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施忠民,陈城,马燕红,姜迎萍,郭秦炜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施忠民,陈城,马燕红,姜迎萍,郭秦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康复,术后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施忠民,陈城,马燕红,姜迎萍,郭秦炜[1](2019)在《中国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专家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部分踝关节扭伤患者会发展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阶段,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引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术后康复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为了规范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专家共识,供全国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护理人员等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宣教、软组织肿胀处理、疼痛管理、支具保护和负重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和平衡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基本功能恢复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出院随访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欣,姜劲挺,王强强,马理元,李祥雨[2](2019)在《中医骨伤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踝关节扭伤后,失治误治,造成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其最主要的危害是后期的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及治疗仍具有争议性。中医学对于该疾病有独到的认识,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尤其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综述中医骨伤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认识及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陈臣[3](2019)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解剖重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解剖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改良过的brostrom方法缝合修复,观察组取自体半腱肌腱采用距腓前韧带双束解剖重建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内翻、距骨前移和倾斜改善方面的疗效远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重建稳定性明显优于修复稳定性。观察组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评分中的地面步行、稳定性评分以及最大步行距离与对照组相比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观察组主观评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半腱肌腱采用距腓前韧带双束解剖重建应用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对患者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且术后并发症几率下降,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张东云,Thompson,C,刘宏亮[4](2019)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感觉运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外侧扭伤后,多达70%的患者出现不稳定和反复踝关节扭伤。以往的研究表明,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患者的身体摇摆程度增加,腓神经传导时间延长,外翻能力下降。由于这些因素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反映了感觉运动整合受损,故本研究评估了CAI患者脊髓反射兴奋性、突触前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研究对象为12名至少有一次严重踝关节外侧扭伤,而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的患者。对照组无踝关节扭伤,或有踝关节扭伤但无不稳定感的患者。在比目鱼肌、胫骨前肌和腓骨长肌采集肌电图数据。测定静态双足和单足站立时比目鱼肌H反射(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6期)

王和平[5](2019)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13例。A组采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治疗,B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治疗,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相关指标。结果 A组术后AOF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踝关节跖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距骨倾斜、前抽屉试验及踝关节内翻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皮缘坏死、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术后2年内无不稳定复发情况。结论相较于修复治疗,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可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足踝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文宙,武明鑫,付允,白印伟[6](2019)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的变化。方法我院接诊的4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的踝关节正常人群32例(对照组),观察两组踝关节运动角度和位移情况。结果胫骨-距骨和胫骨-跟骨:观察组足跟着地到站立中期前移距离、内旋角度、内翻角度较对照组增大,站立中期到足趾离地内旋角度较对照组增大(P <0. 05);距骨-跟骨:两组骨与骨之间运动距离和运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叁维平面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跟骨着地后踝关节前5%~后15%(外翻-内翻)程度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发生明显变化,足跟着地前后踝关节前移内旋内翻程度加深,极易引发患者软骨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天择,徐卫东[7](2019)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手术治疗的特点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是最常见的运动相关损伤之一,这类患者的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常需要借助外科手段进行治疗。然而,目前对于这类损伤的外科治疗方法尚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本文从非解剖重建、解剖修复和解剖重建叁种CAI外科治疗方式的研究现状,对其手术特点、疗效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探讨不同外科手术疗效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原因,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小钢,王飞,吴兵兵,袁锟[8](2018)在《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0~75岁。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手术资料,统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手术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关节功能(IKDC)评分、距骨倾斜角以及距骨迁移距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 67%,手术时间(65. 36±8. 12) min,住院时间(7. 46±1. 13) d,手术费用(4. 85±0. 36)万元。与术前比较,15例患者术后VAS评分降低,AOFAS评分、IKDC评分升高,距骨倾斜角改善,距骨迁移距离缩短(P均<0. 05)。结论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距骨迁移距离,减少手术费用,降低VAS评分,升高AOFAS评分以及IKDC评分,改善距骨倾斜角。(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钱源源[9](2018)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吸收锚钉结合改良Brostrm法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28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改良Brostrm联合可吸收锚钉法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应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VAS评分由术前的(5.93±4.75)分降至术后的(1.84±1.2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0.63±4.75)分,升至术后的(90.25±1.28)分,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锚钉结合改良Brostrm法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功能不稳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8年14期)

张宇,张文举,徐善强,李平[10](2017)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结合伸肌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结合伸肌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08月—2017年08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结合伸肌支持带紧缩手术治疗的3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患者。术前常规拍摄负重踝关节正位片、负重踝关节侧位片以评估患者有无踝关节力线情况及是否存在外踝撕脱性骨折;拍摄踝关节MRI,以评估距腓前韧带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距骨软骨损伤等。手术在踝关节镜下采用Arthrex 2.9mm带线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再以Arthrex 3.0mm带线锚钉(双线)紧缩伸肌支持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予以石膏固定踝关节中立位2周,再更换为行走靴负重行走4-6周,然后穿正常鞋行走。同时指导患者术后功能及力量康复训练。术后3月开始恢复非对抗性体育锻炼,术后6月开始恢复对抗性体育锻炼。结果 32例患者中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7.9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AOFAS踝关节评分由术前64.3分提高到术后87.5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平均6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分。AOFAS踝关节评分及Karlsson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结合伸肌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同时可以很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缓解踝关节疼痛,提高踝关节功能等优点。但踝关节镜全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需有丰富的踝关节镜操作经验,有一定学习曲线,同时不太适宜新鲜距腓前韧带叁度撕裂者。(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踝关节扭伤后,失治误治,造成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其最主要的危害是后期的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及治疗仍具有争议性。中医学对于该疾病有独到的认识,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尤其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综述中医骨伤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施忠民,陈城,马燕红,姜迎萍,郭秦炜.中国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术后康复专家共识[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2].徐欣,姜劲挺,王强强,马理元,李祥雨.中医骨伤科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9

[3].陈臣.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解剖重建的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4].张东云,Thompson,C,刘宏亮.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感觉运动控制[J].中国康复.2019

[5].王和平.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解剖重建与改良Brostrom法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对比观察[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9

[6].张文宙,武明鑫,付允,白印伟.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行走时踝关节在体运动学的变化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7].刘天择,徐卫东.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手术治疗的特点与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8].周小钢,王飞,吴兵兵,袁锟.小切口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2018

[9].钱源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单纯修复距腓前韧带的临床疗效观察[J].双足与保健.2018

[10].张宇,张文举,徐善强,李平.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结合伸肌支持带紧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标签:;  ;  ;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论文-施忠民,陈城,马燕红,姜迎萍,郭秦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