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器时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龙江省,初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
铁器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李登峰[1](2019)在《黑龙江省初期铁器时代遗存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初期铁器时代遗存数量发现较多,类型较丰富。对不同区域发现的遗存进行梳理,可以清楚地了解黑龙江地区初期铁器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及文明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龙静璠[2](2019)在《新疆天山南麓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石构墓葬的类型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构墓葬是新疆天山南麓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重要遗存。通过分析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拜城盆地等叁个区域石构墓葬的类型特点,可知不同区域的墓葬数量和种类不均,形制各有特点,内涵亦不相同。天山南麓的石构墓葬在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退叁个发展阶段后,墓葬类型从复杂多样逐渐趋于统一。这反映出天山南麓的史前文化在多元文化影响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彼此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章璐[3](2019)在《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牌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后。本文在详细收集、整理牌饰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质地、形状及纹饰对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出土的牌饰进行归纳分类。同时根据墓葬资料探讨了牌饰的佩带、使用习惯以及牌饰中所见的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情况,尝试以此视角加深对新疆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新疆地处我国西北,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自20世纪初,就有来自外国的考察团先后对不同时期的遗存进行过调查。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对于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学者们从对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各区域文化类型及遗址、墓葬的研究分析到对牌饰的认识、对其形态变化及装饰风格所反映的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认识。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众多考古发现中,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与金银器反映了当地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些青铜器及金银制品的系统研究,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人们已掌握的金属加工及制作方法,同时根据墓葬或遗址中的其他信息分析判断这些金属器的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与其他物品的相关性。在力图最大程度复原古代居民生产、生活图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这些金属器的内在涵义。牌饰作为一种人们装饰、佩带于腰间,能够体现身份地位的金属装饰品,是探寻古代居民生活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出土资料中金属牌饰的系统研究及其他相关性的举例,能更深层次地揭示欧亚草原背景下草原游牧人民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新疆出土(或采集)牌饰的地点共35个,来自八个不同的区域,从时间上可划分为叁个阶段,可供统计的牌饰数量共75件。可以看出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牌饰材质有铜质、铁质、金质、银质,其中铜质47件、铁质10件、金质15件、银质11件。从分期及分区情况来看:第一期只有铜质牌饰,除哈密天山北路墓地以外,零星分布于巴里坤地区及天山中部山谷区;第二期时铜质牌饰数量大幅增长,并遍布全疆各地区,开始出现铁质牌饰,铁质牌饰仅在吐鲁番盆地区有发现;到了第叁期,铜质牌饰数量比第二期稍减少,铁质牌饰数量增多,且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最南至温宿县包孜东墓地都有发现。金、银质牌饰集中出现于东新疆地区及吐鲁番盆地,动物纹饰风格显着。在对牌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时,依据所见牌饰的材质、形式以及纹饰图案等线索对其进行分类。较早期的铜质和铁质牌饰分为素面的和有纹饰的,其中有简单纹饰的主要分为有穿孔、有钮的以及有点状纹饰及镂空图案。有动物纹饰的则有羊、虎、鸟、野猪等动物形象。金、银质牌饰上有虎形、马形或格里芬纹饰。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地区出土金属牌饰的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单人葬和双人及多人合葬皆有。从牌饰的佩带及使用情况来看,一般将其穿系、佩带于墓主腰间,少数会佩带于胸前,且男性女性墓主都有佩带。作为随葬品,牌饰有时也会放置于墓主的头部旁随葬,由此更可以看出金属牌饰所蕴含的贵重价值。新疆地区所见的牌饰体现了与周边地区可能存在文化的交流。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镂空牌饰可能作为一种本地文化因素对周边的巴里坤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蝶形牌饰和中间凸起的圆形牌饰可能是受到来自东部四坝文化的影响,相似的中间凸起的圆形牌饰在卡拉苏克文化中也有发现。放射状圆牌饰则可能进一步对齐家文化产生了影响。新疆出土的带有动物图案的牌饰与流行于我国北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及欧亚草原其他邻近考古学文化中的牌饰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5)
牧金山[4](2019)在《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山考古交互作用圈》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作用圈(interaction sphere)的概念是美国已故考古学家约瑟夫·考德威尔在其文章《史前史上的交互作用圈》(《Interaction sphere in prehistory》)中首先提出的。张光直先生将这一概念的内涵转译总结为:“地域相联而各具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它们对于其他地域关联较远的文化来说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概念被国内学者接受后,一般用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相关的研究中。“阿尔泰山交互作用圈”的概念则是水涛先生提出的。水涛先生根据新疆阿勒泰新发掘的材料,结合俄罗斯阿尔泰部分的一些研究,创见性的提出了这一概念。但是囿于篇幅,水涛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系统性的展开。本文所指的“阿尔泰山交互作用圈”有两层涵义:一是在阿尔泰山范围内存在着相同的考古学文化;二是在阿尔泰山的整体范围内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存在着大量文化因素上的交融。顺着水涛先生的思路向下,本文系统的整理了阿尔泰山周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蒙古国的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新疆阿勒泰地区已积累的新材料,建立新疆阿勒泰地区完整的文化序列。本文将阿尔泰山地区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阶段。前四个时期为青铜时代,年代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末到公元前1千纪初。后两个时期进入到了早期铁器时代,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千纪初到公元前2世纪。这一分期是以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山考古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为基点,结合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分期而得出的。本文梳理了每一个时期各个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比较分析各个区域之间的交互关系,并试图将阿尔泰山地区放在更大的视角下讨论其文化演变,与欧亚草原其他区域的交互关系。研究表明阿尔泰山并不存在一个一直延续的文化传统,阿尔泰山交互作用圈从青铜时代开始便是在外来人群的迁徙促进下形成发展的。青铜时代第一,第二阶段的形成动力是阿凡纳谢沃文化的东进和本地化。第叁阶段阿尔泰山不存在统一的交互作用圈,这一时期主要是由西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和阿尔泰山蒙古国部分的门赫海尔汗文化对峙而成。第四阶段阿尔泰山交互作用圈形成的重要推动力来源于卡拉苏克文化因素的向西传播。第五阶段进入到了早期铁器时代,这一时期阿尔泰山交互作用圈的形成与从米努辛斯克盆地到哈萨克斯坦中部的哈萨克丘陵地区文化的频繁碰撞交流密切相关。第六阶段遍布阿尔泰山的是巴泽雷克文化,巴泽雷克文化是阿尔泰山地区游牧化阶段后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对整个阿尔泰山有很强的控制力,该文化可能受到了一些阿契美尼德王朝扩张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上有一些创新性。研究方法上首先大量使用俄文材料,这一点在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涉及不多。其次,本文突破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阿尔泰山考古研究模式,综合了多国考古材料去研究作为一个统一地理单元的阿尔泰山地区。研究结论上,首先是关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化序列的建立,本文指出在公元前1800-公元前1500(1400)之间新疆阿勒泰存在着年代上的缺环,补全缺环的应为安德罗诺沃文化。在公元前1400(1300)年之后,新疆在青铜时代晚期存在的是别尕曾-丹登别叶夫文化,而不是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卡拉苏克文化。其次是关于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属性,本文在新材料的基础上尝试修正已有的认识,指出切木尔切克文化是结合了本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后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后续演变,在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周边的卡拉卡里文化,耶鲁尼诺文化和奥库涅夫文化密切互动,文化因素上相互影响。此外,本文试图结合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欧亚大陆冶金区的研究去解释外来文化来源的原因。本文将视角以阿尔泰山为基点向东西扩张,试图寻找包括阿尔泰山在内的更大范围的文化交互作用。但限于篇幅,时间以及水平的限制,这些地方都无法详细展开,这也是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后续会在现有思路基础上,再做大量的补充修正。(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5)
戴玥[5](2019)在《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以青铜镞武器机能的强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的青铜镞历经了"两翼镞→叁翼镞→叁棱镞"的"型"的演变,及"镞身细长化"和"前锋实心化"的"式"的演变。这些形态方面的变化体现了青铜镞射杀机能的强化。此现象反映了人类集团军事需求的增加以及集团间矛盾的激化。(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毛卫民,王开平[6](2019)在《铁器时代演变与工业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器时代初期强盛的铜器制造业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较长的铜器铁器混用时期,而欧洲没有经历这种时期。中国有长期金属冶炼和因制造原始瓷器而累积的高温加热技术,因此工业革命前中国在炼铁、制钢等多方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统治对冶铁业的长期限制以及禁止,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禁铁措施使得工业革命前后一百年,中国的冶铁业从领先世界而迅速转变为极度落后的状态。而在欧洲多国邻立的环境保障了钢铁技术和产业的相互借鉴、交流和发展,为工业革命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物质支撑。(本文来源于《金属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张守生[7](2019)在《文明碎片——青铜、早期铁器时代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巡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送发族人远去,虽然不舍,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谁也无法阻止齐齐哈尔地区的古人类走进新时代——青铜时代。红衣陶器考古学上,青铜时代是指以青铜器使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其特点是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铁器时代概指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人类文明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石器、青铜、铁器叁个时代之间存在交集。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1期)
余雄飞[8](2018)在《斯堪的纳维亚铁器时代的厅堂——宇宙的中心与权力的舞台》一文中研究指出厅堂是反映铁器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宇宙观与部落酋长权力运作机制的标志性事物之一。作为当时北欧日耳曼部落的精神与权力中心,厅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部选址到内部结构设置,厅堂均体现着铁器时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对于宇宙秩序的认知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秩序。本文将相关考古发现与历史文本相结合,对厅堂在部落生活中所具备的功用进行多维度分析论述,以此分析斯堪的纳维亚铁器时代日耳曼部落酋长权力的神圣起源与运作机制。(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8年11期)
邵会秋[9](2018)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如此,从考古发现来看,丝绸之路部分路段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疆与中亚和中国内地的联系也可以追溯到更早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更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来自甘青地区的古代人群很早就进入该地区,同时也融入了部分来自西方的(本文来源于《人类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韩建业[10](2018)在《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和早期铁器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区已经发现的东汉以前的早期铁器至少有600多件,其中少数可早到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绝大多数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新疆最早的块炼铁器技术当为从西方传入,并进一步东传至中国内地。新疆的早期铁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北疆地区的游牧化和南疆地区彩陶文化中游牧色彩的显着增加为标志。(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07期)
铁器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构墓葬是新疆天山南麓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重要遗存。通过分析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拜城盆地等叁个区域石构墓葬的类型特点,可知不同区域的墓葬数量和种类不均,形制各有特点,内涵亦不相同。天山南麓的石构墓葬在经历了兴起、繁荣和衰退叁个发展阶段后,墓葬类型从复杂多样逐渐趋于统一。这反映出天山南麓的史前文化在多元文化影响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器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1].李登峰.黑龙江省初期铁器时代遗存述论[J].黑河学刊.2019
[2].龙静璠.新疆天山南麓青铜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石构墓葬的类型及演变[J].四川文物.2019
[3].章璐.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牌饰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牧金山.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山考古交互作用圈[D].南京大学.2019
[5].戴玥.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以青铜镞武器机能的强化为中心[J].西域研究.2019
[6].毛卫民,王开平.铁器时代演变与工业革命[J].金属世界.2019
[7].张守生.文明碎片——青铜、早期铁器时代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巡礼[J].青年文学家.2019
[8].余雄飞.斯堪的纳维亚铁器时代的厅堂——宇宙的中心与权力的舞台[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8
[9].邵会秋.《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哈密地区古代人群的变迁与交流模式研究》评介[J].人类学学报.2018
[10].韩建业.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和早期铁器时代[J].社会科学战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