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烂沙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港口工程,海床演变,风浪要素,泥沙特性
烂沙洋论文文献综述
吴福林,李艳[1](2018)在《洋口港烂沙洋水道演变及开挖区回淤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通洋口港区位于辐射沙脊群海域,水沙条件复杂的特性,为给烂沙洋北水道15×104 t航道整治工程提供海床稳定性依据。基于大量实测潮汐、风浪、泥沙、水深地形资料,首先分析了工程海域的风浪要素及泥沙特性,根据刘家驹公式计算工程海域泥沙运动特性;其次分析工程海域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变特征,推测演变趋势;最后,对比北水道与南水道的水动力条件与泥沙淤积强度,基于南水道2次取沙疏浚工程的实测回淤量推测本工程开挖区域的淤积强度和淤积分布。(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吉会峰,李用留,高清清,朱建斌,刘吉堂[2](2017)在《基于地波雷达观测资料的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苏如东海域地波雷达获得的长期的海流观测资料对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和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表层海流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各月最大流速介于125~150 cm/s;各月涨潮平均流速介于39~63 c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37~64 cm/s;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M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潮流为往复流;东西向潮流流速大于南北向,东西向潮流最大流速为114 cm/s左右,南北向潮流最大流速为62 cm/s左右;该海域余流基本上呈现西向-南向流动,逐时余流方向频率方向为S向或SSW向。(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华,陆元旦,陈汝夏[3](2014)在《Qmax型LNG船洋口港烂沙洋北航道航行安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富余水深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Qmax型LNG船舶进出洋口港烂沙洋北航道的船舶引领实践经验,运用Barrass航行下沉量计算公式计算了Qmax型LNG船舶在不同航速条件下通过浅水区域的航行下沉量和富余水深,并与实际富余水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Qmax型LNG船舶在浅水区航行航行下沉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以确保航行安全,也为该类型船舶驾引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期刊2014年08期)
曲红玲,尤薇,马洪亮[4](2014)在《洋口港区烂沙洋北水道航道开挖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洋口港区发展需求,应对船舶大型化趋势,开展了烂沙洋北水道自然水深航道浚深的可行性研究。依据现场实测风速、潮流、波浪、泥沙等资料,进行了工程海域气象、水文、地貌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分析,建立了辐射沙脊群洋口港区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航道开挖方案实施后的潮流、泥沙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预报了航道开挖后的常年回淤量和大风天的淤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航道开挖前后海区内潮流场变化不大,疏浚段流速略有变化;航道开挖后的常年回淤量小于700万m3,一次大风过程航道内不会发生骤淤碍航。因此,初步论证了烂沙洋北水道航道开挖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孟国,杨树森[5](2011)在《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涉海关键技术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水下地形和水动力泥沙条件非常复杂。针对该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进行了水动力泥沙系统研究。文中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主要科研工作、技术创新和研究结论。为深水港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1年01期)
方也[6](2010)在《烂沙洋北航道一期工程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特约 方也) 12月9日,洋口港又一项重要工程——烂沙洋北航道一期工程正式启动。该航道工程将满足江苏LNG船舶以及10万吨级船舶进出港需要,这也是江苏沿海开发史上首条十万吨级的天然航道工程。 根据洋口港的总体规划,国家批准洋口(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报》期刊2010-12-15)
张芸[7](2008)在《基于北京一号和MODIS影像的烂沙洋水域水深遥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沙洲规模巨大,海底地貌独特,水动力条件复杂,悬浮泥沙浓度高。将可见光水深遥感技术反演如此大而积、悬浮泥沙浓度较高的水域,在国内外是首次。本文选取辐射沙洲中的烂沙洋为研究区,利用实测的悬沙数据分别与北京一号和MODIS遥感影像建立悬沙遥感反演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对悬沙浓度敏感的遥感参数,建立基于悬沙参数的水深遥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影像悬沙浓度遥感模型的建立与泥沙参数的选取。利用实测的悬沙资料,分别与北京一号和MODIS影像建立悬沙浓度遥感模型,对两种模型的误差进行分析,发现MODIS悬沙浓度模型精度较高,泥沙参数Xs=M2×M5对悬沙浓度最为敏感。(2)北京一号影像水深敏感因子的选取。将影像进行波段组合后,与水深作相关分析,发现B3+B4和水深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74,选取B3+B4作为北京一号影像的反演水深的因子,用于建立水深遥感模型。(3)悬沙浓度对水深建模的影响。蓝、绿光在水体中穿透能力较强,选取蓝波段作为水深反演因子;引入悬沙遥感参数Xs,分析悬沙浓度对不同地形(沙脊、深槽等)水深建模的影响。(4)基于悬沙参数的MODIS水深遥感模型的建立。引入泥沙参数xs建立水深遥感模型,可以削弱悬沙的影响,提高模型的精度,平均绝对误差从3.26m减少到1.52m,相对误差从39%下降到24%。(5)两种影像数据用于水深建模的对比分析。北京一号影像空间分辨率较高,但模型的精度相对较低;MODIS水深遥感模型精度较高,反演的水深图分辨率已经能够满足1:25万水下地形图的需要,选用MODIS水深遥感模型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邹欣庆,殷勇,马劲松[8](2006)在《烂沙洋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烂沙洋海区的3个钻孔进行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的分析,就烂沙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在千年尺度上,研究区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钻孔所揭示的沉积速率为2.16~4.67mm/a,水深变化幅度不大;在C孔所在的深槽区,有12m的以包卷层理、扰动层理为特征的淤积层,颗石的特点显示其来源于水深较浅处,通过1992年、1994年和2003年共3个时段的海图对比,该淤积层形成于近年,结合其沉积结构分析,该淤积层应为与事件相伴的事件沉积,工作区的整体冲淤基本平衡。(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李孟国,时钟[9](2005)在《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及烂沙洋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规则叁角形网格有限差分法并考虑波浪及其破碎作用,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场和泥沙场数学模型。该模型对有望建设成深水码头和深水航道的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的潮流场和泥沙场进行了细化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本海区潮流基本上是顺深槽流动的往复流,潮流流速大,烂沙洋北水道和西太阳沙附近大潮涨落潮最大流速分别在2m/s和1m/s以上;(2)本海区的潮平均水体含沙量在0.5kg/m3以下,落潮含沙量大于涨潮含沙量;(3)小浪对水体含沙量影响很小,大浪作用下水体含沙量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5年06期)
何华春,邹欣庆,李海宇[10](2005)在《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烂沙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烂沙洋潮流通道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内一条涨落潮流速大的潮流通道 ,利用其天然深水航道 ,可建设深水大港。为论证烂沙洋潮流通道的稳定性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研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沉积物粒度、主元素分析及水动力条件分析等对该地区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烂沙洋潮流通道从整体上讲是一条稳定的潮流通道 ,沉积动力条件较稳定 ,适宜建港 ,但在建港时仍需慎重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减轻西太阳沙北侧周期性冲刷现象。(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烂沙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江苏如东海域地波雷达获得的长期的海流观测资料对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和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表层海流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各月最大流速介于125~150 cm/s;各月涨潮平均流速介于39~63 cm/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37~64 cm/s;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M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潮流为往复流;东西向潮流流速大于南北向,东西向潮流最大流速为114 cm/s左右,南北向潮流最大流速为62 cm/s左右;该海域余流基本上呈现西向-南向流动,逐时余流方向频率方向为S向或SSW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烂沙洋论文参考文献
[1].吴福林,李艳.洋口港烂沙洋水道演变及开挖区回淤特征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18
[2].吉会峰,李用留,高清清,朱建斌,刘吉堂.基于地波雷达观测资料的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研究[J].海洋预报.2017
[3].王华,陆元旦,陈汝夏.Qmax型LNG船洋口港烂沙洋北航道航行安全探讨[J].中国水运.2014
[4].曲红玲,尤薇,马洪亮.洋口港区烂沙洋北水道航道开挖可行性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4
[5].李孟国,杨树森.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涉海关键技术问题[J].中国港湾建设.2011
[6].方也.烂沙洋北航道一期工程启动[N].中国水运报.2010
[7].张芸.基于北京一号和MODIS影像的烂沙洋水域水深遥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邹欣庆,殷勇,马劲松.烂沙洋稳定性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
[9].李孟国,时钟.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及烂沙洋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J].海洋通报.2005
[10].何华春,邹欣庆,李海宇.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烂沙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J].海洋科学.2005