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

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全管理工程,驾驶检测,驾驶适宜性,驾驶特性

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1](2019)在《动、静态驾驶适宜性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强驾驶检测的可靠性,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基于驾驶适宜性测定,对动态与静态驾驶适宜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56名驾驶人进行了动态和静态驾驶适宜性检测,并确定了动静态驾驶适宜性指标,同时使用SPSS中的K均值聚类法基于动态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将56名驾驶人分为保守型、中间型、复合型和激进型4类。利用统计学、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及多种拟合方法研究了动态与静态驾驶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被试动态与静态适宜性的相关性并不高,无法通过静态驾驶适宜性测定水平来说明动态情境下的驾驶水平。最后提出当前驾驶适宜性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增加动态驾驶检测,以保证驾驶员的安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崔宝月[2](2019)在《上海和香港大学生静态行为、体力活动和BMI的比较研究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及香港这两个地区的大学生静态行为、体力活动与BMI的现状及差异。其次,探究上海及香港两地区大学生社会人口因素、体力活动量、静态行为时间与BMI的关系。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静态生活健康促进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与控制大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所上海高校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共200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大学生和香港大学生各1000名。采用《社会人口因素问卷》调查两地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及是否独生子女的情况;采用《身体质量指数测量》对被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计算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对其分级(偏瘦、正常、超重肥胖);采用《静态行为问卷》调查两地大学生工作日及周末的各项静态行为时间;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调查两地大学生不同强度活动的1周频率和每天的累计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分析两地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因素、BMI、静态行为、体力活动的现状及差异情形;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两地大学生静态行为与BMI及体力活动与BMI的相关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两地大学生社会人口因素现状及差异:(1)上海及香港两地大学生在性别、年龄、年级、学校上达显着差异(p<.05),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百分比例上未达显着水平(P=.239);(2)上海大学生男性比例(53.4%)较多,香港则以女性大学生比例(51.4%)居多;(3)香港大学生的平均年龄(20.7±5.4)比上海大学生(19.8±1.3)的大,上海本科大学生年龄多数分布在18岁至22岁之间,以19岁和20岁居多;香港则大部分分布在19岁至22岁之间,很少有18岁以下的本科生;(4)上海受访大学生以大一(31.3%)大二(41.7%)居多,香港受访大学生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年级;(5)上海和香港的受访大学生均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学校;(6)多数上海(64.8%)及香港(67.3%)大学生是独生子女。2两地大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MI)现状及差异:(1)上海及香港两地的大学生在BMI指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1);(2)上海大学生的BMI平均指数(22.75±3.09)明显高于香港大学生的BMI指数(20.72±1.87);(3)上海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所占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香港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所占人数比;(4)上海女生的偏瘦所占人数比例低于香港女生的偏瘦人数比。3两地大学生静态行为现状及差异:(1)两地大学生的各项静态行为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1);(2)上海大学生的整体静态行为时间(4.71±1.96)高于香港大学生的整体静态行为时间(3.19±1.43);(3)屏前娱乐静态行为时间和学习静态行为时间均是上海大学生高于香港大学生;(4)上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情形与工作日玩电脑时间、周末玩手机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正相关;(5)香港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工作日玩电脑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正相关。4两地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差异:(1)两地大学生的各项体力活动方式的天数、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1);(2)香港大学的剧烈体力活动天数(3.04±2.07)及时间(2.25±1.51)明显大于上海大学生的剧烈体力活动天数(2.88±1.96)及时间(1.61±1.19);(3)上海大学生的适度体力活动天数(3.20±1.89)和时间(2.47±1.55)大于香港大学生的适度体力活动天数(3.06±2.06)和时间(2.30±1.57);(4)上海大学生的每周步行天数(4.08±2.01)及每天的步行时间(2.45±1.39)也大于香港大学生的步行天数(3.14±1.99)及时间(2.29±1.53);(5)上海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每天剧烈体力活动时间、每天适度体力活动时间、每周步行天数及每天步行时间反相关;(6)香港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每天适度体力活动时间反相关。研究结论:上海大学生的静态行为时间高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剧烈体力活动时间低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高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BMI指数明显高于香港大学生。且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时间及BMI之间显着相关。说明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长时间的静态行为模式的结合会增加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1-08)

华晶,何彦璐,芮洪新,池霞,张敏[3](2019)在《静态平衡仪与儿童运动评估成套工具评定儿童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Tetrax静态平衡仪与儿童运动评估成套工具(MABC-2)在评定7~10岁儿童平衡功能中的相关性,为临床上儿童平衡评估方法的合理运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共选取61例7~10岁门诊儿童,由专人采用Tetrax静态平衡仪和儿童运动评估量表对每位受试儿童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并将每位儿童静态平衡仪测试结果和MABC-2量表中平衡项目评分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MABC-2量表动静态平衡项目总分结果与Tetrax静态平衡仪检测结果间具有显着相关性(r=0.50,P<0.01),其中MABC-2量表平衡项目中的静态平衡项目得分与Tetrax平衡仪垫上睁眼站立评分具有高度相关性(r=0.73,P<0.01);MABC-2量表静态平衡项目得分与Tetrax平衡仪睁眼站立评分具有中度相关性(r=0.36,P<0.01)。结论 MABC-2中平衡测试与静态平衡仪在评定儿童平衡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MABC-2量表法简单易行可用于筛查儿童整体的平衡功能,而静态平衡仪可量化、客观地评定儿童在站立位静态平衡状态并分析其平衡机制,两者可相互补充,在临床应用时需综合运用从而能全面评定儿童的平衡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陈聪,刘江[4](2018)在《GPS资料获取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利用震中附近GPS观测资料,选择断层破裂模型,计算汶川主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并与JI模型、经验公式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索GPS破裂模型下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特征以及与余震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当使用最优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时,GPS模型的结果对后续余震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0%的余震分布在应力增强区域;在龙门山断裂以走滑为主的北东段(北川—青川段),5级以上的强余震均分布在应力增强区;以龙门山断裂南西段作为接收断层的计算结果表明,芦山地震震中正好处于库仑应力的正值区,汶川地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芦山地震提前发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李逸清,荣湘江,戴昕[5](2018)在《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区中老年受试者57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29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70岁;平均身高164.49 cm,平均体质量69.51 kg,平均体质量指数25.63 kg/m~2。受试对象分别在睁眼双足、睁眼单足、闭眼双足、闭眼单足4种站立状态下测试10 s平衡能力。用简单反应时(SRT)和空间记忆广度(VMT)测试受试者的认知功能。用贝克焦虑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焦虑状态评估。分析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睁眼双足状态下,VMT与线形图总长度(L-SKG)有显着的相关性(r=-0.43,P=0.01)。睁眼单足状态下,SRT与轨迹长度(LFS)有显着的相关性(r=0.44,P=0.01),T-AI与x轴上摆动幅度(SM_x)的平均值呈正相关系(r=0.35,P=0.04)。闭眼双足状态下,VMT与L-SKG有显着的相关性(r=-0.42,P=0.01)。闭眼单足状态下SRT与y轴上摆动幅度(SMy)的平均值有相关性(r=-0.34,P=0.04),BAI与MD呈负相关关系(r=-0.33,P=0.04)。结论对于50~70岁健康中老年人来说,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8年01期)

庞祯敬,柯玲,李慧[6](2015)在《人口要素非完全自由流动与区域间教育均等化相关性分析——一个比较静态分析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要素自由流动是公共产品在区域间有效均衡供给的条件,户籍限制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间教育均等化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可知,一方面,在户籍限制下,人口要素非完全自由流动会导致地区间财力转移,进而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的需求弹性变小,教育福利下降,而且经济越落后,地区福利损失越大。(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4期)

张存发[7](2014)在《压电圆管换能器静态电容与测量温度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理统计原理,通过对压电圆管换能器静态电容与测量温度的相关性的分析,导出两者间存在显着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并用解回归方程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不同测量温度时压电圆管换能器静态电容值的测量误差,为压电陶瓷元件的挑选和换能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声学与电子工程》期刊2014年03期)

郭燕梅,瓮长水,陈蔚,焦伟国[8](2013)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动静态位置觉与功能状况和平衡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动静态位置觉与下肢功能水平和动静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完成Lequesne患者指数评分、下肢动静态位置觉测试和动静态跌倒风险测试。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双下肢中高频段姿势摆动系数和与Lequesne患者指数总分(r=0.36,P<0.05)、静态平衡跌倒风险指数(r=0.85,P<0.001)正相关,与动态平衡跌倒风险指数无显着相关(r=0.30,P>0.05);健侧或较轻侧和患侧或较重患侧复位误差平均值与Lequesne患者指数总分(r=0.33~0.39,P<0.05)、动态平衡跌倒风险指数(r=0.65~0.70,P<0.05)、静态平衡跌倒风险指数(r=0.38~0.45,P<0.05)正相关。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功能水平的下降会对维持机体平衡的本体感觉传入能力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其平衡能力的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11期)

邢容,李俊,荆涛[9](2011)在《网页静态链接文本安全相关性分析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采用网页代码的静态文本特征分析的方法,讨论并分析网页静态链接安全相关性的技术研究.首先根据当前网站木马分析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页静态链接关系分析模型,并描述了网页链接文本安全相关性的分析算法;然后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算法的数学表示,并给出算法实现的数据结构.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1年11期)

张丽,瓮长水,彭楠,黎春华,王秋华[10](2011)在《老年静态平衡功能定量测定及年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量化评估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及其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60~94岁老年人142例,根据年龄分为7组:60~65岁组、66~70岁组、71~75岁组、76~80岁组、81~85岁组、86~90岁组和90岁以上组,选择18~30岁为健康对照组。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测定受试者在睁眼自然站立(NO)、闭眼自然站立(NC)、睁眼脚垫站立(PO)、闭眼脚垫站立(PC)4种不同测试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指数(ST)和姿势摆动频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组ST升高,F1、F4、F6、F8区段摆动强度增加。NO状态:ST、F1、F4、F6、F8在81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NC状态:ST、F1、F4在81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6、F8在66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O状态:ST、F4、F6在66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F1、F8在71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C状态:ST、F4在所有老年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F6在66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F8在76岁以上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F1在80岁以上老年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稳定性指数:NO<NC/PO<PC(P<0.01)。姿势摆动强度在F1、F4、F6、F8区段也表现出一致的变化特征。结论 80岁以上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显着下降,60~80岁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未见显着下降,但其代偿能力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03期)

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了解上海及香港这两个地区的大学生静态行为、体力活动与BMI的现状及差异。其次,探究上海及香港两地区大学生社会人口因素、体力活动量、静态行为时间与BMI的关系。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静态生活健康促进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与控制大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所上海高校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香港高校的本科大学生共200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大学生和香港大学生各1000名。采用《社会人口因素问卷》调查两地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学校及是否独生子女的情况;采用《身体质量指数测量》对被调查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计算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对其分级(偏瘦、正常、超重肥胖);采用《静态行为问卷》调查两地大学生工作日及周末的各项静态行为时间;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调查两地大学生不同强度活动的1周频率和每天的累计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分析两地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因素、BMI、静态行为、体力活动的现状及差异情形;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两地大学生静态行为与BMI及体力活动与BMI的相关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两地大学生社会人口因素现状及差异:(1)上海及香港两地大学生在性别、年龄、年级、学校上达显着差异(p<.05),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百分比例上未达显着水平(P=.239);(2)上海大学生男性比例(53.4%)较多,香港则以女性大学生比例(51.4%)居多;(3)香港大学生的平均年龄(20.7±5.4)比上海大学生(19.8±1.3)的大,上海本科大学生年龄多数分布在18岁至22岁之间,以19岁和20岁居多;香港则大部分分布在19岁至22岁之间,很少有18岁以下的本科生;(4)上海受访大学生以大一(31.3%)大二(41.7%)居多,香港受访大学生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年级;(5)上海和香港的受访大学生均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各个学校;(6)多数上海(64.8%)及香港(67.3%)大学生是独生子女。2两地大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MI)现状及差异:(1)上海及香港两地的大学生在BMI指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1);(2)上海大学生的BMI平均指数(22.75±3.09)明显高于香港大学生的BMI指数(20.72±1.87);(3)上海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所占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香港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所占人数比;(4)上海女生的偏瘦所占人数比例低于香港女生的偏瘦人数比。3两地大学生静态行为现状及差异:(1)两地大学生的各项静态行为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1);(2)上海大学生的整体静态行为时间(4.71±1.96)高于香港大学生的整体静态行为时间(3.19±1.43);(3)屏前娱乐静态行为时间和学习静态行为时间均是上海大学生高于香港大学生;(4)上海大学生的超重肥胖情形与工作日玩电脑时间、周末玩手机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正相关;(5)香港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工作日玩电脑时间及整体静态行为时间正相关。4两地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及差异:(1)两地大学生的各项体力活动方式的天数、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1);(2)香港大学的剧烈体力活动天数(3.04±2.07)及时间(2.25±1.51)明显大于上海大学生的剧烈体力活动天数(2.88±1.96)及时间(1.61±1.19);(3)上海大学生的适度体力活动天数(3.20±1.89)和时间(2.47±1.55)大于香港大学生的适度体力活动天数(3.06±2.06)和时间(2.30±1.57);(4)上海大学生的每周步行天数(4.08±2.01)及每天的步行时间(2.45±1.39)也大于香港大学生的步行天数(3.14±1.99)及时间(2.29±1.53);(5)上海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每天剧烈体力活动时间、每天适度体力活动时间、每周步行天数及每天步行时间反相关;(6)香港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形与每天适度体力活动时间反相关。研究结论:上海大学生的静态行为时间高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剧烈体力活动时间低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高于香港大学生,上海大学生的BMI指数明显高于香港大学生。且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时间及BMI之间显着相关。说明低水平的体力活动和长时间的静态行为模式的结合会增加大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动、静态驾驶适宜性相关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2].崔宝月.上海和香港大学生静态行为、体力活动和BMI的比较研究及相关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华晶,何彦璐,芮洪新,池霞,张敏.静态平衡仪与儿童运动评估成套工具评定儿童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4].陈聪,刘江.GPS资料获取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地震.2018

[5].李逸清,荣湘江,戴昕.中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与认知、焦虑的相关性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8

[6].庞祯敬,柯玲,李慧.人口要素非完全自由流动与区域间教育均等化相关性分析——一个比较静态分析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7].张存发.压电圆管换能器静态电容与测量温度相关性分析[J].声学与电子工程.2014

[8].郭燕梅,瓮长水,陈蔚,焦伟国.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动静态位置觉与功能状况和平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9].邢容,李俊,荆涛.网页静态链接文本安全相关性分析算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1

[10].张丽,瓮长水,彭楠,黎春华,王秋华.老年静态平衡功能定量测定及年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标签:;  ;  ;  ;  

静态相关性分析论文-秦雅琴,胡浩玮,蒋玉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