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径流论文-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

入海径流论文-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海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入海径流通量,感潮河段,断面设置,流态监测

入海径流论文文献综述

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1](2018)在《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河入海径流通量是影响流域排海污染物通量的关键参数,也是实施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的技术难点。本文对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的两项关键技术,即监测断面设置方法和流态监测技术方法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比对河口的河流段、过渡段和潮流段地理位置以及水动力特征,分析在不同河段设置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断面的可行性。同时,研究分析入海河流过渡段流态监测的4种方法即代表点、代表层、代表垂线和组合式测流法的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最后以闸坝影响、过渡段、地形复杂和水深较浅的辽河在线监测试验基地为案例,利用其2016年丰水期在线连续监测数据,对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的状况,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陈衎,王保栋,辛明[2](2018)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长江入海径流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20 a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入海径流量以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净耗水量等数据,重点分析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是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关键控制因素;流域内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人类活动总用水量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用水过程中净耗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用水量的增加对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影响;水利工程中水库蓄水多为调节径流的时域分布,对最终的入海年径流量并无明显的正负效应;但是,跨流域调水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长江入海径流量,而且这一影响会随着未来调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16期)

陈凯华,夏云峰,闻云呈[3](2017)在《叁峡水库运行以来入海径流与盐水入侵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叁峡水库运行以来盐水入侵对长江河口的影响,采用自行编译完成的Delft3D 4.01.01版本源代码,建立了大通到长江口外的二维水流盐度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入海径流量与盐水入侵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Ddlft3D 4.01.01源代码能很好地模拟计算长江口水动力盐度分布,验证误差仅有10%~15%。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盐水入侵情况与径流量关系明显,当大通站径流量为5 000 m~3/s时,长江口南支与北支均发生盐水入侵。随着径流量增大,淡水区域面积由南支右岸向下游进一步扩大。当径流量超过30 000 m~3/s时,南支基本不存在盐水入侵情况,可以保证水库正常取水安全。当存在风力作用时,盐水入侵明显,盐水浓度达到3.5 ppt以上,而无风情况下,盐水入侵趋势减弱,长江口南支河段区域的盐度一般满足灌溉水的标准(2.2‰)。(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7年23期)

王同顺[4](2017)在《黄河入海径流和近海水域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岸地区是陆、海以及河流相互作用的地区,该地区不仅发生着频繁的自然变化,还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起着重要作用。黄河口地区的地理位置重要、自然环境独特,并且资源丰富。随着黄河叁角洲的建设和发展被确立为国家战略,除化工能源等临港经济的建设,生态渔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也是发展的重要部分。黄河注入渤海的大量淡水在河口区形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但最近几十年来,在自然因素以及水库建设、用水量增多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黄河入海径流量显着减少,必将对黄河口附近海域乃至渤海的温盐场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黄河入海径流量对温盐场影响的研究,对合理利用黄河水、保护黄河叁角洲的生态环境以及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黄河入海径流量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黄河1950—2015年长期实测入海径流量的年变化和月变化规律,阐述了径流量变化对养殖环境和建筑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黄河入海水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虽然近十几年在国家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下实现了十年不断流且入海水量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定增幅,但入海径流量总体下降的趋势没有变,黄河入海径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枯水期大背景的现状没有发生改变;入海径流量的变化,导致温盐场分布发生变化,影响了适宜低盐环境生存的生物的生存环境,加速了“盐害”在沿海工程中的影响。数值实验部分,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OMS,以径流、风场、地形等为影响因素,对渤海的温盐场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对渤海典型断面(37.5°N断面和黄河口—辽东湾顶断面)和黄河冲淡水(莱州湾低盐区)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温盐的垂向分布受风场作用较为明显,对径流和地形变化并不敏感;夏季风场减弱使得渤海中部浅滩上的暖水中几乎消失,径流减小使得断面高低盐区相间分布的特征消失且盐度值升高,而地形发生变化则改变了夏季渤海断面的温盐分布特征。莱州湾作为黄河入海径流影响最为显着的海域,由此形成的低盐区不仅对渔业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海域结冰对沿海相关工程带来影响。本文以27psu等盐度线作为黄河冲淡水的主体范围盐度值,即低盐区的范围,对莱州湾低盐区的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内盐度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随着入海水量的增多,冲淡水东北向和东南向的两个扩展方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莱州湾盐度对黄河入海水量变化响应较快,盐度值随入海径流量变化而变化;当莱州湾地形发生变化时,低盐区的范围变小且盐度有所升高。影响渤海温盐场分布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引起这种分布特征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仅针对温盐场变化进行分析,在以后研究中还需要结合渤海的流场特性进行分析。此外,本文通过地形变化初步探讨了对渤海温盐场和莱州湾低盐区的影响,对于影响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寿玮玮,宗海波,丁平兴[5](2016)在《夏季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建立了一个叁维非线性斜压浅海模式,考虑了包括径流、风场、海面热交换以及黄渤海环流等因素,研究了夏季8月份黄河入海径流量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实验较好地佐证了黄河冲淡水的"北偏"现象,并很好的体现了冲淡水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的影响。数值研究表明:黄河入海径流量对河口附近海域环流结构有显着影响,径流越大冲淡水向北-西北方向偏转越明显,同时流轴中心余流流速也显着增大;莱州湾顺时针环流受黄河入海径流影响显着,径流量越大越不利于该环流的发育和维持,而径流量越小环流越稳定;径流量越大导致河口附近海域表层余流加大,余流垂向梯度得到加强,底部补偿流增强,河口垂向环流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黄广勇,查红,闻余华[6](2015)在《沿海涵闸典型年入海径流(量)与闸下港道冲淤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江苏沿海地区入海河道淤积机理,制定港道健康运行和管理需求,课题组选取了江苏沿海地区"四大港"及四卯酉闸,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进行了闸下港道断面测量,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入海径流量测量,分析了各港道入海径流量与闸下港闸冲、淤关系,得出汛期以冲为主,非汛期以淤为主的特点,最后根据港道冲淤变化量与时段平均流量建立相关关系,并通过关系方程得到各港道冲淤保港最小流量,为沿海河道冲淤保港调度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5年12期)

武雅洁,张荃,梁丙臣[7](2015)在《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潮波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模拟了2012年考虑黄河径流与否情况下的水动力场,研究了径流对黄河口海域潮波传播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沿不同方向径流对潮波传播的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潮潮位,黄河入海径流对低潮潮位的影响更大;径流对潮波传播的影响范围沿正北向最小,为4.38km,沿正东向最大,为6.67km。(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5年12期)

李瑞娴,李龙兵,李海朋,刘柏静,叶长青[8](2015)在《南渡江入海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渡江控制站龙塘水文站1956年~2007年水文资料和流域内降雨量为基础,研究流域入海径流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径流量下降幅度更明显,径流系数系列在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将1956年~1969年做为基准期,利用降雨-径流关系,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影响,发现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径流下降的重要原因。1987年前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地间接影响加剧了径流下降的趋势,2000年后随流域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水土涵养能力增强,径流下降趋势有所减缓。(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5年08期)

张翠,韩美,史丽华[9](2015)在《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口利津水文站1950—2012年实测径流量资料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与多元回归方法,对入海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流域气象资料探讨了入海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入海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10月;入海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入海径流量在年代际上具有明显的丰枯变化特征,径流量随时间呈振荡式变化,各年代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为0.185~0.481,径流总体下降趋势显着;入海径流量与气温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则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气温与入海径流量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5年05期)

梁蓓,叶长青[10](2015)在《热带岛屿性河流万泉河入海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入海径流量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分量,识别入海径流量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流域生态安全及叁角洲湿地安全有重要意义。以万泉河流域入海口主要水文站加积站1956-2007年水文和流域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有序聚类等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研究流域入海径流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径流量下降幅度更明显,径流系数系列200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将1956-1976年作为基准期,利用降雨-径流关系,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径流演变的影响,发现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改变是造成2003年后径流显着减小的重要原因。流域山区热带雨林替代为经济林,植被结构改变已导致流域涵养水源功能下降。禁止砍伐热带雨林,阻止种植经济林对维护岛屿生态安全尤为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5年01期)

入海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近20 a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总量、入海径流量以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净耗水量等数据,重点分析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是长江入海径流量的关键控制因素;流域内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人类活动总用水量虽然呈增加趋势,但用水过程中净耗水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用水量的增加对长江入海径流量没有影响;水利工程中水库蓄水多为调节径流的时域分布,对最终的入海年径流量并无明显的正负效应;但是,跨流域调水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长江入海径流量,而且这一影响会随着未来调水量的增大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海径流论文参考文献

[1].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技术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8

[2].陈衎,王保栋,辛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长江入海径流的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8

[3].陈凯华,夏云峰,闻云呈.叁峡水库运行以来入海径流与盐水入侵响应研究[J].人民长江.2017

[4].王同顺.黄河入海径流和近海水域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探讨[D].鲁东大学.2017

[5].寿玮玮,宗海波,丁平兴.夏季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2016

[6].黄广勇,查红,闻余华.沿海涵闸典型年入海径流(量)与闸下港道冲淤关系分析[J].江苏水利.2015

[7].武雅洁,张荃,梁丙臣.黄河入海径流对黄河口潮波传播的影响[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

[8].李瑞娴,李龙兵,李海朋,刘柏静,叶长青.南渡江入海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水力发电.2015

[9].张翠,韩美,史丽华.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人民黄河.2015

[10].梁蓓,叶长青.热带岛屿性河流万泉河入海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

标签:;  ;  ;  ;  

入海径流论文-胡展铭,杨永俊,林忠胜,徐广鹏,滕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