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刘佩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刘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磁共振血管成像,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刘佩[1](2019)在《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8例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结果: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漏诊率低于单一检查(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准确度高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P<0.05),但与单一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特异度、误诊率与单一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灵敏度高,漏诊率低,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及时影像学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王晓男,胡泊[2](2019)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D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以及对病变灶的检出率。结果 DWI扫描的检查准确率显着高于CT扫描(P <0. 05)。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时,DWI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常规序列(P <0. 05)。所有患者均表现为DWI高信号,发病时间不足2 h患者的DWI呈现为稍高信号影,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为2~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率高,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蒋伟[3](2019)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最为有效方式,但其治疗效果受时间窗限制,因此临床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发病时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1-2])。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用方式,磁共振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无辐射、费用低等优点,可清晰地显示病灶区域(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马良[4](2019)在《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叁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labeling,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入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利用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为参照,MRA血管成像在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结果与3D-ASL脑灌注成像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面积脑梗死检出率低于3D-ASL脑灌注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血管成像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低于3D-ASL脑灌注成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场强磁共振应用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取得的诊断效果总体上优于MRA血管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4期)

刘厚军[5](2019)在《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120例脑血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MRI技术,观察组使用MRA成像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疾病类型检出率为100.00%,对照组为88.33%,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偏瘫失语症、偏瘫、失语症、误诊、漏诊情况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使用MRA成像,诊断可靠,并且无创伤,操作方便,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25期)

沈烨,何赟[6](2019)在《1.5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5 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两种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5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患者同时行TOF-MRA和CE-MRA检查,采集后的图像进行叁维重建。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包括矢状面T_1WI,横断面T_1WI、T_2WI及弥散成像。结果结合TOF-MRA、CE-MRA及常规图像,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80例、动脉瘤13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2例,颅内血管显示正常16例,两者对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结果不一致。结论 TOF-MRA和CE-MRA两者互补,能无创、快速、有效、准确地诊断脑血管病。(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肖科[7](2019)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核工业416医院收治的10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这104例患者的病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被确诊。将该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这104例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然后对比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高于用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这类疾病的准确率,P <0.05。结论:与用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相比,用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这类疾病的准确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牟文松,范多多[8](2018)在《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T2加权成像(T2*W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87例脑血管病急性发病老年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与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及MRI各序列显示病灶的结果。结果:MRI检查显示阴性0、颅内出血95.83%、急性脑梗死91.43%、脑微出血100.00%、动脉瘤100.00%、脱髓鞘变性90.00%、腔隙性脑梗死92.31%,均优于CT检查(P<0.05);DWI显示急性脑梗死100.00%,优于其他序列(P<0.05)。结论:MRI预测、诊断老年脑血管病的效果显着,联合DWI与T2*WI能够良好显示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8年22期)

柳海斌,慕青,马瑞雅[9](2018)在《大脑前动脉A1、A2段内径关系的探索——60例成人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的影像解剖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MRA影像对大脑前动脉交通前的A1段及交通后的A2段的内径进行测量并分析,为临床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成人3. 0T 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大脑前动脉A1段内径及大脑前动脉A2段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双侧A1段内径有无差异、A2段内径有无差异,以及双侧A1段内径差和双侧A2段内径差之间有无差异。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存在双侧内径差异(V=989. 5,P=0.002),左侧A1段内径较大。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的内径差与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的内径差之间存在差异(V=1112,P=0. 000),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的内径差较大。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左侧内径较大。相对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的内径差异,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的内径差异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当代临床医刊》期刊2018年05期)

陈志晔,刘梦琦,于生元,马林[10](2018)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告(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对比剂增强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及动态对比剂增强磁共振成像描述1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显示右侧小脑可见一囊性病变并壁结节形成。注射对比剂5.6~23分钟后,病变囊壁在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上明显强化,动态对比剂增强磁共振成像证实囊壁及壁结节均较对侧正常小脑表现为高Ktrans、Kep及Ve值。注射对比剂后,囊性成分在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在67分钟时达到最高信号强度。总之,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上囊壁早期强化可能是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血管母细胞瘤的术前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期刊2018年03期)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D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以及对病变灶的检出率。结果 DWI扫描的检查准确率显着高于CT扫描(P <0. 05)。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时,DWI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常规序列(P <0. 05)。所有患者均表现为DWI高信号,发病时间不足2 h患者的DWI呈现为稍高信号影,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为2~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率高,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佩.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叁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2].王晓男,胡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3].蒋伟.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4].马良.3.0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5].刘厚军.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沈烨,何赟.1.5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7].肖科.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与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9

[8].牟文松,范多多.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中的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

[9].柳海斌,慕青,马瑞雅.大脑前动脉A1、A2段内径关系的探索——60例成人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的影像解剖学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8

[10].陈志晔,刘梦琦,于生元,马林.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告(英文)[J].ChineseMedicalSciencesJournal.2018

标签:;  ;  ;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论文-刘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