氮矿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武功山各海拔重度退化草甸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铵态氮、有机碳、交换性酸、水解性总酸、土壤质量含水率以及总孔隙度较未退化草甸土壤均有所降低,但是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容重值却有所增加,表明草甸植被和土壤的重度退化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碱解氮和铵态氮、土壤容重和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四种形态氮素、土壤总孔隙度和全氮碱解氮铵态氮之间由显着相关关系转为不显着相关(P>0.05),但土壤容重和硝态氮间由非显着相关变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总孔隙度和硝态氮间的显着正相关关系转变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酸度、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氮素间的相关性均有所减弱。(2)对不同退化阶段草甸土壤研究发现,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交换性酸、水解性总酸、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均会随退化的加剧先升高后下降,土壤质量含水率、总孔隙度、pH值会随退化的加剧而逐渐减小,但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容重值随着退化的加剧会逐渐增加。草甸退化过程中,在未退化、轻、中、重度退化阶段对土壤氮素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是:土壤质量含水率、交换性酸、有机碳、水解性总酸度。(3)对武功山草甸土壤氮矿化的的研究发现,在相同温度培养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其净氮矿化速率会逐渐增加。在相同海拔与退化程度的条件下,土壤净氮矿化率从15℃到25℃会有显着升高(P<0.05),从25℃到35℃又会稍微下降,总体表现为25℃>35℃>15℃,由此预测武功山草甸土壤净氮矿化量的峰值可能会在25℃-30℃之间出现。综上所述,认为游客践踏造成的草甸退化将导致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含量增加,并且会加速土壤氮矿化的发生。另外,在全球变化的趋势下,气温升高也将加速土壤氮矿化的发生,促进无机态氮的释放,也因此加快了土壤氮素的流失速率,影响到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进而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加速草甸退化,使之陷入恶性循环。(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于明乾[7](2015)在《高黎贡山东坡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氮库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目前多数研究集中在单一的森林植被类型或农田中的某个时间段上,对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氮循环空间异质性和周期性的研究较少。如何阐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氮循环的时空异质性,对于科学地经营和管理生态系统、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氮素受海拔高度和时间变化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规律,在同一纬度上随海拔的升高,森林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氮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带,为揭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氮循环在时空异质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减少人为误差造成的影响,本文在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研究地点选定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以1年为周期,采用in-situ定位技术进行研究对高黎贡山东坡5种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为干热河谷(Dry-Hot Vally,783m)、山地雨林(Montane Rain Forest,1430m)、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1490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the Mid-Montane 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2390m)、铁杉林(Tsuga Forest,2920m)的土壤氮库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地经营和管理生态系统、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好的保护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为科学、高效和经济的开发和利用高黎贡山的森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黎贡山东坡5种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土壤全氮、水解性氮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硝态氮的含量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铵态氮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规律,0-20cm层次的土壤在783m-1490m海拔范围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不同土壤剖面层次上,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含量表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2、在同一森林类型(海拔高度)下土壤全氮、水解性氮、硝态氮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十分显着。3、不同森林类型(海拔高度)在0-20cm处的土壤剖面层次的土壤氮净矿化量在秋春季节,土壤中的矿质氮积累含量升高,在冬夏季节,土壤中的矿质氮分解含量降低。4、不同森林类型(海拔高度)的土壤氮的矿化作用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5、不同森林类型在0-20cm剖面层次的土壤,土壤氮矿化率随着海拔的升高有增强的趋势;在0-20cm土壤剖面层次的土壤氮的矿化率总体来说强于20-40cm土壤剖面层次的土壤氮的氮矿化率。(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汪新颖,彭亚静,王玮,刘新宇,巨晓棠[8](2014)在《华北平原夏玉米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华北平原夏玉米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对前人的15N示踪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土壤氮叁者之间的关系,探明夏玉米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玉米产量最高时施氮量平均为190 kg·hm-2;秸杆吸氮量高于籽粒,且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土壤残留量和损失量有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呈现线性极显着正相关,在秸秆50%和100%还田的两种条件下,施氮量为198 kg·hm-2和137 kg·hm-2时,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推荐施氮条件下夏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会引起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的负效应,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损失;施氮量在40~360 kg·hm-2范围内时,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而氮肥各去向比率与施氮量之间只有地上部吸收率和籽粒吸收率与施氮量之间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明确了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秸秆50%还田时,为198 kg·hm-2;秸秆100%还田时,为137 kg·hm-2,揭示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施氮量与土壤氮库盈亏量呈线性极显着正相关。这为确定华北平原夏玉米合理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避免肥料浪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米涛,谭九龙[9](2014)在《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不同调控模式对交错带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方法]以4种典型调控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全N的特征。[结果]以固N树种刺槐和固N草本紫花苜蓿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N贮量。同样地,以固N树种刺槐和速生树种墨西哥杨为主体的调控模式可以很好的组合,表现出较高的土壤N贮量。[结论]以固氮植物为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较好地适应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生态恢复实践。(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3期)

张操[10](2014)在《浙江省土壤氮库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氮素作为全球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一直备受农业、生态、土壤、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同时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浙江土壤氮库作为中国土壤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其储量特征对区域及全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浙江省1:5万土壤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对浙江省0-20cm和0-100cm深度的土壤氮库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土壤全氮密度及储量估算结果:浙江省土壤0-20cm和0-100cm深度的平均全氮密度分别为0.30kg/m2和0.85kg/m2;全氮储量分别为29.9×106t和85.4×106t。分别对全省10个土类、21个亚类、99个土属、277个土种在0-20cm和0-100cm土层厚度的全氮密度及储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土壤类型的全氮密度值和储量差异较大,不同土种的氮密度差异最大达到了30倍(0-20cm深度),而土种的氮储量差异悬殊最大相差了近61000倍(0-100cm深度)。在所有类型土壤中,山地草甸土类及其下面的亚类、土属、土种的全氮密度均是同级土壤类型中最高的,而全氮密度的最小值在不同土壤分类级别中则有所不同。在土壤全氮储量方面,土壤的分布面积基本上决定了其储量大小。浙江省各市级行政区域中,嘉兴市土壤0-20cm和0-100cm深度的全氮密度均为最高,分别为0.37kg/m2和1.34kg/m2;金华市均有最低值,分别为0.21kg/m2和0.62kg/m2。在0-20cm和0-100cm深度的土壤全氮储量,分别以丽水市(5558.0×103t)和杭州市(15913.1×103t)为最高;均以舟山市最低,分别为294.2×103t和841.1×103t。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地形地貌、母质作为土壤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与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土壤类型的理化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而土壤不同深度的全氮密度水平高低及空间分布变化可以看作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浙江省7个地貌区中,表层和深层土壤氮密度含量均较高的为堆积地貌,密度均较低的为侵蚀剥蚀地貌,表层密度较高而深层低的为构造侵蚀地貌,表层氮密度较低而深层较高的为海岸地貌。海拔对土壤全氮的影响表现为,土壤氮密度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呈出先缓慢减小后迅速增大的趋势,且转折点出现在红壤与黄壤位于600m高程的分界处。坡度对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0-100cm深度的土壤全氮密度随坡度等级的增加而呈现出先急剧下降,然后维持稳定,之后随着坡度的继续增加而缓慢下降的趋势;0-20cm深度的土壤全氮密度变化有所不同,主要在>25°坡度区域内,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先缓慢上升而后又有所下降。不同母质区域的平均土壤全氮密度,以湖沼相母质区最高,残坡积母质区最低。通过对钱塘江流域土壤缓冲区内的土壤全氮密度分析发现,各缓冲带的平均土壤氮密度与对应缓冲带内的红壤、水稻土、黄壤的全氮密度分别存在着一般的负相关性(r=-0.421)、一般的正相关性(r=0.514)以及显着的正相关性(r=0.815)。(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土壤氮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加强对集约经营油茶林科学、有效的施肥管理,提高林地内养分含量,增加油茶产量。【方法】通过试验设置对照(CK)、农用复合肥(NFF)、专用复合肥(ZFF)、专用有机肥(ZYJ)4个处理,探究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和油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肥料的施用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中的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叶片氮含量和鲜果产量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农用复合肥的效果最佳;而对油茶林地其他氮素含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对油茶叶片全氮含量和鲜果产量的影响,专用有机肥的效果最好。叁种不同类型肥中专用有机肥对油茶林地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着,同时对油茶鲜果产量的提高最多。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全氮和叶片全氮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油茶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叶片全氮和鲜果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结论】在油茶林地施肥类型选择上推荐ZYJ。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氮库论文参考文献

[1].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掺混氮肥配施抑制剂对土壤氮库的调控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王建伟,刘少敏,罗汉东,朱丛飞,郭晓敏.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地土壤氮库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9

[3].赵庆庆,白军红,张光亮,王伟,高永超.黄河叁角洲湿地土壤氮库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王芬,田歌,刘晶晶,葛顺峰,姜远茂.富士苹果萌芽至新梢旺长期肥料氮去向和土壤氮库盈亏[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林宝平,林思祖,何宗明,林宇,郜士垒.不同碳输入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土壤氮库的影响[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

[6].赵自稳.武功山草甸土壤氮库对退化和模拟增温的响应[D].江西农业大学.2016

[7].于明乾.高黎贡山东坡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氮库时空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

[8].汪新颖,彭亚静,王玮,刘新宇,巨晓棠.华北平原夏玉米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J].生态环境学报.2014

[9].米涛,谭九龙.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氮库特征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0].张操.浙江省土壤氮库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

标签:;  ;  ;  ;  

土壤氮库论文-白杨,杨明,陈松岭,朱晓晴,蒋一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